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梭羅與陶淵明的“隱”文化及其生命觀照意義

2013-08-15 00:52:09
關鍵詞:瓦爾登湖梭羅陶淵明

楊 琳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外語系,廣西 崇左 532200)

中國東晉時期著名的田園詩宗“五柳先生”陶淵明(約公元365-427)在追求浪漫與自由的隱逸之路上漸行漸遠,后世感懷其釋懷于名利、漫步于三徑黃花叢的淡泊與怡然,頌唱其不事雕琢、風華清靡的詩歌,對其人其作之探尋不絕如縷。千年流變,19世紀“美國文藝復興”時期“超驗主義”代表作家梭羅(1817-1862)也隱逸于瓦爾登湖畔的一潭碧綠,心靈澄澈,以“自然之子”的形象受眾多學者文墨備加推崇。僅在現(xiàn)代中國,“陶學”蔚然成風已有百年,學者從藝術審美、心理角度、文化角度、人格思想角度、自我意識與政治品節(jié)等諸多方面進行研究以走近這位“隱逸詩人之宗”。無獨有偶,200年的光陰荏苒,美國學者們在對梭羅從各個層面進行剖析的過程中,梭羅也以其獨特的自然氣息征服了挑剔的本國研究者,被公認為美國的經(jīng)典作家。

一、梭羅及其作品在兩個國度的奇特接受

梭羅是美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流派——“超驗主義”的代表作家。然而,梭羅躋身美國經(jīng)典作家的道路卻不是一帆風順的。美國學者以其固有的“自我”觀念與分析性思維對這個頗具爭議的人物進行條分縷析,形成了從哲學、文學、生態(tài)乃至宗教的批評角度研究梭羅的很多論著。“如果把1862年愛默生發(fā)表在《大西洋月刊》上的‘梭羅論’作為梭羅研究的起點,那么美國的梭羅研究已經(jīng)有了144年的歷史”。[1]在整個過程中,由于偏離美國主流的政治目標與價值取向,除了與梭羅同時代的極少數(shù)作家如愛默生認為他“寫出了本國最好的書”之外,梭羅及其作品更多地接受了挑剔的審視與評價,如作品中缺乏美學意義,宗教信仰上的“東張西望”等等。只有在20世紀40年代以來,美國學者們多從生態(tài)學和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角度關注梭羅,并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如《瓦爾登湖》與“《圣經(jīng)》諸書一起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為‘塑造讀者的25 本書’”,[2]扉頁“1969年,梭羅的塑像被正式安放在紐約的‘名人館’”與1985年《美國遺產(chǎn)》列出的“塑造了美國民族性格的十本書中,梭羅的代表作《瓦爾登湖》高居榜首”。[3]鑒于梭羅是美國重要文學流派“超驗主義”的代表作家以及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影響,中國學者對其不斷研究,并發(fā)現(xiàn)梭羅與其作品似乎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中國人接觸最早的梭羅作品當屬徐遲先生翻譯、上海晨光出版公司于1949年10月所出版的《瓦爾騰》(Walden),即后來經(jīng)徐先生重譯的2009年6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所出版的《瓦爾登湖》。除了以《瓦爾登湖》命名的不同譯本之外,也出現(xiàn)了以《湖濱散記》取名的不同譯本,其最新版本為曾光輝所譯之刪減本,2005年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近年來,梭羅越來越多的作品開始受到了中國譯者的青睞,如2009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石定樂所譯的《野果》(Wild Fruits)、2010年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方碧霞所譯的《尋找精神家園》(Letters to a Spiritual Seeker)以及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王海萌所譯的《種子的信仰》(Faith in a Seed)等,版本多為英漢雙語本,2009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所推出《瓦爾登湖》全英版本,更能讓讀者從英文原著的字里行間走近梭羅,與作者一起分享淡泊、恬然與富足的自然與心靈盛宴。與此同時,中國文壇從精神層面與心靈角度對《瓦爾登湖》做出了客觀而又中肯的評價,這也是將讀者帶入深度閱讀的引子。這種熱心的譯介,從一開始,就是良性的。這是一種奇特的接受現(xiàn)象,中國學者與讀者可以說是毫無保留與批評地推崇梭羅及其作品,如徐遲先生評論:“他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而且是精美絕倫,世上罕見。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這《瓦爾登湖》毫不晦澀,清澄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外研社《瓦爾登湖》英文版書借用了英國詩人埃德蒙·斯賓塞的詩句“The noblest mind the best contentment has”(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作為書的扉頁題詞,封面上還有如是描述:“我只看到,一個心靈知足的人,在那里就像在皇宮里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除此之外,梭羅被作為中美浪漫主義精神對比的親和劑,將與持有自然主義觀或走向自然的詩人如海子、葦岸等都匯聚在了一起。[4]學者們從《瓦爾登湖》的字里行間尋找中國文化的痕跡,于是追蹤至梭羅作品中的儒道之說,將梭羅的精神源泉追溯到孔子與顏回[5],使得梭羅“將曠野變成花園,這是近代許多美國作家的夢想”[6]與中國隱者“抱樸田園”的操守遙相呼應。

二、陶淵明及其作品的傳播與研究

相比對于梭羅的關注,學者們對陶淵明這個中國土生土長、“止泊”與“睿智”集于一身的“隱逸之宗”更是一往情深。在陶淵明身后,歷朝歷代有關陶淵明其人其詩其事的研究從未間斷,19世紀末到迄今為止,“陶學”的近代化研究百多年來亦蔚然成風。吳云先生在其《“陶學”百年》當中將國內(nèi)對于陶淵明的近代化研究分階段進行了極為詳盡的梳理。陶淵明的人格、其隱逸行為背后的精神境界、價值觀追求與豁達的哲學觀、他的田園詩歌及詩歌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對生命的哲學思考、其浪漫情懷以及氤氳這種情懷的精神沃土與文化意蘊、儒家與道家思想對陶淵明意識的浸染等等視角,都成為學者們不斷挖掘探討的話題。中國學者在研究陶淵明的過程中,所發(fā)出的多為褒揚與艷羨之聲。學者們在他的“貧富常交戰(zhàn),道勝無戚顏”中尋找到“人格自足力量的支撐作用”,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體會到陶淵明的“物我兩相忘的”淡泊心與自然觀。[7]17當然,在此過程中,其政治取向引發(fā)了一些學者對陶淵明的“隱逸”展開真假辨析,其詩篇中透露出來的感懷時光飛逝的詞句也為“陶學”研究提供了死亡焦慮與生命意識的話題。在跨越重洋的美國,中國學者們找到了梭羅,以“回歸自然”為契機,從作品的哲學淵源和崇尚自然的共同主題探索中美文化共性的東西,并嘗試創(chuàng)造對話的可能;[8]兩位隱者抱樸守拙、從心而活的“隱逸”生活方式為現(xiàn)代人覓到了“人文關懷”的蹤跡。[9]除上述所提到的研究之外,中國學者將陶淵明與梭羅聯(lián)系起來,給中美文化找到會通立足點的著述在目前仍是寥落星辰。當我們放眼中國之外,會發(fā)現(xiàn)“陶學”的研究并非是孤單的,甚至在他者文化中可以賞析到頗具中國風的陶淵明,如在一水相隔的日本,陶淵明及其詩歌所呈現(xiàn)出的也是一幅親切、恬然、自然質樸與超脫生死的模樣。日本學者將“淵明文學作為大眾文學的普及化程度”足見陶淵明及其詩歌在日本文壇的深厚影響,[10]這也許是因為“菊”“酒”二物在中日兩國文化當中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相比之下,美國學者對陶淵明的關注卻冷淡得多,而且陶淵明是以截然不同的身份—昔日良好環(huán)境的代言人、不積極入仕便不得不“面朝黃土背朝天“、經(jīng)受“水旱之虞”與“病痛之災”的中國農(nóng)民中的“異類”,出現(xiàn)在西方文化介紹當中,這是陶淵明本人、中國學者及讀者怎么也始料未及的。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漢學家馬克·埃爾文(Mark Elvin)在其作品《大象的隱退》(中國環(huán)境史)當中以中國東晉詩人陶淵明為“契機”描寫一種自然的啟示(Nature as Revelation),認為彼時的自然景色已經(jīng)不僅僅是自然景色,陶淵明是一個貴族隱逸詩人,其隱逸是受到當時貴族競相隱逸之風氣影響的,是一種明顯的、眾目睽睽之下的當世撤退,是為了凸顯自己的謙虛和與世無爭。因此,馬克認為陶淵明是一個上等的詩人,卻是一個隱逸的“裝模作樣者”(a poseur)。當然,馬克在《大象的隱退》中所闡述的是21世紀所時興的環(huán)保主義,認為陶淵明所宣揚的田園風光只不過是對過去良好自然環(huán)境的緬懷罷了。[11]美國教科書《世界社會的歷史》的作者麥基也在他的書中提到了陶淵明,卻是在把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與哲學傾向進行綜合分析之后,將他的歸隱行為認為是對職場生活厭倦、放棄進取官場、寧愿黃土里淘生活的中國農(nóng)民中的“異類”。[12]這樣的評價也不是完全沒有其合理之處,但卻是中國讀者所感到不歡欣的。

三、梭羅與陶淵明之“隱”的生命觀照意義

新英格蘭“超驗主義”思想的影響可以說是理解梭羅所有作品的導航欄。超驗主義者強調(diào)“自強不息”、“修身養(yǎng)性”、“與超靈溝通”以及“個人的重要性”。在對生命質的提純中,梭羅認為人立于天地之間,在對外部世界的靜謐自省中,才能觸到“超靈”的存在;只有與上帝的化身——自然和諧為一,人才會具有超脫與向上的動力。因此,與其說梭羅的“隱”是面向自然的返樸歸真,毋寧說是他對生命自身的修煉與升華,最重要的特點是“超驗主義”。再觀陶淵明,他經(jīng)歷了從出仕前青少年時期的“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到出仕游宦的而立之年,再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歸隱時期,實現(xiàn)了自己人生的取舍與曠達。陶傳詩一百多首,多為描寫田園的自然風光與遠離塵世的心境,其“隱”的主要特點是“為保全一份質性自然”的“自然觀”。[7]19兩位隱者“隱”的初衷與誘因不全相同,但所選擇的都是借自然之“手”來為自己心靈荒瘠的土地奉獻一支各自時代難以認可的玫瑰。其次,梭羅與陶淵明都具有哲學化的傾向。梭羅的作品中體現(xiàn)了他對人性的深刻認識以及對“清貧的圣賢”的隆重推介,人生的操守問題是作者一直聚焦的問題—“德是唯一可穩(wěn)操勝券的投資”。在梭羅的眼中,人生的根本問題是人應該開啟尋找自我的歷程,耐心地跟隨大自然的步伐,能夠傾聽自己心靈的反響,通過宗教的修煉讓神性的光輝來黯淡獸性的蠢蠢欲動。不過,在中外學者引經(jīng)據(jù)典探討中國孔子、孟子以及老莊等古圣賢對梭羅的影響時,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梭羅自始至終的信仰是“尋覓天國”。他認為“人生單純而熱烈的滿足或令人難忘的對上帝的贊美無處可尋”,[2]41同時他的一生都在傾聽自然的心跳并清晰地遵循神諭,在欣賞上帝的手跡——大自然的美??梢哉f梭羅的一切行為都是來自內(nèi)心的那一束光,這一點與陶淵明是不同的。梭羅行事純是因為其生命依歸有明確的方向,耶穌基督是他毫不動搖的依靠。所以,在常人難以忍耐的艱苦環(huán)境中,梭羅以清教徒苦修般的生活使自己手潔心清,來擺脫被奢侈品包圍著的窮困,追求靈魂的至上快樂。當我們返回瓦爾登湖畔,可以看到梭羅實際上進行的是一種“教義問答式”的思考,思考“人生的宗旨,什么是生命的真正的必需品與資料”,他的怪癖的生活方式以及眾人目中的孤獨與寂寞在他看來是“合情合理、非常自然”而又“幸福無涯”的。“白晝推移,為的是照亮我的某些工作;剛才還是清晨,看啊,轉眼間就成了黃昏,而我,沒完成一件有價值的事?!保?]61梭羅所盼望的是永恒生命的綻放,是一種對世俗享受保持警覺的清修行為。可以說,正是源于梭羅內(nèi)心堅定的“德”之操守與對永恒生命的思考,梭羅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樂趣,新鮮事層出不窮”,因為他善待了上帝賜給他的眼睛與靈魂。

相比之下,現(xiàn)世人物質生活已經(jīng)達到了極其富足的程度,可“四處尋歡作樂”并“出入社交場合與劇院”;但是他會倦怠,會困擾,其靜修思考的天賦會被物欲所消磨殆盡,在人生這場“沒有結局的多幕劇”中,忘記了大自然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在貪婪索取的過程中麻木了自己的感官,喪失了心靈的平和以及欣賞生命的真正之美。

再觀陶公,他卻是在一種綜合的“信仰”中獲得了心靈的富足,他將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等哲學觀與他對佛性的深悟隱性地嵌入詩歌的字里行間,讓讀者在田園風光與日常生活中去思索生命的哲理。因為他在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中獲得了精神營養(yǎng),歸隱之后更以廣博的胸懷與佛道結緣,具備理解“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田園之物中蘊含著生命大奧妙的慧根,因而才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飄逸,而他對死亡的冷靜與理性思考也可以使讀者想起莊子鼓盆而歌的洞穿世事。陶淵明的創(chuàng)作實際上是在大自然中探索人生真諦的過程,由憂傷到曠達,從“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的無奈與歲月一擲心理到“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的精神自然,從而實現(xiàn)了生活的隱逸,生命的極大伸張。

由此觀之,盡管兩位隱者的信仰或哲學觀各異,但他們對生命本身的尊重與心靈的回歸主題卻有共鳴點: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現(xiàn)世人營營利利而放棄生命中最可寶貴的東西的極大的諷誡:缺乏了對生命的認真思索,即使物質生活達到極致,我們也很難像梭羅與陶淵明一樣,慢走一段路,慢賞一朵花,慢聽自己的心靈歌唱。因此,研究他們對現(xiàn)今浮華人世有著極大的啟示:回歸自然、回歸心靈、回歸生命的本位才是達到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唯一途徑。

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注意到兩位隱者自然觀背后的心理原因。后世人對陶淵明與梭羅作品中流露出的自然之美無比向往,是隱藏在對隱逸生活的清苦平淡刻意美化與視而不見的面紗之下的。梭羅在1845年開始步入大自然開始自己的靜觀默想之旅,這只是其超驗理想踐行的伊始,梭羅時年28 歲??梢哉f,這是一個“而立之年”之前的年齡,是蓄勢待發(fā)的年齡,也是一個可以隨社會與自身體驗不斷調(diào)整自身行為的年齡。梭羅在守候瓦爾登湖兩年之后,于1947年重返康城,此后他依然懷揣理想主義與國內(nèi)日益嚴峻的現(xiàn)實危機進行對抗,表現(xiàn)出對美國拓殖歷史與蓄奴制度的焦慮與譴責;1860年之后,梭羅重歸大自然,淡泊地進行人生意義的探索與哲學的思考,這時的他已年屆四十有三。當他在現(xiàn)實的泥淖中掙扎之后,再次面向自然尋找自己的生命之光。梭羅的隱逸之路是一波三折的,由初始的年輕隱逸之思到十多年后的隱逸之實,是從自身精神與肉體上的短暫靜修磨練到大地上奔走以實行護庇人、搭救人的“神行”,再到重返瓦爾登湖之后別樣的喜悅與輕松。這是人生河流從小河階段遇到大石湍急、水勢隨著時光慢慢寬闊卻漸漸沉積而至平靜的過程。遺憾的是,這位美國人眼中的“有刺灌木”于1862年因病去世;若否,他定能奉獻世人更好的精神食糧與生命啟示。

陶淵明在經(jīng)歷了“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的心靈困頓之后,真正開始自己的歸隱時期也是40 歲左右,其《歸去來兮辭并序》“已署名作于‘乙巳歲十一月’,即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四十一歲辭彭澤令歸田之初所作?!保?3]“四十大約是人生過程中最大的一個關鍵;這個關鍵的重要性及其特殊刺激性,大概是古今中外的人士同樣特別感覺著的”,“……四十歲是人生旅途中最大的一個關鍵,在心理上生理上都有一種特殊的轉變,因此影響到整個人的態(tài)度、行動及其畢生的事業(yè)”,[14]陶淵明在紅塵蹉跎多年,始終未能看到顯達的曙光,從而選擇田園歸隱,這是在對現(xiàn)實失望之后尋找自然之道的行為?!叭松呤艁硐 ?,而晉朝人的平均壽命僅為三十幾歲,是以對五柳先生而言,他并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無端消耗在紛擾的紅塵中了。因此,田園生活的清苦并沒有影響他對心靈自由的追求與踐行?;谶@樣的認識,再回顧梭羅由隱而出再到復歸自然以及陶淵明的隱而不出,便是在情理之中的了。但殊中存同,他們的人生軌跡是每個人生命旅途都要經(jīng)歷的路線,出于社會人生初始階段的奮斗到中年之后對自己心靈的終極關注,兩位隱者面向自然的迤邐而行也確是他們航至人生的“中海峽”之后,選擇給自己的心靈一個肯定的交代。梭羅是值得敬佩的,因為他在如此年輕的年齡就存有一種對生命如此清醒的認識與尊重,以簡單而馥郁的孤獨一生為讀者留下了精美絕倫的精神生活,告訴人們脫離塵世,即使是“暫時脫離塵世”也是“舒服的、營養(yǎng)的”;陶淵明是值得敬佩的,因為他在自然中所獲得的愉悅歡欣與生死達觀是對生命智慧的認知,他告訴現(xiàn)世人一條樸素的真理:只有維持一種良性的人與自然共處的關系,人類才能覓到真正平和與自由的生活。由此角度分析,在人類探尋生命真諦的旅途中,人們在中美文化中皆能找到一種“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感覺,進而得以構建會通理解的橋梁。

三、結語

世事浮華,很多人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中經(jīng)常迷失人生的方向,撥錯自我價值的羅盤,拒絕傾聽自己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的呼喚。物質極大豐富了,幸福指數(shù)卻不升反降,焦慮的心態(tài)不斷升級,內(nèi)心缺乏敬畏感,與大自然的疏離感日趨加深,卻又因為氣候變化、人工智能、核戰(zhàn)爭和失控的生物技術而對我們所處的現(xiàn)實世界的無比擔憂,忘記了簡單與短暫的休息也是一種幸福與營養(yǎng)。耐人尋味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梭羅和陶淵明借由現(xiàn)代學者研究之手不斷回歸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這更多的應緣于人們漸漸領悟到了他們作品中永恒的主題——對生命本身的尊重與對生命源泉的熱愛。梭羅是“眾人皆醉我獨醒”引吭高歌的那一只“雄雞”,他呼喚人們做那“永恒的稚子”,做到精神上極為富足的人;陶淵明則以其靜穆的哲理給世人梳理生命應“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自由與曠達的脈絡。舊菊已荒蕪,瓦爾登憔悴,隱者的身影遠去。在兩個不同的國度里,梭羅與陶淵明的接受程度與自然觀異同參半,對他們的研究所喚起的,將是人類對自然的天然親近與敬畏、對生命的日益深度思考以及對自身的人文關懷。

[1]王光林.美國的梭羅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99.

[2]梭羅.瓦爾登湖[M].林志豪,譯.??冢汉D铣霭嫔?,三環(huán)出版社,2007.

[3]陳愛華.梭羅在中國:1946-2005[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2):42.

[4]樊星.中美浪漫主義精神的異同比較[J].天津社會科學,2007(6):100.

[5]冒鍵.瓦爾登湖畔的圣賢:梭羅與孔孟之道[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59.

[6]胡家?guī)n.闖入“花園”的“鐵馬”[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3):3.

[7]白振奎.陶淵明、謝靈運詩歌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8]浦立昕,蘇明海.回歸自然的意義—陶淵明和梭羅的自然比較研究[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71.

[9]李潔.從對“樸”的訴求看梭羅與陶淵明的“隱逸”[J].蘭州學刊,2007(12):134.

[10]劉靜.二十世紀的日本陶淵明研究[C]//第二屆中日陶淵明學術研討會文集,2001:147.

[11]Mark Elvin.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M].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2004:362-364.

[12]李毅.美國教科書里的中國陶淵明集[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269.

[13]陳慶元,邵長滿.陶淵明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269.

[14]袁昌英.行年四十[M].北京:商務出版社,1946:81.

猜你喜歡
瓦爾登湖梭羅陶淵明
我們一直是要好的朋友
小品文選刊(2024年2期)2024-03-03 13:12:39
你好,陶淵明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爾登湖》中的隱士情懷
《瓦爾登湖》中的隱士情懷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200
新少年(2017年11期)2017-12-07 16:09:46
《陶淵明 飲酒》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亨利·大衛(wèi)·梭羅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書
中國三峽(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11
不為五斗米折腰
青神县| 若羌县| 乐亭县| 寻甸| 台江县| 嵊泗县| 华坪县| 治县。| 甘南县| 德钦县| 临江市| 都江堰市| 济宁市| 织金县| 双城市| 嘉祥县| 平原县| 阜南县| 洞头县| 珲春市| 原平市| 涞源县| 南和县| 勐海县| 邵东县| 高邮市| 翁牛特旗| 民丰县| 丹江口市| 遂昌县| 阿拉尔市| 郓城县| 秦安县| 马鞍山市| 洛扎县| 天镇县| 北流市| 鄯善县| 侯马市| 原平市| 和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