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龍
(安徽大學歷史系,安徽阜陽236000)
潁州在歷史上,或分或和,遷改變化不一,研究起來頗為復雜,潁州總是以不同名稱和不同形式出現(xiàn)在各種史書、方志中,有“汝陰”、“阜陽”、“順昌”等名稱,經(jīng)歷過幾次行政單位的變更,或“國”,或“州”,或“府”,或“郡”,或“縣”。探討歷史上潁州的沿革情況絕非易事,只有考察清楚潁州在歷史的更迭才能對潁州府的研究有所助益。
《禹貢》記載潁州所在地乃是“豫州之域”,地接中原。周朝實行分封制,潁州所在地是周朝胡子國的國都,是一個文化發(fā)達的地域。戰(zhàn)國時期,南方的霸主楚國統(tǒng)治了潁州所在地。嬴政一統(tǒng)天下,設汝陰縣,屬陳郡。兩漢時期,屬豫州部汝南郡。三國時期,置汝陰郡,后廢。北魏朝,孝昌四年置潁州,潁州之名自此始,并以汝陰縣為治所。南北朝時期,潁州乃為兵家所爭,名稱朝置夕改,但大多以汝陰為名。隋朝初年,又改潁州為汝陰郡,后又改為汝陰州?!杜f唐書·地理志》中記載武德六年,復稱潁州,天寶元年改潁州為汝陰郡,乾元元年再次復稱為潁州,名稱雖幾經(jīng)變化,但治所一直是汝陰縣。五代承襲唐置稱潁州。潁州升為府是在北宋,宋神宗以潁王承襲帝位,于是升潁州為順昌軍,1116年改順昌府。建炎四年,金兵占領順昌府,紹興和議后復稱潁州。元、明以來,潁州屬地不一,元代屬汝寧府,明代曾隸屬臨濠府、鳳陽府,并在潁州設潁川衛(wèi)。
滿族軍入山海關,順治二年占領潁州,作為淮西重鎮(zhèn),清朝罷潁川衛(wèi),潁州仍屬鳳陽府。雍正二年,潁州升為直隸州,直屬安徽省。雍正十三年,安徽巡撫王纮上奏升潁州為府,雍正批準,并另設縣治潁州故地,雍正為此新置縣取名為阜陽。潁州升為府后,下治阜陽縣、潁上縣、霍邱縣、亳州、太和縣、蒙城縣。同治三年增設渦陽縣,取阜陽、亳州、蒙城及鳳陽府所轄宿州地。
潁州“襟帶長淮,控扼陳蔡”,位于中原要地黃淮海平原,地理位置優(yōu)越;“梁宋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懊翊驹A簡物產(chǎn)美,土厚水甘風氣和”,農業(yè)發(fā)達,物產(chǎn)豐美,經(jīng)濟發(fā)展條件優(yōu)越。但自宋元以來,黃河決堤,河水泛濫,使整個皖北地區(qū)的環(huán)境惡化,河流泥沙堆積,河運不便,土壤也因為洪水泛濫變得貧瘠,再加上自然災害的盛行,潁州的地理優(yōu)勢在慢慢消退。潁州府就在這樣的江河日下的形勢下誕生了。
清朝雍正十三年四月四日,潁州直隸改為府治,安徽巡撫王纮向皇帝上報:“潁州界接豫省,地方遼闊,錢谷而外,刑名事件數(shù)倍他屬。即本州地方之事,猶慮竭蹶不遑,何能再顧屬邑,似應將潁州升為府治。”改府的最大原因是因為潁州治安形勢惡劣,地域遼闊的潁州應分設多個機構來管理。潁州府域的形成一則是因為地域過于遼闊,管理不便,二則是因為該地民風好爭斗。刑名案件多,升為潁州府新設縣有利于地區(qū)的管理。
以下詳細分析潁州府形成的原因和潁州人文地理之間的關系:
《潁州地理志》記載潁州“川原平曠,土壤饒沃”?!稘}州府志·輿地志》也記載“潁地周圍兩千里,率皆平原曠野,較之名山大澤之藏,關隘厄塞之固,似猶有所未備”。潁州所處為淮北,處于魯、豫、蘇、皖的交界之處,交通雖然便利,但一直歸屬不定。這種邊界交錯的地區(qū)是政治力量控制薄弱的地方,政教所施,鞭長莫及。中央的政治力度不夠,地方必定是財力不濟,地方政府無法維持該地區(qū)的基本治安,人民為了自保習武,所以該地區(qū)尚武之氣很濃。再加上潁州幅員遼闊,地勢低平,便于農業(yè)的發(fā)展,但是潁州并沒有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前進,還是保持單一的農業(yè)生產(chǎn)模式,經(jīng)濟格局保守,難以有大的發(fā)展。
宋代歐陽修盛贊潁州“民淳訟簡物產(chǎn)美,土厚水甘風氣和”,在各朝代的史書中記載潁州之民都是“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從這里走出了許多的歷史名人,所以才有蘇軾“士風備于南北,人物推于古今”的贊譽之詞。時間的推移,歷史的更迭,南北交戰(zhàn),社會風俗與習俗都在悄悄地發(fā)生改變。在《漢書·地理志》有記載:“汝南之別,皆急疾有氣勢”,汝陰地區(qū)的人大多都是率性而為,潁州區(qū)域人才輩出,文武全才者眾。但書籍中也有記載皖北地區(qū)“民好爭斗”,雖然該地區(qū)長期以來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本應士禮儀之邦少爭斗之態(tài)。但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尚武之氣濃厚。從陳勝吳廣起義,秦末項羽、劉邦揭竿而起再到漢末軍閥混戰(zhàn),都在皖北這片富饒的土地上進行,這個區(qū)域給戰(zhàn)爭的發(fā)展提供了溫床。歷史上多少次農民起義及戰(zhàn)爭都在這個地方無休止的上演著,元末韓山童、朱元璋的紅巾軍起義也是在這片土地上發(fā)生,最后取得了勝利。長年的混戰(zhàn),一方面令人們痛苦不堪,但另一方面,也讓人們養(yǎng)成了一種“習戰(zhàn)尚武”之氣。所以才會有“民好爭斗”的情況出現(xiàn)。蘇軾《上神宗皇帝書》曾寫道“其民皆長大,膽力絕人,喜為剽掠,小不適意,則而飛揚跋扈之心。非止為暴而已。漢高祖、項羽、劉裕、朱全忠皆在徐數(shù)百里里間,其人以此自負,雄杰之風,積以成俗”。
環(huán)境的變化能給人民帶來很大的影響,曾經(jīng)的沃土,因為河流溝渠少治理,土壤因此變得貧瘠,再加上自然災害、黃河泛濫,自然環(huán)境的日益惡劣使當?shù)氐娜藗冏笾в医I,困厄不堪。清朝時期潁州地區(qū)的自然災害尤為頻繁,可謂十年九災,民不聊生。潁州人民不僅深受黃河決堤帶來的痛苦,還要忍受淮河泛濫的困境,災難不息。除開河流泛濫,潁州還是各種自然災害最為頻繁和嚴重的地區(qū)。
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單靠傳統(tǒng)的農業(yè)生產(chǎn)模式不能滿足當?shù)厝嗣裆娴男枨?,再加上清朝時期,土地兼并之風盛行,本來依靠農業(yè)生產(chǎn)的農民連土地也失去了,豪門望族掌握了潁州地區(qū)大部分田地,又上演了一幕幕“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時代悲劇。農民失去了土地,或流徙他鄉(xiāng),或轉為佃農,社會矛盾也隨著自然災害的頻繁而日益加劇,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民好斗的心理又日益加劇,所以才會有安徽巡撫王纮提到的“刑名事件數(shù)倍他屬”。
正是在社會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雙重影響下,潁州府才應運而生,有了一個統(tǒng)一的行政單位,才能夠更好地管理各地縣,才能把身處各地域邊緣的阜陽縣、潁上縣、霍邱縣、亳州、太和縣、蒙城縣統(tǒng)一起來集中管理。
上文也曾提到潁州地區(qū)名人輩出,歐陽修盛贊,此地乃是物華天寶;蘇東坡稱譽,此地乃是人杰地靈。地區(qū)文化景觀的形成一則是有名人名家,二則要有歷史故事能夠傳播地區(qū)的美名,而潁州成名于史,自然是因為在潁州從來不缺故事和名人。清朝時期潁州府的文化景觀分布于潁州府及其下屬縣級地方,其中潁州府所在阜陽城的古跡最多,潁上縣、亳州城、蒙縣也零散分布了許多文化景觀。而在這些文化景觀中,最享有盛名的是潁州西湖。
提及西湖,最為人熟知的是杭州的西湖,還有蘇軾被貶惠州而建的西湖,再者就是潁州的西湖。潁州的西湖在宋代尤為有名,自宋以后,無數(shù)人懷著朝圣的心理一般都尋覓當年潁州西湖勝跡。
許渾關于潁州西湖的清詞麗句讓潁州西湖走向人們的視野,而潁州西湖本來水域不深也不寬,晏殊被貶潁州,開辟了十頃之余之地為湖,晏殊在西湖旁修清漣閣,后人改名曰“去思堂”。歐陽修親手植下兩株楊柳而有雙柳亭,除此之外,西湖上幾座橋也留下了歐陽修的痕跡,宜遠橋、飛蓋橋和望佳橋;后歐陽修回朝寫下《采桑子》13首,首句大多以“西湖好”開頭,寫盡了西湖的風光。蘇軾卻是追先賢而來,游歷西湖,追憶恩師。蘇軾在潁州賑災救民,施政有德行,頗受當?shù)厝藗兊膼鄞?。后蘇軾調知揚州,游瘦西湖,也時常把潁州西湖拿來與之比較。
歐陽修致仕擇居于潁州,在清朝時期,當?shù)厝藗優(yōu)榱思o念歐陽修,專門修建了歐陽公祠,當?shù)剜l(xiāng)紳特別注重當年歐陽修在潁州的一段經(jīng)歷,因此根據(jù)歐陽修的文章和經(jīng)歷重修了六一堂、聚星堂、西湖亭等建筑,這位文壇巨搫讓潁州西湖名揚天下,據(jù)《阜陽縣志》記載,潁州西湖亭臺樓閣之盛可與杭州西湖相媲美。清朝的統(tǒng)治者多次重建或修繕西湖周邊的文化景觀,在潁州府升府時就曾修葺古亭,修建水亭和畫舫,以保護這一特有的文化景觀。
潁州是一座古老而有歷史的城池,有著悠久的歷史?!蹲x史方輿紀要》記載古潁州城有南北兩座,乃汝陰舊城,萬歷重建之,開四門,東為宜陽、西為宜秋、南為迎熏、北為臨潁,還有四樓,克敵、凱歌、向蒙、望霍。這些建筑在清朝時期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還有春秋時期的舊建筑,女郎臺。春秋古跡,宋代猶存,到潁州的文人都曾到女郎臺憑吊,臨樓望湖。
南宋抗金名將劉锜建立,至今尚存,該祠堂在光緒年間重修修葺。在南宋紹興十年,劉锜誓死抗敵,以少勝多,取得了順昌大捷的勝利,并使金兵一舉攻滅宋朝的計劃胎死腹中。戰(zhàn)后本來準備乘勝追擊,奈何南宋朝廷急于求和,只能痛失直搗黃龍的好時機,順昌百姓為了紀念名將劉锜,修建生祠紀念。后人到潁州還多到此憑吊,清人葛燾曾寫下一首《劉公祠》以紀念英靈。
清朝時期的潁州府的文化景觀主要還是以名人為主,再加上古城有悠久的歷史,歷史上姜子牙、管仲、鮑叔牙、嵇康、呂蒙、甘茂、甘羅、劉福通等人皆是潁州人士,除此之外,自宋以來,潁州的才人都是輩出,所謂風俗成,人才出,潁州有歷史的熏陶,地域的培育,還有教育資源的完善,才能有人才輩出,才能在人才輩出的時代保持著這些文化景觀不至于消失。還有就是清朝政府和當?shù)卣藛T大力地支持才能使?jié)}州的文化景觀經(jīng)歷了歲月的洗禮后仍然風姿綽約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
潁州“襟帶長淮,控扼陳蔡;東連三吳,南引荊汝,梁宋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淮海內屏,東南樞轄”,《正德潁州志》是這樣記載的,可見潁州的地理位置確實是很優(yōu)越的。雖然自宋以后,潁州的發(fā)展?jié)u漸不如往昔繁盛,但其區(qū)域戰(zhàn)略位置重要如初。所在區(qū)域是淮河南面的屏障,統(tǒng)管著皖北東南方向的進與退。潁州府政區(qū)的形成能夠統(tǒng)一有效管理潁州區(qū)域,使該地區(qū)的發(fā)展能夠重新整合以求新的發(fā)展。清朝升潁州為府,在該地區(qū)增設了行政管理的力量也就是希望通過有效的治理,能讓潁州府及其下屬的地縣有更好的發(fā)展,形成一個新的地域發(fā)展帶動點。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潁州府處于蘇、魯、豫、皖四省交會之處,邊界交錯,分割管轄,但是潁州府形成后,就不再是分割管轄了,潁州府可以作為一個整體,整合區(qū)域內的資源,潁州府處于中原文化的末梢,是南北文化交匯的集散地,潁州代表徽文化乃至于是南方文化與北方文化交流重要之地,為安徽省及南方文化與北方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地理上的基礎。
潁州府悠久的歷史,有其獨特的文化,這種文化不僅是安徽的文化,也是一種融合的文化,雖不能代表安徽的文化,在與外界的交流與互動中弘揚了安徽的文化,也補充了安徽的文化,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同時,吸收南北文化而融合成一個新的潁州府文化。
[1]史州.安徽史志綜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斂福.乾隆潁州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3]正德潁州志[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本,1963.
[4]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5]孫玉華.宋至清潁州文人及其著述小考[J].阜陽師院學報,1996,(3).
[6]趙超磊.阜陽舊志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