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照成
(中國計量學(xué)院國際文化系 浙江杭州 310018)
一
在《論語》中,“勞”字共出現(xiàn)了十次,分別在第二、四、五、八、十三、十四、十九、二十章中。除第二十章中連續(xù)出現(xiàn)三次之外,在其他七章中各出現(xiàn)一次。具體如下:
1.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第二》
2.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薄独锶实谒摹?/p>
3.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愿聞子之志?!?/p>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薄豆遍L第五》
4.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薄短┎诎恕?/p>
5.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闭堃?。曰:“無倦?!薄蹲勇返谑?/p>
6.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憲問第十四》
7.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薄蹲訌埖谑拧?/p>
8.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弊訌堅唬骸昂沃^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堯曰第二十》
以國內(nèi)閱讀頗廣的兩個譯注版本為例,在上述有關(guān)“勞”的語句中,對于《為政》、《公冶長》、《子路》、《憲問》、《堯曰》中的“勞”字的解釋,大體上都是相同的;也是基本不存在爭議的。不過,楊伯峻、劉殿爵本把《堯曰》中的第一和第三個“勞”字分別譯為“勞動(百姓)”和“勞動他們”,[1]雖然不存在語義性錯誤,但似乎不太合乎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就此而言,還是孔祥林本譯為“役使”和“讓他們勞動”比較合適。[2]至于《子張》中“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楊、劉本譯為“動員”似乎不太合適,即使是引申義的話,也存在過度詮釋的問題。此外,本句中的“信”應(yīng)為“取信”義,譯為“信仰”也是不合適的。[1]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楊、劉本的英譯中,《公冶長》中的“無施勞”翻譯為“never to impose onerous tasks upon others(永不把繁重的任務(wù)加于他人)”是錯誤的。[1]無使勞”的本意是說“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對此是不應(yīng)該存有爭議的。
二
然而,對于《里仁》和《泰伯》兩則中的“勞”字,當(dāng)前流行的論語譯注書籍中卻是一直存在著分歧的。先看《里仁》中的“勞”字句,楊、劉本對這句話的翻譯為“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zhuǎn)地勸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恭敬地不觸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怨恨。”[1]孔本的為:“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過失,要婉言勸阻。如果父母不聽,也要恭恭敬敬,不加違抗,雖因此擔(dān)憂但不要抱怨?!盵2]國內(nèi)的其他中文版本,如毛起的《論語章句》、孫欽善的《論語本解》、李澤厚的《論語今讀》、《傅佩榮細(xì)說論語》、王國軒等譯注的《論語·大學(xué)·中庸》等也都分別解為“憂慮”[3]、“憂”[4]、“憂傷”[5]、“內(nèi)心憂愁”[6]和“憂愁、擔(dān)憂”[7]。蔣伯潛的《四書讀本》[8]與蔡尚思的《論語導(dǎo)讀》也與上述諸本一樣,采納前人的意見釋為“憂”。像后者的注解為:“勞:清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勞,憂也’,勞而不怨,‘亦憂而不怨也’?!盵9]
與上述諸多版本不同的另一個解釋主要出自《中華成語大辭典》和《中華成語辭?!返忍帯G罢咴陉P(guān)于“勞而不怨”的詞條中,以上述《里仁》和《堯曰》篇中的勞字句為例;其中關(guān)于《里仁》篇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是這樣解釋的:“勞,勞苦、勞累。雖然很辛苦、很勞累,卻沒有怨言。形容孝子侍親的態(tài)度”。[10]后者在關(guān)于“勞而不怨”的詞條中對“勞”字的解釋與前者幾乎完全一致。[11]
當(dāng)然,比較以上兩種解釋,顯然第二種更接近“勞”的本意。但筆者認(rèn)為,這同時這也正是它的缺點所在。這里釋為“勞苦、勞累”太拘泥于“勞”的本意而沒有結(jié)合語境對之進行更加靈活的引申闡釋。勸阻父母沒有成功,之后一如既往地敬重父母而不違抗他們;自己雖然很勞累(勞苦),卻不怨恨。這樣解釋雖然不存在語法錯誤,但顯然也不夠恰切。因為,“勞累,勞苦”主要是指身體方面而言。而這里的“勞而不怨”之“勞”除了身體方面的勞累之外,還應(yīng)該包含子女在勸阻失敗、勞而無功之后的心理方面的反應(yīng)。而這一心理因素也正是上述第一種解釋的注重所在。
對于楊(劉)、蔡、傅、李等版本,筆者以為,依據(jù)語境,把“勞”解釋為“憂愁”、“擔(dān)憂”及“憂傷”大體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卻同樣不確切且有過度引申之嫌??鬃舆@句話的原意應(yīng)是:侍奉父母,如果發(fā)現(xiàn)他們有錯誤的念頭或打算,做子女的要婉言勸阻,倘若自己的勸言沒被接受,依然要敬重父母而不能冒犯他們。雖然勞而無功,但不怨恨。這里的勸諫應(yīng)該是在發(fā)現(xiàn)父母有做錯事的苗頭時但尚未付諸實施之前。因此,楊、劉本和孔本的“[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和“如果他們有過失”的闡釋也不夠明確,前者讓人無法判明父母的不對是指言語方面還是行動方面。如果指言語方面,那么這些不對的言語是否還會對未來產(chǎn)生負(fù)面影響?如果只是一時的語言發(fā)泄,不會對未來產(chǎn)生不良影響,那么也就不必勸止了。如果是指父母在行動上的過失已是既成事實,破壞性的后果已經(jīng)發(fā)生,那么做子女的也沒有加以勸阻的必要了。后者中的“如果他們有過失”,一般應(yīng)被理解為已經(jīng)完成的錯誤行為。倘若如此,也同樣沒有必要加以勸阻了。筆者之所以這樣認(rèn)為,是因為孔子在《八佾第三》章中曾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币馑际钦f:已經(jīng)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談?wù)摿?,已?jīng)結(jié)束的事就不要再進諫了,已經(jīng)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因此,可以認(rèn)為孔子有一種面向未來的博大胸懷,他主要關(guān)心的是即將或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如果老糾纏于過去,勢必會影響到當(dāng)前和未來。因此,筆者認(rèn)為,這里子女勸阻父母的前提應(yīng)該是發(fā)現(xiàn)他們有錯誤的念頭和打算但尚未付諸實施之前。
三
再回到“勞”字的解釋上來,之所以說自王引之以來的諸多版本釋“勞”為“憂也”、“憂傷”、“內(nèi)心憂愁”和“憂愁、擔(dān)憂”是可以理解的,正是因為子女勸阻的是尚未發(fā)生但有可能即將發(fā)生的事情。勸而不能阻,想到錯誤的行為即將由父母實施,做子女的自然憂愁、擔(dān)憂乃至憂傷。然而,這樣解釋雖然可以理解但卻極大地偏離了“勞”的本意。王力先生著的《同源詞典》中是這樣解釋“勞”的:“說文:‘勞,劇也。’爾雅釋詁:‘勞,勤也?!崛俗ⅰ畡?,力極也?!磺薪?jīng)音義十一:‘勞,謂力極也。’國語越語下:‘勞而不矜其功?!ⅲ骸畡?,動而不已也。文選張衡東京賦:‘輿徒不勞。’薛注:‘勞,罷勞也。'”[12]除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解釋不太明確且不通行之外,從先秦到東漢的其他各種解釋“勤勞、勤奮”(勤也)、“疲乏、疲勞(力極也、罷勞也)”、“勞作、辛勞(動而不已也)”等義項都是通用的。在《詩經(jīng)》中,“勞”字曾多次出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類:
1.《衛(wèi)風(fēng)·氓》中“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小雅·節(jié)南山》中“不自為政,卒勞百姓”、《小雅·漸漸之石》中“山川悠遠,維其勞矣”及《小雅·大東》中“東人之子,職勞不來”等,這些詩句中的“勞”字皆可解為勞作、辛勞、勞累等義。
2.《衛(wèi)風(fēng)·碩人》中“大夫夙退,無使君勞”、《小雅·綿蠻》中的“道之云遠,我勞如何”及《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矣,汔可小康”等,這些語句中的“勞”字則主要可釋為疲勞、勞倦等義。
3.《邶風(fēng)·燕燕》中的“瞻望弗及,實勞我心”、《邶風(fēng)·雄雉》中的“展矣君子,實勞我心”及《小雅·白華》中的“維彼碩人,實勞我心”等,這些詩句中的“勞”字則應(yīng)釋為愁苦、憂勞等義。
4.《大雅·民勞》中的“無棄爾勞,以為王休”,這一“勞”字應(yīng)釋為功勞、功績。
5.《曹風(fēng)·下泉》中的“四國有王,郇伯勞之”、《小雅·黍苗》“悠悠南行,召伯勞之”及《大雅·旱麓》中的“豈弟君子,神所勞矣”等,這些語句中的“勞”字則應(yīng)主要釋為慰勞、勞來。
此外,《小雅·巷伯》、《小雅·蓼莪》、《齊風(fēng)·甫田》及《邶風(fēng)·凱風(fēng)》中還分別有“勞人”、“勞瘁”、“勞心”、“勞苦”等詞語。[13][14][15]
由此可見,“勞”字在孔子的時代之前已經(jīng)具有了比較豐富而穩(wěn)定的意義。兩千五百多年的后今天,這些義項中除了“憂勞、愁苦”義已不常見之外,其他各項依然在被廣泛地使用。而文章開頭提到的《論語》中的“勞”字,除《泰伯第八》外,其他都分別可以對應(yīng)于《詩經(jīng)》中“勞”字的諸義項:
《為政第二》(“有事,弟子服其勞;”)、《子路第十三》(“先之勞之?!保ⅰ稇梿柕谑摹罚ā皭壑?,能勿勞乎?”)、《子張第十九》(“君子信而后勞其民;”)、《堯曰第二十》(“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皆可對應(yīng)于《詩經(jīng)》中的第一個義項——“勞作、辛勞、勞累”。當(dāng)然,這里“勞作”義項可根據(jù)具體情況譯為“使…勞作”、“使…勤勞”、或“役使”。
《里仁第四》(“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基本可以對應(yīng)于上述《詩經(jīng)》中“勞”字的第三個義項——“憂勞、愁苦”。
《公冶長第五》對應(yīng)于《詩經(jīng)》中的第四個義項——“功勞、功績”。(“愿無伐善,無施勞?!保?/p>
剩下的就只有《泰伯第八》中的“恭而無禮則勞”了。(至于這個“勞”字,如果非得面選擇一個與上述《詩經(jīng)》諸義項最相近的解釋的話,也只能選擇第二類了。但顯然,這一義項是不太合適的。對此下文還會具體展開。)與“仁”一樣,“禮”也是《論語》這部書的一個重要主題。像《學(xué)而第一》中的“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薄栋速谌分械摹鞍速栌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及“子入太廟,每事問?;蛟唬骸胫^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勇勚唬骸嵌Y也。’”《里仁第四》中的“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雍也第六》中的“君子博學(xué)與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薄额仠Y第十二》中的“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薄稇梿柕谑摹分械摹吧虾枚Y,則民易使之?!薄都臼系谑分械摹安粚W(xué)禮,無以立?!边@里列出的只是《論語》中有關(guān)”“禮”的一部分語句,但已可充分地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對于“禮”的重視程度。尤其是對于季氏僭越禮的做法,孔子更是感到忍無可忍。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痹凇短┎诎恕氛轮?,孔子更是連續(xù)用了四個禮字,這在《論語》全書中都是少見的,但從中也可看出禮在孔子視界中的極端重要性及其與其他行為規(guī)范之間的密切相關(guān)性。對于這一則中的“勞”字,國內(nèi)的注釋版本大體上也是存在著兩種解釋:楊(劉)本、李本、傅本皆釋為“勞倦”或“疲勞”。[1][5][6]孔本、蔡本和蔣本則分別釋為“徒勞”[2][9]和“徒然勞苦”[8],毛本譯為“困苦”[3],孫本譯為“憂煩不安”[4],王(張)本則釋為“煩擾不安”[7]。結(jié)合《論語》全書孔子對于“禮”的重視和強調(diào),顯然孔本的解釋更符合孔子的原意。因為,雖然你非常莊重、非常恭敬但卻不符合禮節(jié),依然不會為人所接受。忽視禮節(jié)的恭敬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這樣的恭敬甚至可能是過猶不及的。因此,“恭順而無禮就是徒勞”了。之所以說是徒勞,正是因為它無法產(chǎn)生符合禮節(jié)的恭敬和莊重本該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其他釋為“勞倦”“疲勞”或“煩擾不安”的版本顯然不大符合孔子的本意,而且整句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也不通順,更無法讓人明白孔子究竟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涵義。如此看來,孔子這句四個禮字連用的話就可以用現(xiàn)代漢語大致表述為:恭敬但缺少禮節(jié)就會勞而無功,謹(jǐn)慎但缺少禮節(jié)就會畏葸懦弱,勇敢但缺少禮節(jié)就會莽撞作亂,直爽但缺少禮節(jié)就會刻薄傷人。
四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即使對于《論語》這樣家喻戶曉的古典人文名著,現(xiàn)存的注釋版本依然有一些不完美之處;而上面提到的兩處應(yīng)該說是比較典型的。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有時是受到了前人注釋的束縛而不敢或不想逾越;結(jié)果是一味地承襲。像對于《八佾第三》中的這一“勞”字的解釋就是如此。朱熹的《四書集注》中對于這一“勞”字是沒有注解的,[16]于是目前流行的大多數(shù)版本便承襲了清王引之的說法。而王引之,如果筆者的猜測站得住腳的話,則應(yīng)該是承襲了前人對于《詩經(jīng)》中“實勞我心”的注解;抑或是他把《論語》中的“勞而不怨”之勞直接與《詩經(jīng)》中的“實勞我心”之勞等同了起來。再一種可能就是我們現(xiàn)當(dāng)代的學(xué)者在此問題上與他持同一種觀點。于是便出現(xiàn)了眾多版本紛紛釋此“勞”字為“憂愁、憂傷、擔(dān)憂”的情況了。而朱熹之所以沒有在《四書集注》中對這一字做注解,應(yīng)該是由于他認(rèn)為這是一個很常用且具恒定意義的字,因而沒有必要專門做注吧。其實,即使是《詩經(jīng)》中數(shù)次出現(xiàn)的“實勞我心”,簡單地翻譯成“憂傷、憂愁、傷悲”等也是不恰切的。這些解釋也都是對“勞”字的一種過度詮釋?!皩崉谖倚摹逼鋵嵤钦f那個人的失去或與那個人的別離使我非常的六神無主、坐立不安、不知所措、朝思暮想;這種煎熬雖然主要是精神上的,但這些精神行為的開展都離不開身體相關(guān)部位的配合。而且,這些憂傷、思念的精神行為也會引發(fā)一些隨之而來的身體行為,如去探聽所思念之人的消息、設(shè)法與之取得聯(lián)系等等。因此,用僅指代精神方面的詞匯“憂傷、憂愁、傷悲”等來解釋應(yīng)該說是不完美的。而如果用另外一個詞“憂勞”來解釋則似乎可以涵蓋這兩個方便的含義。憂勞者,憂愁勞苦也;該詞既可以涵蓋精神方面的憂傷、憂愁,也可以包括身體方面的勞苦。對于孔子說的勸阻父母失敗一事,其實也是如此。勸阻失敗則必然擔(dān)心父母即將會做錯事,這自然是精神方面的憂愁。而擔(dān)心父母即將會實施錯誤的行為則必然會使子女去勞思費神,考慮如何才能使父母盡早接受自己的意見并幾次三番地去勸阻。這也就是《禮記.內(nèi)則》中所說的:“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fù)諫。”如此,也就必然涉及到身體上的奔波往返和對父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時的口舌之勞。這樣看來,如果我們用“憂勞”來解釋“勞而不怨”之勞,似乎是比單純用“憂愁、擔(dān)憂、憂傷”抑或“勞倦、勞累”更貼切些吧。
至于,《泰伯第八》中的“恭而無禮則勞”句,筆者以為是不應(yīng)該存在爭議的。正如上文已經(jīng)提到的那樣,對于這一“勞”字的解釋很自然地應(yīng)該采納孔本和蔡本的意見,譯為“徒勞”;或者像筆者主張的那樣,譯為“勞而無功”。這兩種翻譯都是符合孔子和《論語》全書關(guān)于“禮”的語境的。但筆者以為,如果非要從兩者中選取其一的話,還是“勞而無功”好些。因為,“徒勞”一詞主要指的是沒有或不會達到目的(收到成效),它主要強調(diào)的是一種結(jié)果,而對導(dǎo)致“徒勞”之結(jié)果的原因不太關(guān)心。是行為主體本身的方式方法有問題而導(dǎo)致徒勞的呢,還是客體方面的固有屬性使得主體的行為必然是“徒勞”的呢?如果是前者,即行為主體方面的原因,例如“恭而無禮”,那自然就屬于“勞而無功”了。這樣“勞而無功”就強調(diào)了“無功”的原因是行為主體“勞”的方式方法不對。(因此,“勞而無功”主要地是被作為一個否定性詞語來使用的。)如果是后者,即客體自身的固有屬性使得“徒勞”的結(jié)果必然發(fā)生,那么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了。對于這種情況,除非有奇跡發(fā)生,否則我們大體都可預(yù)見到“徒勞”的結(jié)果。(但這種否定性的結(jié)果卻并非行為主體自身的失誤造成的。因此,與“勞而無功”不同,“徒勞”主要地是作為一個不包含褒貶意義的中性詞來使用的。)很顯然,“恭而無禮”帶來的否定性結(jié)果本是可以輕易避免的---只要“恭”的行為主體在“恭”的同時能夠遵守“禮”就可以了。倘若一味地“恭”而沒有遵守“禮”,那么他再多的“勞”也終歸只能是“無功”的。
[1]楊伯峻,劉殿爵,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孔祥林,編譯.論語[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3]毛起.論語章句[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
[4]孫欽善.論語本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5]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
[6]傅佩榮.傅佩榮細(xì)說論語[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7]王國軒,張燕嬰,譯注.論語·大學(xué)·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10.
[8]蔣伯潛.四書讀本[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9]蔡尚思.論語導(dǎo)讀[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
[10]鄭薇莉,周謙.中華成語大詞典[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9.
[11]劉萬國,侯文富.中華成語辭海[Z].長春: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1994.
[12]王力.同源字典[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2.
[13]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南京:鳳凰傳媒出版集團,2006.
[14]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5]遲文浚.詩經(jīng)百科辭典[Z].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
[16]王浩(整理).朱熹.四書集注[M].南京:鳳凰傳媒出版集團,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