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陌生化可體現(xiàn)文學作品主題的陌生化。對于傳統(tǒng)的主題如果有顛覆性、陌生性的描寫,將進一步加深文章的思想內涵。通過陌生化的扭曲與變形,人們在被注入全新體驗后,必定會在震驚之余深深探尋陌生主題后的深刻意義。在《寵兒》中,莫里森用陌生的視角敘述了奴隸制下黑人母親們的母愛被粉碎、扭曲、踐踏的殘酷現(xiàn)實。塞斯的母親、貝比·薩格斯和塞斯三人的母愛體現(xiàn)了奴隸制下黑人母親母愛的特殊性。這種另類的扭曲的母愛反映了黑人奴隸女性的內心世界,深刻揭示了奴隸制的殘酷性。
關鍵詞: 《寵兒》 陌生化 母愛
陌生化是20世紀俄國形式主義文論的核心概念,又被譯作“反熟悉化”[1]、“奇異化”[2]等,即使人感到驚奇、新穎和陌生。形式主義的首要代表和主要發(fā)言人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方法的藝術》一文中提出:“如果我們對感受的一般規(guī)律作一分析,那么,我們就可以看到,動作一旦成為習慣性的便變得帶有機械性了。例如,我們所有熟習的動作都進入了無意識的、機械的領域。如果有誰回憶起他第一次握鋼筆或第一次講外語時的感覺,并把這種感覺同他經上千次重復后所體驗的感覺作比較,他便會贊同我們的意見。”[3]當無數次地重復和感受相同的事物時,我們就會對它們熟視無睹,產生不了新的審美情緒,體會不到新的經歷感覺。而文藝的陌生化就是要拋開單純的抽象理解和日常的認知習慣,也就是不要無意識化,而要陌生化,把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把熟悉的主題情感變得陌生,增加感受的難度。什克洛夫斯基在談到列夫·托爾斯泰的創(chuàng)作時說,托爾斯泰在描繪事物或事情時總當這事物或事情是第一次看見或第一次發(fā)生的,他故意不直接說出熟悉事物的名稱,使熟悉的事物也變得似乎陌生了。[4]
陌生化可體現(xiàn)文學作品主題的陌生化。對于傳統(tǒng)的主題如果有顛覆性、陌生性的描寫,將進一步加深文章的思想內涵。因為通過陌生化的扭曲與變形,人們在被注入全新體驗后,必定會在震驚之余深深探尋陌生主題后的深刻意義。人們通過反常的相見,在陌生化的藝術世界開拓充滿更深更廣的意義空間,喚醒人們發(fā)掘生活的意義,從而豐富對生活的感受?!靶缕媸菫榱藷o利害關系地去感覺對象的性質”。[5]
《寵兒》被譽為美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有的評論家甚至認為不讀《寵兒》,就無法理解美國文學。莫里森在小說中將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交織在一起,達到了強烈的陌生化的美學震撼效果。其中陌生化的母愛主題是重要內容,它大大深化了作品對現(xiàn)實的反映。《寵兒》中的母愛主題和我們習以為常的母愛大相徑庭,它令我們震驚、戰(zhàn)栗,過后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思索。
印度有句諺語:世界上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愛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母愛源于天性,是上天賜予的。《寵兒》一經發(fā)表就因文中另類的母愛而廣受關注。莫里森告訴大家:被活生生地剝奪愛小孩的權利,有愛而不能愛是奴隸制下母親們最撕心裂肺的痛楚。就母愛主題而言,莫里森的獨特之處在于她敢于挑戰(zhàn)社會習俗,用陌生的視角敘述奴隸制下黑人母親們的母愛被粉碎、扭曲、踐踏的殘酷。文中除了塞斯,還有其他兩位母親,分別從不同方面體現(xiàn)黑人母愛的特殊性。
一、塞斯母親的愛
塞斯的母親從家鄉(xiāng)被擄掠,被關押在“中間航道”的一條船上,她和塞斯奶媽兩人多次遭到白人船員的強暴,在航行途中多次懷孕。塞斯的母親將所有被白人播下的孽種扔入海中,唯獨留下塞斯,因為塞斯是她和一個叫sethe的黑人生的,塞斯的母親覺得他才是她的丈夫。在那個時代黑人奴隸母親殺死小孩并不少見,流產率也很高,因為她們不想孩子重復任人踐踏的悲慘生活。在奴隸制制度化的語境下,這是一種充滿痛楚與無奈的母愛。
二、貝比·薩格斯的母愛
塞斯的婆婆貝比·薩格斯善良溫順,她被“奴隸生活摧毀了她的雙腿、后背、腦袋、眼睛、雙手、腎臟、子宮和手頭”[6],卻擁有一顆博愛的心。在獲得自由后,她在森林中的一塊空地上,像牧師一樣,充滿激情無所畏懼地向那些飽受心靈創(chuàng)傷的同胞們吶喊:愛自己,愛現(xiàn)在已是自由的身體,愛上每個身體部位,盡管之前它們被捆綁,損毀,現(xiàn)在它們自由了。貝爾就像是每個絕望的、悲傷的孩子的母親。對于她唯一一起生活過的孩子——黑爾,她感到無比幸福與幸運。貝爾在卡羅來納的農莊勞作時屁股給傷著了,為了讓母親減輕痛苦,黑爾和加納先生達成協(xié)議,黑爾用一生甚至包括塞斯在內一家人的勞力換取母親后十年的自由。也許只有心中住著愛的天使的母親才會擁有這樣一個孝順的孩子。后來黑爾逃亡失敗,下落不明,貝爾無限期待,擔心之后無奈絕望。也許就像祥林嫂般,歷經波折,到頭來,竟也依舊是悲慘世界。在塞斯弒嬰事件后,貝爾的母愛漸漸消退了,她無法自愛,更無法像以前那樣給人以愛的溫暖。也許在五彩的世界里,母愛可猶如彩虹般點明渾濁黑暗的世界。貝爾沉浸于此,是將母愛延續(xù)的自欺欺人聊以自慰。那團熊熊母愛火焰,早已奄奄一息,不禁讓人暗自唏噓。
三、塞斯的愛
塞斯從小就飽受奴隸制的戕害,被剝奪了一切,甚至不知道自己應該是什么,也無法喜歡自己。于是她把一切寄托在她“最寶貴的東西”上??墒桥`既無力保護自己,更無力保護孩子,也許孩子的未來對他們而言只是當下生存的夢而已。當塞斯無意間聽到“學校老師”在評論塞斯身上的動物屬性及人的屬性時,被震驚得不知所措了。她苦苦思索這個問題,自我認識更加迷茫,油然而生恐懼,恐懼自己的孩子也被蹂躪在一樣的黑暗地獄。這也成了塞斯出逃的直接原因。為了孩子將來的自由,她挺著即將臨盆的肚子,勇敢踏上危險重生的逃亡之路。塞斯的愛濃烈而決然,她曾多次絮絮叨叨地講述自己是如何愛寵兒的:辛苦勞作后,一心想著躺在地上的寵兒會被太陽曬著,馬上急忙小心地將她移至葡萄架下;丹芙用言語沖撞保羅時,保羅認為小孩長大了就該對行為負責。但塞斯卻像一只為愛癡狂的老母雞,宣言道:“我活著的時候保護她,我不活的時候還保護她?!蹦笎壑翛Q絕,可見一斑。十幾年來,塞斯用母愛構建一個堅硬密封的殼,將丹芙保護禁錮在里頭,一方面,這種畸形的母愛讓丹芙產生異于常人的心理:丹芙感覺不到塞斯的愛,丹芙所有的情感只有對塞斯的恐懼和對父親的期待。丹芙時常夢見塞斯把她的頭砍下來然后拎到樓下給頭發(fā)梳辮子。是的,那么窒息濃烈的愛,那么小的小孩怎么會理解呢,就像甜得過膩的糖是發(fā)苦的。所以當寵兒來到身邊,丹芙即使知道她是一個鬼魂,仍將她視為唯一的伙伴,甚至決心要保護寵兒,不讓塞斯傷害她。但在丹芙身上滋養(yǎng)的母愛卻在塞斯對寵兒過度寵愛的過程中得以慢慢釋放。當塞斯被寵兒折磨得如行尸走肉時,丹芙“心里密封罐”里的母愛一縷一縷地散發(fā)出來,讓丹芙漸漸蘇醒,跨出家門,向外界求救,趕走寵兒,拯救她至愛的母親。太濃的愛要有機會釋放才有被救贖的可能,可是寵兒永遠也沒有這個機會。當塞斯帶著丹芙逃到124號后,她經常做噩夢,夢見孩子們被蹂躪后扔出馬車外。然而28天后,噩夢真的上演了。奴隸主“學校老師”帶著人來抓他們了。塞斯萬般痛楚無奈舉起鋸子,濃烈的母愛扭曲成鋸子下的紅色洶涌,寵兒這個還不到兩歲的幼兒以生命的終結祭奠奴隸制下畸形的母愛。之后寵兒的鬼魂一直游蕩在124號宅里,甚至肉身還魂向塞斯復仇。情何以堪,塞斯,她難道不愛寵兒嗎?恰恰相反,在外部強壓殘忍的環(huán)境下,她不健全的心理只想到用這樣獨特的方式來拯救自己的小孩。
莫里斯以毀滅的傷痛的方式詮釋這樣的陌生母愛,一次次令我們震驚。那猶如沙漠中枯樹的奴隸黑人母親們,煉獄中的眼淚也會被干化。這種母愛是在奴隸制度下在性別和種族雙重擠壓下黑人母親的愛,它反映了黑人母親的精神世界。每一次母愛被撕裂、粉碎、踐踏,我們都會狠狠地鞭笞惡魔般的奴隸制,同時對奴隸制下的受難者施以無比的同情。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休斯著.劉豫譯.文學結構主義[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129.
[2]徐亮.意義闡釋[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175.
[3]朱立元,李鈞.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7.
[4][俄]茨維坦·托多羅夫.蔡鴻濱譯.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66.
[5][美]韋勒克,沃淪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278.
[6][美]托妮·莫里森著.潘岳,雷格譯.寵兒[M].??冢耗虾3霭嫔?,2006:110.
(作者工作單位:福建省福州大學至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