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美術區(qū)域活動中,教師要讓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水平、經驗、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區(qū)域進行活動。幼兒通過美術區(qū)域的創(chuàng)作,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情感,體驗審美的愉悅和創(chuàng)作的快樂,體現自我表現和創(chuàng)造的成就感。
關鍵詞:美術區(qū)域活動;觀察;有效性
一、問題呈現——美術區(qū)域活動中孩子在忙些什么
美術區(qū)域從形式上分為好幾個區(qū)域,分別有“巧手吧”“拼拼樂”“彩繪區(qū)”“泥工吧”“快樂線描”“涂鴉區(qū)”等;從指導的形式上看主要是幼兒為活動主體,教師起主體的作用。在不同的區(qū)域中,幼兒有著不同的表現,于是我們通過觀察,并設計觀察記錄。
1. 在各個區(qū)域觀察中
例:中班下學期美術區(qū)域教學片斷:我們把本班幼兒36名幼兒分為6組,每組6人,每個區(qū)域都有一名教師邀請進入指導(大多是家長助教),每位教師準備好材料,簡單的談話后,孩子拿著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場面非常熱鬧。有的討論、有的操作,活動很有次序,時而還有幼兒進行提問,教師巡視、指導。整個活動進行10分鐘。
表1:幼兒在各個美術區(qū)域中的表現
我們將幼兒的活動分為A、B、C三個檔次,幼兒在操作時,能始終認真參與操作活動的為A;中間有時沒認真操作參與的為B;基本不參與的為C。在交流中,有傾聽還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的為A;偶爾有傾聽或交流表達的為B;基本不傾聽和交流的為C。有其他情況,應在備注中予以說明。
從表1可以看出,全班36名幼兒,每個美術區(qū)域各6名,有操作的表現為A的有33人,占總數的91%,這部分孩子能運用各種材料和技能進行操作,能夠和同伴進行相互合作,有操作記錄;B檔有3人,占9%,他們偶爾會因各種原因而沒有認真操作;C檔為0人。
在中間的交流環(huán)節(jié),有63%的幼兒始終有傾聽,有時還能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觀點;33%的幼兒有時沒有和伙伴交流;4%的幼兒基本上不傾聽,只是低著頭,管自己。
2. 在美術區(qū)域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的觀察
例:以“涂鴉區(qū)”為例,教師提供筆、紙等材料,讓幼兒根據主題進行自由操作,幼兒的表現如下:
表2:“涂鴉區(qū)”的觀察
我們同樣將幼兒的情況分為A、B、C三檔,學生在操作時,能自己獨立完成并有意一創(chuàng)作的為A檔;中間有時沒能獨立參與的有意創(chuàng)作為B檔;基本不能進行有意創(chuàng)作的為C檔。
從表2中可以看出,該組6名在有意創(chuàng)作A檔的有3人,占總數50%,這部分幼兒能根據主題,加上自己的有意想法,進行有意創(chuàng)作;B檔的有2人,占33%,他們中偶爾能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有意創(chuàng)作;C檔為1人,占總數的17%,這部分人不能進行有意創(chuàng)作。
在互動中,A檔的有4人,占66%,這部分幼兒能與教師進行互動;B檔為1人,占總數的17%,這部分人在教師的引導下偶爾能進行互動;C檔的為1人,占總數的17%,他們還不能進行互動。
3. 在幼兒獨立下操作和在教師指導下操作
從幼兒美術區(qū)域操作上看,分為幼兒獨立操作和教師指導下操作。幼兒獨立操作是指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獨立的操作活動。如給幼兒一盒橡皮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做出各種作品來。而有一部分的幼兒拿到材料不知所措,不知道從哪里入手,只能通過教師的語言或指導下才能完成作品。
二、原因分析——從心理學角度對美術區(qū)域進行有效探討
在以上的記錄表上,不難看出,乍看是熱熱鬧鬧的區(qū)域活動,其背后孩子的表現卻令人擔憂,原因何在?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中班幼兒有意注意開始形成。
中班幼兒無意注意慢慢向有意注意發(fā)展,雖然中班幼兒已掌握一定的技巧,并能進行簡單地操作,但他們尚不能自覺調節(jié)、控制自己的思維過程。因此,中班的幼兒如沒有教師及時有效地指導,他們就不能很好地進行操作,再加上受年齡和注意等生理的影響,往往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響而轉移注意,從而忘了操作。
三、解決策略——如何提高美術區(qū)域活動的有效性
策略一:選擇幼兒熟悉、感興趣、易懂的材料進行操作
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幼兒活動的重要前提,材料準備充分與否直接影響到美術區(qū)域活動操作的成敗。但也不是材料越多越好,教師要有選擇性地提供和本活動有利的材料。如《拼拼樂——小雞一家》中,教師為幼兒提供本活動所需的圓形(小雞身體、眼睛)、三角型(小雞嘴巴),其中的半圓形(小雞翅膀和草地)可以自己把圓形對半剪開或自己想辦法剪。
策略二:注重操作中巡視指導,及時評價。
在操作活動時,幼兒雖起著主體作用,可是教師的指導作用很重要,不可缺少。因此,教師在幼兒操作過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過多地進行干預,要給幼兒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間,在操作中適當提問,鼓勵幼兒多角度地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啟發(fā)。同時,教師在操作活動中要對幼兒進行評價,尤其是活動結束后要給予作品評價。
策略三: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每個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他們作用于環(huán)境的方式也不同。因而,也就決定了每個幼兒在原有經驗上的個體差異。作為教師,我們應尊重幼兒在操作中的個別差異,給予幼兒不同的要求和鼓勵,力求在交流、探討、互動中進行互補,讓操作活動更全面。
總之,我們在幼兒美術區(qū)域活動中要密切關注孩子忙些什么,他們是否真正地參與到美術區(qū)域的活動中?因此,我們不要被看到的幼兒在操作、在動的假象所迷惑,活動貴在堅持,我們應讓每一位幼兒都能真正參與到美術區(qū)域中來,通過有目的、有意識的操作,親身去體驗,從而形成對美術活動的認識和了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實行)[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鄭慧英.幼兒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