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漢語新詞作為一種嶄新的語言方式和文化景觀,已越來越多地引起語言學界的關注。面對漢語新詞的不斷出現(xiàn),譯者有責任及時地把它們翻譯出來以幫助外國讀者全面了解中國的最新情況。文章指出了影響新詞英譯的一些問題,并探討了新詞的英譯原則和方法,以期對解決漢語新詞英譯中的問題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漢語新詞;問題;翻譯策略
詞匯是語言中最為積極活躍的部分,直接反映了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當代漢語新詞的爆發(fā)式產生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使?jié)h語充滿了勃勃生機,同時也給漢語新詞的翻譯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漢語新詞的各種誤譯、錯譯、硬譯、隨心所譯充斥在各種出版物和媒體當中,嚴重影響了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盡管國內有不少學者均撰文指出了漢語新詞英譯實踐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對新詞英譯具有一定啟發(fā)意義的翻譯理論,但由于新詞種類繁多、用法各異,單憑某一種理論或觀點,就連部分的新詞英譯問題也難以解決。事實上,新詞譯者在確定譯文之前,通??倳鶕g詞語的不同性狀,綜合考慮各種理論、策略、方法和技巧。
一、漢語新詞的概念及特點
關于新詞,語言學界雖有種種說法,我們比較贊同邢福義先生的觀點:“新詞,既包括采用新語表形式的詞語,也包括增加了新義項的詞語”(邢福義,2007)。不過,本文所討論的新詞還增加了時間方面的限定,即:新詞主要是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當代漢語新創(chuàng)的詞語,從其他民族語言借入的詞語,從本民族語言的方言詞、行業(yè)語和領域性詞匯中借入的詞語,產生了新義和新用法的舊詞語或短語等。[1]總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xiàn)的形式和意義上有任何新變化的詞語,本文皆不做嚴格區(qū)分,概以“新詞”稱之。
根據上述定義,筆者認為新詞應該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新詞是被社會普遍接受的。其次,新詞具有多元、多維性。新詞通常具有雙重及以上的含義,根據字面含義或者詞的深層意義被附著上了本意以外的含義。另外,新詞還具有時代性。語言是時代的記錄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即便是同一種語言在不同的時代也體現(xiàn)出不同特色。
二、漢語新詞英譯中存在的問題
近10年來,我們在漢語新詞英譯領域取得了矚目成績,但是漢英新詞翻譯無論是實踐還是理論都還存在很多問題。正如楊全紅所言“漢語新詞具有創(chuàng)造性、時效性、不易求證性等特征,加上某些無先例可循;同時又限于譯文信息反饋相對滯后,所以新詞新語英譯中出現(xiàn)誤譯、錯譯、詞不達意等問題在所難免”。張健、劉宓慶、楊全紅等學者分別論述了目前漢語新詞英譯中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譯者跨文化意識缺失
譯者對漢語詞匯及其英譯的文化意義把握不準,結果出現(xiàn)了文化上的誤讀[2]。比如,把“蝸居”一詞譯為snail’s house就存在這個問題。因為snail在英美文化中常常表示“緩慢”、“懶散”,而非“狹小”。因此,把漢語中表示居所狹小的“蝸居”一詞按照字面譯為snail’s house,不但難以喚起英美讀者的共鳴,而且極有可能令其產生誤解,認為“蝸居”與居所主人的懶惰或不潔有關。有鑒于此,譯者在確定新詞的英譯文之前應仔細調查譯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一者看譯文是否包含特殊的文化含義,二者看這種文化含義是否和原語詞匯的文化含義一致,切忌不假思索,隨意翻譯。
2.譯者翻譯方法的單一性
譯者一味采用歸化法,絲毫不考慮再現(xiàn)原詞中所包含的豐富、生動的形象。這種情況在最新出版的《漢英詞典》(第三版)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比如把“煲電話粥”簡單歸化為“chat for a long time on the telephone”和”long telephone chat”;把“走紅”歸化為“popular”和“well-known”;把“惹火”歸化為“eye-catching”;把“曬工資”歸化為“make public one’s salary”;把“抖包袱”的“包袱”歸化為“joke ”等等。這些譯文嚴格來說或為不錯,但卻讓人感覺索然無味,漢語新詞中所包含的生動的形象或動態(tài)意義喪盡殆盡,譯文味同嚼蠟。究其原因,這些譯文的出現(xiàn)大概也是由于譯者只圖省事或一味追求“正確”,而不求“準確”。
3.譯者對漢語新詞理解不清
很多譯者對新詞的含義不求甚解,想當然地翻譯。比如,把“吊膀子”譯為“(of a man) act fresh with a woman”,而不知道“吊膀子”既可用于男人“吊”女人,也可用于女人“吊”男人;把“艷遇”譯為“encounter with a beautiful woman”,而不知道“艷遇”不但是男人的權利,也是女人的渴望;把“負翁”譯為“spend-more-than-earn”,而不知道中國的大部分“負翁”們賺的錢遠比花的多,只是在這個物價,尤其是房價“一飛沖天”的時代,不小心淪為“負翁”而已;把“城市病”譯為“urban diseases”或“disease typical of cities”,而不知道“城市病”根本就不是身體上的疾病,而是一個抽象的用法,指城市森林、城市噪音、失業(yè)、城市暴力等。
4.譯者對新詞文化意義和情感意義的模糊
譯者對原文和譯文在文體意義和情感意義上的一致認識不清。例如,有些地方將“色友”(攝影愛好者的幽默稱呼)譯為cameraman/photographer和lens man,就沒有考慮到原語非正式的、甚至常常帶有戲謔口吻的文體風格。而China Daily BBS“翻譯點津”中“釘子戶”的譯文die-hard house-owner則沒有注意到原詞的情感意義,因為die-hard是指那些拒不接受變化和新觀點的死硬派,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而“釘子戶”最起碼在大多數中國老百姓眼中并無貶義,否則,大家也不會為某些“釘子戶”大聲喝彩了。
三、漢語新詞英譯的應對策略
如此多的問題,是否就意味著漢語新詞英譯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呢?當然不是。漢語新詞英譯是一個大有作為的事業(yè),但譯者要突破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最終順利到達翻譯彼岸,還需要注意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原則
漢語新詞中有很多表意比較明確的詞語可以選擇直譯的方式來翻譯,比如“草根”(grass root)、“團購”(team buying)、“膠囊公寓”(capsule apartment)等;而更多的詞匯則無法通過字面翻譯準確理解其真正含義,如果采用直譯法,不僅容易產生會意不清,有時候甚至會給讀者造成誤導,效果適得其反。例如,“房奴”并不像其字面含義那樣是“房子的奴隸”,而是按揭貸款買房導致很多年輕人成為“貸款的奴隸”,所以其英譯自然是mortgage slave。有一組跟“裸”相關的詞匯基本上都不是字面含義,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加注釋以解釋出其背后含義,如“裸捐”的真實含義與其字面義相去甚遠,這里的“裸”是“完全”的意思,相當于將全部財產外捐,所以多被譯作all-out donation;而“裸婚”,在第一次出現(xiàn)naked marriage 的時候一定要加注釋get married without any ceremony, dinner party, or honeymoon travel,即不買房、不買車、不辦婚禮、不買婚戒,直接登記結婚的一種節(jié)儉的結婚方式;每個新詞的背后都是一個故事,都代表著一定社會階層的民意和情緒。因此,就新詞的背景,甚至是文化內涵加以補充說明對于準確無誤地翻譯新詞至關重要[3]。
2.遵循等效翻譯原則
漢語新詞遵循等效原則就是從文體等值(stylistic equivalence)、社會文化等值(social cultural equivalence)、語言等值(linguistic equivalence)和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等方面入手。盡管中西方國家在文化、思維方式等方面確實存在巨大的差異,但還是存在一些共性。因此,我們仍然能夠找到漢語新詞中相對應的英語詞。試看以下例句:(1)He has advocated greater transparency,and easier public access to documents and proceedings (Economist,Dec.9th, 2000).(2)The graying of Australia has produced a significant shift in the provision of retirement housing(Sunday Mail,May 3rd,1987).從上面的例句,我們可以看到:“transparency”,“graying”是“透明度”,“人口老齡化”的完全對等詞。但有時譯入語中并沒有與譯出語詞語完全相對應的詞語,我們可以使用相應的或比較接近的詞語。
3.跨文化意識考量原則
翻譯作為語際交流,它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過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過程。[4]不同文化之間的共性是相對的、廣泛的,差異是本質的、深刻的。所以,在語際轉換中,文化的可譯性是相對的,可譯性限度是絕對的,翻譯中不可能不存在文化障礙(劉宓慶,2005)。因此,在跨文化的翻譯中變通和超越是必要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構成要素,翻譯在語言轉換中自然離不開對文化因素的考量。[5]如在翻譯“計劃生育政策”這個詞語時,如果將其翻譯成family planning policy,顯然譯者缺失了跨文化意思的考量。西方有些國家實行的family planning policy是“鼓勵生育”,有別于我國實行的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內涵意義的“計劃生育”。因此,譯為“(China’s)one-child policy”才真正傳達出該詞語的內涵意義。同樣,對于“亞洲四小龍”的譯法就應是國外報刊和雜志常用的說法“the Four Tigers”or“the Asian Tigers”而不是“the Four Asian dragons”,因為dragons在西方人眼里是暴力和邪惡的東西。
4.追根溯源原則
新詞的英譯目的是讓外國友人了解中國的社e437b1016274d6152a28aa5242de31b2cd6d6e714159cb409906e8543492fc9f會發(fā)展和最新的文化動向,因此新詞的翻譯必須以傳遞信息為第一要務。熱詞產生之初,就像一種社會方言,有其特定的發(fā)源地和特定的使用人群。英譯時必須追溯其來源和產生的背景,準確把握其字面意義和隱含意義。對于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漢語熱詞,由于它們的產生具有中國的社會背景,很難找到對應的英文,在作英譯處理時,可以通過注釋說明其隱含意義或詞源背景,這將有助于外國友人對詞匯的理解[6]。比如,“留守兒童”應該如何翻譯呢?筆者認為,該詞為文化局限詞,不可能在英文中找到一個現(xiàn)成的說法,而應該根據其含義,進行創(chuàng)造性翻譯。鑒于此,筆者建議將詞譯為“l(fā)eft-in-hometown children in China’s rural areas”,并適當加以解釋。該譯文中的hometown一詞點明了“留守”的地點——家鄉(xiāng),相對而言信息量最為充分,也能較容易地激起譯入語讀者的思考:為什么這些孩子被留在了家鄉(xiāng)?為什么這個現(xiàn)象會出現(xiàn)在中國的農村?這些思考會促使他們進一步閱讀,直至弄清楚該詞的確切含義。
四、結 語
本文簡要探討了漢語新詞的概念、特點、英譯的問題及策略。認為目前漢語新詞英譯問題較多,在對社會熱詞進行英譯處理時,準確把握社會熱詞的詞義和內涵是翻譯的前提。此外,譯者應該熟悉中英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和表達習慣,考量目標文化受眾,采用恰當的策略、靈活的方法和形神兼?zhèn)涞谋磉_方式以確保實現(xiàn)信息傳遞和文化傳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楊緒明,楊文全.當代漢語新詞探析[J].漢語學習,
2009,(1).
[2] 高永偉.談談漢語新詞翻譯中的兩大問題[J].上??萍?/p>
翻譯,2003,(2).
[3] 陳瓊.漢語新詞英譯策略[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2010,(2).
[4] 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
版公司,2005.
[5] 陳安定.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
公司,1998:269.
[6] 張健.報刊新詞英譯縱橫[M].上海:上??萍冀逃霭?/p>
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