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蓉
(蘭州商學院 甘肅·蘭州 730020)
視角(Staging或Perspective)是說話人所處的位置或角度。視角現(xiàn)象普遍存在,是說話人經常采取的一種立場;是一個涉及觀察者、觀察對象以及觀察路徑的概念。觀察者是視角的發(fā)出者,可稱為視角主體;觀察對象是視角的落點,可稱為視角客體;觀察路徑可稱為視角切面。人們對事物的觀察、敘述、分析的視角或側重點不一樣,看問題所得出的結果自然也就不一樣。近年來,在話語分析研究領域,尤其是在話語的組織和理解方面,視角現(xiàn)象受到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所謂視角是指從不同的觀察角度敘述、分析事物的現(xiàn)象,即同一段話語在不同的語境下或上下文中會有不同的價值(Widdowson,1978)。在日常會話以及書面行文中,說話人或作者都是按照線性思維組織話語的,即將字詞按照一定順序排列組織成句,然后又將句子有機排列組成段落,進而將段落組成短文。在組成過程中每個短句、句子、段落、情節(jié)及其每篇話語都會圍繞一個起始點展開,就好像說話人是從某個角度來陳述他的觀點(Grime,1975:23),例如:
【例 1】A:I’ll attend tomorrow’s meeting.
B:Dr.Wilson will be there.
【例 2】A:I won't attend tomorrow’s meeting.
B:Dr.Wilson will be there.
【分析】例1B、例2B為相同的句子,但由于例1A和例2A兩者所提供的前提條件不同,兩者的言外之意和感情色彩截然相反。
例1A的說話人“出席明天的會議”,其理由是“D r.Wilson會出席”,表明了說話人對Dr.Wilson的感情色彩是積極的; 然而在例2A中,說話人“不出席明天會議”的理由與前者一致,但卻表明了說話人對Dr.Wilson消極的感情色彩。通過這兩個例句,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的原因卻因看問題人的視角不同表達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視角也受語言語境(包括語序排列以及話語結構等)的影響。句子語序排列不同,對話語的理解也會產生不同的語用效果(Levelt,1981:91)。例如:
【例 3】He stood in the rain and he was ill.
【例 4】He was ill and he stood in the rain.
【分析】以上兩句話看似內容一致,但是由于語序排列不同,造成聽話人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第一句可理解為因果關系,即“因為他站在雨中,所以他生病了”。然而,第二句可理解為轉折關系,即“他生病了,卻站在雨中”?;蛘咦尣疥P系,即“即使生病了,他還站在雨中”。
一般說來,作者寫作和說話人發(fā)言的視角可分為全面視角、單向視角和多向視角。全面視角指作者站在一個局外人的立場,從“第三人稱”的角度來描寫社會生活的客觀現(xiàn)象,這種寫法適用于矛盾斗爭的場面;單向視角則指作者采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闡明和敘述出來,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它幾乎是主觀的自白,且比較容易使人們接受和相信;多向視角是指作者采用一種混合的方法來描述事物,即以“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穿插出現(xiàn)的形式來對事物進行描寫和闡述,它兼具客觀敘事和主觀抒情兩方面的特點,也可以說是對事物的不同方面進行全面的敘述和刻畫。
視角是作者所持的立場和角度。翻譯與視角密不可分。翻譯一方面要求譯者保存原作內容,用譯文最貼切、最自然的對等語將特定內容表達出來;另一方面又要求譯者不拘泥于原作,可以在正確理解原作內容的前提下,結合各種語境因素,體現(xiàn)原文的風格和文化背景。視角不同,對語篇的理解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譯者作為原文和譯文之間的橋梁,在實際轉換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理解作者的交際意圖,這是一個很復雜的語用推理過程,譯者必須充分掌握好各種語境,尤其要把握視角。譯者作為源語與目的語的橋梁,在翻譯實踐中要根據不同的視角來調節(jié)自己的思維方向,轉換分析角度,最終達到實現(xiàn)作者意圖與作品意圖的轉換目的。例如:
【例 5】Our company had 30 employees relieved their posts.
【譯文】我們公司30名員工離職。
【例 6】The company laid off 30 employees.
【譯文】該公司解雇了30名員工。
【例 7】We were kicked out by the company.
【譯文】我們被公司掃地出門了。
【分析】同樣是描述裁員事件,因為源語說話人的視角不同,采用不同的謂語動詞,因而各句顯示出作者不一樣的觀點、態(tài)度。翻譯時,譯者需特別關注作者的視角,準確再現(xiàn)作者的立場。從例5的員工離職,到例6的員工被解雇,再到例7的員工被掃地出門,語氣一次比一次強烈,完全是因為視角的變換而再現(xiàn)出了不同立場。
視角作為作者組織語篇的一個重要資源,一方面展示了一定的文體風格,另一方面可以折射出作者的觀念形態(tài)。譯者要怎樣才能真正把握作者或說話人的視角,盡量縮小在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差或者失誤呢?我們認為,理解并把握好話語的主題、標題、話語體裁以及其他方面因素與視角在話語中的相互作用,可以幫助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傳統(tǒng)譯作者通常以句和段為單位來進行翻譯,很顯然這其中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說體裁、標題、主題都未考慮在內。這里所討論的主題跟Halliday(1967)的主位(Theme)概念是有區(qū)別的。Halliday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Theme一般指句子最左邊的成分,有時候主題出現(xiàn)在句首,因而與主位重合。Katz(1980:1—42)曾經指出,話語主題這一概念是指話語中前面句子的共用主題,即作為后面句子中謂語的相同主語。Prefetti&Goldman(1974)也曾指出,主位化就是一個話語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所指(Referent)被發(fā)展成為該話語的中心話題,而這種主題化就是一個所指在話語中的凸顯化。
主題并非是作為整體的話語所特有。話語中的每個段落或句子都可以有自己的主題,這些主題是整個話語總的主題的組成部分。Keenan和Schieffment(1976)指出,所謂主題并不一定是一個名詞短語,而是一個命題。主題與視角有極大的關系。
主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可以用具體的標題來表示,亦可以從話語的內容來獲得。主題指話語中前面句子的共用主題,即作為后面句中謂語的主語。Prefetti&Goldman(1974)認為主題化就是一個話語過程。在此,本文所理解的主題化實際上就是一個所指在語篇中的凸顯過程(莫愛屏,2007)。主題跟主位并非一個概念。主位一定是句子的起始部分,而主題可以出現(xiàn)在句首、句中,也可以蘊含在整個語篇中;主位一定是以句子為單位,而主題可以以句、段或篇為單位。簡而言之,主題就是某個內容的凸顯(ibid)。
視角與主題密切相關。一般說來,在特定語篇里,視角相對固定,而主題可以有多個。主題是視角在語篇中的具體體現(xiàn)。語篇中,每個段落或者句子都可以有主題,整個語篇可以有總主題、副主題等。主題有可能與視角吻合,也有可能與視角不吻合。這給我們的啟示是:翻譯實踐中,譯者領會原文本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帶有他們的主觀理解。譯者作為原文本與譯本之間的溝通媒介,在轉換過程中必須準確把握語篇的主題,要將其主觀理解盡可能客觀化,減少主觀性。只要抓住語篇的主題,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視角或意圖,在語用翻譯中就不會偏離最起碼的方向(ibid)。在話語謀篇布局的過程中,主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主位化實現(xiàn)的,即話語會按照某個主位來進行組織,這樣既利于行文,又利于話語的銜接與連貫,也利于聽話人或讀者的理解。
主位化的推進形式多種多樣,比如延續(xù)形、派生形等,這些形式我們會在以后的信息結構中加以詳述。以下簡要介紹話語主題的構建模式和主題界限的標志。
1、主題構建
話語的主題主要通過具體的內容來實現(xiàn),即整個話語內容都是為主題服務的。van Dijk(1977)認為,一個話題,即各個小的主題,可以看作一個復雜的命題(Proposition),這一命題又被話語后面的句子所表達的一群命題所包含。
【例 8】Peter is going to Paris next week.
【譯文】彼得下周去巴黎。
【分析】此話語的命題表達式為:[go to(Peter,Paris)]&next week。
不管是其句子本身還是該句子的命題[去(彼得,巴黎)]&下周,翻譯起來都比較簡單。但如果將整個段落或一個長篇的話語也做如此劃分,它會遠遠長于原來的段落或話語。盡管這種劃分意義不大,但對話語的理解或翻譯是有一定啟示的,即主題是一個復雜的命題。
Thorndyke(1977)曾提出一個記事一故事語法模式。他認為敘事性話語中的主題是按照一定的模式來組織的,其模式如下:
A.故事——背景+主題+情節(jié)+結局
B.背景——人物+地點+時間
c.主題——事件
D.情節(jié)——插曲
E.插曲——次目標+行動+結果
F.行動——事件插曲
G.結果——事件狀態(tài)
H.結局——事件狀態(tài)
I.次目的之目的——理想狀態(tài)
J.時間地點——狀態(tài)
其實這個圖式跟圖式理論非常相似。它強調了話語構建與人們的百科知識密切相關。事實上,我們在理解話語時,也會不自覺地按照某個模式來進行推理。比如當讀到一則交通事故新聞,很自然地會想到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遭遇到了交通事故,結果如何等。作者如此構建主題結構,譯者在重現(xiàn)作者主題構建的過程中亦應如此。這種過程就是按照兩種語言的習慣,采用各種翻譯的技巧,或者簡化,或者添加文字、體現(xiàn)主題等,將原文的意圖傳神地表達出來。
2、主題界限標志
一篇文章的標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該標題下面內容的構建和組織,即其內容都是圍繞著該主題而展開的。那么主題下面的話題是如何展開的?在書面語中,段落是主題變化的一個重要手段。作者通過結束此段轉而進入另外一段以變換話題,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Longacre(1979)指出,段落并非都是表示主題變化,有時作者是出于文體方面的考慮,或者是出于效果的考慮。
口語中變化的話題標記主要有停頓、高音、表情、體態(tài),這些非文字性的標記方式對譯者來說非常重要。除需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外,譯者還需注意觀察說話人的一些細節(jié)。正是這些細節(jié)讓譯者能夠及早預測說話人的講話內容和態(tài)度,以便準確地傳達說話人的意思。另外,像well,um,er等語氣詞的使用也可引起話題的變化。
任何書都有一個書名,同樣,每篇文章也會有一個標題,有些文章中還會有小標題。標題對文章在總體上起到 “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切勿忽視對標題的理解。標題是作者傳達其意圖的最主要途徑之一。不同的標題,哪怕其下面的文字是一樣的,也會有不同的解讀。標題的擬定大多是作者的核心思想在文章形式上的精練體現(xiàn)??聪旅娴睦?Brown&Yule,1983:139):
【例 9】Today,no nation is an island.Those who would ignore this fact are destined,I believe,for decline and irrelevance.
【譯文】今天,沒有一個國家是一座孤島。我認為,無視這一事實的人注定走向衰敗,終將被時代所拋棄。
【分析】如果離開標題和語境,單純來聽例16的原文,譯員可能將no nation is an island簡單翻譯成 “沒有一個國家是一座島嶼”。事實上,這段話節(jié)選自美國副國務卿麥克黑爾在全美漢語大會上的講話,題目是“Learning Chinese,Thinking Globally”。從標題和語境我們可以推斷出,該演講的目的是鼓勵大家學習漢語,提高全球性思維。因此an island在此是一個隱喻,表明與外界缺乏交流,翻譯成“孤島”比“島嶼”更能體現(xiàn)原文的主旨。
話語體裁與視角有較大的關系,不同體裁的話語有不同的視角。本文所討論的體裁主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記敘文、小說的作者以敘述事件為主,常常從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角度來描寫事情發(fā)生的詳情;偵探小說的行文常常由一系列的時間和地點狀語開始,這樣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旅游手冊中的話語以描寫地點開始居多;科技說明文作者則從比較客觀的角度來介紹科普現(xiàn)象等。針對不同體裁的文章,譯者的處理方法就應該有所不同,要根據作者或說話人的視角選擇不同的體裁方式以體現(xiàn)其觀點。比如合同,雙方制定合同的目的是為了制定符合雙方利益的條款并為雙方所接受,所以不管是在制定還是在翻譯過程中都要注意嚴謹公正,盡量無漏洞,以免留下后患。
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文化轉向”是翻譯研究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翻譯實踐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推動了翻譯向更為靈活、更為廣闊的空間發(fā)展。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文學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xiàn)內心和再現(xiàn)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文學翻譯是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手段之一,對文化的傳播具有極大的意義。采取怎樣的策略來翻譯文學對于人們接收和理解外來文化以及新事物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在文學翻譯中,幽默的翻譯歷來是個難點。在翻譯幽默時,把握好文化視角可以促進文化交流。
立場與視角是一對聯(lián)系十分密切,卻又有所不同的兩個概念。立場一般指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所抱的態(tài)度,而視角則是指從不同的觀察角度敘述事物的現(xiàn)象。
新聞報道作為一種較為特別的體裁,其語言要求準確嚴謹、簡明扼要、鮮明生動、具體真切,并且要具有感染力。鑒于新聞報道的時效性、真實性、目的性,新聞記者站在不同的立場,從不同的視角來對某一事件進行報道。我們常看到不同國家的網站對同一事件的報道不盡一致,這主要是由于大家看問題的立場和視角不一樣。同理,不同的人對于同一事件的看法也會因為人物的立場、牽涉到的利益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有時還會因利益與立場相悖而導致截然相反的結論。因此,譯者在翻譯之前應該先了解清楚作者的背景、立場及其寫作的目的。這樣不僅能幫助譯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而且能使他們在遣詞造句方面受益,有利于提高譯文的質量。
本文主要探討了視角與語篇體裁、主位化、標題和主題之間的關系。譯者只要能夠準確把握作者的視角,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立足點,就可以很好地再現(xiàn)作者意圖與作品意圖。而抓住了主題則可以在話語的構建上使二者能夠更加和諧一致。當然,視角和主題的明確并不意味著翻譯的成功,因為話語中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如話語標題、話語體裁、文化因素甚至作者的立場,它們與話語視角之間的交互作用都對翻譯有制約功能。
視角的存在一方面縮短了譯者和作者的距離,另一方面又對調節(jié)譯者的思維方向、轉換他們的分析角度起著關鍵的作用。這樣,譯者就可以靈活地從多個側面、多種形式、多個立場去思考,從而選擇最貼切的字詞、最適宜的語句、最合理的方式來實現(xiàn)作者意圖與作品意圖的轉換。
[1]隋然.譯學研究的研究與分析哲學的分析[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3(01).
[2]吳明華.翻譯學研究斷想[J].上??萍挤g,1989(03).
[3]劉重德.翻譯學研究的新成果[J].出版科學,2001(03).
[4]楊自儉.翻譯學研究的返祖模式[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03).
[5]徐盛桓.關于翻譯學的研究[J].現(xiàn)代外語,1989(01).
[6]吳建國,魏清光.翻譯與倫理規(guī)范[J].上海翻譯,2006(02).
[7]張柏然,辛紅娟.中國需要創(chuàng)建自己的翻譯學派[J].中國外語,2005(05).
[8]翁鳳翔,翁靜樂.商務翻譯學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03).
[9]武光軍.翻譯研究新范式:進化論范式——《缺失的一環(huán):進化,現(xiàn)實及翻譯范式》述評[J].外語研究,2008(03).
[10]鄒篤雙.偽譯本研究及其在中國的現(xiàn)狀[J].邢臺學院學報,2006(04).
[11]嚴黎.論文學翻譯中敘述視角的問題[D].天津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