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校的特殊性使中職學生面臨著人生觀、愛情觀、人生道路規(guī)劃及就業(yè)等方面的困惑,人生理想和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極易引起學生的不安和躁動,使得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本文通過對中職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及原因分析,提出解決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及方法。
一、中職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
目前,大學的擴招、普高熱的升溫,導致中職學校招的學生大多學習基礎差、行為習慣差,這些學生的內心需要常常被忽視,缺少心靈的澆灌,時間長了,會導致學生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1)社會競爭激烈,學生就業(yè)壓力增大。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學生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但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中職學校學生的就業(yè)壓力更大。和大學生相比,中職學生沒有更高的文憑,從進入學校開始,他們甚至為了今后的謀生而放棄發(fā)展個性空間的機會,選擇一些自己不愛好或不擅長的專業(yè)。同時,步入社會后,中職學生更多只能從事最基層的工作,工作條件差、工資待遇低,導致對他們前途感覺迷茫,繼而喪失工作、生活目標,對個人存在的意義產生懷疑、焦慮、恐懼,存在安全感受到威脅,失去生活、工作的信心和勇氣。
(2)對新生來講,一些學生遠離父母,開始自立生活,生活條件、學習方式發(fā)生改變,得不到父母的及時關心、照顧,使一部分學生的不良情緒不能正常宣泄,使處于青春年華的他們可能發(fā)展出不成熟的兩性親密關系,增加了身心受創(chuàng)的風險,影響了學業(yè)完成的質量。
(3)由于城鄉(xiāng)經(jīng)濟的差異,學生家庭條件差別較大。出生在農村的學生大多家庭物質條件貧困,在受到社會環(huán)境和學校周圍物質條件好的學生影響時他們容易感受到低人一等,產生自卑心,從而產生人際關系交流障礙,難以建立健康人際關系。這不僅對學生個人的學業(yè)完成質量產生消極影響,同時對他們以后的就業(yè)發(fā)展也埋下了隱患。
(4)中職學生大多是住校生,在集體生活中要學會處理人際交往。但在中職學生的成長經(jīng)歷中,由于學習比別人差,一些學生缺乏與別人溝通的能力。對自己缺乏自信,不能正確評價自己;或盲目過高評價自己不能善待他人,從而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出現(xiàn)交往障礙。
(5)中職學校的學生年齡在14歲~18歲之間,是青少年犯罪中的第一個高峰期。一些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自控能力差,涉世不深,法制觀念淡泊,攀比心理、好奇心理、虛榮心理、好勝心理強,在一些不良思潮、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很容易走向違法犯罪道路。
(6)因為家庭原因導致的一些消極行為。家庭環(huán)境是影響、塑造學生思維、行為模式的最為關鍵的因素。學生看起來的消極、負性的行為表現(xiàn)跟養(yǎng)育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
二、解決中職學生心理問題的途徑
針對中職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提出以下解決途徑:
(1)加強對中職學生的法制教育,減少和預防學生犯罪,是中職學校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課題。法制教育應列入公共必修課。
(2)加強對學校教職工的心理健康培訓,培養(yǎng)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引導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共同營造出一個溫暖的、活力的、向上的校園環(huán)境。
(3)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科學有效地幫助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應列入公共必修課,學校應建立心理專家咨詢點,密切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針對不同學生出現(xiàn)的不同心理問題,開展不同類型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及時對有心理障礙、不良行為的學生進行心理和行為矯治,幫助他們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
(4)大力開展形式豐富多彩、內容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增強學生之間的感情,有利于改變個別學生孤僻等不良的心理傾向。同時通過充實學生的校園生活,減少曠課、逃課現(xiàn)象,減少和杜絕輟學學生,防止學生過早步入社會,染上不良習氣。
(5)學??梢岳矛F(xiàn)有的資源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講座,甚至和學生父母做多角度、定期的交流溝通,聯(lián)合為學生打造一個學校、家庭為一體的以關懷為主導、教育為輔導的育人環(huán)境,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fā)展,習得專業(yè)的知識技能,更好地服務自身、服務社會。
(6)加強對新生的入學教育,幫助學生規(guī)劃未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專業(yè)技能。對新生來說,進入中職學校是他們人生轉變的一個起點。教師要幫助學生盡快適應新的校園環(huán)境和生活,充實學習生活,掌握多項技能,為今后步入社會打好基礎。
(7)加強對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指導。畢業(yè)是學生踏入人生新里程的開始。學校要指導學生改變就業(yè)觀念,做好角色轉變,盡快適應社會生活。
總之,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這樣,學校才能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有利于學生自己、有利于學校、有利于社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