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學生孤獨感與生活事件的相關研究

2013-12-29 00:00:00紀超
考試周刊 2013年3期

摘要: 每個人都曾因孤獨而難受。而如今,孤獨也在大學校園里流行。進入大學兩周的新生中,75%的人說他們自開學以來就一直遭受孤獨的折磨,超過40%的人說他們的孤獨是中等或嚴重的。由此可見,在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中存在孤獨感是一種普遍行為,孤獨感會給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帶來種種不良影響,生活事件包括大學生生活中的各方面,它對一個人的一生有極其重大的影響,可能一件日常小事就決定了一個人今后所走的道路。并且,從大學生存在孤獨感這一現(xiàn)狀也能推測出大家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某些疑惑。本文對此進行研究,并給同學們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 孤獨感 生活事件

1.孤獨感的概念和內(nèi)涵

雖然“孤獨”一詞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甚至一度成為年輕人當中的流行語,但要對“孤獨”這個概念進行明確的界定卻不是容易的事情。不同的研究者對于孤獨有著不同的定義。在Schmit(1983)看來孤獨是由個體感受到他所擁有的人際關系與希望的人際關系之間的不一致而導致的。[1]Williarns(1983)將孤獨感定義的關注點放在了親密人際關系的需要上,因此孤獨是指個體感到需要或不滿意親密人際關系時感受到的一種痛苦體驗。[2]Woodward(1990)認為孤獨是指個人感到孤立和疏遠,缺乏與重要的人、事、物的聯(lián)系。[3]

中國學者也提出了對于孤獨的不同定義。黃希庭(2004)將孤獨定義為一種負向的情緒體驗,是個體渴望人際交往和親密關系卻又無法滿足,而產(chǎn)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4]岑國楨(1996)認為孤獨是個體在人際關系中未能滿足自己的社會期望。在主觀上產(chǎn)生的被忽視、被遺忘、被他人認為是無足輕重的感受,從而引發(fā)的一種消極心理狀態(tài)。[5]李傳銀和許燕(1999)認為孤獨是當個人感覺到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自己對交往的渴望與實際的交往水平產(chǎn)生差距時而引起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或體驗,常伴有寂寞、孤立、無助、郁悶等不良情緒反應和難耐的精神空落感。[6]

盡管上述定義不盡相同,但其中還是包含一些共同點。第一,孤獨源自于社交不足與人際關系缺陷,它只有在人際關系中才會產(chǎn)生;第二,孤獨是一種主觀體驗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觀的社交孤立狀態(tài),一個人可能在漫長的獨處中毫無孤獨感,也可能在眾人環(huán)繞中仍深感孤獨;第三,孤獨體驗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

2.孤獨感的影響因素研究

國內(nèi)外對于大學生孤獨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孤獨感與有關變量的關系和其自身的結(jié)構(gòu)方面。在與大學生孤獨感有關的變量方面,大家感興趣的主要是諸如性別、年級、學歷層次、生源地、學科類別的背景變量和自尊水平、社會支持、自我表露、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變量。

性別變量是研究者們最感興趣的,但對此不同的研究者得到的結(jié)論并不統(tǒng)一。一些研究者的研究(孟晉,202;余苗梓等,2007)表明,男生的孤獨程度顯著高于女生。[7]而李傳銀(20oo)的研究結(jié)論剛好相反,認為女生的孤獨程度比男生強烈。[8]蔣艷菊等(2005)的研究表明,大學男生在人際孤獨感、社會孤獨感和孤獨感總分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大學女生,在自我孤獨感維度上的得分卻顯著低于大學女生,男女大學生在發(fā)展孤獨感上的得分差異不顯著。駱光林等(1999)的研究則認為性別與孤獨沒有顯著關系。[9]

對于大學生孤獨感與年級的關系,研究者的結(jié)論之間存在著很大分歧。蔣艷菊等(205)的研究結(jié)論是大學生的孤獨感在不同年級存在著顯著差異。在社會孤獨感、人際孤獨感、自我孤獨感、發(fā)展孤獨感及其孤獨感總分方面,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差異。[10]而一些研究者的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年級與孤獨的顯著差異,特別是大學新生的孤獨程度與其他年級學生無顯著差異(盂晉,202;余苗梓等,207),這與李傳銀(2000)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11]但駱光林等(1999)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學生經(jīng)常產(chǎn)生孤獨的比例基本上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遞增,而二、三年級相差不大。[12]

對于大學生的孤獨感與學歷層次的關系,研究結(jié)論趨于一致。駱光林等(1999)的研究表明,??粕?jīng)常產(chǎn)生孤獨感的比例比本科生和成教生高,孤獨感與學生類別存在顯著關系。[13]蔣艷菊等人(205)發(fā)現(xiàn),在孤獨感的總分及各個維度上,??粕墓陋毟畜w驗都高于本科生,而且在社會孤獨感、發(fā)展孤獨感和孤獨感總分方面,兩個學歷層次之間的差異均達到了極其顯著的水平。[14]

對于大學生孤獨感與生源地的關系,研究結(jié)論又呈現(xiàn)出了多樣化的情景。駱光林等(1999)的研究結(jié)論是大學生的孤獨感與生源地沒有顯著性關系,這與蔣艷菊等人的研究結(jié)論基本一致。[15]而李傳銀(2000)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卻表明大學生孤獨感在生源地方面存在顯著差異。[16]

對于大學生孤獨感與學科類別的關系,研究結(jié)論也存在著差異。孟晉(202)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科與孤獨沒有顯著關系,但理科男生的情緒孤獨顯著高于文科男生。[17]蔣艷菊等(205)的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文科、理工科、醫(yī)學之間差別不顯著,但體育藝術與文科、理工科、醫(yī)學之間的差別非常顯著。[18]

自我價值感是自我系統(tǒng)的核心因素,對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許多研究表明了自我價值感對個體孤獨的影響作用。劉婭俐(1995)使用UCLA量表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自尊與孤獨感的研究,其結(jié)論是“高自尊的人有更低的孤獨感”。[19]王曉剛等人(2006)用青少年自我價值感量表和狀態(tài)與特質(zhì)孤獨量表,研究了大學生孤獨感與自我價值感的關系,結(jié)果表明大學生自我價值感與孤獨具有顯著的負相關。[20]上述結(jié)果說明,個體較低的自尊和自我評價經(jīng)常對建立和維持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產(chǎn)生消極影響,使個體對人際交往缺乏信心,自己的交往需要難以滿足,從而產(chǎn)生孤獨感。而孤獨者又可能因為自己缺乏人際關系渴望一種歸屬關系而降低了自我價值感。

孤獨的大學生往往會社交不足,而社會支持對于他們改變這種狀況有著重要作用。關于社會支持與孤獨感的研究發(fā)現(xiàn)(weiss,2000),社會支持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21]在對大學生為被試的研究中亦是如此,總體而言,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大學生孤獨感體驗越少(譚雪晴,2008)。[22]國內(nèi)的研究者(李娟等,2002)還進一步發(fā)現(xiàn),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觀支持更有意義。[23]因為雖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觀支持,但是感受到的支持確是心理的現(xiàn)實,而正是心理的現(xiàn)實作為實際的變量影響人的行為和發(fā)展。

自我暴露是個體與他人交往時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實展示自己的行為、傾訴自己的思想的過程。研究者很早就開始關注這個概念與孤獨感之間的關系。Chelune等以150名未婚大學生為被試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等且適度的暴露者與過高或過低的暴露者相比,較少體驗到孤獨感。[24]wei等(2005)的一項縱向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高回避依戀水平的大學新生如能適當?shù)叵蛩吮砺蹲约旱那楦泻屯纯?,則有機會降低孤獨感和抑郁的發(fā)生率。[25]李林英和陳會昌(2004)的研究結(jié)果則表明大學生的自我表露程度與孤獨感呈顯著的負相關,低表露者比高表露者的孤獨感體驗更強烈。[26]余苗梓等(2007)的研究結(jié)果與李林英的研究較為一致,自我表露與孤獨感存在負相關,同時他們還發(fā)現(xiàn)自我表露不僅自身可以影響孤獨感,還可以通過積極應對和社會支持等中介變量對孤獨感產(chǎn)生影響。[27]

3.對大學生生活事件的了解

主要采用大學生生活事件量表,生活事件主要包括家庭生活方面、學習生活方面、社交及其他方面。

4.結(jié)語

目前關于大學生孤獨感與生活事件的相關研究很少,戴革等通過分析表明,家在鄉(xiāng)村的、非獨生子女的醫(yī)科大學生的孤獨分數(shù)顯著比其相對應的醫(yī)科大學生的孤獨分數(shù)更高,生活事件得分越高的醫(yī)科大學生產(chǎn)生孤獨的可能性更大。[28]孫曉杰等人認為孤獨感的年級、性別差異顯著,三年級大學生的孤獨感水平最高,男生孤獨感水平高于女生,城市農(nóng)村生源地差異不顯著;[29]負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和信任中的信賴能夠有效預測孤獨感;信賴在人際關系對孤獨感的影響中具有調(diào)節(jié)作用。[30]

參考文獻:

[1]李傳銀.549名大學生孤獨心理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0,9(6):429-435.

[2]蔣懷濱,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孤獨感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8,23(4):98-99.

[3]蔣艷菊,李藝敏,李新旺.大學生孤獨感結(jié)構(gòu)特點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3):690-693.

[4]李傳銀,許燕.孤獨心理研究的回顧[J].社會心理研究,1999,3(20):14-16.

[5]孟晉.533名大學生孤獨感狀況調(diào)查[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5(2):113-116.

[6]駱光林,阮俊華,樓成禮,等.大學生孤獨心理的調(diào)查與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1999,6(3):112-115.

[7]張翔,常保瑞,趙燕.不同性別及科系大學二、三年級學生孤獨感與心理健康的差異[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42):34-36.

[8]劉芳,劉世瑞.大學生孤獨感與應對方式關系的研究[J].科學決策.2008,3(10):52-56.

[9]黃曉慶.孤獨感及其測量工具簡述.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8,13(24):24-28.

[10]李傳銀.大學生的孤獨心理探析[J].淄博師專學報,1998,3(3);33-34.

[11]答會明,李利琴.十年來我國大學生孤獨感研究綜述[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3(1):112-114.

[12]馬瑞清.探析大學生孤獨心理的成因與防治[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2006,24(6):111-116.

[13]楊田,王科.大學生孤獨感與人際關系相關研究[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5(24):122-125.

[14]曾雪梅,曾云華.大學生孤獨感在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上的差異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15(6):28-32.

[15]孔維民,歐陽文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孤獨狀態(tài)的相關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1999,3(1):66-72.

[16]趙淑娟,王衛(wèi)平.當代大學生孤獨感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12(6):98-101.

[17]李小艷.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孤獨感的相關研究[J].醫(yī)學與社會,2010,36(4):97-99.

[18]李藝敏,李永鑫,李惠民;河南省大學生社會支持的調(diào)查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6(1):35-39.

[19]于麗萍.論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問題[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7,5(4):56-61.

[20]黃海,大學生孤獨感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21(14):41-47.

[21]肖建偉,大學生人格、宿舍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12(15):122-128.

[22]Weiss,R.S.Reflections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loneliness research[J].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87,5(14):21-26.

[23]劉廣珠.577名大學生獲得社會支持情況的調(diào)查[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8,3:175-176.

[24]馬偉娜,林飛.大學生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6):641-643.

[25]文明,田曉明.大學生孤獨感的原因與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7,16(7):88-89.

[26]Kee-lee Chou Assessing Chinese adolescent’ social support: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J].Personality an individuai Differences,2000,3(14)122-125.

[27]李林英,陳會昌.大學生自我表露與人格特征、孤獨及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4,20(3):122-128.

[28]余苗梓.大學生孤獨感與自我隱瞞、自我表露、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11):56-62.

[29]戴革.醫(yī)科大學生孤獨感與生活事件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2):88-94.

[30]鄧莎莎,王小運;網(wǎng)絡活動與大學生抑郁心理及孤獨感的相關性[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13(5):52-57.

清河县| 巨鹿县| 沭阳县| 福鼎市| 遂平县| 乌鲁木齐县| 三都| 伊通| 永兴县| 永安市| 济南市| 清流县| 常宁市| 阿尔山市| 龙山县| 吴忠市| 甘南县| 重庆市| 咸丰县| 邻水| 稻城县| 永平县| 丰都县| 溆浦县| 赤水市| 大足县| 土默特左旗| 九江市| 扎兰屯市| 张家川| 阆中市| 天津市| 璧山县| 封丘县| 马鞍山市| 大兴区| 镇远县| 阿图什市| 汤阴县| 剑阁县| 什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