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祛除總體性:“個人化寫作”的詩學生成與文化反思

2013-08-15 00:52:09李艷豐
關鍵詞:個人化詩學話語

李艷豐,丁 純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31)

20世紀中國文學經歷了歷史總體性和政治意識形態(tài)訴求向“個人化寫作”的邏輯發(fā)展,按照陳思和的說法,就是由“共名”向“無名”的轉型。陳認為:“重大而統(tǒng)一的時代主題常常涵蓋了一個時代的精神走向,同時也是對知識分子思考和探索問題的制約。這樣的文化狀態(tài)稱之為‘共名’?!倍霸诒容^穩(wěn)定、開放、多元的社會環(huán)境里,人們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那種重大而統(tǒng)一的時代主題已經無法攏住整個時代的精神走向,于是價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狀態(tài)就會出現(xiàn)。文化思潮和觀念只能反映時代的部分主題,卻不能達到一種共名的狀態(tài),這種文化狀態(tài)稱之為‘無名’?!保?]詹明信認為:“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來好像是關于個人和利比多趨力的文本,總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來投射一種政治:關于個人命運的故事包含著第三世界的大眾文化和社會受到沖擊的寓言?!保?]所謂個人命運“融入全民族的危機感之中”和“民族寓言”說,強調的正是中國新文學的共名邏輯和總體性策略。在共名邏輯的支配下,個人成為集體、民族等宏大主體之下微不足道的存在,文學必須遵從啟蒙與救亡的宏大敘事法則和政治意識形態(tài)賦予的特定話語范式,來構建時代精神的主旋律。文學知識分子成為負載政治無意識的工具性存在,個人主體性在以政治話語為主導的文學場中遭遇遮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消費主義文化的粉墨登場,單一文學話語系譜開始遭遇改寫,個人化敘事取代宏大敘事和“國族寓言”書寫,歷史總體性和社會主體性的價值吁求讓位于個體審美趣味的自由彰顯,理想主義的超越精神讓位于世俗化的價值認同,對社會和民族的精神審視讓位于私人經驗的魅性展示?!皞€人化寫作”的興起,既是詩學話語的結構性轉型,同時也是時代精神和文化價值嬗變在文學場中的具體表征。本文從文化研究的理論視點出發(fā),來反思90年代文學“個人化寫作”的詩學生成與文化意義。

一、“個人化寫作”:一種詩學話語范式的生成

在20世紀80年代,文學更多被視為神圣的事業(yè),一種啟蒙工具與審美載體。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大多數作家開始轉向個人化的自由寫作。魯羊在《天機不可泄露》中引用博爾赫斯的話說:“我寫作,是為了我自己和我的朋友們;我寫作,是為了光陰的流逝使我安心?!保?]劉心武認為:“我只代表我自己,我沒有什么顧慮,該怎么講就怎么講。我只是取一種邊緣的自由寫作狀態(tài)。”[4]何頓說:“我深有體會地覺得文學是極個人的事情,是面對自己?!保?]林白說:“對我來說,個人化寫作建立在個人體驗和個人記憶的基礎上,通過個人化的寫作,將包括集體敘事視為禁忌的個人性經歷從受到壓抑的記憶中釋放出來?!保?]戴錦華、王干在《女性文學與個人化寫作》中提出“個人化寫作”的詩學概念,認為“個人化寫作”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文學寫作具有個人的風格特征;二是以個人的視點切入歷史,進而構成對權威話語和主流敘事的消解;三是女性作家寫作個人生活,披露個人隱私[7]。陳曉明認為:“其實所謂個人化的寫作也就是偏向于表達個人的內心感受,或者在文學敘事中偏向于描寫個人生活狀態(tài)?!保?]400結合有關“個人化寫作”的話語表述,我們認為,“個人化寫作”意味著一種新的詩學話語范式的生成。與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詩學觀念相比,“個人化寫作”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作家主體的“祛魅”化

“個人化寫作”的祛魅指祛除啟蒙理性和政治革命話語的權力之魅。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文學話語基本拘囿于啟蒙與革命的話語范式,其詩學價值更多表現(xiàn)為反思“國民性”的啟蒙立場和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建構。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指出其創(chuàng)作小說的初衷正在于“改良社會”,“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保?]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認為:“超階級的藝術,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獨立的藝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保?0]文藝必須為革命服務,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大眾服務。這兩種話語催生了中國文學的認知論詩學范式和歷史與階級意識,削弱甚至閹割了文學的審美價值屬性。建國后的17年文學和“文革”文學完全成為政治奴婢,“紅色經典”和“樣板戲”成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典范。王德威在《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中就曾言及,革命救亡、感時憂國等權力話語的播撒,使整個新文學傳統(tǒng)陷入被凈化、窄化的歷史命運?!拔母铩钡慕Y束和新時期的到來,為文學發(fā)展帶來了契機,但文學并未從歷史總體性的價值吁求中超拔出來,而是成為國家政治重塑文化領導權的重要符號資本。80年代前后對電影劇本《苦戀》和“傷痕文學”的批判,反映出政治意識形態(tài)對文學話語的規(guī)范和統(tǒng)合。“個人化寫作”的興起,意味著作家不再唯政治意識形態(tài)話語和主旋律精神是從,不再從宏大主題出發(fā)來提煉文學經驗,不再遵循經典現(xiàn)實主義的敘事法則,轉而強調個體審美經驗與文化記憶,通過個人化的審美感受和文學想象來重建個體與現(xiàn)實存在的文學關系。這種祛魅化寫作的出場,使曾經在啟蒙與革命話語遮蔽下的個體精神風貌、情感狀態(tài)、審美趣味、身體經驗乃至生理欲望等獲得了最大程度的彰顯。

(二)文學敘事的多元化

隨著啟蒙與革命話語的懸隔,上世紀90年代作家逐步解除了文化精神上的符咒,轉而變得輕盈與飄逸,進入了卡爾維諾所謂的“輕逸”的審美狀態(tài)。堅持“個人化寫作”的作家不再將文學視為符號表征領域里權力貴胄,不再用啟蒙理性、人文關懷與審美主義等精英價值來規(guī)范文學,反而將文學看成是純粹個體性的符號活動,一種以文字符號作為工具的文化生產。文學既可以是個體宣泄的手段,如方方所言,“傾訴是心靈的舞蹈”,亦如魯羊所言,寫作不過是“為了光陰的流逝使我安心”。同時文學還可以作為特殊的商品進入文化市場進行販賣與銷售,作家不再是社會和時代的良心,不再是意識形態(tài)的代言者和審美世界的永恒繆斯,反而成為以賣文為職業(yè)的文學生產商。這也意味著作家不再遵從同一性的話語范式、敘事邏輯和詩學價值原則,轉而以多元化和相對主義的立場來構建自己的文學世界。上世紀90年代的文學場也因此變得眾聲喧嘩,既有尊靈魂的寫作、為信仰的寫作,也有濫情的寫作、欲望的寫作;既有理性啟蒙的寫作,也有感性身體的寫作;既有寫實的寫作,也有浪漫的寫作;既有超越的寫作,也有頹廢的寫作;既有先鋒、前衛(wèi)的寫作,也有世俗的寫作、時尚的寫作;既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鄉(xiāng)土寫作,也有新都市文學和市民寫作。這種多元化的文學敘事,折射出上世紀90年代文學審美趣味的斑斕多姿,在消弭權力話語霸權格局的同時,也為世紀末乃至新世紀文學創(chuàng)造出新的敘事與審美空間。

(三)詩學價值的虛妄化

所謂虛妄化,就是當既定的價值體系崩塌之后,文學知識分子因為沒有可以依托的精神資源和話語范式而陷入虛無主義的價值黑洞。在90年代以前,新文學在政治賦權、知識分子的文化擔當和民眾的認知與審美訴求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詩學規(guī)范與價值系譜。而到了90年代,隨著消費文化的勃興以及全球化浪潮的濫觴,致使80年代形成的文化一體化格局走向解體,文學也逐步從表征領域的中心滑向邊緣。從文學創(chuàng)作本身而言,90年代文學并沒有陷入話語言說的困境,反而如火如荼,但作家在面對歷史與當下時,更多表現(xiàn)出一種隨俗的認同和對現(xiàn)實無可奈何的接納感。面對急劇變動的日常生活流,理性變得蒼白無力,主體精神的缺失常常使他們陷入價值悖謬的尷尬境地,試圖弘揚感性的審美張力,卻又不自覺地滑向欲望敘事的深淵,強調個體存在的合法性,又往往陷入自虐與自戀,進而切斷個體與公共空間的交往理性。像新寫實偏向自然主義敘事的“零度寫作”,在對現(xiàn)實“刻骨真實”的描摹中,基本放棄了理性反思與價值判斷的主體性突圍。新生代作家大多缺乏對歷史理性的信仰,轉而以個體當下的感性經驗作為詩性想象的文化介質。他們傾向于“新感性”的建構和愛欲人格的形塑,但卻在理性失范、倫理失貞、審美失身的“新狀態(tài)”下陷入價值虛無的陷阱?!八饺藢懽鳌睂ε运饺私涷灥镊刃哉故荆卢F(xiàn)實主義頗有些曖昧的“分享艱難”,新歷史小說對歷史記憶的肆意拆解與重構,新都市文學對都市地帶欲望泛濫和人性墮落的鋪陳敘寫,“70 后”對后現(xiàn)代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謳歌與頌贊,“后先鋒”文本實驗中的無所注心,網絡文學虛擬空間里的隨心所欲……“個人化寫作”在祛除宏大敘事的影響焦慮之后,形成了“眾神狂歡”般的敘事格局,卻未能在精神的廢墟地帶重建理性與信仰的維度,其詩學價值呈現(xiàn)出曖昧化的“懸空”狀態(tài)。

二、“個人化寫作”的歷史溯源與敘事表征

20世紀初期的鴛鴦蝴蝶派、新感覺派、海派文學等,可被視為是最早的“個人化寫作”范式。像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張愛玲乃至錢鐘書、沈從文等人的文學敘事,大多從個人的審美感受出發(fā),通過對個體存在的書寫來映照時代,少有啟蒙的“吶喊”與革命的“呼告”。在強調感時憂國、民族復興與政治革命的年代,這些個人化敘說只能以“流言蜚語”的形態(tài)游弋于主流詩學話語的邊緣地帶,但它們同樣不失為負載時代精神記憶的文學化石。80年代以來,受域外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影響,大陸文學界逐步認識到一元論政治詩學的局限,要求破除政治禁忌、重寫20世紀中國新文學史。陳平原、錢理群、黃子平等關于“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的提出,王曉明、陳思和在《上海文論》上掀起的“重寫文學史”的討論,陳思和對“潛在寫作”與“都市民間”的研究等,昭示著文學知識分子不再遵從政治詩學的元話語邏輯,而是要求從文學的復調結構來重構文學史的多元化價值譜系,這也間接肯定了“個人化寫作”的合法性。

就當代而言,“個人化寫作”可回溯至80年代的尋根文學、現(xiàn)代派與先鋒小說。尋根文學作家在面對傳統(tǒng)文化時秉有一種玩味文化的美學趣味,致使傳統(tǒng)文化成為負載個人文化想象與歷史記憶的詩性載體。陳曉明曾指出:“實際上,被稱之為‘尋根派’的文化群體,其‘尋根’的動機各異,效果也不盡相同,相當多的人,則是去尋找一種美學風格,那些‘文化之根’其實轉化為敘事風格和審美效果,一個文學講述的歷史神話結果變成了文學本身的神話?!保?1]68“‘尋根派’作為知青群體,它們本來就沒有溝通傳統(tǒng)淵源的‘文化記憶’,它們把個人記憶勉強放大為時代的、民族的歷史記憶?!保?]34由于尋根派不再面臨啟蒙與革命賦予文學的話語之魅,個人與歷史、社會、時代的共謀不再同以前顯得那般緊張和焦慮,這就為個人脫離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歷史階級意識的宏大敘事制造了契機,貌似舒緩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焦慮的尋根文學,事實上已經孕育出“個人化寫作”的詩學因子。現(xiàn)代派文學更多表達的是個體性焦慮體驗,那種類似于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所表征的精神癥候和存在主義意識,與80年代的文化精神并不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像劉索拉、徐星和殘雪等人的小說書寫,基本上都是從個體的審美體驗出發(fā)來反映自我精神世界的非理性沖動和情感狀態(tài),從創(chuàng)作主體而言,他們試圖借用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的形式策略來表現(xiàn)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人性律動和時代精神,但由于中國現(xiàn)代性本身的孱弱和現(xiàn)代性反思的缺失,致使他們小說中反映的那種現(xiàn)代性焦慮和沖突并不具備時代的普遍性。馬原、洪峰、扎西達娃、余華、格非、孫甘露、北村等人的先鋒寫作,徹底祛除了政治意識形態(tài)話語賦予當代文學的宏大敘事邏輯,由“寫什么”轉向“怎么寫”的同時也意味著文學由他律化走向了自律化。強調文學的自律本質,其實就是強調作家個體審美趣味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的主導作用,強調作家個體精神的意象流動和審美體驗的詩性張揚。如南志剛所言:“先鋒小說作家已經厭倦了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寫作模式,他們不再要求自己代表全民族和全社會來進行寫作,他們只代表自己,他們不再把人類的普遍經驗和集體的記憶當作金科玉律來頂禮膜拜,而是要敘事自己的個人化記憶和個體經驗,他們不再強調敘事中的歷史意識,而是更強調敘事中的個人意識?!保?2]新寫實作家池莉、方方、劉震云、葉兆言等人,基本放棄了為時代立言的宏大敘事邏輯和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文學賦予作家的主體性精神。張業(yè)松曾指出:“新寫實小說繞開一切觀念之爭,依據作家個人從敘事實踐中獲得的樸素認識,在文學自身之內處理文學,意于不知不覺中一一消解了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現(xiàn)實主義文藝美學原則的各項具體規(guī)約。”[13]

上世紀90年代文學真正進入多元無名的分裂時期,除了少許作家還在致力于宏大敘事,孤獨堅守理想主義價值之外,大多數都選擇了“個人化寫作”的詩學立場。陳曉明認為上世紀90年代的文學更多地表現(xiàn)為“非社會化的個人敘事”,“由于文學寫作不再關注歷史性的主題,上世紀90年代關于個人生活的表現(xiàn)經常進入欲望化的中心地帶。既作為嚴肅文學靠近商業(yè)主義的一種方式,也作為反壓抑的幻想形式?!保?4]這突出表現(xiàn)為“新狀態(tài)”寫作、“私人化寫作”和晚生代寫作的興起。張頤武在闡釋“新狀態(tài)”小說時指出,新狀態(tài)小說“力圖在個人化的想象下與當下‘中國’群體經驗中尋找一種混合”、“自我意識的要求沖破了理性的限度,個體的‘那克索斯’式展示擊破了舊的‘個性’及‘主體’神話。”[15]晚生代的欲望化書寫基本從個體審美經驗出發(fā),韓東、朱文、何頓、張欣、邱華棟等人的小說,充分反映出“個人化寫作”的價值立場。對于晚生代而言,他們更多地視傳統(tǒng)為廢墟,他們宣稱自身與傳統(tǒng)天然脫節(jié),“基本上是自我塑造的一代”[16],他們的文學想象基本從個體性記憶和現(xiàn)實經驗出發(fā),其精神沖突和情感掙扎蘊藉著個體人性的美學光暈。陳曉明認為:“晚生代是一批徹底的個人寫作者,他們在商業(yè)社會中游刃有余,因而他們標志著完全依附于官方體制的純文學歷史已經終結。”[11]142而以林白、陳染、海男、衛(wèi)慧、棉棉等為代表的私人寫作,則將”個人化寫作”推向極端。林白的《一個人的戰(zhàn)爭》、陳染的《私人生活》、衛(wèi)慧的《像衛(wèi)慧一樣瘋狂》、棉棉的《糖》等,通過對女性精神世界和身體經驗的魅性展示,從而為我們營構了斑斕多姿的女性私域空間,揭橥了女性在壓抑性文明狀態(tài)下遭遇遮蔽的個體性存在癥候。衛(wèi)慧在《像衛(wèi)慧那樣瘋狂》中甚至直言不諱地說道:“寫作是私人化的,某種意義上就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碧K童、劉震云、葉兆言等人的新歷史主義寫作,完全是以個人化的視角切入歷史,徹底解構了歷史理性的客觀真實性,反而以一些細小微妙的人物和事件來構筑所謂的歷史記憶,將歷史視為個人想象的精神飛地。在蘇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劉震云的《故鄉(xiāng)天下黃花》、《故鄉(xiāng)面和花朵》、《故鄉(xiāng)相處流傳》,葉兆言的《一九三七年的愛情》等小說中,看不到歷史理性賦予我們的那種宏大時空在場,也看不到表征時代風云變幻的歷史存在,反而是一些飄落在歷史邊緣地帶的平凡瑣事。

三、“個人化寫作”詩學生成的文化溯源

當代文學之所以會放棄對共名邏輯和歷史總體性的信仰,轉而秉持“個人化寫作”的話語范式,其主要原因正在于社會文化心理結構的整體性改變。80年代基本上是一個理想主義時代,一個修復歷史、重拾浪漫的歷史階段。在這個短時段中,政治話語處于符號生產場域的中心,并通過確立文化領導權來重塑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共名邏輯。具體到文學而言,則通過對文學生產機制的重建來賦予文學以符號權力。洪子誠在談到當代文學一體化格局時指出:“從一個比較長的時間上看,最主要的并不是對作家和讀者所實行的思想凈化運動,可能更重要的,或者更有保證的,是相應的文學生產機制的建立?!保?7]國家出資興辦的文學期刊和媒體網絡,官方批評雜志和各類主流型文學評獎活動,高等教育對文學的經典化和精英主義批評范式,各種嚴格的書報審查制度,代表作家體制化的作家協(xié)會組織等,共同構建起當代文學生產機制和文學場。由于文學生產機制依托于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結構,并通過分有主流政治與文化話語的權力來構建自身的話語平臺,因此必然會堅持整體主義文化理想,遵循政治話語的同一性法則,推崇革命與啟蒙的宏大敘事邏輯,并以現(xiàn)代性以來的精英價值理念來規(guī)范時代精神。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展,上世紀80年代初期構建起來的政治一元化格局開始遭遇不同程度的解構,多極化力量獲得彰顯,強調領袖權威和政治獨統(tǒng)的話語范式受到質疑,思想解放運動為政治場域帶來了民主與自由精神,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開始檢視人的異化問題,新啟蒙主義要求凸顯“五四”時期的個性自由,認為啟蒙理性并非是以群體力量壓制個性存在,而是要通過理性精神的喚詢,來構建個人的主體性存在,如李澤厚所言:“今天已不再是強調統(tǒng)帥意志和絕對服從的戰(zhàn)爭年月,而是社會主義民主提上迫切日程的建設時代。重視個體的權益和要求,重視個體的自由、獨立、平等,發(fā)揮個體的自動性、創(chuàng)造性,使之不再只是某種馴服的工具和被動的螺釘,并進而徹底消解傳統(tǒng)在這方面的強大惰性,在今天比在近代任何時期,倒更加緊要?!保?8]這意味著文化思想界試圖通過文化現(xiàn)代性的話語建構來發(fā)掘個人主體性,從群體啟蒙轉向個性自由民主的價值追求。劉再復的“性格組合論”與“文學主體性”理論,以文學審美來反思人性存在的多元化性格表征,以“主體意識的純情弘揚”[19]來構建個人主體性的神話譜系。“文學即人學”的討論也將話語重心偏向文學對個人存在的表現(xiàn),所謂的“人”已經開始由政治人和社會人轉向具有較多私性特征的個體。但必須指出的是,不論是在思想史范圍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對個人主體性的價值吁求并未同理性啟蒙、倫理信仰和審美主義等精英價值產生分裂,李澤厚的“積淀說”認為個人主體性并不能超越文化心理結構而孤立存在,后實踐美學所謂的感性欲望同樣需要在社會文化層面展開,換言之,80年代所構建的“人”依然是宏大的個人主體,即“大寫的人”。

到了90年代,隨著消費文化的全面勃興和泛審美主義的全球化播撒,80年代所構建起來的整體性文化心理結構和個人主體性神話走向解體。政治意識形態(tài)通過懸隔政治話語(“不爭論”姓“資”與姓“社”)、偏執(zhí)經濟場實用功利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價值取向,從而使90年代逐步走向“去政治化”的政治“祛魅”之途。這最終將所謂的個人主體性自由引向經濟主義的利益博弈和市場民主,引向消費主義的個體欲望滿足之上。就思想文化界而言,面對90年代的市場經濟改革和消費主義文化的泛濫,知識分子群體逐步從廣場中心滑向邊緣,80年代那種共名的話語邏輯和價值信仰走向彌散,“90年代以后,隨著新啟蒙運動的逐漸解體,原來作為內在和諧的作為主體性的人,也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解體,先是人的精神靈魂與他的世俗肉體發(fā)生了分裂,隨后,哲學人類學意義上的抽象的人,被置于具體的歷史語境中,被還原為不同的具有鮮明現(xiàn)實身份的公民、國民、市民等。”[20]90年代的個人已基本放棄80年代啟蒙主義傳統(tǒng)對個人主體性的價值賦魅,轉而傾向個人欲望的宣泄和功利價值的滿足,祛除了理性主義、倫理意識和審美超越的個人最終成為直面?zhèn)€體自身存在的“小人”。王曉明認為:“90年代的‘個人’意識長成了一副極不對稱的體格:物質欲望和官能沖動愈是泛濫,精神要求和公民責任感卻日漸萎縮,無聊和惶恐愈是深切,生活的主動性和熱情卻漸傾消退?!保?1]這種價值批判無疑表現(xiàn)出啟蒙知識分子對個人主體性終結的精神焦慮和對“后個人”時代來臨的極度無奈。后現(xiàn)代主義和日常生活審美化思潮在90年代的濫觴,使80年代構建的理想主義大廈和審美主義價值譜系遭到解構,利奧塔所謂的“讓我們向統(tǒng)一的整體開戰(zhàn)”口號,成為中國后現(xiàn)代主義者破除元敘事和共名邏輯的神圣箴言,“日常生活審美化”消弭了藝術和日常生活之間的文化界限,媒介文化的興盛和“視界政體”的形成,與文化市場聯(lián)姻構建了個人感官享樂與肉身沉醉的欲望迷宮。具體到文學而言,90年代文化市場的形成沖擊著80年代形成的文學生產機制,一些作家逐漸從體制內走出來,成為自由撰稿人?!渡交ā冯s志甚至在1999年開設“自由撰稿人專欄”,由此形成體制內寫作與體制外寫作的雙軌機制。隨著政府對文學投入的縮水,80年代居于文化主流地位的文學期刊陷入運營的困境,許多文學期刊不再像80年代那樣堅守純文學的價值導向,反而為迎合讀者的消費趣味而作出調和。版稅制度的改革和文學市場機制的形成,使作家開始從傳統(tǒng)的純文學創(chuàng)作走向與文學市場的共謀。經濟利益的驅動導致許多作家開始為錢而寫作,為暢銷而寫作,為大眾消費群體而寫作。讀者也不再將自己定位為純文學的審美接受者,而是從文化消費的立場來購買和閱讀文學作品。大眾消費品位和世俗審美趣味反過來又操控作家的創(chuàng)作和出版社的價值取向??傊?,90年代消費主義文化的興起,徹底改變了80年代以來的精英文化價值譜系,置換了知識分子的共名邏輯和同一性訴求,導致文化思想領域的分化,文學市場化和消費化解構了布迪厄所謂的“輸者為贏”的權力邏輯,祛除了啟蒙與革命的宏大敘事法則和知識分子的個人主體性神話,最終使文學敘事由時代“共名”的話語范式走向多元無名的“個人化寫作”立場。

“個人化寫作”破除了以理性啟蒙和政治革命為主導話語范式的理論桎梏,形成了多元化的審美趣味和敘事格局。但隨著文化轉型導致整體性文化心理結構的改變,以及穩(wěn)定文化價值與詩學規(guī)范的解體,作家們既難以依托傳統(tǒng)的價值資源進行言說,又無力對新變的文化現(xiàn)實進行理性觀照與審美重構,加上世俗消費文化的催逼與利誘,致使“個人化寫作”最終陷入價值“懸空”的狀態(tài),信仰倒塌、理性缺失、倫理錯位與審美悖反在文本中交錯互置,世俗化的欲望宣泄與感性狂歡褫奪了思想與精神對文學的詩性守護。新世紀文學十年的發(fā)展,承續(xù)了90年代“個人化寫作”的詩學路徑,但在時代精神的價值重塑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拓展,或許,秉持“個人化寫作”的中國作家們,應該有著更為神圣的文化擔當。

[1]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88.

[2]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M].陳清僑,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523.

[3]魯羊.天機不可泄露[J].鐘山,1993(4).

[4]劉心武.文化效應和民間空間[J].上海文學,1996(1).

[5]何頓.寫作狀態(tài)[J].上海文學,1996(2).

[6]林白.記憶與個人化寫作[M]//一個人的戰(zhàn)爭附錄.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9.

[7]戴錦華,王干.女性文學與個人化寫作[J].大家,1996(1).

[8]陳曉明.無邊的挑戰(zhàn)[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00.

[9]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M]//魯迅全集:第4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511-512.

[10]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7.

[11]陳曉明.表意的焦慮[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68.

[12]南志剛.敘述的狂歡與審美的變異——敘事學與中國當代先鋒小說[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134.

[13]張業(yè)松.新寫實:回到文學自身[J].上海文學,1993(7).

[14]陳曉明.自在的九十年代:歷史終結之后的虛空[J].山花,2000(1).

[15]張頤武.“新狀態(tài)”的崛起——中國小說的新的可能性[J].鐘山,1994(5).

[16]林舟.在期待中期待——韓東訪談錄[J].花城,1996(4).

[17]洪子誠.問題與方法[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192.

[18]李澤厚.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7:41.

[19]夏中義.新潮學案——新時期文論重估[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27.

[20]許紀霖,羅崗,等.啟蒙的自我瓦解[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7(27).

[21]王曉明.半張臉的神話[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0:167.

猜你喜歡
個人化詩學話語
背詩學寫話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法蘭克福書展個人化書籍走紅
“尚長榮三部曲”帶來無盡思考——且說個人化藝術創(chuàng)造的價值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7:36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11
女性形象的個人化書寫——嚴歌苓小說解讀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5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
兩種翻譯詩學觀的異與似
外語學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54
泸西县| 台北市| 清水河县| 闽清县| 安岳县| 晋中市| 开江县| 察哈| 台州市| 南充市| 米林县| 轮台县| 汶上县| 武宣县| 泸溪县| 灵川县| 霍山县| 鄂州市| 大悟县| 宜春市| 东海县| 津南区| 布尔津县| 卢龙县| 贺兰县| 美姑县| 泰顺县| 永吉县| 铜梁县| 密山市| 旺苍县| 河北省| 南丰县| 三台县| 泽州县| 沁阳市| 乐业县| 江安县| 鲁山县| 四平市| 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