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健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徐州221116)
提及東方朔,很多人的印象可以概括為這樣的描述,漢武帝的侍臣,依靠聰明伶俐的智慧,滑稽幽默的行為在漢武帝旁生存著,然而更多的時候在人們的心目中,東方朔似乎只是一個滑稽俳優(yōu)之人,于政治上比不上同朝的董仲舒,公孫弘等人,于文學上又似乎在揚雄,枚乘,司馬相如之后。東方朔這個西漢王朝的宮廷大臣,以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活動于那個特定的時代。東方朔有極大地政治抱負,卻在 《答客難》 中抱怨 “時異則事異”[1](P991),并感嘆即使是蘇秦,張儀生活在這個朝代也“安敢望常侍侍郎乎!”[1](P991)。他屢次向漢武帝進諫,雖多有封賞,但卻多不采納,所以在武帝眼中,東方朔只是個滑稽博識的弄臣,政治上的決策往往不會考慮他的意見。但在《史記·滑稽列傳》中描述道東方朔去世前的狀況時,又寫到漢武帝發(fā)出的感慨“今顧東方朔多善言?”[1](P991)這里武帝的反思是值得深思的??傊?東方朔行為古怪,思想獨特,以其特異的人格魅力照耀了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下面具體分析之:
武帝初即位時,廣招天下特異之士人。東方朔自薦上書,陳述自己的治世才能,隨后其得以待詔公車,但俸祿薄,并且未能得到漢武帝的接見。為了能待詔漢武帝,東方朔設計了奇謀?!稘h書·東方朔傳》記載“久之,朔紿騶侏儒,曰:`上以若曹無益于縣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臨眾處官不能治民,從軍擊虜不任兵事,無益于國用,徒索衣食,今欲殺盡若曹。'侏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過,叩頭請罪。'居有頃,聞上過,侏儒皆號泣頓首。上問:`何為?'對曰:`東方朔言上欲盡誅臣等。'上知朔多端,召朔問:`何恐侏儒為?'對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侏儒長三尺余,俸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余,亦俸一囊粟,錢二百四十。侏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臣言可用,幸異其禮。不可用,罷之,無令但索長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詔金馬門,稍得親近?!盵2](P1179)這里所說的“侏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是多么的振聾發(fā)聵啊!這么現(xiàn)實的對比道出了千古文人士子心酸的境遇狀況,對于這一典故在文人詩詞中也有反映: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固成四》中就有這樣的詩句 “侏儒飽笑東方朔,薏苡讒憂馬伏波?!盵3](P4883)白居易為貞元進士,官至校書郎,贊善大夫,曾因宰相武元衡事貶于江州,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緣附黨人,仕途屢起波折。白居易這里對東方朔曾經(jīng)承受的恥辱有深深的同感,聯(lián)系自己仕途上的坎坷,這樣的詩句可謂發(fā)自肺腑。其另一詩作中寫道 “飽于東方朔,樂于榮啟期。”[3](P5130)(《解印出公府》)將東方朔之饑的故事化用到自身,表達了自己解印后的曠達心情,這正是平民詩人的超脫心境的體現(xiàn)。宋詩人陸游也有類似的詩作,他在《書懷》中寫道 “半分臂減休文瘦,七尺軀存曼倩饑?!盵4](P24946)陸游為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一生都堅持抗金斗爭,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quán)派的打壓,他在這首詩中借東方朔饑瘦的典故,透露出文人的貧苦和生活的艱辛,同時道出了自己作為文人士子生平待遇的感慨,同時也是“可憐秀才抱書餓死空谷”慘淡情景的活生生的再現(xiàn)。再如宋詩人劉克莊用這一典故就較為解氣“亦如曼倩負逸氣,呵斥佞幸驚侏儒?!盵4](P36680)(《再和》),這里詩人對這一典故的運用就顯得更加生動,東方朔因待遇的不同而對侏儒進行質(zhì)問的形象給人以真實的表現(xiàn),使得詩歌的精氣神恰當?shù)捏w現(xiàn)了出來。劉克莊為南宋詞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領袖,在官場上曾抨擊時弊,彈劾權(quán)臣,他能寫出這么有力的詩句也正符合他的為人。詩人梅堯臣也曾發(fā)出了“齒如編貝嚼月明,曼倩不復饑腸鳴?!盵4](P3047)(《采芡》)詩句中對于 “編貝” 的描寫以及東方朔“不復饑”的評論正符合其倡導的“詩歌需形象性,意蘊需委婉”的主張,可謂用典恰到好處。宋詞人秦觀在 《次韻朱李二君見寄二首》中有這樣的議論“鬢毛但速安仁老,錢粟難輸曼倩饑?!盵4](P12096)詞人秦觀在官場上亦是多難之人,在朝廷新舊黨的交替中,屢遭貶謫,命運漂浮不定,發(fā)出這種哀嘆也不無緣由。宋人楊時在《送虔守楚大夫》中也曾感嘆道 “懶惰文園病,伶仃曼倩饑?!盵4](P12919)這里程門立雪的著名文人楊時也用到了東方朔這一典故,道出了文人士子的清苦境況,意蘊悠長。關(guān)于這一典故的詩作還有很多,不再多述。
總之,東方朔之饑于侏儒之飽已經(jīng)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個特定的饒有趣味的文化現(xiàn)象,文人墨客?;弥?。這里有深刻的意味可以探尋,那便是文人士子的身份處境問題。文人士子之饑與以侏儒為代表的上層達官顯貴以及王侯子弟無作為而享受高管厚祿的殘酷現(xiàn)實的對比,歷來最為文人們所感慨。有學識有才干之人要受饑餓困苦之累,而無才能之輩卻可以高枕無憂,這是千百年來文人們心中難以釋懷的心病,而恰是東方朔首先發(fā)出了這樣振聾發(fā)聵的質(zhì)問,同時也使得文人們深有同感,觸動了文人們最敏感的神經(jīng),因而常用常新。
《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朔行殿中,郎謂之曰:`人皆以先生為狂。'朔曰:`如朔等。所謂避世于朝廷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時坐席中,酒酣,據(jù)地歌曰:`陸沈于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1](P990)這里便引出了東方朔著名的朝隱思想也即隱于金馬門的典故。東方朔行為古怪,為官尚且顯狂,這與他的仕途生活是有關(guān)的,他雖為武帝侍郎,但不能得到參與國家大事的謀劃機會,他以倡優(yōu)之面目懷有黎民之心,內(nèi)心的痛苦可想而知。當東方朔的理想與現(xiàn)實無法找到契合點的時候,他只好以曠達之情采取了一種自我的精神安慰,那便是朝隱。
提到朝隱思想,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可謂是繼東方朔之后的有一個朝隱人物的典型。阮籍一生在濟世與歸隱的矛盾中度過,在朝為官是以一種近似朝隱的狀態(tài)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與人生理想,這一點可以通過其好友嵇康的一首詩來看“東方朔至清。外似貪污內(nèi)貞。穢身滑稽隱名。不為世累所攖。所欲不足無營。”[5](P256)(《六言詩十首其七》)在這里,嵇康對于東方朔的評價可謂很高,他準確的評價了東方朔外穢內(nèi)清的特點,并認為他能做到大隱朝廷,不為世俗拖累,是個高尚的人。可見,魏晉時文人對于東方朔還是給予了肯定,尤其是他提出的朝隱思想給文人提供了極大地慰藉和鼓勵。稍后的山水詩人謝靈運對于東方朔的隱逸思想有獨到的見解,他在其樂府詩《會吟行》寫道“東方就旅逸,梁鴻去桑梓?!盵6](P147)這里描述了飄逸瀟灑的隱居世外的生活,這一點讓人神往。聯(lián)系謝靈運的生平,就能更好理解詩句飄逸曠達的精神了。謝靈運獨開山水詩一派,與其愛好游覽山林水澤的性情有關(guān),山野的神秘感,隱士的高潔,是他內(nèi)心追求的境界。由東方朔那種朝隱的概念引申開來,謝靈運便獲得了新的感悟。唐人徐鉉在其《病題二首》中就用了這一典故“金馬門前君識否,東方曼倩是前身。”[3](P8650)宋人晁補之在《依韻和子充雜言》中也提及“君不見東方朔,避世金馬門。”[4](P12809)從以上兩首詩我們可以體會文人對于東方朔避世金馬門的贊嘆,他們對這種獨有的隱士境界抱有極度的向往之情。宋人王洋在 《寄題韓勉夫枝巢》中說道 “更謝東方朔,能安一老臣?!盵4](P18966)這里用的典故,讀來讓人既感慨又感人,古人為官多有坎坷之事,有時更多的是無奈,東方朔的朝隱思想或多或少的給了士人們安生立命的安慰,這一點是文人對東方朔最為敬仰的地方。宋人王之道也曾發(fā)出類似的感慨 “不知朝隱誰得之,我恐曼倩為近似?!盵4](P20162)(《沈楊輔隱軒詩》)。宋人項安世在 《題王醇甫秀才海隱齋》 中也用了這個典故“避世金門師曼倩,變名桐瀨笑嚴光?!盵4](P27275)明代王鰲對東方朔的朝隱思想似乎有更深的理解,賦予了極大地同情“人生雖云故鄉(xiāng)樂,大隱金門亦不惡,君不見東方朔?!盵7](P1041)(《送鐘欽禮還會稽》)。這三首詩都指出了朝隱思想的源頭來自于東方朔,并且調(diào)侃的認為在朝廷做一個隱士也是一個極好的辦法,即使隱居故鄉(xiāng)也比不上這種新奇的朝隱方式。
總之,東方朔開啟了文人士子朝隱思想的先河,這也作為文人的一種典型性格保持了千年。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子,生活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極大沖突中,一方面極力想當官為政,展示抱負才干,實現(xià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標,另一方面他們又生活在生活的底層,或者是政治圈的最動蕩最不穩(wěn)定的階層。在這種無法改變的生存境遇中,他們想退身于深山田野,但又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實現(xiàn)理想,于是朝隱思想給了他們極大地慰藉,成為了文人士子一種難以釋懷的情結(jié)。
如果說前文所說的東方朔的文人困惑感與其獨特的朝隱思想是歷史實有的話,那么東方朔偷桃故事便是一個例外,其為小說家將神仙故事附會在東方朔身上的產(chǎn)物。偷桃故事記載于班固的 《漢武故事》和 《博物志 (史補)》 中,下面僅以 《博物志(史補)》 中的偷桃故事來介紹 “漢武帝好仙道,祭司名山大澤以求神仙之道。時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當來,乃供帳九華殿以待……時東方朔竊以殿南廂牖中窺母。母顧之,謂帝曰:此窺牖小兒,嘗三來偷吾此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謂朔神仙也?!盵8](P373)這段有趣的偷桃故事是由《漢武帝內(nèi)傳》及漢武故事中漢武帝會西王母時武帝嘗桃欲留桃核種植的故事引發(fā)開來的,是小說家之語,帶有神仙的夸張色彩。但是東方朔偷桃故事又恰巧發(fā)生在這樣一種神奇的環(huán)境中:神秘威嚴代表神仙的西王母,封建帝國的首領漢武帝,以及作為文人形象的東方朔的一種極其微妙的組合中,從而產(chǎn)生了極具喜劇意味的效果。這種頗有意味的塑造使得東方朔偷桃故事在文人作品中常談常新,漸漸成為文人墨客詩詞唱和的一個絕巧妙的話題。
唐詩人白居易在《與沈楊二舍人閣老同食賜櫻桃玩物感恩因成》中就曾調(diào)侃過東方朔偷桃故事“偷須防曼倩,惜莫擲安仁?!盵3](P4963)而詩人杜牧則從同情東方朔的角度來解讀這一故事“茂先知味好,曼倩恨偷難?!盵3](P6039)唐人羅隱用這一典故則更有文人趣味 “桃須曼倩催方熟,橘待洪崖遣始行?!盵3](P7600)(《出試后投所知》)唐人李中在 《思簡寂觀舊游寄重道者》則寫偷桃故事頗為浪漫“偷摘蟠桃思曼倩,化成蝴蝶學蒙莊?!盵3](P8591)宋人劉克莊也在詩作中用過這一典故“曼倩面有饑色,蟠桃三度偷嘗?!盵4](P36693)(《又六言二首》)其實這段文字中結(jié)合了兩個典故,即東方朔之饑與偷桃故事,也順便將東方朔偷桃的原委給交代了,甚是巧妙。同樣有這樣觀點的還有宋人鄧肅“那知行空老曼倩,竊食不遺王母桃。”[4](P19699)元人洪希文則將東方朔偷桃故事描述的更惟妙惟肖,讓人忍俊不禁,他寫道“阿母臨行宣曼倩,留取蟠桃休吃。”[9](P943)這里將王母與東方朔都刻畫的相當生活化,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元人凌云瀚的詞作《蘇武慢》中對東方朔偷桃故事續(xù)寫的較為舒緩而自然“待偷桃,曼倩重來,為文松金母?!盵9](P1151)同樣感慨這一典故的還有明人居節(jié)先生,他在《夢游仙四首》中說道“自從曼倩偷桃后,花已重開今幾年?!盵7](P2153)這種天真爛漫的表述類似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盵3](P4161)(崔護 《題都城南莊》)的感覺,讀來令人回味無窮。關(guān)于東方朔偷桃故事,乃是歷代文人運用最多的典故,文人喜用之善用之,這也成為了古代文人用典的一種較獨特的現(xiàn)象。
與前面所說的兩種東方朔故事不同,東方朔偷桃故事脫離于歷史,是魏晉南北朝以來小說家的附會之語,是文人對東方朔的再創(chuàng)造。文人將歷史上滑稽幽默,狂放不羈的東方朔塑造為上通王母,下輔佐漢武帝的仙人,歲星托胎轉(zhuǎn)世的影子。東方朔偷桃故事很大程度上帶上了文人的諧謔和調(diào)侃意味,在東方朔與漢武帝,西王母的互動中,或多或少的再表達文人的思想。對于封建帝王代表的漢武帝,東方朔能在其面前以仙人的身份存在,這對于帝王面前俯首稱臣的文人士子來說是極大的安慰,雖只是小說中的附會,演繹,但也足讓文人過了把癮。對于仙界至尊的西王母,東方朔卻可以三次偷得其仙桃,其圓滑的形象為士人們所稱道,與東方朔相比,武帝只吃了一次,還妄想將桃核留下種,鬧了個笑話,這更讓文人們?nèi)炭〔唤?成為文人的談笑對象。與正史記載的東方朔故事不同,偷桃故事雖更多的是文人的附會和臆想,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人希望改變自己政治地位,擁有更多話語權(quán)的愿望,嬉笑怒罵之間盡顯獨特的意味,文人常談常新。古代文人詩詞中常用這一典故來作為增加諧謔氛圍的調(diào)料,可見偷桃故事在古代文學史上也是有其獨特的文學生命力的,在民俗文化中,東方朔偷桃更是被附會上祝壽等更多的意味,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這一點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關(guān)于東方朔的故事還有很多,例如東方朔割肉自夸故事,謁答應對故事等等,但以前文所說的三種故事最為典型。文人詩詞中喜歡用這些典故,體現(xiàn)了文人的“東方朔”情結(jié)。這種情節(jié)以一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存在著,但我們通過分析文人喜用東方朔故事的現(xiàn)象來看,我們可以將這一情結(jié)的要點初步歸結(jié)于兩點:一是對于東方朔仕進之路坎坷的同情以及朝隱思想的寄托,二是對于東方朔這種滑稽性格的向往與對那種神仙世界的羨慕。當然就文化層面來說,東方朔情結(jié)側(cè)重于對文人士子內(nèi)心的沖撞與深深地震撼,尤其是那種文人不得志仍然能保持曠達心境的文人情懷。東方朔所處的年代已經(jīng)很是久遠,其人其事有時也難以真正的考證,但他的故事卻留給了歷代文人深深的震撼和難以磨滅的印記,讓人回味,值得進一步的解讀。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班 固.漢書[M].陜西:三秦出版社,2004.
[3]彭定求等校點.全唐詩 [M].北京:中華書局,1960.
[4]傅璇宗等主編.全宋詩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5]嵇 康著.夏明釗注.嵇康集譯注[C].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6]謝靈運著.李運富編注.謝靈運集 [C].長沙:岳麓書社,1999.
[7]陳田輯撰.明詩紀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jīng)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9]唐圭璋編.全金元詞[M].北京:中華書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