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文化美術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具有跨文化的眼光,明白今天自己所處的世界文化交融的大環(huán)境和自己所能接觸的世界視覺文化資源,從中尋找到人類視覺藝術的發(fā)展之路,使學生建構起具有時代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精神。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同時構建綜合立體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 美術課程 國際理解力 文化交流
世界的飛速發(fā)展帶來國際文化的密切交流,跨文化與多元文化并存成為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必然態(tài)勢。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20世紀后期世界教育民主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趨勢,也是21世紀為了實現全民教育目標而產生的國際教育熱點問題之一。國際理解教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總結人類發(fā)展的教訓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及組織開展的教育活動。
美術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美術教育須緊跟時代,將美術放到文化中,使其得到優(yōu)秀文化精神的支撐??缥幕佬g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具有跨文化的眼光,明白今天自己所處的世界文化交融的大環(huán)境和自己所能接觸的世界視覺文化資源,從中尋找到人類視覺藝術的發(fā)展之路,在跨文化教學的探索中,學習理解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文化積累與文化創(chuàng)新,尋找我們這個時代本源性的東西,使學生建構起具有時代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精神。
我校開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發(fā)的IB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涉及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140多人,還有來自歐美、非亞等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外籍教師35人,學校每年組織數百名師生赴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友好學校進行交流,每年有不同國家的師生來訪,多元化的背景適合于跨文化教育資源的運用。運用國際友好學校交流這一載體和外籍師生這一群體,組織不同國家的教師和學生就同一課題展開研究,通過相互觀摩、網絡交流等不同形式進行過程性探究,促進學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開展跨文化美術教育
跨文化美術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從中小學教材中尋找不同文化比較、融合的課題,分步驟進行研究,組織教師定期進行案例分析和研究。
如教授第18冊教材《凝固的音樂》課時,我選擇了格林童話的故鄉(xiāng)——德國的建筑。德國文化資源豐富,誕生了許多知名的音樂家、文學家、藝術家,其中建筑設計,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包豪斯”更是世界設計大師的搖籃。筆者將多方資源進行重組、融合,設計大欣賞、小練習的欣賞課,以“文化體驗之旅”為主線,品味各類建筑之美,著力將美術課上成文化課。筆者本節(jié)課的設計目的在于:開闊學生視野,品味異域文化帶來的不同體驗,初步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跨文化理解能力。在感悟探究部分,由德國的奧林匹克公園引向我國的奧運會場館。德國奧林匹克體育場創(chuàng)造出轟動一時的透明帳篷屋頂,構想奇特,造型別致,使它成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項奇跡。我國的“鳥巢”,形態(tài)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個搖籃,寄托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傍B巢”采用最新技術,一系列輻射式鋼架旋轉、鋼梁編織在一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結構工程,讓人驚嘆。還有“水立方”,輕靈、寧靜、具有詩意,融會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科技,集建筑學、結構力學、精細化工、材料科學與計算機技術等為一體,建造出具有標志性的空間結構形式,它不僅體現出結構的力量美,還充分表現出建筑師的設想,享受大自然的浪漫空間。這些都是由西方設計師、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共同完成的,雖然背景和文化不同,他們卻很好地把設計理念融合在了一起,共創(chuàng)建筑新奇跡。由“包豪斯”建筑引回我們身邊的建筑,一起分析自己學校的房屋設計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并由此懂得汲取西方文化的精華為我所用,理解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益處。
二、構建綜合立體環(huán)境,豐富跨文化美術課程內容
1.走進各類展覽。
筆者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國的藝術博物館,看到如下動人景象:不管是推車里的孩子,還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都在觀看展覽,浸潤文化,感覺特別幸福美好。所以筆者一有機會就帶學生參觀本市文化中心的展覽,如: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書畫展,讓學生在文明的遺跡、精彩作品面前感受到不同的內容,讓學生在自己的視覺文化數據庫里,儲存盡可能多的本土文化圖像資料,并初步整理出本民族文化藝術發(fā)展的基本脈絡,自覺成為本土文化的守望者。
品書畫之韻:我們需要了解的不僅是一幅字畫的表面情況,更需要了解這幅字畫創(chuàng)作的真正的含義?!拔艺J為,這也是在提醒我們新一代的中國人,無論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好,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根,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我們要了解中國文化,以中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為驕傲!”(朱東昱)“在這些作品中比較特殊的大概就屬郎世寧的了。郎世寧是清朝的意大利傳教士,在中國為皇帝畫了50多年的畫,官至三品。他把西洋畫的筆觸與中國水墨畫的構思結合在一起,色彩艷麗寫實又有留白與暈染,讓人看后眼前一亮。與同學看了好久《八駿圖》,心中冉冉地升起了一絲對我國文化的驕傲?!保ㄥX玲)在這種??闯P碌膶徝肋^程中,學生的文化自信會與日俱增,他們的眼光會變得高雅、敏感和深邃。
2.介入和參與現代影視媒體、網絡視頻的觀賞活動。
視覺文化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先進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和對社會生活無所不在的滲透。如何欣賞影視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光與影的視覺效果,二維動畫的特色、三維數碼的魅力等,筆者都設法在美術課上向學生介紹。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展示就不再是手段,而成為了主體。筆者還利用網絡平臺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各類大師的故事和作品,組織學生準備各單元不同的資料展示,例如教授《變遷中的家園》一課,學生就準備了視頻新聞:世界上最新的建筑——可以360度旋轉的房屋。大家一起直觀欣賞了解,進一步理解藝術和技術結合的妙處。
3.結合當今社會中的重大文化事件。
結合當今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文化事件,開展跨文化美術課程,培養(yǎng)國際理解能力,也是很有效的。
例如,在上《一花一葉總關情(情感的記錄)》一課中,讓剛進入初一年級的學生理解色彩和情感的關系是很有難度的,筆者運用多種方法,從殘奧會音樂入手,引出色彩的變化:四季流轉、繽紛絢麗、心情變幻;出示花卉圖片,引導學生理解四季的色彩;引出色環(huán),講解基礎知識。在點點滴滴中滲透情感與色彩的關系。如了解上海世博會——世界視覺文化交流的盛會,筆者組織學生先從圖片認識各國特色展館,然后請已經參觀過的同學展示自己準備的影像、交流感受,再結合資料一起評析獲獎展館特色。從一定意義上講,現代藝術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生活的一種精神折射,如果不能感受、理解、欣賞這些,我們就無法理解我們所處生活的真正意義。
當然,美術教育除了要盡可能打開學生視野,幫助他們去攝取和吸收視覺文化所呈現的精彩和營養(yǎng)外,也要幫助他們拒絕和揚棄視覺感觀中夾雜的淺薄和糟粕,真正為他們建立起一個識別系統(tǒng),建立一個由本土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與現代的世界先進文化和諧互動的環(huán)境,構建一種健康、美好的文化氛圍。
通過研究,筆者深刻地認識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使跨文化美術課程真正達到培養(yǎng)學生國際理解能力的目的,首先教師要有跨文化的意識??缥幕x予我們匯通中西的可能,但文化的生成并非簡單的一加一等于二。在跨文化教學的探索中,教師應當尋找我們這個時代本源性的東西,幫助我們的學生建構起具有當代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中國文化精神。
第二,在本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能夠共同成長。在進行課題實驗的同時,教師也得到了進步,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成長。教師不僅感受到異域文化的特色,也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所感染。教師開闊了視野,整合了各項資源,師生素質都得到了提升。
【參考文獻】
[1]錢初熹主編.當代發(fā)達國家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王修娥.全球課程改革未來走向——第一屆世界課程大會綜述[J].上海教育,2003(22)
[3]俞瑾.新時期小學美術教育目標與任務的再思考[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07(4)
[4]黃志成,魏曉明.跨文化教育 未來教育的一種發(fā)展趨勢[N].中國教育報,2009-1-3
[5]朱興德,程宏.開展國際理解教育 培養(yǎng)學生全球視野[J].思想理論教育,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