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狄
(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3)
遠古時期藏民族在青藏高原落葉扎根,歷經萬年的衍變進化形成以穆、東等為首的幾大母系氏族,并且相互結親出現了原始部落聯(lián)盟,在這一時期,苯教的原始雛形——什巴苯在史前信仰的基礎上發(fā)展出現,為藏民族的形成打下基礎,提供了一個民族形成所需要的文化心理素質。隨著青藏高原的統(tǒng)一,部落形式轉變?yōu)閲覙邮?,較一致的民族精神文化也隨之而生,什巴苯也在這種統(tǒng)一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吸收拜火教等一些外域教派的教義,最終形成了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社會意識主流形態(tài),并在當時及其后數百年占據統(tǒng)治地位,也決定了整個藏民族的走向。
關于苯教的產生,之前眾多學者認為是在藏地象雄地區(qū)土生土長的原始信仰基礎上發(fā)展出現的宗教,但依據現出土的一些文獻資料證明,苯教還吸收了一些外域的宗教教義、儀軌,如伊朗的宗教、印度的密教坦特羅教義等,目前后一種觀點越來越被人接受。
苯教的分期現在公認是兩個時期:“什巴苯”與“雍仲苯”,對于它們的稱呼各有不同,例如“什巴苯”在有的文獻稱為“斯巴苯”、“巫苯”、“黑苯”、“篤苯”。 它們是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兩種有差異的宗教(雖然都隸屬苯教),其分界線即以“辛饒米?!痹谕罗醭耐砥谠谠急浇痰幕A上使其成為有體系的宗教。“辛饒米?!痹诒浇掏街斜灰暈椤坝褐俦健钡拈_創(chuàng)者,但藏族歷史上究竟有無其人是值得推敲研究的,我們得知此人目前只是從苯教的傳說中見其活動,而現有的歷史文獻上現查無此人,只是在敦煌出土的經卷文獻中偶能見到其名字,但敦煌文獻中的“辛饒米保”無論從記載的活動、身份、職業(yè)都與雍仲苯的創(chuàng)始人不符合,所以還需要依靠更多的藏地文獻來考察其人的真實存在性。
什巴苯與雍仲苯看其稱呼似乎是都隸屬一支宗教,其實是有很大差異,“苯”一字在當時是藏地所有宗教的總稱,在不同時代與文化背景下該字的含義有很大區(qū)別,而這種區(qū)別就是分期的依據。在原始巫苯時期,“苯”教徒很大的作用是祭祀、頌咒等,據藏傳佛教資料記載:這一時期的原始苯教存在兩種,邪苯與正統(tǒng)苯,“什巴苯”就屬于正統(tǒng)苯教。自象雄地區(qū)發(fā)展而傳及衛(wèi)蔵等地的什巴苯屬于崇拜三界神靈為主的泛靈崇拜觀念。其主要功用是“上祭天神,中興人宅,下鎮(zhèn)鬼怪”,通過對神、鬼的祭祀達到避禍祈福的目的,沒有形成修業(yè)尋正果等一系列完整的思想體系,因此并不是作為嚴格意義上的宗教存在,只是一種原始信仰而已。
由傳說人物“辛饒米?!彼⒌摹坝褐俦健卑幢浇虒W者切吉丹倍達瓦在其著作《初談原始什巴苯》一書中所說“雍仲苯教”在佛教傳入之前就已經形成了高度文明的教義思想,既早于佛教又高于原始什巴苯,擁有了可以稱為宗派的一系列教派思想?!坝褐俦健贬槍Α笆舶捅健币恍┞浜?、殘忍的原始宗教儀式進行修改,把用殺死活人、活物用來祭祀改為用紙扎、糧草等;引入了大乘佛教的一些思想,提倡慈悲。
關于苯教的分期還有一種說法,依據藏傳佛教的目光審視苯教的歷史發(fā)展認為其是有三個教派:篤苯、恰苯、局苯。代表人物是土觀洛桑曲吉尼瑪(1737——1802年),在他的著作《宗教源流晶鑒史》中提出了這種觀點。他的這一觀點可以說來源于12世紀的學者支貢巴吉登貢保,其著作《正法——密意趣》中最先將苯教史分為三個階段,后來學者在此基礎上發(fā)展為原始巫教、外來苯教、晚期苯教三者。這兩種分期方法是從苯、佛兩種觀點出發(fā)形成的不同觀點,但其中還是存在眾多的共同點,如是否在早期苯教中存在正邪之分;都承認晚期苯教吸收了藏傳佛教的教義思想等。
什巴苯的發(fā)展歷程和其它宗教一樣,也經歷了原始社會的神靈崇拜、巫教時期文明社會時期的宗教三個階段。而貫穿于這三個階段的本質思想是一種史前信仰文化,雖然這種史前信仰在初期是一種最簡單的無理性的邏輯思維,但在后期的發(fā)展進化過程中,其文化中的萬物有靈、鬼神庇佑、靈魂榮升、靈魂永生等觀念始終存在于什巴苯的各干發(fā)展階段。但這種文化的一個特色就在于:沒有形成超凡脫俗的一種思維模式,反而認為客觀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認知。什巴苯關于“宇宙起源”提出“卵生世界”,認為世界是“風、火、水、微粒幾種物質中生成”,其中無神的意志和作用,而且神被世俗人性化,有喜怒哀樂、有七情六欲,所以在什巴苯教義中神也擁有人性,人和神是平等的,人可以達到神的地位,擁有神的力量,但又不服從于神。因此,什巴苯與佛教等相比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不認為有超人間的力量凌駕于人之上,統(tǒng)領人類,也不存在有超自然的力量。在這種思想下,吐蕃王朝的人們重視人的個體意識作用,強調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理解把握認識客觀世界,去追求個人的生存價值和拓展整個民族生存的空間,輕生重死,因此具有很強的侵略擴張性。
同時,什巴苯雖然是在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建立起來也信奉諸多的神靈,但如上文所說它與佛教等宗教最大的區(qū)別之一就在于不認為有“因果循環(huán)”,讓人有“前生后世的輪回”等超自然的力量存在,人和鬼神的身份在死后轉生是可以互換的。有這點,我們可以得出:什巴苯并沒有對人死后的最終去向即來世有明確的構想。所以現階段的什巴苯教主要是服務于現實中的人和社會,它的教義、教軌都被用于世俗的日常生活中,如苯教經典《塞米》中對苯教13位苯職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給予界定。所以什巴苯的現階段價值取向或者說其的主要功能在于保障現實生活中的人們防災避禍,而不是宣揚追求來世,由此各種苯職所展示的巫術考慮的是如何使得民族強盛、生活富裕、人民安康等實際問題。佛教在傳入后也吸納了這一點以便于其在初期的傳播,例如它的招魂儀式就是脫胎于什巴苯的施崇行苯和施殯祀苯的一些儀軌。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藏民族具有很強的生存意識,為了自身的生存發(fā)展不斷發(fā)動戰(zhàn)爭以謀求可以生存的土地。
什巴苯教義作為最能代表吐蕃傳統(tǒng)精髓的文化,對吐蕃此時的文化倫理等進行提取歸納升華,最終形成具有文明社會面貌的宗教體系,并且在松贊干布的支持下成為整個藏民族的文化道德標準,其代表就是《禮儀問答卷》的出現,它重新構建了吐蕃王朝早期文化思維模式的基礎,至佛教完全占主流思想時,這種文化模式又發(fā)生了截然不同的改變。
什巴苯提倡“入世”觀,主要是為日常生活服務,其價值體系是建立在世俗人倫的基礎上,而不是人對佛的虛無的敬畏,所以在吐蕃王朝時期是得到民眾的支持,即使是在佛苯前兩次斗爭中也是如此。什巴苯的倫理道德教導民眾要對“家”和“國家”的忠誠和熱愛,以家庭關系和睦為根本,進而影響至整個社會,刺激鼓勵民眾創(chuàng)造財富,在這種強調“入世”思想下,處于農畜業(yè)社會經濟下的吐蕃王朝呈現積極向上的發(fā)展態(tài)勢,人口和財富的增長,使得生產技術、軍事力量日益強盛,最終崛起于青藏高原,并開始加快向周邊國家擴張的步伐。
雖然關于什巴苯的歷史和教義及其影響沒有留下成系統(tǒng)的經文典籍,但從現存一些文獻資料中記載的吐蕃時期人們的生活世俗、宗教信仰、歷史事件中可以大致窺視出其對藏民族性格的深遠影響。
根據文獻資料對什巴苯祭祀活動的記載,春、秋、冬三季都要進行大規(guī)模的活畜宰殺用于對神靈的祭祀,并且生病、死亡等也要用活畜的血肉祭來舉行儀式,有時還甚至還在一些重大政治活動中采用活人祭祀,這在《唐書﹒吐蕃傳》中都有記載。這種用宰殺活人、活畜用來祭祀的行為在古代尤為盛行,我們可以在各個民族部落早期的祭祀活動都能見到,即便是以慈悲為懷的佛教,其發(fā)源地印度,早期的祭奠中也常如此。這種現象反映出古代人認為活物的血肉可以得到神的庇佑實現國家、部族發(fā)展的長久不衰。所以被引入宗教儀式中,成為文化特色的一種。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整個藏民族對戰(zhàn)爭殺戮有一種狂熱的追求,無論是在攻城掠地的入侵戰(zhàn)爭還是激烈殘酷的政治斗爭都擁有這一傾向。如《智者喜宴》中有:“…將火燭系在麻雀頸上,然后放飛,漢域遂被燒毀?!焙汀斑@些小邦國喜歡征戰(zhàn)殘殺”的闡述。同時,文化中崇尚戰(zhàn)爭與殺戮的因素又帶來了另一個影響,即對個人英雄的贊美。對英雄的贊美,自古至今歷朝歷代無論哪一個民族都存有,什巴苯宣揚的“英雄主義”與其他的民族英雄有所不同,這反映在藏民族的英雄的誕生和功用,以佛教中的英雄來對比,佛教的英雄們強調超于常人的奉獻,例如佛祖“舍身飼虎”,從意識形態(tài)來看其主要是宣揚在精神方面的英雄,英雄們的稱呼為“大無畏”等;而什巴苯的英雄基本都武力過人,且符合道義,在現實生活中又占據統(tǒng)治地位,如《格薩爾王傳》中的記載,并且有眾多的神靈其前身就是各部落的善戰(zhàn)者和為民造福的人。正是這種對強者的崇拜使得整個社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而藏傳佛教盛行后,生命力開始減退衰落。
什巴苯的思想還滲透到當時吐蕃王朝的法律當中。苯教出現后,22種苯職中又設有專門的法苯,松贊干布時期則出現了以“狩獵賠償律”、“縱犬傷人賠償律”、“盜竊追賠律”三部律法為代表的一系列涉及日常生活、軍事、經濟等方方面面的法律,這些法律除了極少數是吸收了佛教的積極一面的思想,絕大多數是以什巴苯的文化思想為核心指導,在什巴苯教規(guī)習俗的基礎上吸納改進而形成,例如在《藏族史料集》中關于刑罰的記載,犯人即使是小罪如偷盜之類,也要被判以挖眼、割鼻、鞭撻等酷刑,這就帶有上文所說的什巴苯文化中嗜血殘酷的特征。
什巴苯雖然在雍仲苯出現以后逐漸被取代,但它對早期藏民族的性格、審美、道德規(guī)范等方面都起到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在什巴苯教的影響下,吐蕃人積極入世,追尋人在現實社會中的存在意義,使得整個民族極具侵略性和好戰(zhàn)性,例如整個中亞地區(qū)先后都曾落入其手,赤松德贊也被稱為“世界之王赤松德贊”。在赤松德贊執(zhí)政后期由于統(tǒng)治抑苯崇佛,佛教文化成為藏文化的主體,整個藏民族社會的價值觀發(fā)生變化,逐漸變得愚昧、落后,失去了進取性,連自保的能力也喪失了,這就是什巴苯對吐蕃王朝的最大影響,可以說什巴苯讓吐蕃王國崛起興盛強大,但也正是什巴苯的消亡使得強大的吐蕃王朝土崩瓦解。
[1]東噶倉:《論西藏政教合一制度》,[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1.
[2]桑杰端智:《藏文化與藏族人》,[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9.3.
[3]呂艾費爾巴哈:《宗教的本質》,[M]第 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倫譯,坎貝爾著:《空行母——性別、身份定位,以及藏傳佛教》,[M]臺北,正智出版社2012年 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