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棣
筆者探討了討論文分論設(shè)置問題(見《以作文訓(xùn)練“出格”、“求己”為例——例說議論文的分論設(shè)置》《中學(xué)語文·大語文論壇》2013年第2期),本文繼續(xù)探討分論展開的問題。
【“五句展開法”示例一】
求己,是相信自己,是對自己能力的充分肯定。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能相信,那他又能相信誰求于誰!只要對自己確有清醒理性的認識,就應(yīng)該“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當(dāng)主人面對強敵多方準(zhǔn)備,人手不夠又一籌莫展之際,毛遂基于對自己能力的充分了解和對出使談判任務(wù)艱巨性復(fù)雜性的準(zhǔn)確判斷,毫不顧及別人的猜疑和冷嘲熱諷,挺身而出,勇敢“求己”,最終成就了“毛遂自薦”的千古佳話。假如毛遂當(dāng)初不敢相信自己,盲目屈從他人,輕易動搖自己的信念,那何日才輪到他“脫穎而出”呢?真是在關(guān)鍵時刻充滿自信敢于求己,使毛遂取得了驕人的成就青史留名。所以,只有充分相信自己,才能最終成就自己。
【分析解說】
上述文字,是一段比較典型的分論展開段落。如果以其中的句號為標(biāo)志,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段文字明顯由五“句”話構(gòu)成;而且這五“句”話既一氣呵成,又有各自的側(cè)重,我們不妨把它們分別叫做論點句、闡釋(解說)句、敘例(敘述)句、析例(分析)句和結(jié)論句。我們就把這樣的用五“句”話展開一個分論點的寫法叫做“五句展開法”。
在展開分論的五“句”話中,論點句要簡明扼要,要結(jié)合其他分論點通盤考慮內(nèi)容角度及句式表達等;而如果析例句等對事例的內(nèi)涵已有比較充分深入的闡述,結(jié)論句有時也可以融合到析例句中去。
闡釋句是對分論點的闡釋,一般既可以是對分論點內(nèi)涵本身的闡釋,也可以就分論點之間的角度層次及邏輯關(guān)系作簡要說明辨析。常用方法有比較嚴格的下定義、作解釋,有稍微寬泛的揭示特征、說明意義、價值、作用,還有更加自由的比擬類比、引用列舉,等等;而且特別關(guān)鍵的一點,寫作時對闡釋句的主動關(guān)注和自覺運用意識的確立,甚至比具體方式方法的選擇更加重要,也就是常說的“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好”。所以,論點句、闡釋句、結(jié)論句的具體選擇運用,這里不作詳述。
如果足夠關(guān)注學(xué)生的寫作實踐,同樣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常常比較難以精確把握和靈活運用的也是事例敘述和事例分析,所以,本文重點分析探討敘例句和析例句這兩“句”話。
需要指出的是,在實際寫作過程中,那些對所舉事例內(nèi)涵有相當(dāng)深刻把握且語言表達有一定功力的同學(xué),常常將事例敘述和事例分析交叉綜合進行,形成夾敘夾議的表述,如“五句展開法示例二”。
【五句展開法示例二】
出格,是超越自己的過去。(論點句)相信沒有人不知道“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名言,而只有戰(zhàn)勝自己,超越自己,勇敢出格,我們才能有所成就。(闡釋句)做過醫(yī)人身體的夢,想要拯救被誤的病人,周樹人也曾認定自己會成為一名醫(yī)生。不知道穿著白大褂的他眼里是否有犀利,但他的確看到了麻木的看客和他們那因生病而沉沉睡去的精神。如果不出格,一心完成自己的學(xué)業(yè),他極可能會是個體面的醫(yī)生,說不定小有名氣,甚至?xí)驗閮e幸診治了某位權(quán)貴而躋身上流社會,這是太多人的追求。但他出格了,他深深意識到,強健的身體于虛弱的精神毫無價值。他毅然突破自己的過去,提筆以魯迅的名義做國民精神的塑造者,成為民族文化的旗手。(敘例句、析例句——夾敘夾議)所以,勇敢出格,戰(zhàn)勝自己,超越自己,終能有所成就。(結(jié)論句)
【訓(xùn)練例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毫不示弱”來形容一個人勇敢,但時時處處不示弱的人能得一時之利,卻難成為最終的成功者。凡事忍讓,不逞能,心境平和寬容,能拋除私心雜念,不受外人干擾,做事持之以恒。他們即使遇到打擊,也不會萬念俱灰,因為心境平和,所以能處之泰然,堅持到勝利的終點。向人示威,人人都會,向人示弱,卻只有少數(shù)人才做得到,因為示弱更需要智慧和勇氣。
以“示弱”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重點分析探討一:事例敘述——敘例句】
【事例敘述的基本要求】
1.不要追求故事的完整;要剔除事例情節(jié)中與本次寫作主旨無關(guān)的枝枝葉葉的交待和描寫,只保留特別有針對性的故事主體敘述;
2.將故事主體和寓意高度集中到寫作主旨上來,并適時適度地“貼標(biāo)簽”;
3.敘述一定要簡潔扼要,最好將事例濃縮為一兩句話——這一兩句話不一定是語法意義上的。
【事例敘述示例】
事例素材一:
韓信年少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卻刻苦讀書,熱衷兵法,立志安邦定國??嘤谏嫙o著,不得已在熟人家里吃口閑飯,有時也到淮水邊上釣魚換錢,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
一次,一群惡少當(dāng)眾羞辱韓信。一個屠夫?qū)λf: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我看你膽子小得很。你敢用你的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胯下鉆過去。韓信自知形只影單,硬拼肯定吃虧。于是,當(dāng)著那么多圍觀的人,他彎下腰從那個屠夫的胯下鉆了過去。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胯下之辱”。
后來,韓信仗劍從軍,先投項羽后奔劉邦,屢建奇功,被拜為大將,立為諸侯王。
敘事示例一:
(論點:適時示弱,才能讓自己擺脫困境,有所成就。)窮困不得志的韓信,不逞一時之快,不較一日之長,勇于示弱,甘受胯下之辱,終于成為“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的大將軍,進而封侯晉王,成就一番偉業(yè)。
事例素材二:
勾踐是大禹的子孫,周王朝建立后,勾踐的先人被封在會稽守宗廟,建立越國。
前496年,勾踐即位后不久,即打敗吳國。兩年后,吳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踐被迫屈膝投降,并隨夫差至吳國,臣事吳王,后被赦歸返國。
勾踐自戰(zhàn)敗以后,時刻不忘會稽之恥,忍辱負重,等待時機,不斷反躬自問:“汝忘會稽之恥邪?”他重用范蠡、文種等賢人,經(jīng)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fù)起來??墒菂菍Υ藚s毫不警惕。endprint
前482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銳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越王勾踐遂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吳太子。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連戰(zhàn)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
前473年,越軍再次大破吳國,吳王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亡。
越王勾踐平吳,聲威大震,乃步吳之后塵,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shù)戎T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踐為“伯”(霸)。)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終稱霸王”。不過此時,春秋行將結(jié)束,霸政趨于尾聲,勾踐已是春秋最后的一個霸主了。
敘事示例二:
(論點:示弱可以幫助戰(zhàn)勝危難,最終獲得成功。)越王勾踐戰(zhàn)敗被俘后,沒有羞憤自殺,而是勇于示弱,不惜做吳王夫差的奴仆。表面上俯首稱臣,屈膝投降,暗地里等待時機,卷土重來。最終得以復(fù)國,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特別指出】
如果說,事例敘述不當(dāng),還只是拖沓冗長、不得要領(lǐng),進而沖淡了議論文的論辯色彩的話;那么,對事例不加分析、不會分析,寫完事例便立即強加“所以......”或“由此可見......”等,形成“材料+結(jié)論”的“偽論證”,則往往牽強附會,甚至是在自說自話,這樣難免面目可憎,使人難以卒讀。所以,有沒有、會不會對所敘事例進行精當(dāng)分析,相當(dāng)程度決定著一篇議論文的成敗得失。
【重點分析探討二:事例分析——析例句】
【基本事例】
1.窮困不得志的韓信,不逞一時之快,不較一日之長,勇于示弱,甘受胯下之辱,終于成為“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的大將軍,進而封侯晉王,成就一番偉業(yè)。
2.越王勾踐戰(zhàn)敗被俘后,沒有羞憤自殺,而是勇于示弱,不惜做吳王夫差的奴仆。表面上俯首稱臣,屈膝投降,暗地里等待時機,卷土重來。最終得以復(fù)國,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事例分析的常用方法】
1.因果分析法
思路:抓住論據(jù)所述的事實,并據(jù)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寫作時,要把事實材料中形成某種結(jié)果的原因,用設(shè)問的方式或因果復(fù)句的句式加以強調(diào),從而突顯論點的合理性。
要點:由果求因+正面強調(diào)
析例示例一:
韓信為什么能成就一番大業(yè)呢?是因為他知道“大丈夫能屈能伸”,是因為他懂得“小不忍則亂大謀”。韓信忍受了胯下之辱,并將此化作奮發(fā)圖強的力量,最終成就了大業(yè)。示弱可以磨練人的意志,在心靈深處積蓄強大的反抗力量,為以后的人生事業(yè)奠定強大的心理基礎(chǔ),示弱是強者的修養(yǎng),是一種對未來充滿自信的表現(xiàn)。
析例示例二:
勾踐之所以選擇示弱,選擇忍辱負重,不惜做吳王夫差的奴仆,是因為他懂得包羞忍辱才是真正的男兒,是因為他懂得這種示弱是一種力量的積蓄。他彎下了身腰,麻痹了敵人;卻借此充實了實力,積聚了強大的力量。這種示弱不是懦弱,不是放棄,而是為了日后更強有力的反擊。
2.假設(shè)分析法
思路:運用假設(shè)推理對所舉的事例進行分析,在不同的條件和結(jié)果的比較中,揭示形成條件的必然性。寫作時先假設(shè)相反情形及結(jié)果,再與原事例進行比較分析,通過這種比較分析來證明論點。
要點:反向假設(shè)+結(jié)果展示+正面強調(diào)
析例示例一:
如果沒有示弱,韓信恐怕早就死于惡少劍下,作了無謂犧牲品。又怎能成為“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的大將軍,進而封侯晉王名垂千古呢?示弱不是怯懦投降,而是一種隱忍制勝的法寶。
析例示例二:
假如勾踐不示弱,而是堅決抵抗,恐怕早已身死國滅了。又怎么能出現(xiàn)“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恢宏場景?也就不可能有越國后來的崛起,更不可能有勾踐的霸主地位。勾踐的示弱為他以后重振旗鼓積蓄了力量。俗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勾踐用自己的示弱證明了這一點。
3.正反對比分析法
思路:列舉正反兩個事例,通過對事例的分析比較,找出相同,指出不同,使讀者深刻理解所舉事例的內(nèi)涵,強化所論述的觀點。
要點:兩個事例相同點+正面事例核心內(nèi)涵+反面事例核心內(nèi)涵+正面強調(diào)
析例示例一:
(補充反面事例:一代英才周瑜,面對同樣杰出的諸葛亮,不是虛心待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而是毫不示弱,一味逞強。結(jié)果壯志未酬,英年早逝,令人唏噓不已。)
同為天縱奇才,也同樣面對強硬對手,韓信不與貌似強悍的無賴爭強斗狠,他選擇示弱,在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胯下之辱之后,終于為自己贏得了日后輝煌的機會。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周瑜即使面對的是自己的政治盟友,卻容不下比自己強的諸葛亮。是“既生瑜何生亮”的妒忌,是過分爭強好勝,讓周瑜壯志未酬身先去,徒使英雄淚滿巾。示弱,是智者的彈性生存藝術(shù),是真正強者的體現(xiàn)。
析例示例二:
(補充反面事例:西楚霸王項羽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仍一味示強,拒絕渡河,放棄求生的機會,最終落得自刎烏江悲劇下場。)
同樣是王侯,同樣是面臨失敗的境地,勾踐選擇了帶著恥辱生存,在示弱的世界中找尋重生的契機。他成功了,他在示弱里找到了自我,在示弱后,迎來了另一片藍天。相反項羽沒有示弱,他不知道“包羞忍辱是男兒”,不知道“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讓他失去了重振旗鼓的機會,生命如星辰一般隕落。示弱對智者而言,是一種彈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種生活的藝術(shù)和境界。示弱是智者的一種必然選擇。
通過以上結(jié)合例證所作的具體分析,我們說明了議論文分論展開的重要性,介紹了分論展開的主要方式方法。如果說,議論文的分論設(shè)置,是給文章搭好骨架的話,那么,對分論的展開,便是在這搭好的骨架間填充血肉,使文章豐滿充實健壯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