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作為“中介”的“復合平等”——沃爾澤對羅爾斯分配正義理論的批判及其限度

2013-12-19 20:33:45劉依平姚選民
行政與法 2013年5期
關鍵詞:中介布迪厄羅爾斯

□ 劉依平,姚選民

(⒈復旦大學,上海 200433;⒉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3)

美國社群主義學者、著名政治哲學家——邁克爾·沃爾澤(Michael Walzer,1937-)認為,社會并不是一個“整齊劃一”的整體,而是由紛繁復雜的多個領域所構成的?;谶@樣一種“前提性認識”,沃爾澤認為,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1921-2002)借助“原初狀態(tài)設置”所推演出來的整全性“正義二原則”不可能解決社會正義問題,即在“并非鐵板一塊”的社會層面上實現社會正義或分配正義。這便是沃爾澤力著——《正義諸領域:為多元主義與平等一辨》(Spheres of Justice:A Defense of Pluralism and Equality)出版的理論背景。

基于沃爾澤的上述 “寫作背景”,本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對沃爾澤文本——即《正義諸領域》中的核心論辯進行梳理,展現我們關注該“文本”的視角或主題。第二部分主要指出沃爾澤于《正義諸領域》中對“正義”之認識相對于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知識增量”。其中又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沃爾澤與羅爾斯對“人性”的不同理解;另一個層面是沃爾澤與羅爾斯對“正義”的理解之差異。第三部分是沃爾澤于《正義諸領域》中對“正義”之認識的“知識限度”,而這一“審視”的參照則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哲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的“場域”(fields)理論。該部分內容亦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主要指出沃爾澤“復合平等”(complex equality)的理想性(或空想性);另一個層面主要表明沃爾澤的“復合平等”最終還是要回到羅爾斯的“平等”思想,只不過這時羅爾斯的“平等”思想已經不是沃爾澤起初所領會的“簡單平等”(simple equality),而是一種“抽象的‘簡單平等’”。第四部分為“結語”,主要對全文觀點進行簡短的總結。

一、對《正義諸領域》之核心論辯的梳理

沃爾澤在他的名著——《正義諸領域》的末尾指出:“相互尊重和一種達成共識的自尊是復合平等的深層力量,而它們二者合在一起則是復合平等可能的耐久性的源泉?!盵1](p428)這一“征引”表明,對“如何認識沃爾澤對‘自尊’的理解”這一問題的回答對于我們正確地理解沃爾澤于 《正義諸領域》中的核心論辯——即“復合平等”思想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文本中,沃爾澤對“自尊”(self-respect)的理解(盡管不是他自己的觀點)是:“對一個人自己的人格或地位的適當評價”。[2](p367-368)從沃爾澤所征引之“‘自尊’概念的內涵”來看,沃爾澤“論辯”中的“人”具有下述重要特征:其一,沃爾澤所理解的“人”是具有主體性的。具體說來,沃爾澤所理解的(或他心目中的)“人”是能夠認識他/她自己的“人格”或“地位”的。其二,沃爾澤所理解的(或他心目中的)“人”的主體性還具有相當的“個性”。具體說來,沃爾澤所理解的(或他心目中的)“人”是能夠對他/她自己作出“適當的評價”,清楚知道他/她自己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獨特價值。

上述“論述”中所蘊含的“人性觀”使得沃爾澤認為,正義是“人之主體性”所產生的結果。具體說來,“人之主體性”的存在要求“社會善”,并且需要“社會善”:“人之抽象主體性”要求“簡單平等”,期望這種“平等”是直觀性的、毫無感觀瑕疵的;而“人之主體性的個性”的存在則要求“復合平等”,期望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都得到相同或同等的承認。在這種意義上,“復合平等”是“人之主體性的個性”的內在要求,進而是“人之主體性的個性”的必然結果。

基于沃爾澤的上述“人性觀”,當我們再來審視其文本即《正義諸領域》中的論辯我們會發(fā)現,沃爾澤的“論辯”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文本的第一部分主要集中論述沃爾澤的 “復合平等”思想,表明“‘復合平等’的內涵是什么”。在這一部分中,沃爾澤基于其“人性觀”認為,正義是對“社會善”進行社會分配所產生的結果。與此同時,沃爾澤還指出了既有“簡單平等”之種種具體形態(tài)(如“絕對平等”、“強制平等”等)的不足,從而提出了“復合平等”的思想,以及 “復合平等”得以實現的三個主要分配原則——即“自由交換”原則、“應得”原則和“需要”原則。

文本的第二部分在順次研究“成員資格”、“安全與福利”、“商品”、“公職”、“艱苦勞動”、“閑暇”、“教育”、“情感”、“恩寵”,以及“榮譽與政治權力”等11種(類)重要的社會物品(即“社會善”)之后,沃爾澤檢驗并證明了前述三種不同的分配原則,即“市場交換”原則、“需要”原則和“應得”原則。

當然,就“沃爾澤于其文本中所研究的社會物品”而言,“沃爾澤在《正義諸領域》中究竟具體研究了多少種‘社會物品’”的確是一個問題。比如有學者就指出:“沃爾澤列出了14種非商品的物品:人口、政治權力和影響、刑事司法、言論新聞宗教集會自由、婚姻和生育權、免服兵役、政治職位、基本的公共服務、絕望交易、獎品和榮譽、愛和友誼等。”[3]不過,文本中社會物品的“數量問題”主要牽涉到的是閱讀者對文本之內容的理解問題。但由于我們對文本的理解很難最終說出一個“是非”來,加之基于對本文寫作目的的考慮,因而我們對該“問題”于此暫不探討。

而沃爾澤文本的第三部分則主要指出社會正義的“復雜性”或“結構性”,而這種“復雜性”或“結構性”主要源自于“人之主體性的個性”或“人之主體性的多樣性”的存在。

基于以上對文本之內容和結構的分析我們認為,對“沃爾澤如何理解‘人性’”這一問題的回答是解讀文本《正義諸領域》的關鍵所在。

二、《正義諸領域》的知識增量:以羅爾斯分配正義理論為參照

一如前述,沃爾澤對“正義”的論述——即《正義諸領域》——是以羅爾斯的正義理論為其理論語境的。在此意義上,《正義諸領域》的出場會不可避免地標示出:“沃爾澤對正義的認識”在知識理路上應該具有相對于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知識增量”。①關于“知識增量”,參見鄧正來.研究與反思:關于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思考(增訂版)[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19-328.

(一)知識增量(Ⅰ):從“無差別的人之主體性”到“具有個性的人之主體性”

沃爾澤在《正義諸領域》中對“簡單平等”的批判,其實隱含著他對羅爾斯之“平等”思想的批判:“他(即沃爾澤——本文注)以善為核心,用特殊主義挑戰(zhàn)羅爾斯的普遍主義,用復合平等來挑戰(zhàn)羅爾斯的 ‘簡單平等’,用文化多元主義挑戰(zhàn)自由主義?!盵4]而沃爾澤對羅爾斯進行“批判”的內在原因是二者對“人性”的理解存在差異或不同。

羅爾斯對其“正義二原則”是這樣表述的:“為了回答我們的問題,讓我們轉到原在《正義論》第11-14節(jié)討論的兩個正義原則,它們的最新表述現在應該是這樣的:⑴每一個對于一種平等的基本自由之完全適當體制(scheme)都擁有相同的不可剝奪的權利,而這種體制與適于所有人的同樣自由體制是相容的;以及⑵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該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它們所從屬的公職和職位應該在公平的機會平等條件下對所有人開放;第二,它們應該有利于社會之最不利成員的最大利益(差別原則)?!盵5](p55-56)羅爾斯于《正義論》中最先提出的正義二原則彰顯了他對“人性”的理解。[6]比如有研究指出:“他(即桑德爾(Michael J.Sandel,1953-)——本文注)的批評以道德主體為核心,指控羅爾斯從人性概念推論出正義原則,但其人性概念是矛盾的和無效的,無法成為正義原則的基礎?!盵7]

正義第一原則是“自由”原則;這一“原則”表明,羅爾斯認為“人”具有主體性。具體說來,“自由”對“不具有主體性的人”來說是沒有價值的,或者說是沒有意義的。正義第二原則是“平等”原則,其外延包含“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和“差異”原則(the difference principle)。顯然,“平等”原則是對“自由”原則的進一步規(guī)定甚或限制。“平等”原則表明 “羅爾斯所理解或預設的‘人’之主體性”是無差別的。“‘現實中的人之主體性’的個性”是“由自我的外在東西”所造成的,因此,在羅爾斯看來,這種“個性”不具有正當性。具體說來,可能正因為羅爾斯所理解的“人之主體性”是無差別的,因而羅爾斯認為,用“平等”原則去修正“自由”原則是正當的和合理的。因此,羅爾斯對“人性”的理解(或者說,對“人性”的抽象)是:“人”具有無差別的主體性。并且,羅爾斯的這種“觀念”在他設置“原初狀態(tài)的條件”時也得到了呈現。具體而言,羅爾斯在設置“‘正義二原則作為社會的正義原則能夠得到人們的共同同意’這一情況得以達成的原初狀態(tài)”的條件時假定,居于原初狀態(tài)中的人都具有“相同的基本人格”或“相同的人性”。因為只有 “居于原初狀態(tài)中的人”的人格或人性是相同的,其思維才會是同一的,從而他們在達成關于“構建正義社會之正義原則”的契約時才會產生共同的同意,進而他們才會最終選擇羅爾斯依憑直覺所感知到的“正義二原則”。

從這種意義上講,羅爾斯所理解的“人性”看似是抽象的,或者說是整全性的(comprehensive)。但是,羅爾斯對“人之人性”的理解其實是已經經過其思維處理過的,或者說是片面的。具體說來,因為羅爾斯在設置“原初狀態(tài)的條件”時,就已經預設了民主社會中“人的人性”。這種“人性”或許可以稱之為“‘原初狀態(tài)’式人性”;如果“‘原初狀態(tài)’式人性”也有個性的話,那么,這種“個性”也是“‘原初狀態(tài)’式的”一種單向度的人性。可以說,正是因為羅爾斯對“人性”的理解是“‘原初狀態(tài)’式的”這樣一種單向度,所以,羅爾斯正義理論中的“平等”給人的印象(尤其在沃爾澤看來)似乎是一種“簡單平等”;也就是說,在沃爾澤看來,羅爾斯的“平等”在民主社會中如果能夠得以實現的話,那么,這種“平等”給人的感覺會是一種機械的“絕對平等”。

因此,就“對‘人性’之理解的角度”而言,在知識的理路上,沃爾澤于《正義諸領域》中的“復合平等”思想似乎是推進了他對“羅爾斯對人性的理解”。

(二)知識增量(Ⅱ):從“平面正義”到“立體正義”

由于沃爾澤對“人性”的理解與羅爾斯對“人性”的理解不同,因此,很自然的是,沃爾澤對“正義”的理解同羅爾斯對“正義”的理解也存在差異。

在沃爾澤看來,人是“具有個性的主體性”的人。因此,每個人都會有多方面的需求。這些不同的“需求”基于人之主體性的相應方面,會要求跟人的“相應方面的人性”相匹配的正義觀。比如: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有學術方面的需求。因而從事學術研究的人于學術需求方面的主體性會要求跟“其‘學術人’這一方面的人性”相適應的正義觀——即學術正義。在此意義上,如果說學術人最珍視的是學術正義,那么,商人最珍視的就是商業(yè)正義,而法官最看重的則是法律正義,等等?;谶@樣一種邏輯,“人”之其他方面的種種人性也會有相應的正義需求甚或正義要求。

因此,每個人會基于其主體性的個性要求種種特殊化的正義觀。當然,這種“人之主體性的個性”不同于(盡管并不是不相關于)具體之單個人的“個人脾性”。但是,“人之主體性的個性”卻又是“具有相似脾性的個人所組成/構成的群體/文化體”的脾性??梢哉f,正是因為“人之主體性的個性”的存在,從而使得“正義”呈現為一種“立體狀”而不是一種“平面正義”。因而基于對沃爾澤之人性觀的理解,沃爾澤所理解的“正義”無疑是一種“立體正義”;而基于我們對羅爾斯之人性觀的理解,羅爾斯眼中的“正義”似乎是一種“平面正義”。

因此,就“對‘正義’的理解”而言,在知識理路上,沃爾澤于《正義諸領域》中似乎將羅爾斯的“平面正義”擴展/還原為現實世界中本來所呈現的“立體正義”。

三、《正義諸領域》的知識限度:以布迪厄場域理論為參照

不得不承認,我們在閱讀《正義諸領域》時可以突破許多先前的僵化性認識,但同時,“啟發(fā)性的思維”一旦被開啟,所有的理論洞見都將會面臨這樣一種 “命運”,即被置于“理性”的“解剖刀”之下。

在前文,筆者指出了沃爾澤于《正義諸領域》中相對于羅爾斯分配正義理論的“知識增量”。也就是說,沃爾澤基于一種“‘具有個性之主體性’的人性觀”,將一種“平面正義”擴展/還原成為了一種“立體正義”。然而,沃爾澤的這種“思維”同時也潛伏著一種危機。換言之,盡管沃爾澤將“人性”理解為(或豐滿為)一種“具有個性的主體性”,但與此同時,沃爾澤卻將“人之主體性的個性”中的“構成元素”同質化了。從而沃爾澤以為“人之主體性的個性”中的諸多“構成元素”對“人之主體性”這一整體具有同等重要的影響力,進而忽視了“人之主體性的個性”中的“構成元素”的結構。

(一)知識限度(Ⅰ):“社會善”理解的同質化

在閱讀沃爾澤的這一文本時我們發(fā)現,沃爾澤對“正義諸領域”的思考與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皮埃爾·布迪厄的“場域”(fields)理論似乎是“一話二說”。不過,這兩位思想家的理論深度卻不可同日而語。布迪厄是一位先于沃爾澤一個時代的、有影響和負有盛名的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但沃爾澤在論述與布迪厄的研究領域如此相近的問題時,其《正義諸領域》的文本中竟未曾出現關于布迪厄之研究的相關文獻。

布迪厄“場域”理論的基本觀點在此表述為:社會并非一個同質性的整體,或者說并不是鐵板一塊。

首先,從“單個場域”來看,場域存在場域內部的自主性。具體說來,其一,在單個場域中,場域有它自己獨特的內在運行邏輯:新的場域個體在進入場域時必須遵循該“場域”中既有的規(guī)則,否則,便會受到排斥。其二,場域內部具有相對獨立的分配正義標準:在不同的場域,分配正義標準不同。其三,場域具有相對的封閉性。每個場域都有自己的“邊界”,不具有相應資質的人無法進入相應“場域”。

其次,從“共時場域”之間的關系來看,場域與場域之間存在著某種結構。具體說來,在由場域所構成的社會系統(tǒng)中,存在著居于“統(tǒng)治地位”一極的場域和“被統(tǒng)治地位”一極的場域;而在場域的內部,還存在著擁有支配力的“統(tǒng)治地位”位置和處于被支配地位的“被統(tǒng)治地位”位置。權力場域(或政治場域)作為“元場域”涵蓋(甚或籠罩著)一切其它層級的次場域,如經濟場域、文化場域、學術場域等。

再次,從“共時場域之間關系”的歷史維度來看,共時場域之間的關系(或場域的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共時場域之間的關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化。并且,有的時候,共時場域之間的關系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皥鲇虻膬仍谶\行邏輯”和“共時場域之間的關系及其歷史演變”一并受到各種“資本”力量組合的影響,這些“資本”類型有權力資本、政治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等。[8](p131-156)

可見,相較于布迪厄對“社會區(qū)隔”(即“場域”)的研究, 沃爾澤對 “成員資格”、“安全與福利”、“商品”、“公職”、“艱苦勞動”、“閑暇”、“教育”、“情感”、“恩寵”,以及“榮譽與政治權力”等11種重要“社會善”分配的研究還處于描述層面。易言之,“沃爾澤研究的不深入”以及“沃爾澤將‘人之主體性的個性’中的構成元素同質化”使得他對“社會善”的理解也呈現為“同質化”。

具體說來,沃爾澤以為,只要對“成員資格”、“安全與福利”、“商品”、“公職”、“艱苦勞動”、“閑暇”、“教育”、“情感”、“恩寵”,以及“榮譽與政治權力”等11種重要“社會善”的分配分別都實現了平等,那么,整體意義上之“社會善”的分配便也會實現平等。因此,有學者指出:“沃爾澤對相對獨立領域的劃分,割裂了各種領域之間的內在聯系?!盵9]從這種意義上講,盡管沃爾澤注意到(但卻未能足夠重視)諸多“社會善”的層次性或不平衡性,但由于沃爾澤未能吸收布迪厄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因而沃爾澤“基于‘社會善的分配’來予以實現的分配正義”立基于“某種類似于‘自生自發(fā)秩序’的生成程序”,進而使得沃爾澤的“復合平等”思想具有一種空想性。

因此,沃爾澤在“關于‘成員資格’、‘安全與福利’、‘商品’、‘公職’、‘艱苦勞動’、‘閑暇’、‘教育’、‘情感’、‘恩寵’,以及‘榮譽與政治權力’等這些‘重要社會物品’的分配為何能夠實現自主”這一問題上所進行的論述只能是“淺嘗輒止”,并且,對“關于這些‘重要社會物品’的分配為何能夠實現自主”這一問題的回答的背后機理分析也幾近空無。

基于此,沃爾澤只能對“上述11種‘重要社會物品’的分配領域”中的分配規(guī)則進行素描;這就使得他對其“復合平等”思想的闡述缺少政治哲學中所應有的邏輯美感和理論深度。

(二)知識限度(Ⅱ):“社會多元”認識的平面化

以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為參照,沃爾澤對“社會善”的理解呈現“同質化”。同時,盡管沃爾澤對“社會善的”理解的這種“同質化”主要根源于他對“人之主體性的個性”中的構成要素的“同質化認識”,但也與他在“對‘社會多元’的認識”中所存在的偏差有很大的關系。

盡管沃爾澤認識到了社會的“非同質化”,或者說社會的“多元性”,并且他還認識到了“簡單平等”的局限性,但沃爾澤對“社會多元”的認識(或“非同質化”認識)又是平面性的。不可否認,沃爾澤在論述“政治權力”這種“社會善”時,下意識地認識到了“政治權力”這種“社會善”的支配性;盡管如此,這一點卻并不能掩蓋沃爾澤于整體上對“社會多元”的平面化認知。

那么,沃爾澤所持的“整體上對‘社會多元’是一種平面化認知”這種“平面化認識傾向”的根源在哪里呢?基于我們對沃爾澤于《正義諸領域》中顯現的思維之反觀,沃爾澤“平面化認識傾向”的根源在于,他將“人之主體性的個性”中的“構成元素”同質化了:他以為“人之主體性的個性”中的“構成元素”對“人之主體性”具有同等重要的影響力,從而忽視了 “人之主體性的個性”中“構成元素”的“結構性”或“主次性”。

由于對“社會多元”的這種“平面化”認知,因而沃爾澤以為,只要實現了“重要社會善”的“個別”平等,就能實現全社會(或整個社會范圍內)的“復合平等”。不過,通過對布迪厄“場域”理論基本觀點的引介我們知道,社會不是同質化的整體,并且也不是平面性的多元。從這種意義上講,“非同質化的多元社會善”也是有等級的,或者說也具有“結構性”。也就是說,這些“社會善”之間是不可通約的,抑或說是不可交換的。具體說來,這些重要的“社會善”中可能還存在著更重要的“首要善”或“基本善”(primary goods)(當然,也存在其它種類的一般性社會善)。如果說,要全面實現所有重要的“社會善”(比如沃爾澤所說的11種重要的“社會善”)的分配正義不現實的話,那么,在羅爾斯看來,一個社會中分配正義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首要善或基本善能否實現平等”這一核心問題來決定的。

從這種意義上講,羅爾斯對“原初狀態(tài)的設計”是有深意的。羅爾斯并不是沒有料想到“人之主體性的個性”,而在他看來,“人之主體性的個性”中之“‘原初狀態(tài)’式人之主體性的個性”這一“人性中的主導性構成元素”對“人性其它諸方面的構成元素”具有支配性。由于“人之主體性的個性”內部的結構性決定了正義的多層次性,因而 “在羅爾斯看來,正義的基本原則是一組,而不是單獨一個。應該說,羅爾斯充分注意到了正義論的多層次性(個人、社會、國際),也充分注意到了其多樣性(自由、機會、財富、福利、收入等)。相反,沃爾澤關于物品分配的正義原則就顯得不分層次,這倒暗示了其平面思維的后現代特點。”[10]

因此,羅爾斯的“簡單平等”并非表面意義上的“簡單的平等”或呈現為“機械外觀”的“絕對平等”,而是一種“抽象的‘簡單平等’”。

基于對“人性”的理解抑或其人性觀,沃爾澤在《正義諸領域》中提出了一種解釋“美國現實社會中所存在之分配正義現狀”的“復合平等”思想。沃爾澤的此種“復合平等”思想的確在“知識理路”上推進了羅爾斯在其正義理論中對“正義”的若干認識。但是,由于沃爾澤過分強調分配正義中的“形式意義上的平等”,這就使得其“復合平等”思想只能是一種“源于生活、超越生活”之極為美好的理論理想或理論模型,而很難在現實世界中予以切實實現。當然,這也不能是我們“小看”沃爾澤在《正義諸領域》中表現出來的智性貢獻的理由,因為理論于現實的可操作性并不是作為哲學家的沃爾澤所著重考慮的。

盡管如此,相較于羅爾斯的正義理論,沃爾澤所提出的“復合平等”思想或許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我們更好地理解羅爾斯“平等”思想的“過渡理論”或“中介”,而非對羅爾斯分配正義理論的根本性超越。沒有這樣一個“中介”,我們或許也能很好地理解羅爾斯對“正義”的思考,但我們可能感受不到一種“深度”,即一種在“有沃爾澤‘復合平等’思想這樣一個‘中介’”的情況下我們所能感受到的“羅爾斯對‘正義’思考的深度”。與此同時,從沃爾澤“所謂的”知識增量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就“羅爾斯對‘正義’的思考”而言,羅爾斯可能只道出了他認為值得一說的東西,并沒有道出他曾思考過的所有東西。這或許就是普通哲學學者與哲學大師在智性思維上的“差距”甚或“懸殊”。

[1][2](美)邁克爾·沃爾澤.正義諸領域:為多元主義與平等一辯[M].譯林出版社,2002.

[3]杜凡.論轉型社會的復合平等——以沃爾澤的多元正義為視角[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04):75.

[4][7]李先桃.當代西方社群主義正義觀研究 [D].湖南師范大學,2008:3-4.

[5](美)約翰·羅爾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6]王鳳才.從“作為公平的正義”到多元正義——羅爾斯、沃爾澤的正義理論評析[J].哲學動態(tài),2008,(10).

[8](法)皮埃爾·布迪厄.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9]張秀.兩個國家、兩種多元正義論——M·沃爾澤與D·米勒多元主義正義論之初步比較[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05):15.

[10]李志江.試論沃爾澤與羅爾斯正義觀的分歧[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2):71.

猜你喜歡
中介布迪厄羅爾斯
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視域下學生體育文化資本的作用及建構
布迪厄資本理論視角下我國女性運動員形象報道取向變遷及其成因
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對非理性者的排斥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5:22
論羅爾斯理論中術語“device of representation”的翻譯
哲學評論(2017年2期)2017-04-18 01:15:07
瘦企鵝
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
保險中介與保險公司合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保險中介與保險公司合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大學生安全感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布迪厄的資本理論
從觀念到實物
山东省| 台州市| 乐至县| 元朗区| 威信县| 涡阳县| 南和县| 丘北县| 霍山县| 玛沁县| 南通市| 连州市| 高碑店市| 凤凰县| 体育| 金华市| 巴楚县| 西乌珠穆沁旗| 三亚市| 赤水市| 黔东| 平定县| 东辽县| 饶阳县| 吐鲁番市| 思茅市| 逊克县| 拉萨市| 潢川县| 新郑市| 乌鲁木齐市| 高清| 将乐县| 息烽县| 呼伦贝尔市| 灵台县| 夏邑县| 汶川县| 新邵县| 浏阳市|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