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批注”,是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號和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文章空白處進行標記和書寫,用來幫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種讀書方式。“批注式”閱讀可以使學生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這是一種有思考的閱讀,有深度的閱讀,有個性的閱讀,更是一種快樂的閱讀。
縱觀小學閱讀教學中批注的內容與形式,在方法上有感受式批注、聯(lián)想式批注、質疑式批注等,在內容上有抓標點寫批注、抓詞句寫批注、抓留白寫批注等,可謂是豐富多彩,但卻缺少一種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層次性和梯度性。梯度批注則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以及批注式閱讀方法的難易程度來引導學生進行批注的閱讀方法。
一、由詞到句,體現(xiàn)“量”的梯度
學生剛開始接觸“批注”這一學習方式,或者說學生剛開始接觸一篇文章,還沒有對文章的內容有深入的理解,很難用整句或整段的話寫出自己的感受;作為教師我們不能一開始就抬高要求,而應降低要求,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合理地運用“批注”這一閱讀方式,讓批注從“詞語”開始。
1.自讀自悟,自由批注
很多教師在教學新課的時候,會不約而同地拋出這樣的要求“請你認真地讀讀課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受最深,在旁邊寫一寫”。這是一種“批注式閱讀”,即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是學生最初的,也是最基礎的感受。他們往往會用一些詞語或短句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如學生在讀了《地震中的父與子》后,都畫出了描寫父親挖掘廢墟的句子:“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彼麄冏畛醯呐⑹恰案笎廴缟健薄傲钊烁袆印薄皞ゴ蟮母笎邸钡仍~語,很少有學生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寫真實、寫具體。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學生并沒有調動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和生活體驗解讀文本、進行內容理解、情感體悟,更沒有展開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這就要求教師引領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教學”。
2.點撥深化,二度批注
語言是媒介,是載體,文本意境有多開闊,主旨開掘有多深,主要取決于讀者對文本語言的把握和領悟的程度。作為教師要引領學生沉潛到文本構建的意境中去,親歷閱讀歷程,走進文本深處去觸摸語言,體驗情感,領會表達。
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的“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一內容時,教師抓住學生初次批注的契機,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啟發(fā)學生豐富想象,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去體會蘊含在文本后面的意境,然后進行二度批注。
幾分鐘過后,耳目一新的批注躍然紙上:“爸爸,您這樣不顧勞累,不顧生命危險,使我的內心也如磐石般堅定,危險是那樣地渺小,我堅信,不論發(fā)生什么,我們總要在一起。”“父愛無言,父愛如山,父愛讓我不再懼怕死亡?!薄鞍职?,是你讓我明白了什么是愛,什么是責任,愛與責任就是一種承諾,就是一種永不放棄的承諾”……
充滿激情的語言從學生心底汩汩流出,偉大的父愛赫然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此時單單幾個詞語已顯得蒼白,無法表達學生內心豐富的情感,一句一句充滿情感的話語已融合成對父愛的理解與詮釋。
二、由意及言,突顯“法”的梯度
崔巒老師認為,語文教學應該是“言意兼得”?!耙狻敝刚n文、文本傳達的內容、思想、品位、情感、文化等;“言”指文本的語言形式,表達方法?!把砸饧娴谩笔侵福簭睦斫馕谋菊Z言入手來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批注也應從這兩方面入手。
1.關注內容,激發(fā)情感
語文教學不僅是知識活動,也是情感活動??梢哉f,情感是語文教學待開的花蕾,沒有情感的融入,語文教學就顯得索然無味。每一篇文章總是包含著作者對社會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看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編者對話,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而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情感共鳴之“意”處指導學生寫批注。
2.關注方法,領悟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閱讀要求中,提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寫”。從閱讀理解的層次上講,是在弄懂“寫什么”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怎樣寫”。因此,到了高段年級,批注的內容不僅僅停留在“意”這一層面上,而是逐漸由“意”及“言”,更多關注的是表達方法的領悟。
如《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在學生體會人物形象時,教師適時引導:“這篇短文可以說是寫作技巧的百寶箱。請大家默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寫得特別精妙?可以一邊讀一邊做批注,也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逼毯?,很多學生在嚴監(jiān)生“伸著兩個指頭”這一處寫下了自己的感悟:“兩個手指頭,多么可笑的動作,多么經(jīng)典的動作,這是中國守財奴的象征”;“一個吝嗇的守財奴好像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原來刻畫人物形象不僅僅是語言描寫,一個簡單的動作、一種入木三分的白描手法也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边@就是表達方法的領悟,相信學生在以后的寫作中一定也會運用這種寫作方法。
三、由淺入深,呈現(xiàn)“學”的梯度
學生手中的課文都是編者精挑細選出來的,其中不乏名家名篇。每一篇文本所涉及的字、詞、句、段、篇都非常值得學生去欣賞、借鑒。但到底怎樣去批注?哪里要批注?什么時候需要批注?這時,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引領學生從初讀感知、研讀引領、拓展提升這幾個環(huán)節(jié)中去寫批注,筆者認為,批注將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情感熏陶的過程、認知提升的過程。下面,筆者就以人教版四上《卡羅納》一文為例,從初讀、研讀、拓展三個階段去體會不同階段不同的批注要求。
1.初讀時批注,感知內容
在上新課伊始,很多老師往往會布置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學生粗略地看了下課文老師便開始檢查字詞的掌握和主要內容的歸納,而學生則疙疙瘩瘩講不好,老師也在一旁干著急。殊不知,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老師根本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閱讀課文、感知文本,在這種情形下匆匆開展的閱讀教學活動便沒有了“起點”,也忽視了必要的閱讀體驗和閱讀過程,其效率自然是低下的。
為此,筆者提出:要積極指導學生在初讀感知課文時做好“批注”,為接下去的閱讀教學打好根基。
初讀批注一般分符號批注和文字批注。在符號批注中,常用的符號有著重號、波浪線、直線、問號、感嘆號、斜豎線、雙豎線等,文字批注則要求學生把自己讀了課文后最深的感受或有什么疑難問題寫在書上空白的地方,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個句子。
如在《卡羅納》一文的教學中,學生用數(shù)字標出了自然段序號,用波浪線“~~~”畫出了卡羅納失去母親后傷心的句子,用“——”畫出了老師和同學對卡羅納的關心的句子,并用圈點“〇〇〇”,標出了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在重點詞句的旁邊學生也寫上了自己讀文后的感受,如“卡羅納你真可憐”“別傷心,我們都會幫你的”等,雖然比較凌亂,但這是孩子初讀課文后最初、最真的感受。通過學生的批注,我們可以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與理解,觸摸到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的樂章,為下面的深入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研讀時批注,激發(fā)共鳴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文字:“要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倍毩㈤喿x的能力、良好的語感不是老師給予的,而是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自己在閱讀中、在體驗中慢慢形成的。
《卡羅納》一文的情感主線是“悲傷”和“關愛”,筆者就是圍繞這兩條主線展開板塊式教學,讓學生分別畫出寫卡羅納的悲傷和寫老師、同學對卡羅納的關愛的句子,然后指導學生寫批注,請看教學設計:
畫出寫關心卡羅納的句子。用心地讀一讀,最有感想的地方寫寫批注。
聚焦“老師”,學習寫批注。
(1)出示句子:
老師把卡羅納拉到自己的胸前,對他說:“哭吧……”
(2)出示批注:
“拉”在生活中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這里讓我感受到了老師的關心和愛護。我仿佛看到老師把卡羅納摟在胸前,親切溫柔地鼓勵他,讓卡羅納感受到了老師的愛,從巨大的痛苦中走出來。
聚焦句子,放手寫批注。
(1)我本想跟他說幾句話,但不知說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臉貼在他的耳朵上,對他說:“卡羅納,別哭了。”
(2)大家圍在他身邊,誰都沒有說話,只用關切的目光默默地看著他。
(3)母親推開我,她目不轉睛地望著卡羅納。
(4)我恍然大悟,沒有去拉母親的手,卻拉起卡羅納的手,和他一塊兒回家。
學生在老師的批注的引領下,緊緊抓住“放、貼、圍、看、推、望、拉”等動詞展開豐富的想象,激發(fā)情感的共鳴,演繹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的動人樂章。
3.拓展時批注,提升能力
學生學完課文,其思想、認識、情感比初讀時必然會有新的提升和深化,此時批注,既是對原有批注的補充、修正、鞏固和提高,又能作適當?shù)臄U展,以檢驗閱讀效果、提高閱讀能力。
學生抓住了老師和同學關心、同情卡羅納的動作寫了批注后,內心的那種濃濃的愛正是涌動高漲的時候。此刻,教師應趁熱打鐵,進行追問:“此刻,你覺得愛是什么?翻開書,靜靜地,看一遍課文,看一看你寫的批注,然后寫下你讀了整篇課文的感受?!?/p>
學生低頭冥思的時候,是對文章內容的內化,是內心情感的梳理,更是健康精神的培養(yǎng)過程。學生內心的情感像流水一樣汩汩流淌,如“愛,是一句溫暖的話語;愛,是一道關切的目光”, “愛是一個親密的動作,愛是一種理解和體諒,她溫暖著世界,足以化解悲傷”。
此時的批注是世間最美的小詩,學生有了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有了與作者對話的愿望,所加的批注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情感上都被感染了,學生無論是閱讀能力還是寫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內心的情感也升華了,師生共同唱響了人世間最真、最美的愛的歌謠。
閱讀是一個長期的、隱性的、獨特的過程,學生認知與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一個過程,梯度批注的過程與學生的成長過程是相輔相成的。新的課程觀強調生成,學生在課堂上運用批注閱讀法,他們結合自己的原有知識,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來理解課文內容與表達方法,他們的這些知識、經(jīng)驗、體驗將與文本內容進行碰撞,將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產(chǎn)生,得到全新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學生不光是批注文章,也是批注自己的思維,批注自己的感受、批注自己的個性,是一種有深度的批注。可以說,梯度式批注這種閱讀方式,為構建新的課堂模式、激活教學又添一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