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行之有效、客觀科學的教學評價是提高中等職業(yè)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與方法,對于推進中等職業(yè)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旨在對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的現狀進行全面、客觀的調研,提出中等職業(yè)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改革的方向,同時也為建立科學的中等職業(yè)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體系提供現實依據。
關鍵詞: 中等職業(yè)學校 公共基礎課 教學評價 現狀調研
中等職業(yè)(以下簡稱“中職”)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初中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隨著我國中職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目前絕大多數中等職業(yè)學校已形成了由公共基礎課、專業(yè)理論課和實訓實習課三大教學板塊構成的課程體系。公共基礎課以培養(yǎng)學生基本科學文化素養(yǎng)、服務學生專業(yè)學習和終身發(fā)展為目標,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行之有效、客觀科學的教學評價是規(guī)范教學管理、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途徑,對推進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學改革有著不可或缺的現實意義。目前,相關的研究還相對滯后,有關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現狀的第一手統(tǒng)計數據缺乏,理論上尚未完全建立起一套既能夠兼顧中職教育特點和公共基礎課學科特點又能夠有效指導實踐的教學評價體系。因此,針對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現狀展開調研,搜集客觀信息、分析存在的問題、思考解決方案并形成改革建議就顯得格外必要。
一、調研設計
1.調研的目的
針對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現狀展開的調研目的在于摸清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開展教學評價活動的客觀現狀,掌握第一手資料和可靠統(tǒng)計數據,分析存在的問題,為中職學校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決策提供數據依據。
2.調研的原則
整個調研過程遵循客觀性、科學性和全面性的原則,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嚴格按照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程序全面地收集信息,實事求是地分析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開展教學評價活動客觀現狀,從而提出改革思路和建議。
3.調研的范圍
調研的學科范圍主要集中于我國中等職業(yè)學校通常開設的五門公共基礎課,包括語文、數學、外語、德育、體育。
調研立足于黃石市,為了具有普遍性,走訪了湖北省機械工業(yè)學校、湖北城市職業(yè)學校、黃石市女子藝術學校等8所中職學校,共收回問卷1310份。
4.調研的對象
對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現狀展開的調研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客觀地審視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的教學評價活動,以求摸清現狀、發(fā)現問題并促進改革。
中職公共基礎課的教學評價工作包含眾多步驟,各工作步驟環(huán)環(huán)相扣,其中任何一項工作搞得不好,都會影響整個評價工作的質量。調研要做到全面合理有序必須以調研指向的對象——中職公共基礎課的教學評價活動過程為參照,深入其各個環(huán)節(jié)展開調研。為了一目了然,下圖概括了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的一般過程,調研具體針對這一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的一般過程
5.調研方式和步驟
調研的主要方式包括:問卷調研、走訪與座談、文檔調研。
調研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調研方案設計→信息采集→信息歸納分析→提出改革建議→形成調研報告。
二、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現狀與問題分析
1.對教學評價準備階段的調研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評價的準備階段是保證評價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礎。準備階段主要就為什么要評價、誰來評價和評價什么等問題做充分準備。課題組對這一階段的調研主要涉及組織人員準備和方案準備。
(1)組織人員準備
評價人員是教學評價活動組織、策劃和開展的主體,對評價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絕大多數學校都成立了專門的教學評價機構。評價機構主要由教務部門主管,評價人員主要由學生、專家(包括評價專家和學科專家)、教學管理人員、同行教師和教師自我評價構成。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著重對各中職學校評價人員的理論素質、評價人員心理、評價人員組織管理這三個方面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發(fā)現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就評價人員心理方面而言,絕大多數學校未重視主評和被評人員的心理調控。課題組對被評教師展開的問卷調查發(fā)現,98%的被評教師受到過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擾,如下圖所示:
究其原因,造成不良心理因素的原因主要有:
第二,就評價人員組織管理方面而言,絕大多數中職學校未制定必要的評價規(guī)章制度,加強對評價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督,確保評價程序規(guī)范化,適時排除影響評價客觀性的各種心理障礙。
(2)方案準備
評價方案設計是準備階段中最具實質性和關鍵性的工作。評價方案是整個評價過程的計劃和藍圖,對后續(xù)評價實施工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它是根據一定的評價目的,根據教育活動和評價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對評價的內容、范圍、方法、手段和程序等方面加以規(guī)范的基本文件。一般而言,一份完整的評價方案內容包括:評價目的、評價對象、評價標準、組織實施、評價方法、實施期限、評價報告完成的時間、評價報告接受的單位、部門或個人、評價預算。評價方案設計過程中最核心的工作是評價標準的制定和評價方法的確定。評價標準針對的是評價什么,為什么評價的問題,評價方法針對的是如何評價的問題。
課題組發(fā)現,絕大多數中職學校在教學評價之前并未充分做好評價方案準備工作,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評價方案的制訂過程較為草率簡單。80%的中職學校評價方案的制訂是經過評價人員會議的口頭討論傳達,沒有形成詳盡的書面文件為評價實施過程提供操作細則。
第二,評價方案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評價標準的制定缺乏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部分中職學校設計的評價標準過于籠統(tǒng)且缺乏相應的權重。由于教學活動的復雜性,籠而統(tǒng)之的評價標準無法為具體的評價活動提供參照和準繩。要使評價標準具體化、可測化和可操作化,就要建立起全面科學的指標體系和評價量表并賦予不同指標權重以區(qū)分其主次。
第三,對評價方法的調研發(fā)現:絕大多數學校的評價方法僅限于實施教學評價的過程方面,多數采取自評法和他評法相結合,主觀評議法和綜合評議法相結合,但并未建立起科學全面的評價方法系統(tǒng)。然而,要對評價活動各個方面提高方法論支持,評價方法至少包括三個方法系統(tǒng):①設計教學評價的方法子系統(tǒng),主要包括方案設計方法、量表與問卷設計方法、權重確定方法等。②實施教學評價的方法子系統(tǒng),包括評價組織方法、評價管理方法、信息收集方法、信息處理方法、結果使用方法等。③確定評價內容、對象和方式的方法。
2.對教學評價實施階段的調研
(1)評價信息收集。
評價信息的收集是評價過程中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全面的信息是作出科學的評價結論必不可少的條件。教學活動是一項復雜勞動,涉及多種因素。在有限的時間內,即使對教育活動作全面的評價,也沒有必要毫無遺漏、不分主次地收集教學活動所有方面和全部因素的信息。評價信息的收集一定要在評價標準的規(guī)范下有計劃地進行,才是有序、有用的。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被調研的許多中職學校因評價方案準備過程中對評價標準制定環(huán)節(jié)的忽視而造成的相關評價信息收集,有效性不高的問題便凸顯出來了。
評價方式是影響信息收集可靠性的一個重要因素。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方式根據評價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課題組發(fā)現,絕大多數學校多采用他人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而鮮有采用自我評法、形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
在評價過程中應注重評價方式類型的多樣性,這樣才能發(fā)揮各種評價方式的優(yōu)勢進行綜合評價。
(2)評價信息整理與分析。
評價信息整理與分析階段是對信息收集階段獲得的零亂分散的原始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以便在此基礎上作出解釋和評價。這個階段的工作分四個步驟:
第一,歸類。將搜集的信息資料匯集歸攏,初步進行分類。
第二,審核。將歸類的評價信息逐一核實,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鑒別和篩選,對缺少的信息,要及時補充。
第三,建檔。將審核后的評價信息,根據評價指標體系,分門別類地制成一定的表格或卡片,進行編號建檔,為評價做好準備。
第四,分析信息。運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處理評價信息,將評價對象在各項評價指標中呈現出來的特征運用數學或其他方法處理成為評價結果。
課題組發(fā)現,絕大多數學校都借助計算機提高了評價工作效率。例如,學生評教就是通過網上問卷調查完成的,統(tǒng)計數據易于歸納也較為準確。然而必要的審核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通過對各學校評價信息原始資料的查閱,課題組就發(fā)現下列問題:某中職面向學生展開問卷調查考察某公共基礎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統(tǒng)計數據表明32.8%的學生認為該教師“授課照本宣科,缺乏實際經驗”,而43.4%的學生認為該教師“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效果良好”。這兩項數據十分接近,但學生的評價卻大相徑庭。對于類似這些不合情理的現象,評價人員必須對評價信息逐一核實,進行去偽存真的鑒別。
3.對教學評價結果階段的調研
(1)作出評價結論,分析診斷問題。
作出評價結論、分析診斷問題階段主要是對被評教師作出準確客觀的評價結論、形成評價意見,并根據評價結果,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分析存在的問題,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幫助他們在今后的職業(yè)生涯當中發(fā)展得更好。課題組發(fā)現,絕大多數中職學校在這個階段的工作重點更多的是指出問題、提出意見,并未重視站在被評教師的角度,幫助他們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和改進方法。這樣易使被評教師認為評價目的僅僅是為了管理考核而不是善意地幫助他們改善教學,從而產生反感抵觸的情緒,不利于營造良好的評價氛圍。
(2)評估評價質量。
評估評價質量是在反饋評價結果之前,對評價活動中可能存在的不甚得當之處和偏差失誤等因素進行鑒定和監(jiān)控。這個階段是評價的審計和復核。其目的是使評價活動與評價的目的要求更加吻合,保障評價結果不受評價活動誤差干擾。調研發(fā)現:絕大多數學校并未進行評估評價質量的工作。這必然對評價結果的客觀性造成影響。
(3)形成綜合判斷,撰寫評價報告。
針對被評對象作出評價結論、分析診斷問題,以及針對教學評價活動本身進行質量評估以后,有必要結合兩方面的意見再次對教學評價結果進行審計復核,對評價過程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最后,慎重地將評價結果呈現在評價報告上。由于大多數中職學校沒有進行評估評價質量的工作,呈現在評價報告中的往往是缺乏對評價工作進行反省復核的評價結果,難以對評價活動中可能存在的不甚得當之處和偏差失誤等因素進行監(jiān)控以保障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4)反饋評價結果。
反饋評價結果是指把評價結果反饋給被評教師和上級有關領導部門,幫助教師完善課堂教學實踐,同時也為領導和領導部門提供決策依據。反饋的方式有多種,如個別交談、匯報會、座談會、書面報告等。課題組調查發(fā)現絕大多數中職學校采取書面報告的反饋方式,反饋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值得注意的問題:
第一,反饋方式應多樣化,不應僅限于書面報告,個別交談、匯報會、座談會等反饋方式有助于評價人員和被評價人員的溝通,消除誤解,增進理解。
第二,反饋需特別注意方式方法,以鼓勵代替僵硬的批評指正,營造善意和睦互助的氣氛。
第三,反饋評價結果階段要注意解答被評教師的疑問,廣泛地收集意見。對有益的意見要進行思考和總結。
(5)評價工作總結。
評價工作是一個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認識、發(fā)現規(guī)律、開拓方法、肯定成績、改正不足、不斷發(fā)展的過程。適時對評價的可靠性、有效性、可行性及實用性進行總結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大多數中職學校都注重了評價工作的總結,以發(fā)展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尋求更加有效的評價模式,提高評價的質量與效益。
(6)建立評價檔案。
教學評價活動的最后要將教學評價過程中的各項文件、計劃、方案、數據和總結,立卷建檔,妥善保管,以備查閱和研究。調研發(fā)現絕大多數中職學校都建立評價了檔案以備查閱。
三、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改革的建議
通過調查分析,課題組認為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第一,就評價理念而言,要重視以學論教,強調教師成長。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以評促教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因此,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教學評價都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強調以學生的“學”評價教師的“教”。另外,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還要關注教師的成長,其重點不能僅局限于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要幫助教師發(fā)現和反思課堂教學問題,滿足他們的個人發(fā)展需求。
第二,就評價過程而言,要把握評價信度。教學評價要實現客觀性就必須真實可信,否則會流于形式,甚至對被評人員造成不良影響。在評價過程中必須制定必要的評價規(guī)章制度,加強對評價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督;把握評價人員心理動態(tài),適時排除各種心理障礙;科學合理設計評價指標量表,選用評價方法和工具。
第三,就評價方式而言,要實現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根據評價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注重評價方式類型的多樣性,發(fā)揮各種評價方式的優(yōu)勢進行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1]侯光文.教育評價概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06-107.
[2]金娣,王鋼.教育評價與測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5:59-63,69-70.
[3]萬偉,秦德林,吳永軍.新課程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6:13.
該論文為湖北省省級課題《中等職業(yè)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1C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