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在語言表達形式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自然要通過語言來實現(xiàn)。文學作品的審美教學重點在其審美屬性。文學作品更能發(fā)揮語文審美教育的作用。文學作品的審美教學要讓學生在對比品味中反復吟詠、研讀涵泳、含英咀華。
【關鍵詞】“回家” 素養(yǎng) 語言 審美 品味
《中國青年報》曾有篇報道介紹一位老師的語文課堂教學,文章寫道:原本,一篇《西廂記》的《長亭送別》節(jié)選只是一段列入考試項目的文章,××的課卻將這段折子戲變得有滋有味。上課時,這位喜歡音樂的老師不僅用上了黃梅戲的《西廂記》選段,還融入了鄧麗君的《路邊的野花不要采》、阿牛的《桃花朵朵開》以及劉若英的《分開旅行》……聽著歌曲,對照著課文,這名語文老師帶著十五六歲的學生們思考:鶯鶯是不是在擔心張生“移情別戀”?在不同的時代里,女子在愛情中的地位有什么變化?
又比如,有教師教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看了一遍課文,就由作者對母親的愧疚自責引發(fā)開去,列數(shù)歷史上孝敬父母的典型故事,討論我們今天應該如何對待母親,如何珍惜母愛,如何做一個孝順的子女,于是教室里會響起《世上只有媽媽好》之類的歌聲;教學魯迅的《祝?!罚踝R文本,就由祥林嫂的不幸引發(fā)開去,討論封建社會中婦女的不幸,暢談今天社會男女平等的幸福,教育學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并討論如何做一個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的女人,教室里可能還會響起《女人花》之類的歌聲;教學沈從文的《邊城》,就從翠翠的朦朧愛情和儺送的出走引發(fā)開去,討論如何看待他們的愛情,再討論我們今天應該有怎樣的愛情觀,教室里甚至還會響起《那時我們還不懂愛》之類的搞笑歌聲……
這就是后課改時代的語文課?教師能這樣處理語文教材里的文學作品嗎?我認為:這樣的語文教學走入歧途了,正如一位詩人說的:“因為走得太遠,忘記了為什么出發(fā)?!彪y怪北大的陸儉明教授大聲呼吁語文教育要回歸原點!
語文教育要“回家”!
語文教學的目標是什么?是在語言表達形式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包括語言素養(yǎng)和精神素養(yǎng)兩大方面。語言素養(yǎng)主要指對語言的積累、感悟、理解,以及運用的能力、方法和習慣。精神素養(yǎng)主要指感性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的科學精神。前者如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后者如求真、質疑、探究、創(chuàng)新的品質等。語文素養(yǎng)中的精神素養(yǎng)也得通過語言、通過語言表達的形式來培養(yǎng)。因為精神不是外在于語言形式獨立“懸浮”著的,而是蘊含在語言形式之中,并通過語言形式自然甚至巧妙地表現(xiàn)出來的。史鐵生對母親的情感,魯迅對祥林嫂的態(tài)度,沈從文對邊城的向往,都是通過具體的語言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因此,教學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要讓學生聚焦于作者表現(xiàn)愧疚責悔感情的語言形式,學習作者怎樣用特殊的語言形式表達特殊的感情;教學魯迅的《祝福》,要讓學生聚焦于表現(xiàn)祥林嫂不幸的語言形式,體驗祥林嫂的不幸,感受作者運用語言的本領的高超;教學沈從文的《邊城》,要讓學生聚焦于表現(xiàn)社會美和人性美的語言形式,獲得語言美的享受和情感美的熏染。
選入教材的大量文章和文學作品,是運用語言文字的范例。學生閱讀它們,藉以積累語言素材,形成語感,獲取語文知識,習得言語技能。從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看,學生不論讀文章還是讀文學作品,最終是為了學語言。因此,即使是文學作品的審美教學,其重點也應在其語文審美屬性。由文學的自由特性所決定,文學言語在言語作品、言語主體、言語環(huán)境之間的契合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優(yōu)越性,因而文學作品更能發(fā)揮語文審美教育的作用。
由此我們應該明白:語文課要教出語文味。語文味在哪里?在作品本身的語言。因此,我認為任何一篇文學作品的教學,教師都要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仔細去品味語言。語文課在閱讀教學中對比品味反復吟詠,才會使學生明白:語言就是這么美,可以“慢慢走,欣賞啊”。
因此,語文課中的文學和審美教育,不是空穴來風,它具體呈現(xiàn)在語文教材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個標點符號和每一種格式安排、語氣停頓中,師生在接受信息的交際過程中,都無一例外地要受到美的規(guī)律的制約和檢驗。語文審美則是語文內(nèi)在的要求。在語文審美教育的理論邏輯中,只要確定了語文的本質是言語作品、言語主體、言語環(huán)境之間的契合,也就必然地確定了語文的美學性質。比如《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先生的經(jīng)典名篇,人大附中的佟世祥老師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放棄了教師長篇累牘的賞析,讓學生反復研讀涵泳,含英咀華,體會深藏在語言背后的思想情感和文學的審美能力。請看這一教學片段:
師:文章第五部分第二自然段記述的是劉和珍等烈士的遇害經(jīng)過,請同學仔細閱讀,體會具有表現(xiàn)力和穿透力的詞、句甚至是標點。
生:我認為“竟”這個虛詞用得好?!暗乖趫?zhí)政府前中彈了”,這個“竟”字寫出了“出乎意料”,暗示出劉和珍的犧牲讓作者無法接受,無法忍耐,甚至不可理解。
生:“從背部入,斜穿心肺”,表面是冷靜客觀地陳述事實,卻在樸實自然中暗藏許多玄機,“從背部入”,強調(diào)敵人打的是冷槍,“穿”寫出了敵人就是要致人死命。
生:“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我覺得這個“四彈”和“手槍”耐人尋味?;罨硕戊魅疖娬膬礆埾铝?,而“手槍”的持有者一定是一個軍官,可見這次鎮(zhèn)壓學生請愿是有組織的。這是對真相有力的揭露。
生:我注意到這一段的斷句標點也很有特色?!奥犝f,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睂懙妙D挫沉雄,在一字一頓中將悲憤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師:魯迅先生的文字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戰(zhàn)斗力和殺傷力??此破匠5脑捳Z,滲透著力道、彈性,舉重若輕,足見功力,這段記敘劉和珍等烈士遇害經(jīng)過的文字不足150個字,純用“白描”,沉實厚重,語氣內(nèi)斂,張弛有度。同學們談得非常好,可以繼續(xù)品味。
生:我覺得“立仆”一詞寫得好,并且用了反復的修辭格,寫張靜淑是“立仆”,張德群是“也立仆”?!傲⑵汀边@個詞像是文言詞語。
師:好!語感非常敏銳,魯迅先生喜歡化用文言句法和文言詞語,“立仆”這個詞的好處是什么?
生:言簡意豐吧,曲折地表達了對烈士慘遭殺害的憤慨之情,反復更是加重了這種表現(xiàn)力。
師:這段還寫了烈士們在彈雨中互相救助的畫面,作者千淘萬漉出一個動詞,是哪一個?(生齊答:扶。)談談這個詞的表現(xiàn)力?換個詞,如“拉”行不行?
生:“扶”字傳神,“扶”是“攙扶”。
生:“扶”字寫出了劉和珍等烈士之間“友愛”的情感。
生:“扶”字和槍林彈雨之間構成了對比映襯,一筆寫烈士,一筆寫殘忍的軍人。
生:“拉”字的感情色彩不夠純正,“扶”字充滿敬意。
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是“培根”“積累”。而如今,我們的語文卻違背了教育最基本的規(guī)律、人的成長最基本的規(guī)律。超越學生的學習階段,急于灌輸各種思想,上課不讀書,盲目搞拓展,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唯獨缺少真正的與文本的對話,時過境遷,一點東西也沒有留下。這樣的語文教育帶給學生的后果是“悠悠十二載,腹中空如洗”。
復旦大學曦園有一個亭子,朱東潤先生寫了四個篆字“書聲瑯瑯”。朱老教導同學們要學會讀書?,F(xiàn)在的學生上學卻不讀書,這是不是與我們離開文本的語文教學有關?值得我們語文老師好好思考!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