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與過程。改善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已成為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學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這種心理如果能恰當引導則能發(fā)展不同的個性,但若盲目指導則會讓其走入“人格障礙”的誤區(qū)。對不同的個案,班主任應當在觀念、方法和手段上作充分的準備,做到“防重于治”。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逆反”心理 案例分析 “防重于治”
心理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翱陀^世界”發(fā)展到今天,科學技術飛躍發(fā)展,社會經濟與文化迅速變革,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空前變化,這對成長中的中學生必然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他們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挫折,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因此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尤為關注。
一、問題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并能夠有效地發(fā)揮個人的身心潛力和積極的社會功能[1]。教育部于1999年8月頒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贝撕?,心理健康教育便以法規(guī)的形式,走進了校園。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施加影響和學生心理自主構建的社會互動過程。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自我發(fā)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獲得協同發(fā)展。
在班主任的諸多工作中,德育工作是核心工作。而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須依托學生良好的心理。改善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已成為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一個學生要形成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必須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能自信、自強與自我接納,有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等等。一個學生要形成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必須要有理解他人、善待他人的良好心理,才能夠與他人正常交往,準確感受他人的處境和情感,接收人際溝通中能促進自己健康成長的信息。相反,如果學生心理不夠健康,自大、對人冷漠、不能看到別人的長處、遇到挫折心灰意冷、聽到批評怒氣沖天,那么就失去接受道德教育的心理條件,德育工作也就停滯不前,收效甚微[2]。因此在平時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非常重視改善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獨立性”是整個中學階段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基本特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學生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這種心理如果能恰當引導則能發(fā)展不同的個性,但若盲目指導則會讓其走入“人格障礙”的誤區(qū)[3]。
二、案例分析
我所帶的班級中有這樣一名學生,從開學起已有好幾次到校上課忘了帶書或作業(yè),任課老師多次提醒也不見效果。后來老師要他回家去拿,他不肯,并且振振有詞地說:老師也不可以剝奪我上課的權利!他不僅堅決不出教室,課后還跟其他同學說:老師可以讓我明天拿了給她,也可以讓我補做,但不可以不讓我上課。其實據其他同學和他家長說他根本是沒做。這讓我首先摸清了他的脾氣,“自己錯了也不承認,會找理由做借口,更會抓住理由批評別人”。典型的“批評家”。
有一回,班級的班長寫了一篇語言非常優(yōu)美的“弘揚長征精神”為主題的文章,我在全班朗讀了他的文章。他隨即在下面嘀咕,批評該文章是“華而不實,美麗的辭藻掩蓋著夸大的思想,不了解長征精神的內涵”,并諷刺班長的“假惺惺”,破壞了很好的教育氣氛,著實讓我有些惱火。又一回,班級評選推薦新團員,共五個名額,團支部在全班同學選舉的基礎上又商量得到的結果是確定了四個,還有一個名額卻有兩個候補,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表現都非常出色,因為最后只能一個,他們讓我來做決斷,當時我建議給女生,因為她的積極性比較高,各項活動取得的成績都很好。第二天我就聽到了這位同學說他的看法,抨擊我重女輕男,其中有一段話特別尖銳:“表面上的重女輕男,骨子里的重男輕女,女生靠自己的實力翻身解放,男生為什么不行?!贝藭r,“批評”升級為“逆反”了。
對于這樣一位年少氣盛的“批評家”,用簡單的方法壓制不一定奏效,卻可能抑制了一個極富個性的學生的發(fā)展。在他身上,有率真,有勇氣,有正義感,但也不可避免有偏激、有自以為是、還有“手電筒照人”的缺點。經過與他家長及他以前的很多同學的詳細了解,我逐漸摸清了他的這種個性的形成原因:從小母親出走再也沒回,父親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爺爺奶奶從小就經常在他面前數落他母親的不是,單親家庭、隔代撫養(yǎng)使他從小個性孤僻,看別人滿是缺點,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這種行為模式從心理學上來分析是一種輕微的人格障礙。
為了改善他的心理素質,我決定給他“量身定做”一個計劃。采用的心理學原則是:非指導性、因材施教、保護個性,指出缺點。非指導性原則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人的主體潛能,促進人的成長與成熟,而不是包辦代替地進行解釋和指導。每個人都有理解自己、不斷趨向成熟、產生積極的建設性的巨大潛能。我的任務就是啟發(fā)和鼓勵他的這種潛能的發(fā)揮。幫助他學會看到自身的問題,學會自我認識和理解他人。
具體做法:①“閑來常聊”。經常找不同機會不同場合與他“閑聊”,不一定非要有主題,問問對班上某某的看法呀,或者是對同學們在一些活動中的表現,等等,有時也稍稍帶問一下他家里的一些情況,當然是故意“不經意”提一下,免得驚動“刺猬”的“刺”。這樣做的目的一是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二是從他對別人的評價中也了解一下他的“自我認識和評價”的主觀程度。這種若即若離的迂回談話,從不同的側面了解到了他的一些實質性的心理問題,為后面的“對癥下藥”開一張有效的“處方”。②“行為塑造”。對于“不做作業(yè)還振振有辭用‘法律’保護自己”這件事,我組織全班一起討論學習《青少年保護條例》,表揚他自我保護意識強,但也討論借口的正確與否,作業(yè)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同時同學們也向他提出了很多“善意”的建議;對于第二件“批評別人文章”事件,我首先肯定他的“評價”的優(yōu)點,能給他人的文章定“評語”很不容易,同時借給他一些有關如何評價別人文章的書,并告訴他,文學批評有其嚴肅性,尤其不能進行人身攻擊;至于第三件事,我接受他的批評,最后順便帶了一句:“不過,男人也要有些紳士風度呦?!雹邸皬娀薄N姨氐匮埶麚沃苡浀呐恼撸鋵嵰彩亲屗匆幌聞e人對他的評價,以此來強化他正努力所做的改變,增強他的自信心。另外我了解他喜歡魯迅的雜文,很想模仿魯迅的筆風,便借給他看一些魯迅先生的書并且告訴他,魯迅的文章既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犀利,也有“俯首甘為孺子?!钡臏卮妫屗w會先生人格的魅力。④“自我控制”。一段時間過后,他有了很大的變化,雖礙于面子有時還有些“過激”言語,但馬上意識到不妥,再用幾句話補回,平時與同學的私下談話也充分體現了他從心理上的轉變。他在之后的一篇周記中,有一段話讓我動容:“很多人認為我是一個狂人,只會批評別人,很少剖析自己,其實有時我是心虛想要掩飾,有時有一點喜歡賣弄,但更多的是希望老師能更多地關心我一下,也希望同學們能以我為中心,現在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學會去多關心別人,多尊重別人的意見才會收獲更多?!?/p>
三、反思
我想,心理健康教育中特別要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要從健康的心理學角度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干預學生不健康的心理行為。當然任何一種教育思想都要通過具體的教學行為來貫徹,并基于師生民主平等的觀念。對不同的個案,班主任還應當在觀念、方法和手段上作充分的準備。另外還應把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重點放在多數學生心理疾患的預防上,讓“防重于治”,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努力探索更多更先進的心理教育途徑與方法。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普及性教育,是一種最基本的文化教育和社會訓練[4]。雖然班級管理工作已是紛繁蕪雜,費神費力,但當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來到我們班主任面前時,我們只有深刻認識它的基礎性,認識到它與班管理工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才會產生經久不衰的內驅力,才會熱愛并興趣盎然地做好這項工作,才會不把它看成是“多余”的工作,才會成為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白銘欣.班級管理論.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3]葉存洪,徐書生.怎樣做一名好教師.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4]萬翼.班主任指導家庭教育策略.班主任之友,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