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中是包含著“美育”的,語文的“美育”往往離不開詩歌。我們在詩歌教學中要滲透審美意蘊,通過品析詩歌語言的內(nèi)涵美,體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力,體驗詩歌誦讀的音律美,激發(fā)學生認識美、欣賞美、運用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審美意蘊 音律美 語言美 意境美
語文是“美育”的土壤,語文的“美育”往往離不開詩歌。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能為僵硬的世界留下柔情,也能為蒼白的心靈注入暖意。詩歌是最能表現(xiàn)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達到讀者與作者雙方情感共鳴的文學形式。詩歌的凝練性、抒情性、音樂性等特點決定了它有別于其他文體的特有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詩歌教學的主要目標,不在“傳道”,不在教給學生多少文學知識,也不在給學生道德感化,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趣味、審美習慣、審美能力,最終鑄就學生的審美素質。
誦讀——體驗詩歌音律美。詩歌是貴在“歌”的。涵泳玩味,余味無極。蘇軾也有“三分詩,七分讀”的說法。詩歌在形式上的特點——分行、押韻、平仄、節(jié)奏、韻律等,朗讀正是充分展示詩歌這一特點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挖掘詩歌藝術美、實現(xiàn)其審美功能的重要途徑。語文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朗讀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有著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詩歌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用抑揚頓挫的聲調讀出文中輕重緩急的語言變化,如果有音樂的襯托和場景的渲染,就能更準確地體會整首詩的主基調,進入深層次的感情體驗。如學習《黃河頌》這篇課文時,《黃河大合唱》的主旋律以激昂的氣勢深深感染了學生,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隨著詩人行進在黃河岸邊,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通過反復誦讀,我們仿佛看到了黃河的激越飛騰、氣勢磅礴,感受到了中華民族頑強的奮斗精神與不屈不撓的堅定意志!學生深情的朗讀總是讓聽者動情動容。詩歌的力量,可以喚醒一個人內(nèi)心柔軟的部分,甚至讓人熱淚盈眶。
用滿腔的深情去讀詩,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情感力量,也能夠感受到詩歌的審美力量。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那種纏綿的眷戀、淡淡的愁緒,只有通過不斷的誦讀,方可深切體驗到。葉圣陶先生一直強調對文章要美讀,朱自清也認為朗讀可以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傳達出來。在詩歌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范讀、個讀、齊讀、默讀、吟唱、朗讀等名種各樣的手法,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進而更加細膩地體會詩歌的含義和情感,以增強作品藝術感染力,真正做到“以聲動情”“以情動人”。
品析——體會詩歌語言美。詩歌,在凝練的詞句之間流露著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彰顯不俗的思想個性和氣魄,每一首詩也就有了自己的語言個性、語言美。于是我們可以讀到孟浩然的“質樸自然”,讀到李白的“豪逸奔放”,讀到杜甫的“沉郁頓挫”。
詩的語言精練優(yōu)美,需要我們用心去揣摩體味。如學習詩人江河的朦朧詩《星星變奏曲》,這首詩的語言特點在于品味一個“怪”字。我們可以此為切入點來展開教學,如“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細細揣摩:怪詞不怪,入情入理。星星怎么能游動呢?因為星星倒映在水面,在水波的晃動下,星光一閃一閃的,像在游動。因為螢火蟲的飛動和水面的星光交織在一起,在視覺上造成錯覺,感覺星星在游動。聲音怎么會閃閃爍爍呢?聲音是聽覺,閃閃爍爍卻是視覺感受,聲音從遠方飄來,隱隱約約,詩人用視覺來寫聽覺就是運用了通感的手法。詩人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抒發(fā)的思想感情相融合,整首詩的詩意含蓄朦朧,意境優(yōu)美。
又如閱讀《安塞腰鼓》,總給人別樣的感受,那是一種勃發(fā)的生命激情,是一種昂揚的奮發(fā)精神,是一種力透紙背的力量之美。如果說朦朧詩《星星變奏曲》用詞突出一個“怪”字的話,那么《安塞腰鼓》的作者在選詞方面匠心獨運地抓住了一個“動”字。一系列動態(tài)語言的運用,表現(xiàn)了安塞腰鼓的活力與動感。如:“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此句中,動詞的連連使用,將“那么一股勁”宣泄在天地之間。再如:“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人,成了茫茫一片……”句中的“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等動詞的使用可謂獨具匠心!獨詞成句,充分表現(xiàn)了安塞腰鼓舞姿的迅疾和力量。也正是這些擲地有聲、激越昂揚的詞語,酣暢淋漓得如同滔滔江水,一瀉千里,使全篇勢如一幅流動的潑墨山水畫,使人震撼!使人激越!使人亢奮!通過品析,學生進一步體會了作品的語言美和寫法上的獨到之處。
想象——感悟詩歌意境美。想象力是詩歌的翅膀。在馮至的筆下,“我的寂寞像一條冰冷的蛇”,顧城可以在“大地上畫滿窗子”,王宜振的《初春》里,毛毛雨滋潤下的“一些新芽,像鳥嘴,啄得小樹發(fā)癢”——這些鮮亮的句子,無一不是想象力飛揚的結晶。讀優(yōu)美的詩文,就是體驗語言文字所創(chuàng)造的優(yōu)美意境,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語言文字,要還原為讀者腦海中的藝術形象,需要想象;作品的原有畫面、情境、意象要衍生出新的內(nèi)容,也需要想象??梢哉f要真正進入詩歌的意境,就得引導學生抓住意象,挖掘出詩句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體會詩歌表現(xiàn)的豐富人生和深刻的思想情感。
如學習余光中先生的現(xiàn)代詩《鄉(xiāng)愁四韻》時,學生總結出詩人是借“酒一樣的長江水”、“血一樣的海棠紅”、“信一樣的雪花白”、“母親一樣的臘梅香”這四種具體的形象來表達他的思鄉(xiāng)情感。我告訴學生這就是詩歌中常用的意象,是作者抒發(fā)情感所借助的事物,也是作者的情感載體??梢杂脕肀磉_情感的事物很多,為什么余光中先生獨獨用這四種意象呢?有學生認為長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詩人思念祖國大陸,當然可以用長江水作為載體來寄托他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有學生認為作者營造的意境非常優(yōu)美,雪花在空中自由飛舞,不受任何限制,而詩人想要乘著輕盈的雪花飛回故鄉(xiāng)。詩人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把詩歌構成一幅幅簡明而生動的畫面,使我們感受到詩中充溢的那如絲如縷、綿而不絕的鄉(xiāng)愁。抓住詩歌的意象,分析其意境,品出詩中的神韻,體驗詩歌的藝術美、情感美、人性美,從而完成由感知美到追求美的人生提升,這是詩歌鑒賞的最主要的目標,也是詩歌教學的重心所在。我們引導學生要有一顆“詩心”,在詩的意境中,放飛思維,激發(fā)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真摯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詩歌作為優(yōu)秀個體生命的創(chuàng)造性精神活動的結晶,必然折射著深具靈魂穿透力的審美之光,必然不可抗拒地照亮讀者的心靈。如果我們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帶著情感去誦讀,體驗詩歌的音律美;如果我們能更加注重詩歌語言的概括精練,進行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的遣詞訓練;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想象,珍視他們獨特的感受,那么我們的學生就會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就會讓讀文寫詩真正成為一種精神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鳳翔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