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凈帆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重慶400067)
20世紀90年代以來,面對國民道德不斷滑坡的困境,“國學”開始復興,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研究一時成為學術界聚焦的熱點。20多年過去了,就目前大陸的相關研究來看,人們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探討大多仍然停留在淺表層次,尚缺乏對這些觀念背后“天人合一”哲學基礎及其相應推演思想的細致梳理。而實際上,“天人合一”哲學作為中華文明特有的根基與源泉,其在傳統(tǒng)倫理道德體系構建與論證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是難以回避的。有鑒于此,本文擬以隋朝蕭吉所撰《五行大義》為例,就基于“天人合一”觀的傳統(tǒng)人倫與自然交相推演、感應、協(xié)調思想進行探討,以拋磚引玉。
一
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體系的構建,“天人合一”觀的基本思想是“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則和自然規(guī)律是一致的”,而得出這一觀點的前提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規(guī)律,人也服從這普遍規(guī)律”,由這一觀點推出的結論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調諧”。[1]簡而言之,“天人合一”觀在倫理道德領域所追求的理想是人倫與天道的合德。
人倫與天道合德的思想可上溯至西周時代,歷經(jīng)戰(zhàn)國、漢的發(fā)展以至宋的成熟,其間在人倫與天道二者的關系上,既有追求“合”這一主流上的一致,在具體主張中又各說紛紜,雜枝叢生。筆者之所以選擇《五行大義》為個例管窺傳統(tǒng)人倫與天道合德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鑒于《五行大義》在五行學說史上的重要地位。探討傳統(tǒng)人倫與天道合德思想無法回避五行學說,因為人世倫理道德可能并必須服從自然規(guī)律的哲學基礎便是世界萬物均由陰陽五行之氣化育而成,因此世界萬物源于一體并能相互交感、影響。而《五行大義》是五行學說史上一部承前啟后的重要著作,李約瑟(Joseph Needham)認為,“關于五行的最重要的中古時代的書籍,是594年蕭吉所寫的獻給隋朝皇帝的《五行大義》”。[2]蕭吉出身齊梁宗室,博學多通,尤其精通陰陽算術,他在隋朝初期以本官太常之職考定古今陰陽書,精勤多年以集成此書。此書的重要價值并不在于蕭吉對五行學說提出了什么新解,而在于對隋以前的五行學說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與考證。日本學者中村璋八對《五行大義》引用的文獻進行了統(tǒng)計,其中包括經(jīng)、史、子、集4部、30類、173種,這些文獻中既有目前尚存的古籍,也有大量不見于今本的佚文和異文。[3]因此,這本書在五行學說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西周以來、直至隋朝時期五行學說的一個總結,其中的諸多理論又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通過此書管窺西周至隋朝、乃至整個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倫與天道合德的思想乃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二是鑒于《五行大義》中五行學說論述的系統(tǒng)性和實證取向?!段逍写罅x》在五行學說上具有較強的實證取向。蕭吉在集成五行學說,引用觀點既有出自《詩》《書》《禮》《易》《春秋》《孝經(jīng)》《春秋繁露》《白虎通》等官方推崇的、儒家的文獻,也有道家、法家、雜家、農(nóng)家以及天文、兵書、醫(yī)術等各家各說,如果這些學說產(chǎn)生沖突,蕭吉也不唯主流是從、而是自有一番推敲,如在以五行配五藏的觀點上,《道經(jīng)》《管子》與《甲乙》《素問》便有出入,蕭吉舍前者而取后者,原因在于“《甲乙》《素問》是診候之書,故從行實而辨”[4]。由此可以看出,蕭吉在撰寫此書時,比較看重其理論在生活層面的實證與應驗。蕭吉與以往董仲舒等人所不同的是,他的學術旨趣本來就不在志于道,不是希望通過探討自然規(guī)律以尋找解決人生問題的路徑,而在精于技,即研究陰陽五行本身的現(xiàn)實應用。蕭吉本人精于陰陽五行,對五行學說的現(xiàn)實應用也頗有心得,他本人即擅于相宅、相地、相面、相手、養(yǎng)生、辨樂等,曾在隋朝皇室類似的活動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史書中也有他這些方面專著的記載。因此,《五行大義》并非專論人倫與天道的關系,這部書的本旨是要對五行之名、性、數(shù)相互關系以及由其構成的色、音、味、藏、樂、風、禽、蟲,乃至同構、感應于社會人事、倫常、情性、治政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個系統(tǒng)的論述,但因為傳統(tǒng)五行學說本身就一以貫之地影響到了道與技的各個層面,因此蕭吉既精于五行、要論五行,也就無法回避其與人世行為的關系——包括人世倫理與自然規(guī)律相互推演這一部分。但從總體上說,《五行大義》并非論證人世倫理與自然規(guī)律的專著,其重點也不在以五行輔證人世行為,而在于考證五行本身的由來及其相互關系,其中人世行為只不過是用以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輔證的一個方面。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透過《五行大義》管窺中國傳統(tǒng)的人倫與天道合德思想是如何在技術層面確立其合理依據(jù)的;我們也可據(jù)此了解,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觀念并非是懸空獨立的說教,其背后有著嚴密的理論支撐體系與自然約束法則;我們還可了解,正如相信五行運化之自然規(guī)律能作用于醫(yī)術、術數(shù)、兵事一樣,中國古人又是如何確信此自然規(guī)律能作用、交感于人世倫理道德的。
二
世界萬物同質、同構是人世倫理道德必須服從于天道自然規(guī)律的基本前提。《五行大義》在序言開篇即說:“夫五行者,蓋造化之根源,人倫之資始,萬品稟其變易,百靈因其感通?!保?]后來又提及,“凡萬物之始,莫不始于無而后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序。四序,生之所生也。有萬物滋繁,然后萬物生成也。皆由陰陽二氣鼓舞陶鑄,互相交感?!保?]“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是以秉天地五行之氣而生,為萬物之主,配二儀以為三材?!保?]
按照“天人合一”的觀點,世界本于無極,無極成太極,太極分兩儀,即陰陽二氣,陰陽二氣此消彼長、交相跌宕而成春、夏、秋、冬四時之變化,世界有了四時變化也才有了萬物發(fā)育、生成以及消亡。而世界之所以能發(fā)育萬物,皆因陰陽二氣交媾而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萬物都是秉受五行之氣而成其形,無一例外,因此五行乃萬物造物之根源。因為世界萬物皆本于一個母體,皆由陰陽五行化育成形,因而彼此同氣連枝,同聲相應,陰陽五行之“氣”既是萬物構成的內(nèi)質,也是萬物交感的中介。世界萬物在內(nèi)質上并無什么不同,所不同者,只是氣的清、濁、專、雜、正、邪、旺、休之分,故物有參差不齊,而人秉受五行之氣最為靈秀,故而可以與天、地相配,成三才之道,萬物之主。
《五行大義》認為,既然萬物皆由五行構成,因而事物再多,都可并在“五”數(shù)的同構范圍之內(nèi),如在天有五星,在地有五岳,在古有五帝,在色有蒼、赤、黃、白、黑,在音有角、徵、宮、商、羽,在味有酸、苦、甘、辛、咸,在獸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麒麟……世界是一個五行生成的大系統(tǒng),物物則是一個五行生成的小系統(tǒng),人在五行中,故人的體格是一個五行系統(tǒng):皮毛為木、爪筋為火,肉為土,骨為金,血脈為水。人之體內(nèi)也是一個五行系統(tǒng):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人之五官也是一個五行系統(tǒng):目為木、舌為火、口為土、鼻為金、耳為水。非但人的生理機能可配于五行,人事也是發(fā)于五行:人之貌為木、言為金、視為火、聽為水、思為土,而推及人之倫常,也配之于五行。
《五行大義》認為所謂“?!?,乃“行之終久,恒不可闕,故名為常。亦云五德,以此常行,能成其德,故云五德?!保?]倫常乃是人之為人,恒持而不可缺少,能成就人之德性的天性。此天性從何而來呢?《五行大義》認為是由五行之氣化生而來,其中木生仁,火生義,水生智,金生義,土生信,“其于五行,則木有覆冒滋繁,是其惻隱博施也;火有滅暗昭明,是其分別踐法也;水有含潤流通,是其了智明睿也;金有堅剛利刃,是其合義裁斷也;土有持載含容,以時生萬物,是其附時不欺也。”[4]木旺于春,春天萬物勃發(fā),有好生之德,故木主仁;火旺于夏,其內(nèi)暗外明,有文明之象,是辨別尊卑、踐行禮法的象征;金旺于秋,其性堅剛果斷,故配以義;土旺于四季,承載萬物,循四時之序而成長之,誠守其時而不相欺,故為信。
以五行配倫常,在古代時出現(xiàn)較早。就術數(shù)而言,戰(zhàn)國便有人在相術中提出以五行配五義,漢時也多有學者論之,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論證“三綱五常”,便是以陰陽五行配之。蕭吉在《五行大義》中并無三綱的專論,但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的觀點實際上也屢屢散見于一些五行關系的推演之中,而其五常學說之專論則與漢儒大致相同。同時,以其所持的觀點來看,與后來民間流傳的術數(shù)也是一致的,如宋朝《淵海子平》《滴天髓》、明朝《三命通會》等流行的子平術(俗稱八字)典籍中都有木主仁,火主禮,水主智,金主義,土主信之說,人們在實際八字的推算中便常常以此五行來判斷人的秉性。由此相互印證可知,仁、義、禮、智、信等五大人倫來自天性、為五行之氣化育而成在中國古代社會乃是一個根深蒂固,被人們確信無疑、可以在實踐層面驗證的一個觀念。
三
世界萬物本于一體,皆生于氣,人性與天性原無二致,因此人世倫理道德即是自然法則,自然法則即是人世倫理道德,二者乃是同出一理,可以相互推演的關系,這一觀點也映射在了《五行大義》之中。
五行是一個相生相克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而金又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段逍写罅x》在論述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時,便常常以人世倫理關系推之,如蕭吉提出“五行之道,子能拯父之難,故金往克木,火復其仇;火既消金,水雪其恥?!保?]因木能生火,木對火有生養(yǎng)之義,故火為木之子,金可克木、故金為木之仇,依父仇子報之理,故火要克金;同樣道理,金生水,水是金之子,因火要克金,故水要滅火。又如,蕭吉認為在五行克制的關系中“勝者為君、為夫、為官、為吏、為鬼,負者為臣、為妻、為財”,[4]君為臣主,故君克制臣,夫為妻主,故夫克制妻,官吏為平民主,故官吏克制平民,反之,受克制者則為臣民、妻財——妻子也被視為丈夫財物的一部分,如金克木,金便是木之君、夫、官、鬼,木便是金之臣、妻、財?!段逍写罅x》這一觀點與納甲筮法占卜、子平術等實踐操作理論也是一致的,納甲筮法、子平術中都有“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克我者為官鬼、我克者為妻財、比合者為兄弟”的推演原則,它們便是以占卜者、日主所屬五行為基準,依據(jù)相互之間的生、克關系推出人世六親并判斷他們的吉兇。很顯然,這些推演原則所依據(jù)的,實際就是傳統(tǒng)社會中的倫理準則。
《五行大義》在論證天干、地支更為復雜的關系時也運用了人世倫理法則。如關于天干之合、五行學上多有雜議,而蕭吉則選用了甲己合化木、丙辛合化火、戊癸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丁壬合化水的觀點。蕭吉認為,“陰陽之理,必相配偶,以則君臣、夫婦之義,甲為君、為夫,己為臣、為妻。君位自在,臣位由君,故己德在甲,乙德在庚也。余四者皆然,陰從陽之道?!保?]也就是說,五行化合,應取陰陽兼?zhèn)洹⒉⑶蚁嗷タ酥浦旄?,因為一陰一陽才可合、雙陰雙陽并列則是敵對;同時,天干相互克制才合于君臣、夫妻相處之道,而在克制并相合的關系中,因以陽性、克勝的一方為主導。因此,甲、己合化,陽性甲木要克陰性己土,因為甲木為君、為夫,己土為臣、為妻,因此甲、己合化便為成木,這是遵循臣從君、妻從夫的倫理,其余丙辛、戊癸、乙庚、丁壬四者合化關系也都遵循這一道理。又如,《五行大義》提出十二地支有戌酉、亥申、子未、丑午、寅巳、卯辰六害。所謂“害”,即是指它們相互之間有殺傷之意,蕭吉認為“今此六害,或是君臣父子,或是夫妻,理不應害。《孝經(jīng)》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冗`其慈愛之性,故有怒戮之理。五行所惡,其在破沖。今之相害,以與破沖合,故父失其慈、子違其孝,妻不敬順、夫棄和同,并合仇忿,理成相害?!保?]以上六害之中,戌酉、亥申、丑午、寅巳在五行上屬于相生的關系,推及人倫也就是所謂的父子關系;子未、卯辰在五行上屬于相克的關系,推及人倫也就是所謂的君臣、夫妻關系,父子、君臣、夫妻之間怎么能相害呢?這是因為,十二地支中本有六合六沖之說,即卯戌、辰酉、巳申、寅亥、子丑、午未相合,辰戌、卯酉、寅申、子午、丑未、巳亥相沖。卯、辰之所以為害,是因為卯木本為辰土之夫,卻去與戌合、戌將辰?jīng)_走,故卯有棄妻之不義,同時辰土本為卯木之妻,卻與沖克卯木的酉金相合,故辰土有通奸殺本夫卯木之象;寅、巳之所以相害,是因為巳火本為寅木之子,卻與沖克寅木的申金相合,故有為子逆行之象;丑午之所相害,是因為丑土本是午火之子,卻與沖克午火的子水相合,故丑、午也有父子相害之象;未子之所以相害,是因為未土為君、子水為臣,未土卻與午火合,午火是子水的財卻沖破了子水,故在未、子之間有君主貪財而害臣之象,另一方面子水又與丑土合,丑土也可視為子水的君主,丑土來沖走未土,因此子、未之間又有辰土引外君以害本君之象;申、亥之所以相害,是因為申金本為亥水之父,卻與沖走亥水的巳火合,亥水本為申金之子,卻與沖走申金的寅木合,故申、亥之間也有父子相害之象??偠灾?,五行之間所忌諱的是相互沖破,而戌酉、亥申、子未、丑午、寅巳、卯辰之間雖有父子、君臣、夫妻的名份,卻與沖破親者的仇者相合,按《孝經(jīng)》所提“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的倫理原則,此六者父失其慈、子違其孝、妻不敬順、夫棄和同,故有相害之意。
四
人與自然本是一體,人世倫理道德與自然法則本是一理,二者既可相互推演,又會相互交感、映射。因此,人世倫理須順應自然規(guī)律,按自然規(guī)律運行,二者應和諧一致而不可相違,如人世倫理順,兆于自然世界則祥;人世倫理壞,兆于自然世界則兇。《五行大義》在這方面列舉了很多例子。
《五行大義》認為,木曰曲直,主仁、旺于春、居于東方。因為春天有化生萬物之仁氣,而花草樹木之儀容可觀,因此順木氣就要求勿奪農(nóng)時,勿興貪欲,木氣順則萬物繁盛,民有所用,“如人君失威儀,耽酒淫縱,重徭厚稅,田獵無度,則木失其性。春不滋長,不為民用,橋梁不從其繩墨,故曰‘木不曲直’也?!保?]火曰炎上,主禮、旺于夏、居于南方?;鹩泄饷髦?,古代帝王為順火氣便坐北面南,向明而治,同時選賢任能、以助光明,遠退奸佞、以去陰邪,火氣順則能正其性,用之則起、舍之則止,“若人君不明,遠賢良、進讒佞,棄法律,疏骨肉,殺忠諫、赦罪人,廢嫡立庶,以妾為妻,則火失其性,不用則起,隨風斜行,焚宗廟宮室,燎于民居,故曰‘火不炎上’?!保?]土曰稼穡,主信、旺于四時、居于中央。中央為內(nèi)事、宮室、夫婦、親屬之象,為順土氣,古代自帝王至士人,宮室、寢處皆有高卑節(jié)度、寧儉勿奢。如土氣順,則百谷豐、稼穡成,“如人君縱意,廣宮室臺榭,鏤雕五色,罷盡人力,親疏無別,妻妾過度,則土失其性。土失其性則氣亂,稼穡不成,故五谷不登,風霧為害,故曰‘土不稼穡’?!保?]金曰從革,主義、旺于秋、居于西方。秋季萬物已成,陰殺之氣盛,古代王者為順金氣,故有集戎事以誅不義、禁暴亂以安百姓之舉,然殺伐、禁暴必以義理斷之,如應義則金氣順、金氣順則工冶鑄作皆能成形,“如人君樂侵凌,好攻戰(zhàn),貪色賄,輕百姓之命,人民騷動,則金失其性。冶鑄不化,凝滯涸堅,不成者眾。秋時萬物成熟,百谷已熟,若逆金氣則萬物不成,故曰‘金不從革’”。[4]水曰潤下,旺于冬、居于北方。北方至陰之地,為宗廟祭祀之象。人死后,魂氣上升為神,魄氣下降為鬼,精氣散于外,需以宗廟收之,人之常倫莫大于孝,天子為順水氣則親自耕作以供祭品,王后親自養(yǎng)蠶以供祭服,以此表明至誠之心,人有至誠之心則鬼神報之以福,鬼神得敬則水氣順,水氣順則其源流通暢可為民用?!叭羧司龔U祭祀,慢鬼神,逆天時,則水失其性。水暴出,漂溢沒溺,壞城邑,為人之害,故曰‘水不潤下’?!保?]
《五行大義》還認為,自然界中日為太陽之物,故推及人世則為人君之象;月為太陰之物,故推及人世為人臣之象,日、月運行變化的情況也會反映人世倫理秩序的狀況,如“君舒緩,臣驕慢,故日行遲而月行疾;君肅急則臣恐懼,故日行疾而月行遲,不敢迫近君位也”,[4]而日、月運行的疾、慢也應有度,失度則失常,便會出現(xiàn)日蝕、月蝕,而日蝕、月蝕均非吉兆?!叭瘴g者,陰侵陽、臣凌君之象,故日蝕修德以補之”、[4]“月蝕者,陽侵陰也。董仲舒曰:‘于人,妃后、大臣、諸公之象。月為刑,故月蝕修刑以補之。’”[4]日蝕的出現(xiàn)是因為陰氣過盛,侵蝕到陽氣,應驗于人世就會出現(xiàn)大臣欺凌人君的現(xiàn)象,因此就需要修德以補陽氣;月蝕的出現(xiàn)是因為陽氣過盛,侵蝕到陰氣,應驗于人世就會出現(xiàn)妃后、大臣、諸公受損的情況,刑律有陰殺之氣,故出現(xiàn)月蝕就可通過修刑以補陰氣。
[1]張岱年.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學學報,1985,(1).
[2](英)李約瑟著,韓北忠譯.中國科學技術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75.
[3](日)中村璋八.五行大義的基礎性研究[M].東京:明德出版社,1976.41 -54.
[4](隋)蕭吉.五行大義[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72.1.9.135.78.78.50.50,43.52.6.6.6.8.8.95.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