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資源整合機制探究

2014-02-05 05:54:13江雪茹
淄博師專論叢 2014年3期
關鍵詞:大思大思政載體

江雪茹,李 巍

(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政部,江蘇 無錫 214153)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資源整合機制探究

江雪茹,李 巍

(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政部,江蘇 無錫 214153)

在高校,依據(jù)“大思政”教育觀,整合校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需要做到在指導思想上全員統(tǒng)一,在教育內容上全過程貫通,在教育載體上全方位連接。基于此,需要從組織機制,管理機制以及評價機制等方面,構建思政資源整合機制,拓展思政資源整合的實施路徑,以期實現(xiàn)大學生思政教育目標。

大思政;整合機制;路徑

思政教育從來就不是孤立性的實踐活動。從系統(tǒng)論角度分析,大學生思政教育存在于三大系統(tǒng)之內,即社會環(huán)境系統(tǒng),教育體制系統(tǒng)和高校內部思政教育環(huán)境系統(tǒng)。高校內部思政教育環(huán)境系統(tǒng)內,思政資源非常豐富,如何整合并有效運用全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優(yōu)勢資源,成為當前許多高校正在積極探索的問題。通過一些有效探索,“大思政”教育觀逐漸形成。“大思政教育,就是整合高校的組織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通過思政工作組織架構與管理體制、思政隊伍、教育內容、思政教學與考試方法等各方面的整體改革與系統(tǒng)優(yōu)化,實現(xiàn)全校思想教育的最大合力、最大的作用力?!盵1](P12)以“大思政”教育觀為指導思想,許多高校都在推進思政教育改革,整合校內思政資源,推行制度建設,以期實現(xiàn)大學生思政教育根本目標。

一、“大思政”教育觀的形成

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受多元化社會思潮的沖擊,加之高校一度推行校長負責制,淡化了黨委對思政教育領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出現(xiàn)了思想困惑、信心動搖、情緒消極、隊伍不穩(wěn)、工作波動甚至出現(xiàn)重大挫折的局面。[2](P24)為加強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作用,從1990年開始,中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連年召開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明確強調高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指出高等學校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緊接著,對高校思政工作作了部署,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在黨委(總支、支部)的統(tǒng)一部署下,學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長及行政系統(tǒng)為主實施的德育管理體制。要把德育貫穿在教育的全過程,落實在教學、管理、后勤服務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但此時的高校建設,正處于大變革大改組時期,尤其是高校的兼并和擴招,使得大學生學生數(shù)快速增加,加大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難度。

新世紀來臨之后,針對高校思政教育出現(xiàn)了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聯(lián)合印發(fā)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從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全員育人等方面,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貫徹落實中央16號文件精神,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發(fā)揮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又聯(lián)合發(fā)布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簡稱“05方案”),同時還頒發(fā)了具體的實施方案。三年后,2008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又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科[2008]5號,簡稱“08方案”)。中央16號文件、“05方案”和“08方案”,三份文件在宏觀上明確了高校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規(guī)定了高校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在微觀上就思政課課程設置、學科研究、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做了明確的部署,尤其是提出了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在深入開展社會實踐、大力建設校園文化、主動占領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等幾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為積極響應中央文件精神,高校適應形勢變化,都在積極探索如何整合校內思政資源,形成合力,有效地完成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任務,“大思政”教育觀由此出現(xiàn)?!按笏颊苯逃^的具體落實,基本都是“從領導組織機構一體化、師資隊伍整體化、課程建設綜合化、育人資源統(tǒng)合化四個方面,構建全員參與、時空延展、體系開放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生動性和實效性,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整體提升”。[3](P120)之后,各高校在推行教育實踐上,教育方法不斷改進,教育手段不斷推陳出新。

二、“大思政”教育觀的落實,需要整合高校內部思政資源

高校內部思政資源非常豐富,從作用形式來看,劃分為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從載體來看,劃分為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精神資源;從教育內容來看,劃分為方針政策的資源,課程資源和實踐資源?!按笏颊苯逃^,需要高校在探索大學生思政教育方面下很多功夫,尤其在協(xié)調各方面要素,整合各類資源以形成思政教育合力方面,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全員育人需要統(tǒng)一思想,規(guī)范行為

全員育人,是對高校思政人力資源的整合利用,充分發(fā)揮廣大教職員工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全員育人需要統(tǒng)一思想、規(guī)范行為,否則,教育效果會因教育主體言行失范受到削弱。根據(jù)中央第16號文件精神,高校明確了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是整個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基本都建立了一支以思政專職教師為骨干,輔導員、班主任、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隊伍為主體的專兼結合,學歷層次較高,結構較為合理,素質較為過硬的大學生思政工作隊伍。他們在學生中積極傳播“正能量”,幫助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素養(yǎng),修正其一言一行。但大學生思政教育絕不是黨政工團的事,而是全校教職員工共同的職責。如果全校教職員工不能統(tǒng)一思想、規(guī)范行為,教育效果將會消減,甚至會出現(xiàn)相互抵消的局面。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確實存在一些教師,其言行對學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如不能客觀看待現(xiàn)實問題,在課堂上時常發(fā)表一些較為偏激的言論,甚至是一些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左的觀點;在校園里不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不能起到“身正為范”的表率作用。這些言行擾亂了學生的思想,傳遞出的“負能量”,在學生中產生了不良影響。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做到全員育人,統(tǒng)一思想是第一要務。大學生思政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這個系統(tǒng)工程里,“其內部構成包含著目標、內容、隊伍、原則、方法途徑、環(huán)境及內部組織管理等要素”,[4](P230)這些要素中,核心是目標,其他要素都要圍繞這個目標服務。但是同時,每個要素都包含著具體的教育內容,這些內容之間不是彼此割裂,而應相互關聯(lián)。在中央第16號文件中,明確規(guī)定了高校思政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人才培養(yǎng)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要位置。這就要求大學教育,首先要把全校教工思想統(tǒng)一起來,在全校教工中強調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目標意識,明確大學生思政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使他們認識到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在日常的教學管理工作中,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

另外,還要規(guī)范教職工的言行。大學生思政資源的作用形式是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顯性教育包括理論灌輸、宣傳教育、疏導分析、榜樣示范、批評教育等方法,隱性教育是滲透作用,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高校的隱性教育主要包括學校文明環(huán)境的打造,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和高效科學的制度建設。上述教育內容的完成,教育方法的改進以及教育環(huán)境的打造,不是黨政工團能獨立完成的事,它要求全校教職工都要積極參與,要讓他們明白,無論是教書、管理還是服務,都要始終如一貫穿著育人理念。教工的一言一行,都要體現(xiàn)正能量和傳播正能量,要著眼于塑造學生良好綜合素養(yǎng),尤其是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質。只有全校教職員工的共同參與,“大思政”的教育才能真正得到貫徹,全員育人才能真正實現(xiàn)。

(二)全過程育人需要內容貫通,相互銜接

校內思政教育內容,主要劃分為方針政策的資源,課程資源和實踐資源。無論是政策的宣傳還是理論的灌輸,其目的都是改變大學生的思想并落實到行動上去,這樣就形成了高校思政資源三大系統(tǒng)內部的邏輯關系,即:政策的宣傳是引領,是確定思政教育的大方向,理論的宣講拓寬思政教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幫助大學生系統(tǒng)學習相關知識,而第二、第三課堂是將理論投入到實踐,思想轉化為行動,到實踐中去驗證去提升。具體說來,在三個課堂中既要完成規(guī)定動作,“必須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必須反映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積淀的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美德、必須反映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精神”,[4](P231)同時又要完成自選動作,即能有效緩解大學生思想矛盾、心理困惑、情感困擾等實際問題。這些內容構成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一個彼此銜接、相互滲透、有機聯(lián)合、協(xié)同發(fā)展的內容體系,為完成這些教育內容,需要建立相對完善的組織機構、教學運行機制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全過程育人需要教育內容融匯貫通,否則,教育效果因教育內容的孤立而受到削弱。高校的思政教育貫穿在學生從入學到畢業(yè)的始終,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視,在組織機構、教學運行機制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建立了相對比較完善的機制,這樣的建構相對來說比較完備,確實能起到一定的功能互補作用。但在具體教學運行過程中,因崗位職能分工不同,職責不同,他們之間少有溝通,單獨運作,思想教育內容孤立,無法得到有效連接,思政教育資源之間的邏輯關系紊亂,教育得不到融合貫通。結果,在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了兩個慣常的問題:一是理論與實際的脫離;二是過程的豐富和效果的式微。這較大地影響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也遠遠達不到中央第16號文件對思政教育效果的要求。

(三)全方位育人需要關聯(lián)載體,聯(lián)動配合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能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5](P9)在高校,承載思政教育的載體大致有三類:課程載體,文化載體和新興載體。載體應該彼此關聯(lián),否則,思政教育因教育過程的割裂而受到削弱。

在思政顯性教育法中最重要的“灌輸法”依托的主渠道就是思政課和黨課等課程載體,通過課程載體,黨的方針政策得到及時的傳播,黨的理論得到系統(tǒng)的傳授。文化載體包括物質文化,管理文化,活動文化和行為文化,這是思政教育隱性教育法依托的主要載體,它是讓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加深對課程內容的認識,觸動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從而自覺不自覺的,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素質、道德境界和價值取向等方面不斷得到完善和提升。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網(wǎng)上論壇、QQ、飛信、手機短信、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對大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且已成為他們工作學習、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新興載體就是積極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出能承載更多教育信息、操作性更強的載體,它不僅能及時探索發(fā)現(xiàn)、引導和控制網(wǎng)絡輿情,而且能以更加生動和細微的方式和學生進行即時的溝通和交流,從而實現(xiàn)改變大學生思想行為的目標。

雖然思政教育載體表現(xiàn)形式各異,但他們集中指向的目標是共同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條主線貫穿于它們之間,所以各載體之間切忌相互割裂,各自為政,而應該彼此聯(lián)動,相互配合,以達到功能互補的作用。

三、高校思政資源整合機制實現(xiàn)路徑探究

自中央16號文件頒發(fā)以來,各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絕大多數(shù)高校都成立了由學校黨委書記任組長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導小組”,并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供資金保障,等等。但是在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小到學校的一面墻,一個標語,大到學校的教風學風和規(guī)章制度,都是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育理應站在系統(tǒng)論的高度,協(xié)調整合各方面資源,形成合力,以保證高校育人的社會主義方向和目標。

(一)改革組織機構,明確目標任務

許多高校都成立了由學校黨委書記任組長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導小組”,組員包括宣傳部、人事部、教務處、團委、學生處、思政教學部和后勤等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機構成立,但思政目標任務跟以前相比并無變化,各部門依然按照各自的崗位設置,進行著慣常的工作安排。黨委書記經常是聽著宣傳部門的匯報,讀著工團部門的總結,人事處依然是在思政師資隊伍建設上作著調整,教務處依舊著眼于思政課教學計劃的制訂。對很多部門來說,大學生思政教育依舊是處于“說起來重要、寫起來首要、做起來次要、投入起來不要”的局面。

基于上述情況,高校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導小組”的基礎上成立工作組,由分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負責,辦公室設在黨委宣傳部,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及各二級學院的主要負責人都要加入工作組,全校思政工作由黨委宣傳部統(tǒng)一協(xié)調。宣傳部可根據(jù)學校黨委的工作部署,在廣泛聽取師生意見的基礎上統(tǒng)籌安排,再根據(jù)學校各部門及二級學院的實際情況,分解任務,細化目標,制定出各部門年度思政工作任務。各部門在完成任務時,如出現(xiàn)困難,交由工作組研究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這樣確保全校大學生思政建設思想能貫徹,思路不走樣,目標早實現(xiàn)。

(二)改善管理機制,整合育人模塊

思政課教學有別于專業(yè)課教學,專業(yè)課教學內容完成,知識傳授完畢,教學任務也即完成。但思政課教學內容傳授完畢,思政課教學才完成了一半,另一半是如何將知識傳授轉化成思想的提升和行為的改變。因此,不能單純的將思政部看作教學部門,它可能是教學和管理兼而有之的部門。另外,在評價機制上,也不能單純用完成知識傳授來衡量它的教學效果,所以,思政部管理機構隸屬于宣傳部可能更適合,這樣,學校內部,黨政工團學政出一門,有利于推行育人模塊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在黨委宣傳部統(tǒng)一部署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可根據(jù)育人載體分為三個模塊,即思政課模塊,校園文化模塊以及新興媒體模塊。這三個模塊,以黨政工團學為主導,相互聯(lián)動即可完成大部分的工作,涉及到其他部門的工作,如校園人文景觀、樓宇公共空間環(huán)境營造涉及到后勤集團,人性化知性化的管理制度文化涉及到學校相關部門,校園網(wǎng)站網(wǎng)上論壇等新媒體涉及到現(xiàn)代教育技術等部門,由宣傳部牽頭聯(lián)系,能更有效地開展工作。另外,由宣傳部統(tǒng)一部署,能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行動,能最大程度地做到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三)建立評價機制,總結育人效果

有目標任務要求,就應該有成效成果反饋。教育成果反饋不能停留在匯報材料中總結經驗反思過程,教育工作的整改,也應有相關部門進行監(jiān)督和驗收,因此,建立評價機制非常重要。按照學校思政教育建設的目標要求,學校思政工作領導小組應定期對各部門思政工作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一般一年一次),對完成任務情況較好的給予表揚和獎勵,對完成情況不好或工作不到位的給予批評,并對相關責任人追究責任甚至是懲處,同時要及時總結工作中的經驗,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的工作布置提供有益的參考。

“大思政”教育觀為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既提供了方向,也提供了指導。中央16號文件明確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因此,高校要站在時代的高度,本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意識,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同時積極整合各類思政資源,順應不同的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內容的變化,積極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

[1]葉錦文.構建校本大思政教育體系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11).

[2]駱郁廷.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經驗[J].思想教育理論導刊,2008,(10) .

[3]杜倫芳.整體視野下“大思政”教育模式構想[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

[4]徐鋒.新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胡安波)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within colleges needs complete unity in the guiding ideology, the cut-through of the whole process in education content, and all-round connection in education carrier. Based on this, we need to build an integr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echanism,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expan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system; path

2014-01-21

江雪茹(1972-)女,安徽蕪湖人,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巍(1969-),男,江蘇徐州人,哲學碩士,江南影視藝術職業(yè)學院科技處副處長,主要從事生態(tài)哲學研究。

G641

A

(2014)03-0029-05

注:本文為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2013JSJG454]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大思大思政載體
同心協(xié)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學習《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
創(chuàng)新舉措強載體 為僑服務加速跑
華人時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淺談大思政視域下有機化學課程“金課”打造
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 00:51:16
堅持以活動為載體有效拓展港澳臺海外統(tǒng)戰(zhàn)工作
華人時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大思政”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輔聯(lián)動”育人機制探賾
學理論·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52:30
試論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大思政”式探索
求知導刊(2016年25期)2016-10-17 23:41:55
“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院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24期)2016-10-11 22:11:53
“大思政”改革視角下的教學資源整合研究
闸北区| 巴中市| 连江县| 岱山县| 福海县| 昌宁县| 龙海市| 桦川县| 临高县| 黔西| 阳谷县| 崇礼县| 江陵县| 大兴区| 宁陵县| 姚安县| 民和| 镇原县| 定襄县| 烟台市| 安庆市| 潞西市| 绥芬河市| 太康县| 绍兴市| 永康市| 布尔津县| 吉木乃县| 灵宝市| 绥中县| 陆良县| 云霄县| 凤山市| 黄山市| 梁山县| 麻栗坡县| 龙口市| 漯河市| 饶平县| 华坪县| 工布江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