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娟
鄭州大學醫(yī)院內科,河南鄭州 450000
面神經炎又稱為BELL 麻痹,是指位于面神經管內的面神經發(fā)生急性非特異性炎癥而導致的功能障礙,其主要表現為患側表情肌癱瘓。面神經炎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一般急性起病,在數小時至數日內面肌麻痹達高峰,持續(xù)約1~2 周開始恢復,若不能于3 個月內完全恢復,一般會遺留后遺癥。目前國內外對于面神經炎還沒有統一的療法,比較常用的治療方法有糖皮質激素、大劑量B 族維生素、改善循環(huán)藥物、抗病毒藥物以及針灸治療。我院于近年來嘗試采用甲鈷胺穴位注射治療面神經炎,與常規(guī)治療方法相比,療效滿意?,F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共納入2011年2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治療的面神經炎患者60例。入選病例符合以下納入標準:年齡15~70歲;符合疾病診斷標準[1];所有患者均為首次急性發(fā)病的單側面神經受損,從發(fā)病至開始接受治療時間不超過72 h;排除急性格林巴利綜合癥、中耳炎、乳突炎、迷路炎、腮腺疾病及顱內腫瘤所致面神經損害。排除標準:有嚴重肝腎功能損害及精神疾病者;有糖尿病者;無法配合治療及自行終止治療的患者。
1.2.1 病例分組 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24.7±33.8)歲;對照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22.9±35.1)歲。
本實驗所有入選病例治療藥物均為:①強的松片30 mg,口服,1 次/d(晨服),用藥7 d。②阿昔洛韋片0.25 g,口服,3次/d,用藥10 d。③維生素B1針0.1 g,肌肉注射,1 次/d,用藥10 d 后改為口服,10 mg,3次/d,服用1 個月。④甲鈷胺針500 μg,肌肉注射1 次/d,用藥10 d 后改為口服,500 μg,1 次/d,服用1 個月。⑤輔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中成藥(復方丹參片3 片,3次/d,口服,用藥14 d)及抗生素眼膏保護角膜。
同時,患者均在發(fā)病后一周內給予理療,一周后給予針灸輔助治療。針灸治療方法:翳風、地倉、頰車、迎香、人中、陽白、牽正、口禾、太陽,每次留針30 min,1 次/d,10 次為1 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4 d。治療3 個療程。
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同時應用甲鈷胺進行穴位注射:將上述穴位分為3 組,取甲鈷胺注射液1 mL 吸入皮試針管內,常規(guī)消毒后分穴注射,每個穴位注射0.3 mL,隔2 d 一次,3 組穴位循環(huán)交替注射,治療1 個月后觀察療效。
1.2.2 評價指標 應用House-Brackmann(H-B)分級法[1]分別在開始治療前、治療后7 d 以及治療后40 d 對患者進行面神經功能評價。
采用SPSS 16.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對2 組患者年齡資料進行t 檢驗;對2 組患者性別分布進行χ2檢驗;對每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B 分級進行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治療前H-B 分級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治療前與治療后7 d 及40 d 的H-B 分級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與治療后7 d 的H-B 分級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對照組治療前與治療后40 d 的HB 分級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7 d 的H-B 分級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2 組治療后40 d 的H-B 分級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面神經炎在中醫(yī)理論當中又稱為“口僻”,一般認為其致病原因多為氣血不足、脈絡空虛,外邪侵襲陽明與少陽經脈而引起的。當外來風邪侵入人體后,滯留在機體的經絡之間,妨礙氣血運行,從而引起局部功能失調,肌肉收縮障礙,故而發(fā)病。
穴位注射療法產生于上世紀50年代,是一種中西結合的治療技術,別稱“水針”。該療法通過在經絡、腧穴或壓痛點等處注射少量液態(tài)藥物來防治各類疾病。在應用水針時,藥物的潛伏期與靜脈給藥相同,因而起效時間明顯短于肌肉注射及皮下注射,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產生與靜脈給藥相同甚至于更強的治療效果,是一種理想的給藥途徑。該方法以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將經絡、腧穴及藥物效應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同時發(fā)揮了穴效與藥效兩大效應,治療效果要優(yōu)于靜脈注射、肌肉注射和單純針刺治療;并且通過本途徑給藥時用藥量較小,降低了毒副作用的發(fā)生,具有增效減副優(yōu)勢,明顯提高了臨床療效,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各類疾病[2-5],面神經炎是該療法最早應用于臨床治療的疾病之一。本研究也發(fā)現:應用穴位注射法治療面神經炎的40 dH-B 分級與對照組有明顯差異,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B 分級情況
目前有關穴位注射療法作用機制的研究已經達到分子水平,但仍未完全明確,多考慮其機理類似于針灸而又不完全相同。穴位注射可通過經絡系統這一媒介,使穴位刺激及所注射藥物的藥理作用這兩種功效最大限度地作用于機體,藥物或生物制品的作用通過穴位注射這一給藥途徑得到幾何式的放大,從而產生較好的治療效果。而穴位注射之所以能夠引起藥效的高效性與速效性是由于藥物的某些藥理作用被經絡“整合”所造成的[2]?,F代藥理學研究也證實了:穴位注射療法具有注射藥物本身的治療作用;注射用針對穴位刺激的舒通經絡、扶正袪邪作用;除此之外,還可以進一步通過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提高神經興奮性,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從而更有利于面部神經的恢復。
甲鈷胺即甲基維生素B12,是維生素B12在體內的活性代謝產物,在體內的半衰期較普通維生素B12為長,其結構特點為在中央鈷分子上結合了一個甲基基團。與非活性的普通維生素B12相比,甲鈷胺更易被神經細胞的亞超微結構所攝取,因而對神經組織具有良好的傳遞性,在周圍神經中含量也更高;它參與了物質的轉甲基反應,可以促使神經細胞內核酸和蛋白質合成,同時還能夠特異性地促進神經髓鞘合成,促使軸漿轉運和軸突再生,從而修復受損的周圍神經。
有研究[6-8]表明,甲鈷胺注射液可促進神經軸漿轉運及軸突再生,有效恢復突觸傳遞,并且其促進面神經再生的作用要明顯優(yōu)于普通維生素B12。因而本研究選用了甲鈷胺制劑穴位注射來治療面神經炎。
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早期甲鈷胺穴位注射可以明顯改善面神經炎患者的預后(P<0.05)。其機制考慮可能為:甲鈷胺作為神經營養(yǎng)藥物,可促進神經細胞內核酸、蛋白質及神經髓鞘中脂質卵磷質的合成,加速損傷神經的軸突再生;面神經炎為單純神經損害,通過穴位注射療法甲鈷胺能夠直接作用于受損的面神經局部,可能更有利于藥物的吸收而發(fā)揮藥效,同時在穴位上的針刺刺激產生的類針刺樣作用還兼有腧穴的治療效用,進而發(fā)揮最大療效。
綜上,甲鈷胺穴位注射治療面神經炎方法簡單,療效滿意,值得臨床推廣。
[1]王興林,黃德亮.面神經麻痹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95.
[2]諸毅暉,陳玉華.論穴位注射的穴藥效應[J].中國針灸,2005,25(1):46-48.
[3]張勇.穴位注射為主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14):105-107.
[4]耿櫻,段安,楊艷,等.糖尿病前期生活干預與穴位注射干預的效果比較[J].糖尿病新視界,2014,4(7):5-7.
[5]楊智霞,劉杰.氯諾昔康不同給藥方式治療腎絞痛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4,23(1):167-168.
[6]陳琳,梁江紅.甲鈷胺治療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23):4285-4287.
[7]于鳳桃.論甲鈷胺輔助治療面神經炎臨床觀察[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4,4(1):53-55.
[8]何乾超,劉永輝.針灸聯合甲鈷胺注射液治療面神經炎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yī),2010,26(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