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怡佳
(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北碚400715)
信仰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重慶市重大調研課題“信仰問題研究”調研組于2008-2009年針對重慶市大學生信仰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筆者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后發(fā)現,一方面,大學生的主導信仰仍然是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大部分大學生思想健康、意志堅定、堅持真理、積極向上,是大學生中的主體;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保持著懷疑和否定的態(tài)度,對理想和前途產生困惑和迷茫,存在著一些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問題。這無論是對大學生自身的成長還是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非常不利,因此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積極干預。
信仰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認知、情感、信念、行為四個要素辯證運動、均衡發(fā)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知的作用是基礎性的。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或認知,可以分為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內容的認識、對馬克思主義價值的認識以及對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發(fā)展和個人發(fā)展的關系的認知等三個方面,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fā)現目前大學生在對馬克思主義了解程度上的一些問題。
在“你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程度是多少”的調查選項中,選擇“了解一點”的占50%,選擇“一點都不了解”和“不大了解”的分別占3.5%和20%;在對“您認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當前面臨的問題是什么”的多項選擇題的回答中,49.5%的大學生選擇了“理論內容深奧,一般人難以理解”,20.3%的大學生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過時了,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由此可見,大學生只是認識了馬克思主義表面性的內容,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缺乏深度,導致了“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等言論的產生與流行,動搖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而且當今社會衡量事物有無價值的標準,越來越傾向于該事物能否創(chuàng)造物質生產力,因此許多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價值認識產生了誤解,“馬克思主義無用論”開始產生和流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的產生,實際上這些都是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缺乏深度的結果。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缺乏深度和廣度還表現在對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發(fā)展和個人發(fā)展的關系的認知上。在一項“您認為馬克思主義對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起什么作用”的調查中,20.9%選擇了“沒有任何作用”,2.9%選擇了“起消極作用”,這些大學生由于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缺乏深度和廣度,不能辯證、科學地看待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了“馬克思主義無用論”的產生,動搖了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情感是人們在信仰的形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愛憎好惡的態(tài)度,它是一種非智力因素,一般來說,人們在信仰形成過程中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宗教等事物有沒有感情以及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對于人們信仰的形成有很大的關系。受各方因素的影響,大學生中存在著對馬克思主義悲觀和懷疑等負面情感。在一項“您對馬克思主義信或不信”的調查中,11.5%選擇了“原來信,現在不信”的選項,這說明大學生中存在著對馬克思主義情感不堅定的問題。在另一項“對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前途”的調查中,3.1%選擇了“非常悲觀失望”,7.9%選擇了“悲觀”,34.0%選擇了“喜憂參半”;在“您對共產主義社會的看法”的回答中,9.6%選擇了“純粹的空想”,53.9%的大學生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一種難以達到的美好的理想、愿望”。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有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和共產主義的實現帶有懷疑、消極的情緒。
信仰是一種純粹性的、發(fā)自內心的、真誠的精神意識狀態(tài),純粹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只能以相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價值性為前提,不能以追求自身利益為目的,否則就會使崇高的信仰蒙上世俗化、功利化的陰影,淪為追求自身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在一項“你認為大學生信仰馬克思主義是因為什么”的多選題的回答中,47.6%選擇了“有助于評優(yōu)評獎、入黨和找工作”,11.1%的大學生是因為“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而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并不是因為相信其科學性,而是可以給自身帶來利益或者得到別人的認同,帶有濃厚的世俗化、功利化色彩。
馬克思主義不是一門自然科學或技術科學,而是哲學社會科學。它要真正發(fā)揮其改造世界的功能,必須借助實踐這個載體,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具體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實現其價值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數據分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大學生中存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問題。在一項“您經常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嗎”的調查中,13%的大學生選擇“從不”,30.3%選擇了“很少”,另一項“您認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當前面臨的問題是什么”的調查中,20.3%選擇了“不能解決現實問題”,這些數據表明部分大學生只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教條,馬克思主義與個人具體實踐脫節(jié)。
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和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只有被人們理解,才能使人們對它產生認同感,才能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使其在實踐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然而馬克思主義源于西方,由于語言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大學生認為他們接觸的馬克思主義晦澀深奧,一般人很難理解。在一項“您認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當前面臨的問題是什么”的調查中,高達49.5%的大學生選擇了“理論內容深奧,一般人難以理解”的選項,這就能很好地說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程度不高給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帶來的問題。另外,一些經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沒有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政治色彩比較濃厚,不易引起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和關注,不利于大學生感受馬克思主義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利益,更不利于大學生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信仰的對象來對待。
1.西方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
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打破了民族和國家的界限,部分西方國家憑借其技術優(yōu)勢以網絡為平臺,散布各種別有用心的言論,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思潮,這些涉及政治學、哲學、社會學等各個領域的文化思潮,不可否認其中一些文化思潮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一些消極的文化思潮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給馬克思主義信仰帶來了不小的沖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企圖采用“和平演變”的方式,運用技術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宣傳西方的政治觀、價值觀,不動聲色地消滅社會主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2.政治體制改革滯后的制約
隨著計劃經濟的逐漸遠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社會生活呈現一片生機,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與此同時,大學生的自主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得到了明顯的增強,他們開始認為政治決策的民主化不夠,透明度不強,造成了他們對社會主義的反感。而且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所滋生的黨員腐敗是導致馬克思主義信仰動搖的致命傷。在“您認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當前面臨的問題是什么”的調查中,高達57.6%的人選擇了“部分黨員腐敗行為動搖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一些黨員干部抵制不住金錢和權力的誘惑,以權謀私,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消極腐敗行為,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敗壞了黨的聲譽。一些大學生不懂得用辯證的方法看問題,忽視了大部分黨員勤儉、奉公、廉潔自律的主流,片面地看待黨內的腐敗現象,對社會主義喪失信念,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動搖。
3.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在我國初步建立,這給我國經濟發(fā)展帶來了質的飛躍,但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存在著一些自身的缺陷,如市場秩序不夠規(guī)范,社會信用體制還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問題突出,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健全,政府職能轉換滯后,社會公共管理職能薄弱等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市場經濟自身的缺陷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大量下崗工人和失業(yè)群體的出現,大學生就業(yè)壓力增大,公平與效率問題凸顯,這些都使一些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安全感。此外,在市場上一些爾虞我詐、坑蒙拐騙、投機鉆營的人卻通過某些手段富了起來,這引起了大學生的憤恨和不滿,使得他們對自己信仰已久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進行反思。
高校教育是我們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要渠道,合理的高校信仰教育能夠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建立產生很好的效果。然而在一項“您認為當前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否有效”的調查中,68%的大學生選擇了“效果一般”,13.4%的大學生選擇了“沒有效果”,由此看來,高校信仰教育效果不佳,成為了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
1.信仰教育理念存在問題
任何信仰的形成實際上都受到重大利益導向的驅動,與信仰者的利益追求有關,始終包含著利益追求的愿望和“可能”?!靶叛鰧嵸|上是一種極其美好、幸福的愿景,它能夠窮盡人類所向往的一切美好事物,帶給信仰者極大的心理滿足和情感慰藉,并將信仰所產生的精神力量引向極致,以應對現實的困惑和苦難”。[1]信仰一般與人們對終極意義上的利益追求和價值追求直接相關。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形成也遵循利益的原則,但它所倡導的利益與其他的信仰存在本質的區(qū)別,它不是從個人利益出發(fā),而是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fā),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有機的結合起來,高校信仰教育者應該肯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形成機制中的利益原則。然而目前高校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教育者往往更多地強調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忽略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樹立與受教育者的主體利益的內在聯系,沒有使受教育者感受到在個人和社會發(fā)展中馬克思主義帶來的巨大利益,使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缺乏感召力。
2.信仰教育內容枯燥
現今的大學生,從小學的思想品德到高中的思想政治課都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熏陶,這是必要的也無可爭辯,但是許多教育者不切實際地把許多成功的經驗附會成馬克思主義原理,學生只能贊頌不容有絲毫懷疑,馬克思主義被神圣化、教條化。到了大學,學生們接受的還是那一層不變、空而大的馬克思主義套路,內容陳舊枯燥、回避現實,對學生關心困惑的熱點、疑點、難點問題避而不談,教學內容空洞,教育課堂與迅速變革的社會現實嚴重脫節(jié),許多大學生根本無法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內涵,更不能充分地應用馬克思主義解釋和解決現實問題,從而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問題。
3.信仰教育方法不當
信仰教育主要有理論灌輸、實踐鍛煉、自我教育、典型示范、比較鑒別、咨詢輔導等方法,為了能夠有效地達到信仰教育的目的,教育者應該有針對性、創(chuàng)造性地綜合運用各種具有感染力的方法,盡可能達到信仰教育的最佳效果。然而目前高校信仰教育主要采用單向灌輸的傳統(tǒng)方法,其重要特征是強制性和單向性。強制性意味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和關系等級化,單向性則是指單邊的主體性,即教育者一方積極主動,受教育者一方消極被動,單向灌輸法對受教育者的“接受”的態(tài)度和過程缺少關注,重灌輸、輕互動,許多教育者都是照本宣科,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思想的實際和需要,缺乏一種親切感,從而使信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形式,受教育者沒有能夠接受并很好地內化信仰教育的內容,也就不能夠引導學生建立牢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反而在教育者的長期“灌輸”下,由于課堂毫無氣氛、死氣沉沉,大學生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產生反感。我們所說的灌輸應該是一種理念而不是方法,當“灌輸”變成一種方法時,產生的是信仰教育的零價值或負價值。
1.缺乏認識新情況、判斷是非的能力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不高主要表現在看待馬克思主義與個人以及社會發(fā)展的關系上。現今許多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認識的來源僅僅停留在課堂之上,課外沒有對馬克思主義作深入的研究,導致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教條化,帶有很強的片面性。在對待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出現一些新情況時,部分大學生不能用辯證的思維看待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看到社會主義的暫時低潮,就認為社會主義不可能戰(zhàn)勝資本主義,忽略了任何新事物的成長都要經歷一個曲折發(fā)展的過程。這些在自身認識能力上的不足導致了部分大學生缺乏認識新情況、辨別是非的能力,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產生不信任感,影響了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2.抵御挫折和應對困境的能力不足
在大學中,思想逐漸成熟、獨立思考和行動能力日益增強的青年們第一次感受到作為獨立個體所要承擔的責任和面臨的問題,如何與人交往、解決矛盾、履行責任、規(guī)劃未來等問題為大學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壓力和挑戰(zhàn)。而此時大學生抵御挫折和應對困境的能力相對不足,自我意識又很強,容易產生不良的情緒,引發(fā)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有的大學生轉向虛幻的宗教尋找精神安慰,最終導致與馬克思主義信仰背道而馳。
[1]邱吉,李文苓.試論信仰及共產黨人信仰的形成機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