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史》諸臣同卷與附傳問題初探——以開國諸臣為中心的考察

2013-08-15 00:44余勁東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13年2期
關鍵詞:明史

余勁東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北京100081)

在《明史》成書前的一段時間,各種私修的紀傳體明代史如查繼佐的《罪惟錄》、傅維麟的《明書》都已付梓。在《罪惟錄》中,在給諸臣立傳時,采用啟運諸臣列傳、靖難諸臣列傳的綱目將各臣并列于一卷中,給人一目了然之感;《明書》將各人散編于勛臣、名臣、忠節(jié)傳中,也有可取之處。而《明史》則沿用了之前二十三史的傳統做法,除在諸臣列傳之后將奸臣、佞幸等并為一卷外,在給諸臣立傳時僅列姓名,并根據不同的原因把有相同特點之臣合為一卷。同時附傳現象也在《明史》中廣泛的存在。同卷與附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據清朝學者趙翼的考證:同卷的原因,或因功績相當、或因官位相同;而附傳的原因,或因“敘功臣世次”的需要,或因“無大事可記者,始以父附子、以子附父”。①本文將以明朝開國諸臣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分析《明史》編纂過程中諸臣同卷與附傳的原因。

一、《明史》開國諸臣同卷附傳現象之研究

《明史》中開國諸臣列傳,自卷125《徐達、常遇春》起,至卷137《劉三吾、安然(等)》止,共計十三卷。本篇對開國諸臣的定義,以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之時為界,將之前加入朱元璋集團的各人統稱為開國諸臣。現根據《明史》的章節(jié)安排,對以上十四卷人物逐卷進行分析。

卷125《徐達、常遇春》的傳主是明朝開國最為重要的兩名武臣?!懊魈婵倍ㄋ姆剑w二王之力多焉”。②徐達隨太祖起自濠州,參與了明太祖渡江、破陳友諒、平張士誠、北取中原等重要戰(zhàn)役,多次擔任主將;常遇春則于至正十五年(1355)歸太祖于和陽,雖較徐達為晚,但同樣參加了開國階段的所有重要戰(zhàn)役,并且在攻集慶、復太平、破陳友諒這三次重要戰(zhàn)役中立功至偉。該卷的贊曰部分說:徐達“自古名世之佐無以過之”,常遇春則“為元勛之冠”,故將兩位功勞最大的武臣并列于開國諸臣列傳之首。而在該卷中所記載的徐達及常遇春各自的子孫襲爵情況,則是根據趙翼所說的“敘功臣世次”之原則。

卷126《李文忠、鄧愈(等)》共為一卷。究其原因,“明初諸將,以六王為首,”③而本卷中的四王或功勛略遜于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或有其他之過失(如湯和“沉敏多智數,頗有酒過”③),但開國之功不可沒,故合為一卷。李文忠、鄧愈、湯和,皆于太祖起兵時便跟隨左右,但李文忠“積忤旨,不免譴責”③;鄧愈失洪都,雖然“太祖弗之罪”③,但這一失利對朱元璋與陳友諒的爭奪影響頗大;湯和則是因為“醉出怨言,太祖聞而銜之”③。沐英雖較晚嶄露頭角,但平云南、討吐蕃,厥功至偉,因而得以封王與諸人同卷。此外以上四王之爵位都傳及子孫,享爵與明朝相始終,四人恩遇相同亦是同卷原因之一。

卷127《李善長、汪廣洋》是較值思考的一卷。李善長為開國文臣之首,其功勞遠非汪廣洋可及。在贊曰部分,列傳作者給出的理由是:“其從容任丞弼之任者,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三人而已”④,因此看似是按照他們所任的官職將他們放入同傳。但明朝在中書省“從容任丞弼之任”的一共有四人:李善長、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即使胡惟庸被放入奸臣傳故將其略去,而楊憲在《明史》中無傳,似缺乏足夠的理由。

卷128《劉基、宋濂(等)》同卷,亦有可研究之處。劉基在開國文臣中的地位僅次于李善長,而且鄱陽湖之戰(zhàn)中有救駕之功;宋濂“首用文學受知”、“屢推為開國文臣之首”。且劉基與宋濂傳中,不論本傳抑或贊曰都多次將兩人相提并論:如本傳中“濂長基一歲,皆起東南,負重名”;在贊曰中也將劉基、宋濂合在一處,“基、濂學術醇深,文章古茂,同為一代宗工?!雹莨蕦⒒c宋濂同傳理所應當。然而葉琛僅因為“被執(zhí),不屈,大罵,死之”⑤而得以“祀功臣廟”,并未立汗馬之功。至于章溢,因屢次率鄉(xiāng)兵從征,被太祖贊為“功不在諸將后”⑤,因而被稱為“宣力封疆”之臣。按功勞,劉基、宋濂、章溢三人同傳無異議;按官職,則劉基、章溢同為御史中丞,仿李、汪之例,亦可同傳。至于葉琛加入此卷中,完全是因為“明兵克處州,太祖聘之(章溢),與劉基、葉琛、宋濂同至應天”⑤??梢姎w附時間相同,亦是《明史》之中諸臣同傳的原因之一。

以上是對明朝開國最重要的六位武臣和最重要的六位文臣同卷現象進行的初步分析。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武臣在列傳中的排序比文臣普遍靠前,個人以為原因不僅僅只是在戰(zhàn)時“右武輕文”之思想所致,也由于武將在前線有著比后方文官更多的立功機會。

從卷129《馮勝、傅友德(等)》開始出現了附傳現象。雖然在之前各傳中也有子孫附傳的現象,但是其目的只是“敘功臣世次”,而從本卷開始則出現了非功臣子孫而因各種原因附傳之現象。如南雄侯趙庸附廖永忠傳,是因為“廖永忠等之歸太祖也,趙庸兄弟亦俱降”。海西侯納哈出附馮勝傳,則是因為納哈出被馮勝所擒獲。此外此傳中還首次出現了以兄附弟傳之情況。如馮國用附馮勝傳,因國用早卒,而馮勝“襲兄職”;同樣趙庸也是因為兄趙仲中坐法被誅,太祖“以其(仲中)官授庸”⑥。再看本傳中五人同卷之原因。首先各人在洪武時期的封官情況:馮勝為宋國公、傅友德為穎國公、廖永忠為德慶侯、楊璟為營陽侯、胡美為豫章侯,以二公三侯同卷,似有不妥之處。且馮勝、傅友德被稱為“百戰(zhàn)驍將”,廖永忠也是“功亞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且都不曾仕他主;而楊璟、胡美則“嘗別將”,楊璟為元將、胡美為陳友諒麾下,因此將前三人與后二人放在同卷,也似有不妥。而論其死因,楊璟死因尚不明確,胡美死因亦存疑,其他三人全為“賜死”,故若按死因,五人也無同卷之足夠理由。那么五人何以同卷?經查:馮勝“元末結寨自保”⑥、傅友德“帥所部降”⑥、廖永忠“以舟師自巢湖來歸”⑥、楊璟“以管軍萬戶從太祖下集慶”⑥、胡美“以陳氏所授丞相印及軍民糧儲之數來獻”⑥,可見五人同卷的唯一理由,便是本卷中的五人俱為“領兵來投”,在投奔太祖之前都有一定的實力,因而放入同卷。

從卷130《吳良、康茂才(等)》開始,同卷之人逐漸增多。本卷中附傳除子附父外,尚有一例即周武傳附于吳復傳后,其原因是“與(吳)復以征西番功侯”⑦。而本卷中的十五人(不計附傳)究其來路,“從太祖起濠梁”者六人,“率眾來歸”者八人,來路不清者一人。因此,同卷原因顯然不如上卷中五人全部為“率眾來歸”。而應為爵位大體相同:其中十二人為侯爵,一人(何真)為伯爵(死后追贈侯爵),另有兩人(康茂才、丁德興)有封侯之功,未及封侯便已卒,故追封為公。因此同卷原因之一應是爵位相同,同卷原因之二則是本卷“贊曰”中的說法“皆能保守祿位,以恩禮令終”⑦。

卷131《顧時、吳禎(等)》中首次出現以弟傳附兄傳之情況,即郭德成附于郭興傳中;同樣還有以兄傳附弟傳的情況,如鄭遇霖附鄭遇春傳。同卷中15人就其來路而言,出自濠州的九人,率眾來歸的六人,因此《明史》作者給出的同卷理由是“名隸黨籍”,指的是他們都為胡惟庸黨,但顧時、吳禎等八人為死后“追論”;而之后的七人則是直接因胡惟庸逆案而被殺。因此將“贊曰”中的說法“或追論、或身坐”⑧作為諸人同卷的依據似也可取。此外本傳15人全為侯爵,爵位相同應是本卷中諸人同卷的又一原因。

卷132《朱亮祖、藍玉(等)》共計傳主六人、附傳者六人。此卷中出現了《明史》列傳中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附傳,即將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等六侯附于涼國公藍玉之后,原因是以上六人皆坐藍玉黨死。而本卷中傳主六人得以同卷,原因在于“既昧明哲保身之幾,又違制節(jié)謹度之道”⑨,因而先后被殺。因此,死因相同也可做諸臣同傳的原因之一。

卷133《廖永安、俞通海(等)》中共有附傳8處,其中子(或養(yǎng)子)附父傳兩處,不詳述。趙德勝傳后附南昌康郎山兩廟忠臣共十四人,是《明史》中規(guī)模較大的一次附傳,附傳的原因,則是因為此處十四人與傳主趙德勝全部死于南昌守衛(wèi)戰(zhàn)中,共死一事故同傳;劉成附桑世杰傳中,因同戰(zhàn)死于石牌;楊國興附于茅成傳后,亦是同死于閶門一戰(zhàn);附曹良臣傳諸人,亦因同戰(zhàn)死于阿魯渾河之役。另有兩處附傳,其目的僅僅只是為了彰揚戰(zhàn)死諸臣的功績:如樂鳳之附胡大海傳;于光、嚴德、孫虎附濮英傳,僅僅只是因為“指揮使死事”。本卷中諸人同傳的現象比較明了,因諸人皆“效命疆場,雖勛業(yè)未竟,然褒崇廟祀”⑩。

卷134《何文輝、葉旺(等)》中徐司馬附徐文輝傳,因二人皆為朱元璋養(yǎng)子。而馬云附葉旺傳,則因出身相同:“同隸長槍軍謝再興為千戶;”?在謝再興叛變時,又皆“自拔歸”,并且一同長期鎮(zhèn)守遼東。而武德之附繆大亨傳,則因武德被繆大亨所降后歸附,與納哈出附馮勝傳類似。至于陳文之附蔡遷傳,與費子賢之附丁興旺傳皆因軍功相孚,陳文“累立戰(zhàn)功,亦遷亞也”?;而“國初諸都督中,城守功,(金)興旺外尤推費子賢”?。至于王溥之附郭云傳,則是因為二者恩遇相同:為“同時以降將予世職者。”?在本卷中也有一特例,袁義為故蔡國公張德勝之族弟,但卻不附于張德勝傳后而附于寧正傳后??计湓驗樵x在寧正守云南后接替其職務,長期鎮(zhèn)守云南,二人職位前后相襲,故附傳。至于本傳中諸人同卷之原因,則應為其軍功相同:“皆一時之良將?!?

卷135《陳遇、葉兌(等)》中,陳遇、葉兌未曾仕明,故不討論。但秦從龍之附陳遇傳,則因陳遇“以秦從龍薦”,是薦者附于被薦者之傳。而夏煜附于宋思顏傳,則因夏煜地位略遜宋思顏一等。本傳中潘庭堅“以陶安薦”仕于朱元璋,然不附于陶安傳而附于范常傳,則是因為“時上游諸郡次第平定,則儒臣撫綏之”?,而范常任太平知府、潘庭堅任金華同知,委派目的相同,官品則略低一等,因而附傳。李夢庚、毛騏、王濂三人附于郭景祥傳,亦因官位相同,皆為“參佐行省者”。楊元杲、阮弘道并立于一傳,則因二人相似之處甚多:皆滁人、家世皆儒者、皆從渡江、皆卒于官、因此二人于一傳中并書。至于本卷中諸人同卷之原因,則為“丞弼多國士”,諸人皆為為太祖“贊機務”之人,身份相同。

卷136《陶安、詹同(等)》中錢用壬附于陶安傳,另有五人共附于崔亮傳。前已述潘庭堅“以陶安薦”,然不附于陶安傳;錢用壬則附于陶安傳,理由為錢用壬曾與陶安共同“刪定律令”,因而以共事者附傳。崔亮之后所附五人,除答祿與權外,皆為禮部尚書,因此是以繼任官員而附傳。至于本卷中諸人同傳之原因,首先除陶安為江西行省參政、詹同為吏部尚書、樂韶鳳為兵部尚書之外,其余全為禮部尚書。同官、至少是同品,使得以上諸人同入一卷。其次是因為以上各人皆在禮制方面有建樹,可稱之為政績略同。陶安刪定律令、詹同定祫禘之禮、樂韶鳳“定皇太子與諸王往復書札禮”?,其余各禮部尚書亦各有經畫,因而列入同傳。

卷137《劉三吾、安然(等)》卷中附傳情況較復雜,如“(劉三吾)與汪叡、朱善‘稱三老’”?,共享盛譽故而同傳,與劉基、宋濂等合稱“四先生”同傳之理同。而安然后附王本等傳,則因安然與王本等同任四輔官。而吳伯宗傳后附鮑恂傳及任亨泰傳,附鮑恂是因為“(吳)伯宗成進士,考試官則宋濂、鮑恂也”,是因為師生之誼;而附任亨泰傳則是因為執(zhí)行了相同的政治任務即出使安南,并且由是知名,“前后出使安南者,并稱吳、任云?!?至于桂彥良、宋訥等傳所附諸臣,多非開國之臣,因此此處不討論。至于同卷之原因,贊曰中說:“明始建國,首以人才為務,征辟四方,宿儒群集闕下?!?由此可見,本卷中人多為征辟而來,出身相同;為群儒,則身份亦同,故同卷。

二、《明史》諸臣同卷現象之分析舉例

以上總結了開國諸臣列傳中所有的同卷與附傳現象,現根據上述的總結,對《明史》中同卷與附傳現象做粗淺之梳理。諸臣常見的同卷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其一、官職、官品相同。此種原因導致的同卷在《明史》中為最多。如卷127,胡惟庸與汪廣洋同為中書省丞相,因而兩人同卷,是官職相同;如卷138,卷中所載諸人全為六部尚書,放入同卷,因為官品相同。又如《明史》卷181《徐溥、丘浚(等)》全為內閣大學士;卷163《李時勉、陳敬宗(等)》皆為國子監(jiān)祭酒,是為官職相同;又如卷150《郁新、金忠(等)》為各部尚書、卷159《熊概、陳鎰(等)》為各地巡撫,是為官品相同。

其二、戰(zhàn)功相同或相近。比如卷125中的徐達與常遇春。明朝開國六王,以二王功勞最著,因而得以列傳于開國功臣之首。類似之例較多,如《明史》卷145《姚廣孝、張玉(等)》同卷,皆因在靖難之中的不世之功;卷154《張輔、黃福(等)》同卷,皆因平定交趾之功;卷171《王驥、徐有貞(等)》皆因軍功封伯,因而放入同卷。

其三、政績相同或相近。如卷136中諸人,雖然不全為禮部尚書,但在國家制定禮制的過程中都有著各自的貢獻,因而也被列入同卷。又如卷153《宋禮、陳瑄(等)》皆為國家治河之功臣;卷202《廖紀、王時中(等)》被稱為世宗朝六卿長“佼佼者”,可見其都在世宗之朝充分行使了自己的行政職能,可視為政績相近而同卷。

其四、爵位相同。如卷126中四人全為王爵,故而同卷。因爵位相同而同卷的還有卷130、卷131,卷中所列之人全為侯爵。由此衍生的特例尚有卷155《宋晟、薛祿(等)》,傳主的爵位相同或相近:全為侯伯;此外還承擔著同一職責即鎮(zhèn)御邊陲,因而同卷。

其五、任官時間相同或相近。如卷128中所謂的“四先生”,劉基、宋濂、葉琛、章溢,“明兵克處州,太祖聘之(章溢),與劉基、葉琛、宋濂同至應天?!雹菀蛲瑫r歸附而同卷。與之相同的情況還有卷137,本卷中諸人也是因“明始建國,首以人才為務,征辟四方,宿儒群集闕下”?,則是因為相同原因“征辟四方”先后加入朱元璋的隊伍而入同卷。類似之例如卷147《解縉、黃淮(等)》傳,五人因擔任明朝第一批內閣閣臣而同卷;而卷178《項忠、韓雍(等)》則因先后在西北邊境任職并建立軍功因而并入一卷。

其六、出身相同。如卷129中所列五將,俱為“率兵來投”,都有一定的軍事實力,顯然高出被俘諸將,由此將其列入同卷。卷156《吳允誠、薛斌(等)》傳,諸人皆為成祖時歸附的其他民族頭領,身份較高,因而同傳。此外卷184《周洪謨、楊守陳(等)》皆因“以詞臣歷卿貳”?,故而同卷。

其七、有相同之稱號。如卷134中諸人,“皆一時之良將;”?卷 169《高谷、胡濙(等)》皆為“老成人”。此外,如《明史》卷231《顧憲成、顧允成(等)》,則因其并稱“東林八君子”因而同卷,“弘治三君子”——王恕、馬文升、劉大夏也因有相同稱號而同放入卷182中。

其八、死因相同或相近。如卷130中諸人,“皆能保守祿位,以恩禮令終?!雹呖芍嫉靡陨平K;而卷131中諸人,則都“名隸黨籍,或追論,或身死”⑧,都屬于“不得善終“之人;卷133中所列諸人,全部“效命疆場”,屬于為國盡忠之人,因此也放入同卷。同理,在卷 141《齊泰、黃子澄(等)》、卷142《鐵鉉、暴昭(等)》傳中,也皆因他們于靖難之時殉國;類似的還有卷167《曹鼐、鄺埜(等)》皆因其殉難于土木之變,因而同卷。

三、《明史》諸臣附傳原因分析

附傳原因遠較同卷原因復雜,下面試對附傳原因做初步之檢討。

常見的附傳原因有如下幾種。

其一、最傳統的附傳即子附于父傳,這是根據趙翼所說的“敘功臣世次”的原則,由此導致的附傳在《明史》附傳現象中為最多。比較典型的有卷125中徐達之子徐輝祖、常遇春之子常茂。此外,又有以養(yǎng)子附傳,如卷133中胡大海養(yǎng)子胡得濟,張德勝養(yǎng)子汪興祖皆附于養(yǎng)父之傳。又如卷153平江伯陳瑄傳后附后任平江伯之傳,卷238李成梁傳后附李如松、李如柏之傳,等等。

此外尚有父名不顯或因其他原因不便立傳時,以父傳附于子傳。如卷169王直傳中附其父王伯貞傳,是因其父有事跡可稱,然不足以單獨立傳;又如卷183何喬新傳中,何喬新之父何文淵亦為一時之名臣,然因為曾建議景帝易儲故在新君即位后“懼而自縊”,這是由于不便單獨立傳。

此外尚有子名不顯,然孫名與祖名同顯時,孫傳附于祖?zhèn)髦蟮那闆r,如卷203陶諧傳中附其孫陶大順、陶大臨之傳,而不附其子之傳;卷209楊允繩傳后附其孫楊允中傳,亦同此理。此外還偶爾曾孫附傳的情況,如卷148中楊榮的曾孫楊旦之傳附于楊榮傳后,然此例較少。

其二、兄弟之間的附傳。若兄弟二人皆有大功,則各立一傳,如吳禎、吳良各立傳;廖永忠、廖永安各立傳。兄弟之間若有一人無重要事跡可載,則記其一人,以另一人附傳。如卷129中馮國用之附馮勝傳,是以兄附于弟傳;卷133中俞通源附于俞通海傳,是以弟附于兄傳?!睹魇贰奉愃聘絺髦幧卸?,如楊守趾附于楊守陳傳,是弟附兄傳;卷190石瑤傳后附其兄石玠之傳,即為兄附弟傳。但《明史》中弟附兄傳之現象遠較兄附弟傳為多,其原因有待進一步探討。

其三、官位相同者或歷同事者附傳。卷135中,李夢庚、毛騏、王濂三人附于郭景祥傳后,即因官位同為“參佐行省者”?,有如卷152中,王景附于董倫傳后,因二人同時任禮部侍郎,官位相同。卷138相當于為洪武朝各部尚書編年表,將各尚書皆附于該部首位尚書之下,為歷同事者附傳之典例;又如卷149中,俞士吉、李文郁附于夏元吉傳后,因其皆協助夏元吉治水蘇、松;再如卷150中,呂升,仰瞻附于虞謙之后,因其三人皆在大理寺系統任職,因而附傳。

其四、因同時、同事被殺者或身死者附傳。如卷132中附于藍玉之后六人,皆系“藍玉之獄”同時被誅而附于藍玉傳后。卷133中,趙德勝傳后附南昌康郎山兩廟忠臣共十四人,則因同時戰(zhàn)死于洪都(今南昌)守衛(wèi)戰(zhàn)中而附傳。而卷150陳壽傳后所附諸人,皆因與陳壽一起為漢王朱高煦所誣,同下詔獄而死;卷205中,李天寵附于張經傳后,亦為二人同時被誣身死,則是為同事被殺者附傳。

其五、以事功、軍功相同附傳。如卷130中周武傳附于吳復傳后,是因“(周武)與(吳)復以征西番功侯⑦”,即以事功相同附傳。卷134中陳文之附蔡遷傳,與同卷中費子賢之附金興旺傳,皆因軍功相孚,陳文“累立戰(zhàn)功,亦(蔡)遷亞也”?;而“國初諸都督中,城守功,(金)興旺外尤推費子賢”?。皆以軍功附傳。

其六、因被附者之由而入傳者附傳,如被擒、被薦者附傳。卷129中海西侯納哈出附馮勝傳,則是因為納哈出被馮勝所擒獲,屬于被擒者附傳;卷134武德之附繆大亨傳,則因武德被繆大亨所降,故附傳。卷135中秦從龍附于陳遇傳后,則屬于薦者附于被薦者之傳;卷148“三楊”傳后,附馬愉之傳,同樣由于馬愉為楊榮所引薦以達到對抗劉瑾之目的,因而附傳。

其七、身份或出身相同者附傳。如卷134中徐司馬附于徐文輝傳,原因即二人都為朱元璋養(yǎng)子;卷163趙永附于魯鐸傳后,因二人皆為李東陽之門生,身份相同。卷134馬云附于葉旺傳后,因二人“同隸長槍軍謝再興為千戶”?。如卷135中,阮弘道附于楊元杲傳后,因二人“家世皆儒者”,出身相同。

以上七種附傳原因,在《明史》之中較為常見,此外還有一些不為常見的附傳現象。

如共享盛名者附傳:卷150中,向寶附于古樸傳后,因古樸與向寶“俱以清介稱”?;卷163中薩琦附于劉鉉傳后,是因為“名行于(劉)鉉相頡頑”?。如恩遇相同者附傳:卷134中王溥之附郭云傳,即因二人恩遇相同:“同時以降將予世職”?。如以師生之誼附傳:卷137中鮑恂之附于吳伯宗傳后,即因“(吳)伯宗成進士,考試官則宋濂、鮑恂也”?。如歸附時間相同或相近者附傳:卷129中南雄侯趙庸附廖永忠傳,是因為“廖永忠等之歸太祖也,趙庸兄弟亦俱降⑥”。歸附時間相同,因而附傳。如同名者附傳:卷202中,孫應奎傳后附余姚孫應奎傳、胡松傳后附績溪胡松傳,皆是此例。由于此種附傳現象在《明史》中出現得較少,故不深究。

以上,分析并列舉了《明史》中諸臣同卷與附傳的一般性原因,但同卷、附傳問題的原因仍未被研究完畢,其中部分問題還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卷135中潘庭堅“以陶安薦”而入仕明朝卻附于范常傳之后;卷156中李賢與薛祿皆因軍功封伯,然李賢功較薛祿為高反附于薛祿傳后,這些問題還有進一步思考之必要。

注釋:

①(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十一《明史體例》。

②《明史》卷125《徐達傳》。

③《明史》卷126《李文忠傳》。

④《明史》卷127《李善長傳》。

⑤《明史》卷128《劉基傳》。

⑥《明史》卷129《廖永忠傳》。

⑦《明史》卷130《吳復傳》。

⑧《明史》卷131《顧時傳》。

⑨《明史》卷132《朱亮祖?zhèn)鳌贰?/p>

⑩《明史》卷133《廖永安傳》。

?《明史》卷136《樂韶鳳傳》。

?《明史》卷137《劉三吾傳》。

?《明史》卷184《周洪謨傳》。

?《明史》卷150《古樸傳》。

?《明史》卷163《劉鉉傳》。

猜你喜歡
明史
民國學人改造《明史》的研究趨向及其動因
《明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訂誤十一則
明史強志立當下 仰望星空展未來
中國明史學會屯堡研究分會正式成立
誤讀與漠視
《明史》的撰修及難產原因探析
《明史·志第三十七片段淺析》
論明史、明史研究及點校本《明史》修訂
《明史》辨誤二則
《南明史·藝文志》經部著錄標準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