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士艷
(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出生于英國諾丁漢礦工家庭的勞倫斯是英國現(xiàn)代派的大師。他切身感受到工業(yè)化和機器文明的發(fā)展對人類精神和心靈的侵蝕,故著力在自己的小說中表現(xiàn)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和機械文明對人性和自然生機的扼殺和摧殘。而在形式上,“勞倫斯在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汲取了歐洲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熔現(xiàn)實主義、自然主義和象征主義于一爐,創(chuàng)造了具有自己獨特藝術(shù)風格的現(xiàn)代主義小說。”[1]《菊花的幽香》這一短篇小說是勞倫斯創(chuàng)作特色的集中體現(xiàn),其主題意義已經(jīng)被眾多評論家從多種角度加以分析過。本文將從詞匯、修辭、敘事和對話四個方面來分析這篇小說的文體特征,以期更好的理解勞倫斯如何運用特定的文學形式來傳達作品的主題意義和審美價值。
為了更好的表達小說的主題,勞倫斯對詞匯作了精心的選用。這不僅表現(xiàn)在對特殊詞匯的使用上,同時也體現(xiàn)在對個別重要詞匯的重復上。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大量選用具體名詞,以便于對主人公所處環(huán)境作實實在在的刻畫;在動詞的使用上則著重于突出動作行為人的性格特征;同時還大量的使用與具體名詞配套的形容詞以及用來修辭主人公動作行為的副詞。不僅如此,作者對于一些能突出主人公性格特征和內(nèi)心情感的詞則不斷重復使用。
具體名詞的使用。在第一段環(huán)境描寫中,勞倫斯運用了很多具體名詞,比如“小火車頭”、“第四號機車”、“鐵路線”、“樹籬”、“小灌木林”[2]等詞。精確的用詞為故事的展開營造了一個工業(yè)化的背景。另外一例就是在描寫貝茨家的房子時,也用了很多具體詞匯,包括 “藤蔓”、“瓦頂”、“迎春花”、“溪流”、“蘋果樹”、“卷心菜”[2]等。這些具體詞匯有助于對主人公的家居環(huán)境作出細致入微的描寫。這些詞匯描繪出一幅頗具自然特色的家居環(huán)境。勞倫斯對于具體詞匯的大量選用目的在于突出故事的真實性,真實的再現(xiàn)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
動詞的使用。在這篇小說中,勞倫斯傾向于使用一系列的動詞來描寫主語的動作行為,并以外在動作來傳達主語的性格特征或內(nèi)在感受。比如,當沃特冰冷的尸體被抬回家時,伊麗莎白的一系列動作則體現(xiàn)了她的果斷和冷靜:“她站起身,走進廚房,把熱水倒進一只盆里,還取來了肥皂、絨巾和一條柔軟的毛巾?!盵2]這樣連續(xù)的動作描寫,表明貝茨家的女主人是一個堅強果斷的女人。同時,某些表示相似動作的動詞連續(xù)出現(xiàn),則能反映出主語的內(nèi)心感受。在等待沃特歸家的過程中,伊麗莎白內(nèi)心十分焦急,時刻關(guān)注著丈夫是否歸來?!八坪醣M想著她丈夫……她瞥了大鐘一眼……她看到那條大路上的黃燈已全點亮了……這時,她又看著匆忙回家的工人們,現(xiàn)在人越來越少了。”[2]這一段話中用了三個表示“看”的動作:瞥(glance)、看到(see)和看著(watch)。 雖然看的對象并不相同,但這些動作正體現(xiàn)了伊麗莎白內(nèi)心的焦慮不安。
形容詞的大量使用。其中典型的一例便是顏色詞的頻繁而且多樣化的使用。比如,在第一段的工業(yè)化環(huán)境描寫中有諸如這樣的詞組:“黑貨車”、“灰蒙蒙的四側(cè)”、“布林斯利煤礦的……烏黑的頭架”[2]等。“黑”、“灰”這些顏色陰沉晦暗,營造出一種不祥沉悶的氣氛,長期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和工作的礦工的身心受到巨大的壓抑和摧殘。另外一例是對菊花的描寫?!霸谛降呐赃?,點綴著一些紛亂的粉紅色菊花,宛如掛在矮樹叢上的粉紅破布。”[2]粉色是一種由紅色和白色融合而成的顏色,象征著肉體與感官之愛,暗示著伊麗莎白和沃特的夫妻關(guān)系中只有感官之欲,而缺乏精神的契合。這樣的關(guān)系不可能幸福,并隨著沃特的死去而最終完全解體。顏色詞不僅直接傳達著濃厚的隱含意義,而且通過明暗的對比,為感情的抒發(fā)形成對應的張力效果。比如,在一家人等待沃特歸來的過程中,爐火的紅光多次被提及到。在焦急的等待中,由于無心照看爐火,“爐火正在逐漸減弱;房里變成了暗紅色”[2]。紅紅的爐火象征著一個家庭本應擁有的溫暖,而“暗紅色”一詞體現(xiàn)男主人的晚歸給本應和諧溫暖的家庭生活蒙上了陰影。隨著一塊塊煤被丟進爐中,室內(nèi)被陰暗籠罩。男孩對黑暗的抗議正體現(xiàn)他對光明和溫暖的渴望。只是,在這個男主人經(jīng)常晚歸的家中,和諧溫暖也很難實現(xiàn)了。
除了形容詞之外,副詞也是在這篇小說中大量出現(xiàn)的一個詞類。這些副詞又多伴隨著伊麗莎白的動作和語言出現(xiàn)。例如:“她等了一下,然后嗓音清晰地說”、“她嚴厲地問”、“她更溫和地說”[2]。這幾句話中的副詞用來形容伊麗莎白在尋找兒子回家時同兒子的對話?!扒逦亍焙汀皣绤柕亍北砻魉且粋€堅決果斷,要求嚴格的媽媽,但“溫和地”一詞又說明她嚴厲的外表下也不失為人母的慈愛之心。另外,關(guān)鍵副詞則被重復使用。尤為突出的一例便是對“痛苦”的重復。如,“女人痛苦地說”,“她痛苦地笑了一聲”[2]等?!巴纯唷钡仍~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就是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伊麗莎白在提到丈夫沃特時總是情不自禁的流露出痛苦的表情或語氣,反映了她對丈夫的不滿和無奈,體現(xiàn)了貝茨夫婦婚姻關(guān)系的不和諧、不幸福。
勞倫斯對于某些詞匯的大量使用和特殊詞匯的重復均是為了描寫環(huán)境烘托氣氛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小說的主旨服務(wù)的。通過對這些詞匯的使用,作者不僅真實的再現(xiàn)了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包圍下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而且栩栩如生的描繪出女主人公果斷、堅強的人物形象以及工業(yè)文明對自然和人性的強烈沖擊。
“人們在說話、寫作或文學作品中常使用一些修辭手法來說明問題,表示強調(diào)、渲染氣氛、增加色彩等等。”[3]勞倫斯為了突出小說的主題意義,增加文章的美學價值,同樣不吝嗇對修辭手法的使用。
首先,是對比喻手法的使用。在第一段的工業(yè)化環(huán)境描寫中,轟鳴的機器被描述成兇猛的怪獸。而礦區(qū)則被描寫成笨拙、骯臟的動物,面目猙獰而可怕。其次,是對擬聲詞的使用。小說中對于工業(yè)化的代言人——發(fā)動機的描寫中多次使用擬聲詞來表現(xiàn)機車發(fā)出的不和諧的聲音。比如,“哐啷啷地駛來”,“嘶嘶作響”,“隆隆駛?cè)ァ薄2]這些不和諧的聲音詞將機車塑造成一個氣勢逼人、勢不可擋的猛獸,揭示著工業(yè)化進程對大自然正常秩序的騷擾和破壞。
“勞倫斯是一位擅長象征藝術(shù)的大師”[1],而象征則是本文中所采用的一種最為重要的修辭手法。首先出現(xiàn)的就是機車,作為工業(yè)化的象征,它轟鳴著前進著,阻擋了人類(伊麗莎白)的腳步,破壞了大自然的和諧畫面。其次,爐火作為溫暖和諧的家庭生活的象征,在文中也反復出現(xiàn)。在一家人等待沃特歸來的過程中,小男孩對爐火表達了由衷的贊美和渴盼,象征著孩子對和諧溫暖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小說中出現(xiàn)的最重要的象征意象便是菊花。貝茨家的花園里種有菊花,表明女主人對生活的熱愛??墒蔷栈▍s凌亂不堪,疏于打理,傳達出不祥的征兆。因為菊花本就是喪禮之花,預示著死亡,為結(jié)尾的悲劇性結(jié)局埋下伏筆。在等待沃特的過程中,小女孩看見媽媽別在衣服上的菊花,由衷地贊嘆,而伊莉莎白卻不以為然,“我不覺得香。我和他結(jié)婚的時候,菊花正開著;你生下來的時候,菊花也開著;他們第一次把他送回家來,他喝得爛醉的時候,鈕扣眼里也是別著一朵褐色的菊花?!盵2]菊花見證了夫婦二人的婚姻和感情,卻同時也見證了兩人感情的破裂,家庭生活的不幸福。最終,當沃特的尸體被抬回來時,家中裝有菊花的花瓶被打破,象征著兩人之間的感情隨著男人的死去而徹底斷裂。菊花這一意像告訴讀者,盡管貝茨一家對生活充滿著熱愛和期盼,可萬惡的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卻摧殘了礦工的身體和精神,進而破壞了整個家庭的幸福。
按照法國敘事學家熱奈特對敘事聚焦的分類,《菊花的幽香》這篇小說采用的正是以伊麗莎白為聚焦人物的固定內(nèi)聚焦型敘述視角。事件由伊麗莎白的眼光來傳達,除了伊麗莎白的內(nèi)心感受之外,讀者無法探知其他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這樣的敘述視角增加了敘述者的可信度,同時有助于讀者深入了解女主人公伊麗莎白的內(nèi)心感受。尤其是在等待丈夫歸來的過程中,伊麗莎白的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因為這一視角的采用而被一一展示給讀者。隨著順時針方向向前推進的敘述時間(從下午到晚上:4:30-4:45-8:00-9:00-9:30-9:45-10:00)的展開,[4]伊麗莎白的內(nèi)心情感也不斷的發(fā)生著變化。丈夫遲遲不歸,她感到非常的生氣。但是,等待多時,丈夫仍然未能歸來,她的憤怒也在等待中消磨殆盡,慢慢平息。到了睡覺的時間,看著丈夫晚歸給家庭帶來的低落情緒,伊麗莎白又變得異常憤怒。等到她慢慢平靜下來,她在憤怒中又感到一絲絲害怕,而這種害怕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變強。于是出門尋找丈夫,但依然未果。直到最后丈夫被抬進來,她才知道丈夫已經(jīng)遭到不幸??吹秸煞虻氖w,她感到對死亡的恐懼和敬畏。在給丈夫擦洗身體的過程中,她思緒萬千,一方面對沒有丈夫的未來感到迷??謶郑涣硪环矫?,回憶起往日里兩人的隔膜,她感到這并不全是丈夫一個人的責任,丈夫也有自己的苦衷和無奈。通觀全文,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丈夫正是資本主義工業(yè)化文明進程所帶來的社會和生活壓力的犧牲品。
以伊麗莎白為聚焦人物的固定內(nèi)聚焦,給了讀者深入主要角色內(nèi)心世界的機會。角色的內(nèi)心世界的不斷展示,也使讀者對角色特點和人物關(guān)系的看法呈現(xiàn)出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此種聚焦方法的采用幫助讀者瞥見勞倫斯現(xiàn)代主義風格的一隅。
“對話是小說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盵5]分析小說對話中人物的語言有助于了解人物的思想、身份、文化修養(yǎng)、經(jīng)歷及個性等,因為人們的社會地位、地理區(qū)域、所受教育乃至種族差別等都對語言產(chǎn)生明顯的影響。語言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內(nèi)心想法,“讀者往往是通過人物間的對話來認識和評價小說中的各種人物。”[5]所以,對小說的對話進行分析,有助于讀者更好的了解說話人的外在和內(nèi)在。
在《菊花的幽香》這篇小說中,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在待夫歸來的過程中與不同的人物進行過對話。本文主要選取伊麗莎白和兒子的對話以及伊麗莎白和瑞格利太太的對話為例。
發(fā)生在伊麗莎白與兒子的對話向讀者展示了貝茨一家的家庭狀況:
“在火光下看,一切的確很美,”那孩子說。
“是嗎?”他母親說?!盀槭裁矗俊?/p>
“火光那么紅彤彤的,而且滿是些小窟窿——感覺也很舒服,簡直可以聞到它啦?!?/p>
“馬上就得加煤啦,”母親回答;到那時,要是你爹回來,他就會抱怨說,人家一身汗水從礦井下面回家來,總是連個火也沒有?!【频昀锟偸桥秃偷摹2]
在這段對話中,兒子認為爐火很美很溫暖,母親則說要是你父親回來了,又要嘮叨家里不暖和。他們的對話一方面透露出妻子對丈夫的不滿和失望的情緒,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礦工家庭的貧窮,以及家庭的不和諧對孩子的情緒的影響。
發(fā)生在伊麗莎白和瑞格利太太之間的對話則體現(xiàn)了人物身份的不同:
“是貝茨太太嗎?”她問,口氣里帶有尊敬的意味。
“是的。我不知道你們先生回家來沒有。我們的還沒有回來?!?/p>
“還沒有回來!噢,杰克已經(jīng)回家來過,吃了晚飯,又出去啦。他只是在睡覺前出去散上半個小時步。你到‘威爾士親王’那兒去瞧過嗎?”[2]
(“Is it Mrs Bates?” she asked in a tone tinged with respect.
“Yes.I wondered if your Master was at home.Mine hasn't come yet.”
“'Asn't'e! Oh,Jack's been'ome an'ad'is dinner an'gone out.E's just gone for'alf an hour afore bedtime.Did you call at the'Prince of Wales'?”[6])
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瑞格利太太的語言具有濃重的方言味,語言很不規(guī)范,出現(xiàn)了讀錯詞音、省音、吞音和語法結(jié)構(gòu)等方面的變異;而伊麗莎白則使用標準英語,語言規(guī)范,發(fā)音正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居住區(qū)域、個人修養(yǎng)等,影響著他的語言。反之,一個人所使用的語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社會地位、居住區(qū)域和個人修養(yǎng)?!盵3]從這段對話中,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與長期生活在礦區(qū)的未受過教育的貧窮的礦工相比,伊麗莎白很明顯要來自更高的社會階層,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體面的身份使他受到瑞格利太太的尊敬,但也拉開了她們之間的距離。這也是伊麗莎白與沃特缺乏精神交流的一個原因。
通過對小說中的詞匯、修辭手法、敘述角度和對話進行分析,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形式如何為加強小說的主題意義和審美價值服務(wù)。勞倫斯的《菊花的幽香》在詞匯上的特殊表達、使用的多種修辭手法、固定內(nèi)聚焦的敘述角度以及多重對話的展現(xiàn)體現(xiàn)了作家對于現(xiàn)實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風格的完美結(jié)合,更好的反映了小說的主題思想。在勞倫斯的筆下,工業(yè)化和機器文明成為主宰一切的罪惡根源。它們扭曲人性,破壞自然和社會的和諧。對這篇小說的文體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不僅有助于加深對勞倫斯寫作風格的了解,而且可以更深刻地強化這一主題。
[1]黃漢平.勞倫斯的小說藝術(shù)技巧散論[J].廣東社會科學,1990,(2).
[2]戴.赫,勞倫斯,主萬等譯.勞倫斯中短篇小說集[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09.88-118.
[3]王佐良,丁往道.英語文體學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
[4]丁禮明,勞倫斯.《菊花的幽香》中對話敘事建構(gòu)的潛文本內(nèi)涵探秘——兼論和諧兩性關(guān)系建立的思考[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12.
[5]秦秀白.英語語體與文體要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陳紅,段漢武主編.英國文學選讀新編·20世紀卷[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8.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