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蒂
(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 湖北黃石 435002)
古籍在流傳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會產(chǎn)生訛誤,嚴重者,甚至“面目全非”。發(fā)現(xiàn)古籍訛誤并對其進行???,乃至恢復古籍的本來面目,是整理古籍的重要工作??梢?,校勘的第一步則是發(fā)現(xiàn)古籍訛誤,如何發(fā)現(xiàn)古籍中的訛誤,需要運用科學的校勘方法。本文由王念孫《讀書雜志》歸納出由異文發(fā)現(xiàn)古籍訛誤的??狈椒ā?/p>
《王右丞集箋注》里指出:“豕亥變形,魚魯易韻,名士手校,猶有異同,況多經(jīng)妄庸人改竄其中乎?”[1]意思是說,對于形近、音近字,名家??睍r都難免出現(xiàn)或異或同,更何況大多都經(jīng)過學識平庸之人的改竄呢?“異同”則會產(chǎn)生異文。既然古籍在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了諸多訛誤,要恢復古籍的本來面貌就需要進行???。??眲t需要借助相關(guān)的資料,古籍中保存的大量異文資料是??狈浅V匾恼Z料。
1.關(guān)于異文
弄清了異文的概念和類型,對于找出異文去進行文獻??惫ぷ魇鞘直匾?。異文有著非常相當重要的校勘價值,比較異同,列出異文,為進一步??惫ぷ魈峁┵Y料。所以歷代很多學者利用異文取得了重要的??背晒?,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的《讀書雜志》是其中代表性的巨著。
對于異文的界定,目前學術(shù)界比較認可的是陸宗達、王寧先生《訓詁方法論》:“異文指同一文獻的不同版本以及同一文獻的本文與在別處的引文用字的差異。異文的情況十分復雜,一般包括:同源通用字、同音借用字、傳抄中的訛誤字、異體字、可以互換的同義詞?!盵2]
對已異文產(chǎn)生的原因,羅積勇先生《異文與釋義》里指出:“古籍之所以會出現(xiàn)異文,是由于:(1)原文在傳抄翻刻中發(fā)生謬誤,而他書所引則保存原貌;(2)原書在傳抄翻刻中,后人往往以當時的字代替古字;(3)原書保存古字古語;而后人引用、襲用時往往以當時字代替古字,以當時的語言代替古語;(4)現(xiàn)在所見的原書是該書的一種版本,而他書引用、襲用時所依據(jù)的可能是當時流行的另一種版本?!盵3]根據(jù)羅積勇先生的觀點,異文主要是由于古書在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了謬誤和依據(jù)的不同版本造成的。
對于異文的類型,朱承平先生《異文類語料的鑒別與應用》認為:“主要包括版本異文、引用異文、兩書異文三種?!ぁぁぁぁぁっQ異文,也應該屬于異文的范疇。”[4]王彥坤先生把異文分為四大類:(1)??睂W的角度,有脫文、衍文、倒文、訛文等;(2)文字學角度,古書用字現(xiàn)象;(3)詞匯學角度,同義換用;(4)語法學角度,有句式轉(zhuǎn)換和虛詞換用。[5]
2.異文與他校法的運用
利用異文,是校勘古籍最直接的途徑。陳垣《??睂W釋例》提出的??钡乃姆N方法:本校、對校、他校和理校,成為校勘學上的不刊之論。在這四種方法中,對校法、他校法與異文的聯(lián)系最為密切。下面圍繞異文與他校法的運用來產(chǎn)闡述異文的??眱r值。
陳垣指出:“他校法者,以他書校本書。凡其書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書校之;有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書校之;其史料有為同時之書所并載者,可以同時之書校之。此等校法,范圍較廣,用力較勞,而有時非此不能證明其訛誤?!盵6]可見,利用他校法??惫偶鞘直匾?。在以其書與“采自前人者”、“后人所引用者”、“同時之書所并載者”相比較時,就會發(fā)現(xiàn)大量的異文資料。
《讀書雜志》特別注意借助類書的引文進行???。因為類書“原來是廣搜群籍,分類或按照字順編排,以便人們在寫作及研究時查考成語、故事的。其中多系節(jié)錄各書原文,有時甚至將整部書籍完全收入,而較古的類書如《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還是在古籍刻本大量流行以前編成的,其所收材料大體上是直接從古抄本轉(zhuǎn)錄”[7]。因此古類書引文可信度很高,是校勘的重要資料。下面舉《讀書雜志》里運用他校法發(fā)現(xiàn)異文,進行??钡睦印?/p>
(1)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無垠之門。高注曰:“霄雿,高峻貌也。無垠,無形狀之貌?!蹦顚O案:霄雿者虛無寂漠之意?!督氛嫫吩唬骸疤摕o寂漠,蕭條霄雿?!笔且?。上言“霄雿”,下言“無垠鄂”,義本相近。高以正文言上游,遂以“霄雿”為高峻貌,非其本指也?!盁o垠”下有“鄂”字,今本正文及注皆脫去?!稘h書·楊雄傳》:“紛被麗其亡鄂?!鳖亷煿旁唬骸岸酰笠?。”“垠鄂”與“霄雿”相對為文?!段倪x·西京賦》:“前后無有垠鄂?!崩钌谱ⅲ骸啊痘茨献印吩唬骸鲮稛o垠鄂之門?!S慎曰:‘垠鄂,端崖也。’”《七命》注同。是許本有“鄂”字。《太平御覽·地部二十》:“《淮南子》曰:‘下出乎於無垠鄂之門?!备哒T曰:“無垠鄂,無形之貌也。”是高本亦有鄂字。”(《讀書雜志·淮南內(nèi)篇第二》“霄雿”、“無垠”條)
案:胡適對于此條贊賞有加,說道:“王念孫校,‘無垠’下有‘鄂’字。他舉三證:一、《文選·西京賦》‘前后無有垠鄂’的李善《注》:《淮南子》曰‘出于無垠鄂之門?!S慎曰:‘垠鄂,端崖也。’二、《文選·七命》的李善《注》同。三、《太平御覽·地部》二十:“《淮南子》曰:‘下出乎於無垠鄂之門?!哒T曰:‘無垠鄂,無形之貌也?!@種證實雖不得西漢底本,而可以證明許慎、高誘的底本如此讀,這就可算是第一等的證實了”[8]
顯然,這被胡適譽為“第一等的證實”的三條證據(jù),都是其他書的引文,王念孫運用的是他校法來發(fā)現(xiàn)異文“鄂”字,“無垠”下脫“鄂”字。同時也利用異文證明了自己的推斷。
(2)汗明見春申君,談卒,春申君大說之。汗明欲復談,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先生大息矣?!滨U注曰:“異于小休?!蹦顚O案:鮑說甚謬。先生息矣,猶孟嘗君言“先生休矣”,“息”上不當有“大”字,此因上文“大”字而誤衍耳。《太平御覽·人事部》引此無“大”字。(《讀書雜志·戰(zhàn)國策第二》“大息”條)
案:王氏運用他校法發(fā)現(xiàn)異文“大”字,此處疑誤。根據(jù)《太平御覽·人事部》引用此處無“大”字,推測“先生大息矣”應無“大”字。接著,據(jù)孟嘗君言“先生休矣”,也應為“先生息矣”。故“大”字為衍文,并分析訛誤的原因,因上文有“大”字而誤衍。
《說文》:“休,息止也?!薄稄V韻·職韻》:“息,止也?!薄稄V雅·釋言》:“息,休也?!笨梢缘弥?,休息、停止是“休”與“息”的共同義項,并無“大息”與“小休”一說。故,鮑注謬誤甚矣。倘若未能??背鲇炚`,注釋也會隨之誤也。??钡闹匾钥梢娨话?。
3.異文與??狈椒ǖ木C合運用
很多時候,古籍訛誤是很隱蔽的,不易被發(fā)現(xiàn),造成訛誤的原因也是紛繁復雜的。所以,綜合運用??狈椒ㄊ鞘直匾摹>C合運用??狈椒ú粌H有利于發(fā)現(xiàn)古籍訛誤,而且有利于發(fā)現(xiàn)更多的證據(jù),增加??庇浀恼_率,使之更有說服力。同樣,有時也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狈椒▉戆l(fā)現(xiàn)異文材料?!蹲x書雜志》善于綜合運用各種??狈椒ǎ〉昧素S富的??背晒?。下面舉《讀書雜志》里綜合運用??狈椒òl(fā)現(xiàn)異文,由異文發(fā)現(xiàn)訛誤,進行??钡睦?。
(1)公主與鳥孫男女三人,俱來至京師。念孫案:“鳥”字涉上下文“鳥孫”而衍。孫男女三人者,公主之孫男孫女,共三人也,“孫”上不當有“鳥”字。下文“公主卒,三孫留守墳墓”,是其證。《漢紀》有“鳥”字,亦后人依誤本《漢書》加之?!短接[·禮儀部三十二》引此無“鳥”字。(《讀書雜志·漢書第十五》“鳥孫男女”條)
案:此條??庇浘C合運用本校法和他校法。首先,運用本校法,下文“公主卒,三孫留守墳墓”,無“鳥孫”說。那么,“公主與鳥孫男女三人,俱來至京師”,則“孫”上不當有“鳥”字,“鳥”字疑衍。接著,運用他校法,類書《太平御覽》引用此處并無“鳥”字,是有力的證據(jù)。并分析產(chǎn)生衍文的原因,此涉上下文“鳥孫”而衍。雖然《漢紀》也作“鳥孫”,但它較《漢書》后出,也是后人未發(fā)現(xiàn)“鳥”字為衍文,依《漢書》誤本所加。
(2)使我可系羈者,必其有命在於外也。念孫案:“有命在於外”當作“命有在於外”,言既為人所系羈,則命在人而不在我也。今本“命有”二字誤倒,則文義不明?!段淖印ぞ\篇》正作“必其命有在外者矣”?!肚f子·山木篇》:“物之所利乃非已也,吾命有外在者也?!奔础痘茨稀匪?。(《讀書雜志·淮南內(nèi)篇第二》“有命在于外”條)
案:此條??庇浘C合運用他校法和理校法。王氏首先運用他校法發(fā)現(xiàn)異文。根據(jù)“必其有命在於外也”在《文子·精誠篇》等處引文作“必其命有在外者矣”,提出質(zhì)疑,“有命”二字疑為倒文。再運用理校法,根據(jù)句意,既然被羈縛了,則命運的主宰不在自己,這樣就文從字順,確定當作“命有在於外”。如果作“有命在于外”則講不通?!肚f子·山木篇》:“物之所利乃非已也,吾命有外在者也。”與此處意思一致,從旁證明“命有”二字誤倒。
從上條??庇浛梢钥闯?,王念孫??庇炚`十分的嚴謹與科學。找了兩條旁證、一條內(nèi)證:從引文來比較異文,找意思相近的語句來比較,從語意出發(fā)。這也可以稱為“第一等的證實”。
1.由異文察訛文
(1)天下于是太平治。念孫案:“太”當為“大”?!按蟆薄ⅰ疤弊窒嘟?,后人又習聞太平之語,故“大”誤為“太”耳?!度簳我芬苏鳌按笃街巍?。(《讀書雜志·史記第一》“太平治”條)
案:王氏運用他校法,《群書治要》正作“大平治”,那么,“太”、“大”為異文,此處質(zhì)疑。王氏認為“太”當據(jù)《群書治要》改為“大”。誤為“太”是因為字形相近,而且日本高山寺藏《史記·夏本紀》正作“大平治”,進一步證實了王念孫的結(jié)論正確無誤。
(2)其澤藪曰疆蒲。念孫案:疆蒲,《周官》及《群書》皆作“弦蒲”。蓋“弦”與“強”字形相似,“弦”誤為“強”,又誤為“疆”耳,當改正。(《讀書雜志·逸周書第四》“疆蒲”條)
案:王氏運用他校法發(fā)現(xiàn)“疆蒲”、“弦蒲”為異文,此處質(zhì)疑。根據(jù)《周官》和《群書》皆作“弦蒲”,推測“弦”誤為“疆”。進而分析,因字形相近,“弦”誤為“強”,又誤為“疆”,所以“弦”誤為“疆”,當作“弦蒲”。
2.由異文察脫文
漢水重安而宜竹。念孫案:《太平御覽·地部二十三·二十七》引此竹下皆有“箭”字,今本脫之?!抖Y書》引此已無箭字。古人言物產(chǎn)者,多并稱“竹箭”,故曰:“漢水重安而宜竹箭”。《周官·職方氏》曰:“其利金錫竹箭?!背Z曰:“楚有藪曰:云連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苯允且?。(《讀書雜志·淮南內(nèi)篇第四》“宜竹”條)
案:王氏運用他校法,根據(jù)此處在《太平御覽》的相關(guān)引文發(fā)現(xiàn)異文“箭”字,此處疑脫“箭”字。古人在形容物產(chǎn)的時候,多是習慣并稱“竹箭”。并找了文獻中運用到“竹箭”的實例,來確定“竹”字下脫“箭”字。
3.由異文察衍文
(1)地形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極之內(nèi)。念孫案:此篇皆言“地之所載”,“地”下不當有“形”字,此因篇名而誤衍耳?!陡哚屍访疲骸凹o東西南北山川藪澤,地之所載,萬物形兆所化育也?!眲t正文本作“地之所載”明矣?!逗M饽辖?jīng)》云:“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nèi)云云?!贝思椿茨纤尽#ā蹲x書雜志·淮南內(nèi)篇第四》“地形之所載”條)
案:王氏運用他校法,《海外南經(jīng)》云:“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nèi)云云”,在此言“地之所載”無“形”字,發(fā)現(xiàn)異文“形”字,“形”字疑衍。 進一步分析《淮南內(nèi)篇·地形訓》中“九州、九山、九塞、八風、六水”都是說“地之所載”,非言“地形之所載”,故“地形”的“形”字誤衍。至于產(chǎn)生衍文的原因,則是涉篇名《地形訓》而誤。高誘注:“紀東西南北山川藪澤,地之所載,萬物形兆所化育也,故曰地形,因以題篇”。他也認為此處應是“地之所載”,言“地形”也是涉篇名之故。
(2)薺冬生,中夏死。念孫案:此本作“薺冬生而夏死”。后人以為薺死於中夏,因改為中夏。不知上文“禾春生秋死、菽夏生冬死、麥秋生夏死”,皆但言其時,而不言其月,“薺”亦然也?!端囄摹ゎ惥鄄莶肯隆?、《太平御覽·百谷部一·菜部五》引此并作“薺冬生而夏死”。(《讀書雜志·淮南內(nèi)篇第四》“中夏”條)
案:王氏運用他校法,根據(jù)《藝文·類聚草部下》、《太平御覽·百谷部一·菜部五》兩處引文皆作“薺冬生而夏死”,發(fā)現(xiàn)異文“中”字,“薺冬生,中夏死”疑衍“中”字。繼而,上文“禾春生秋死、菽夏生冬死、麥秋生夏死”都是說的季節(jié),并未具體到月份,而“中夏”卻指夏季的第二個月,與一貫寫法不符也。則應改為“薺冬生而夏死”。
至于“中”字誤衍的原因,后人因熟于薺死于中夏的現(xiàn)象,故而妄加“中”字。其實薺死于中夏的現(xiàn)象在文獻中也有記載,如《抱樸子》:“薺,麥,大蒜,仲夏而枯”。但是此處卻只能言季節(jié)夏天,不能表月份。
4.由異文察倒文
使我可系羈者,必其有命在於外也。念孫案:“有命在於外”當作“命有在於外”,言既為人所系羈,則命在人而不在我也。今本“命有”二字誤倒則文義不明。《文子·精誠篇》正作“必其命有在外者矣”?!肚f子·山木篇》:“物之所利乃非已也,吾命有外在者也?!奔础痘茨稀匪尽#ā蹲x書雜志·淮南內(nèi)篇第二》“有命在于外”條)
案:王氏運用他校法發(fā)現(xiàn)異文,根據(jù)“必其有命在於外也”在他處引文正作“必其命有在外者矣”來推測“有命”二字疑為倒文。再運用理校法,根據(jù)句意,既然自己被羈縛,則命運的主宰非己也,這樣就文從字順。如作“有命在于外”與上句邏輯不符,造成文義不明。
[1]趙殿誠.王右丞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陸宗達,王寧.訓詁方法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83.
[3]羅積勇.異文與釋義[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6(2).
[4]朱承平.異文類語料的鑒別與應用[M].湖南:岳麓書社,2005.
[5]王彥坤.古籍異文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陳垣.??睂W釋例[M].北京:中華書局,1959.
[7]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本嶽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8]胡適.??睂W方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