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悼亡詩的情感解析

2013-08-15 00:47:36陳小波
巢湖學(xué)院學(xué)報 2013年1期
關(guān)鍵詞:潘岳亡妻元稹

陳小波

(巢湖學(xué)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古往今來,無論窮達(dá)賢愚,人類對于親情的關(guān)注與重視是一致的,正因為如此,親人的逝去總是格外讓人傷感失落。所謂“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潘岳《悼亡詩》),這份天人永隔的悲哀引得無數(shù)文人泣血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悼亡之作。

“悼亡”一詞原可用來泛指悼念一切亡者,但自西晉潘岳創(chuàng)作《悼亡詩三首》之后,它就成為一個專有名詞,用來特指悼念亡妻?!掇o海》對之的解釋是:“悼亡,晉潘岳妻死,作《悼亡》詩三首,后人因稱喪妻為悼亡?!盵1]本文所說的悼亡詩,從內(nèi)容上看即指悼念亡妻之作,從體裁上看也包括悼亡詞。

1 悼亡詩的情感內(nèi)涵

自《詩經(jīng)》以降,迄于清代,悼亡題材一直是中國詩歌國度中一個屢書不絕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這其中不乏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如潘岳的《悼亡詩》三首、元稹的名篇《遣悲懷》三首、號稱“悼亡詞雙璧”的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和賀鑄《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僅僅把悼亡詩看成是對死者的懷念與追悼未免過于簡單,實際上,追悼逝者固然是悼亡詩所包含的主要情感,但同時它也包含了一些其他的復(fù)雜情感。

1.1 “見盡世間婦,無如美且賢”——單純地追悼逝者

悼亡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詩經(jīng)·綠衣》和《詩經(jīng)·葛生》,作為悼亡詩的開山之作,它們在許多方面對后世的悼亡詩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如其所傳遞的情感和它的典型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試以《綠衣》為例:

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心之憂矣,曷維其已!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風(fēng)。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此詩傳遞的是一位喪偶的丈夫?qū)ν銎薜臒o限懷念之情,從其對亡妻遺制的綠衣婆娑再三的舉動中,我們是不難明了其“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哀慟的。情之所至,《葛生》的男主人公甚至發(fā)出了“百歲之后,歸于其居”、“百歲之后,歸于其室”的追隨對方于地下的悲號,足見其對亡妻的一往情深。

值得一提的是,《綠衣》開創(chuàng)了悼亡題材寫作中常見的睹物思人的藝術(shù)手法。不必說潘岳《悼亡詩》中的“幃屏無仿佛,翰墨有余跡”和蘇軾的“小軒窗,正梳妝”,即以“衣”、“裁衣”、“補衣”為例,后世秉此機杼的便不勝枚舉。如,江淹的《悼室人》其六“窗塵歲時阻,閨蕪日夜深。流黃夕不織”、元稹的《遣悲懷》其三“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李商隱的《悼亡后赴東蜀至散關(guān)遇雪》“劍外從軍遠(yuǎn),無家與寄衣。散關(guān)三尺雪,回夢舊鴛機”、賀鑄的 《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fù)挑燈夜補衣”……

文人屢屢在悼亡詩中塑造妻子的織衣、補衣的形象,撇開藝術(shù)師承的因素不提,其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男耕女織”的生產(chǎn)模式,女紅技能往往成為衡量女性婦德婦功的重要標(biāo)志之一。女子的當(dāng)戶織布、為夫縫衣是她們留給丈夫生平最深刻的印象,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見證了她們的包括勤勞在內(nèi)的諸多美德。文人飽蘸真情追悼追憶亡妻,著力歌頌不僅僅是她們的勤勞,更多的是對她們與己之間不離不棄同甘共苦之情的感激。如元稹的《遣悲懷三首》其一: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撥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fù)營宅。

此詩的末兩句一直受非議較多,評論家多以為元稹以金錢入詩無疑是玷污了愛情的純潔,但換個角度看,它也見證了元稹對亡妻的補償心理之切,這種補償心理正是源自于妻子往日對自己的付出。對此,元稹更是在《離思》中用比喻進(jìn)一步表白心跡“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北宋梅堯臣也在《懷悲》一詩中無限深情地回憶貧賤夫妻的相濡以沫之情:

自爾歸我家,未嘗厭貧瘺。夜中每至子,朝飯輒過午。十日九食齏,一日儻有脯。東西十八年,相與同甘苦。本期百歲恩,豈料一夕去。尚念臨終時,拊我不能語。此身今雖存,竟當(dāng)共為土。

為此,梅堯臣更是直言贊譽其妻“見盡世間婦,無如美且賢”(《悼亡三首》其三)

正因為這些女性身上擁有著這些 “美且賢”的品德,所以在她們?nèi)ナ乐?,詩人們才嘔心瀝血書就此類感人至深的悼亡之作。

1.2 “閑坐悲君亦自悲”——悼亡與自悼的兼而有之

在悼亡詩作中,詩人在憑吊逝者的同時往往又加上了自傷自悼的成分。

以元稹為例,他在妻子去世之后寫下了《遣悲懷三首》和《離思五首》等詩,引發(fā)其創(chuàng)作沖動的情感契機當(dāng)然是愛妻的逝去。然而妻子的離去,自己膝下無男丁,又使得詩人在悼念亡妻的同時更多的是傷悼自己的不幸,感慨人生無常。如其《遣悲懷三首》其三: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期然。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此詩以“悲君”總括上兩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壽有時而盡命運的變化無常,又用鄧攸、潘岳的典故,透露出自己無子的深沉悲哀??梢哉f,這首詩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的為亡妻而作,也是為自己悲苦的人生境遇而作;不再是痛哭和哀嚎,而是把喪妻無子之痛和人生之痛結(jié)合在一起,現(xiàn)實的失意與痛苦在淡淡的追憶中獲得安慰。

與元稹同樣遭受亡妻喪子之痛的梅堯臣在《書哀》中同樣不無自悲自悼之意:“天既喪我妻,又復(fù)喪我子。兩眼雖未枯,片心將欲死……拊膺當(dāng)誰問,憔悴監(jiān)中鬼”。

蘇軾則把亡妻之痛與政治上的失意相結(jié)合,借悼念亡妻之契機傳遞失意之感。《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纷饔诒毁H密州之時,這首悼亡詞已不再是單純地寫對亡妻的哀悼,更多的是借悼念亡妻來悼傷自己失意不得志的人生際遇。十年的亡妻之痛和政治生涯的坎坷苦辛讓作者 “塵滿面,鬢如霜”,人生的潦倒讓他情不自禁地想向善解人意的妻子訴說,然而,“相顧無言”,是不知從何說起,還是一切盡在不言中呢?陶道恕先生認(rèn)為:“蘇軾這首悼亡詞,是在政治上遭到排斥打擊,政治抱負(fù)很難得到施展,他一時懷念著一起生活過的已故夫人的賢德,于是滿腔哀憤,便通過夢境,充分而有節(jié)制地發(fā)泄出來。”[2]

將悼亡與自傷自悼傷時失意熔于一爐的典型代表是李商隱,其悼亡詩少有單純地追悼亡妻之作,更多的情況下,李商隱將悼亡與自傷、傷時、仕途失意等復(fù)雜情感融為一體。不必去一一列舉李氏的具體作品,姑且轉(zhuǎn)引幾則劉學(xué)鍇、余恕誠先生的灼見。其《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筵作》“詩以輕快流利之筆調(diào),抒寫身世廖落之感,寄寓悼亡之痛”[3];《王十二兄與畏之員外相訪見招小飲時余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此詩抒寫對亡妻之深長悼念與己之凄涼寂寞情懷,其中滲透濃厚身世之感,悼亡、自傷融為一體”[3];《宿晉昌亭聞驚禽》“此詩兼包陳情之感、悼亡之痛、遠(yuǎn)行之恨”[3]。

對于大多數(shù)作家而言,愛妻的逝去所帶來的傷痛是終生難以撫平的,即便在他們續(xù)弦之后這種隱痛依舊會不經(jīng)意間萌發(fā)(如梅堯臣《戊子正月二十六日夜夢》“自我再婚來,二年不入夢。昨宵見顏色,中夕生悲痛”),世事又總是難以處處如人意的,現(xiàn)實世界的不如意和這種伴隨終生的喪妻之痛很容易便互相生發(fā),此時的悼亡詩更多的是充當(dāng)一種載體——借助對死者的悲懷,抒發(fā)生者人生的無奈與酸楚。

1.3 “邇來倍覺無生趣,死者方為快活人”——品味人生,超脫生死

逝者已矣,一味地沉湎于痛苦中于生者而言實是一種折磨,正所謂“傷多人自老”(韋應(yīng)物《月夜》)。為了排遣這種綿綿無絕期的“恨”,詩人們也有意開脫自身,以一種達(dá)觀的態(tài)度對待死亡,力求超脫生死。

古往今來,對待生死最為達(dá)觀的莫過于莊子,其妻去世之后,他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莊子·至樂》)。在莊子看來“死生如晝夜”,生亦何歡,死又何懼,他的這種達(dá)觀的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為后世許多文人所效仿。如潘岳《悼亡詩三首》其一睹物思人一往情深地懷念妻子,其結(jié)句卻寫到“寢息何時忘,沈憂日盈積。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可見,潘岳有意學(xué)莊子的豁達(dá),正視人生之有限,淡化悲痛。雖然他的豁達(dá)只是一種勉自安慰之詞,欲堪透生死卻又實不可得,但畢竟我們能從中看出悼亡詩的這類情感傾向。

蘇軾在侍妾朝云死后作有 《悼朝云詩》:“苗而不秀豈其天,不使童烏與我玄。駐景恨無千歲藥,贈行惟有小乘禪。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后緣。歸臥竹根無遠(yuǎn)近,夜燈勤禮塔中仙?!迸c蘇軾為王弗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废啾?,此詩的哀傷意味并不很濃。這并不意味著蘇軾對二人厚此薄彼,朝云堪稱是蘇軾的紅顏知己,并且是他實際上的第三任妻子,朝云之死帶給蘇軾的悲痛是毋庸置疑的。但此時的蘇軾已步入人生暮年,歷經(jīng)宦海沉浮,飽嘗世事變幻的他對人生種種,包括生死,看法更為豁達(dá)。此詩前有引言:“(朝云)且死,誦《金剛經(jīng)》四句偈而絕”[4],很顯然,在這首詩中,蘇軾欲以佛禪之道求得對無力把握生命所帶來的悵然情感的解脫。

蒲松齡的《悼內(nèi)六首》將這種豁達(dá)的生死觀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試看其一:“魂若有靈當(dāng)入夢,涕如不下亦傷神。邇來倍覺無生趣,死者方為快活人?!鄙倌攴蚱蘩蟻戆?,蒲松齡老來喪妻,其內(nèi)心的悲痛是可想而知的,他一氣作了六首七律、一首七絕、一首五古表達(dá)自己的哀悼。但在《悼內(nèi)六首》其一中蒲松齡在坦承自己內(nèi)心悲痛的同時卻從反面設(shè)想——也許“死者方為快活人”,透露出厭棄人世羨慕死者的情懷,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了道家的一些影響的。

再如,納蘭性德在亡妻忌日所作的《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因妻子的逝去而頗覺得“人間無味”,其后在《采桑子·謝家庭院殘更立》中追悼亡妻時他甚而發(fā)出發(fā)出 “十一年前夢一場”的人生感慨,納蘭欲從禪學(xué)中獲得解脫,其結(jié)果卻是對整個生命的徹底否定,其人生哲學(xué)也完全進(jìn)入了悲觀主義哲學(xué)的層面。

綜上,悼亡詩的作者們在追悼逝者的同時既不無自傷自悼之意,又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品味人生,欲求超越生死的達(dá)觀態(tài)度。其情感成因最起碼有以下三點。

2 悼亡詩的情感成因

2.1 樂生哀死的人類普遍心理

漢代流行的喪葬時所唱的挽歌《薤露》道出了人類普遍的樂生哀死之情:“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fù)落,人死一去何時歸!”人生短暫甚至不如早晨的露珠,并且死亡使得生命有去無歸,永遠(yuǎn)消失。

正因為如此,親人的逝去總是格外叫人揪心,更何況是與自己情投意合朝夕相處相依為命的人生伴侶呢?死亡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規(guī)律,在他的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v觀中國古代所有的悼亡之作,上至帝王下至一般的凡夫俗子,在悼亡之作中流露出的總是哀傷乃至悲痛欲絕的情感。如漢武帝劉徹所做作的 《李夫人歌》:“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對待死亡也是徒呼無奈的。

“人死一去何時歸”,死亡的不可逆轉(zhuǎn)使得眾多作家頻頻借助夢境跨越生死和逝者再續(xù)前緣。元稹的《江陵三夢》、韋應(yīng)物的《感夢》、梅堯臣的《來夢》、蘇軾的“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眾多作家不約而同地進(jìn)入夢中尋求片刻慰藉,雖然夢醒時分的哀慟定當(dāng)是無法排遣的,但“情知夢無益,非夢見何期”(《江陵三夢》其一)。

2.2 文人多愁善感的天性與其現(xiàn)實際遇不如意的相互生發(fā)

文人大抵是一群特殊的動物,多愁善感是他們的天性,較之常人他們對周遭世界的變化和內(nèi)心情感的波瀾顯得更為敏感。愛妻的故去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情感世界的晴天霹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于悼亡詩中寄托生者的哀思是再正常不過的邏輯了。悼亡作品中一個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是睹物思人,從藝術(shù)的角度看,這其中或許有相互借鑒和繼承的可能,但若從生活常理的角度來解讀也未嘗不可:引起他們懷念死者之情的所睹之物往往都是死者生前常用的,對他們而言,這些事物本身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個簡單的具有某種實際使用功能的物品,而是凝結(jié)著一份特殊情感的紀(jì)念品,一個能引發(fā)懷念之情的媒介。文人的多情善感在此處得到很好的彰顯。

值得一提的是人生的失意常會勾起文人對亡者的懷念,而思念亡者又會加劇人生失意的悲痛。愛人的逝去意味著自己另一半精神支柱的倒塌,意味著自己的孤獨無助,如賀鑄的“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文人越是無助、失意、落寞時,親人的離去越是會攪動其內(nèi)心的酸楚。正如蘇軾的《江城子》,就是失意與悼傷亡妻相碰撞,從而激起作者心中的漣漪。李商隱的將悼亡與自傷、傷時、仕途失意等復(fù)雜情感融為一體的特征亦是明證。

2.3 詩言志與詩言情觀念的碰撞

縱觀悼亡詩的發(fā)展歷程,其呈現(xiàn)出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先秦兩漢時期很少有這類作品,《詩經(jīng)》中只有《綠衣》、《葛生》兩首,兩漢時期尤少,唯有一首漢武帝的《李夫人歌》,步入唐代悼亡詩作開始大量出現(xiàn),韋應(yīng)物有二十余首悼亡詩,元稹則自稱“悼亡詩滿舊屏風(fēng)”,此后宋人也有不少悼亡之作,不過除梅堯臣之外,如蘇軾、賀鑄、史達(dá)祖等人都是以詞作為悼亡情感的載體。有一則逸聞或可有助于我們理解其中一二:

據(jù)《漢書·張敞傳》記載,“(張敞)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張敞)眉憮,有司以奏敞。上問之,對曰:‘臣聞閨房之內(nèi),夫婦之私,有過于畫眉者。’”[5]盡管如此張敞卻因此而“終不得大位”,由此可見禮教對于人倫情感的壓制。

傳統(tǒng)禮教的束縛可能是漢代悼亡詩少的一個重要緣由,而“詩言志”的傳統(tǒng)觀念可能又進(jìn)一步導(dǎo)致了作家在詩歌這類嚴(yán)肅的體裁中很少言及包括個體喪妻之痛在內(nèi)的“小我”之情。隨著文學(xué)自覺時代的到來,作家的個體意識開始覺醒,詩歌可以用來言情,此后兩晉南北朝期間,潘岳、孫楚、鮑照、江淹、沈約、庾信等人均有一些悼亡詩作,但他們多是采用五言古體進(jìn)行創(chuàng)作,此亦是取這種文體的端莊雅正之意。宋代理學(xué)的興盛可能是眾多宋代作家大多采取詞體進(jìn)行悼亡題材創(chuàng)作的緣由之一,且詞體又有其利于抒情的先天性優(yōu)勢。至于唐人因其所生活的時代及社會風(fēng)氣比較開放的緣故,兼之唐人在詩歌領(lǐng)域的開拓精神,他們一改前人的羞羞答答在詩歌中坦言自己的喪妻之痛,所用詩體不僅有古體也有五絕、七絕、七律等近體詩,對于唐人而言,詩歌不僅可以用來言志,抒發(fā)崇高的“大我”之情,也可以用來書寫小我世界的私密情感。正如袁枚所說:“詩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詩。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盵6]

細(xì)細(xì)咀嚼中國古代的悼亡題材之作,無論是悼亡詩、悼亡詞還是哀誄文,可以說皆為上品之作,因為對于遭受喪妻之痛的作家們而言,他們不是用筆在創(chuàng)作,而是用心在寫作,正如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所言“夫詩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語不佳者”[7]。

[1] 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333.

[2] 陶道恕.東坡詞論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576.

[3] 劉學(xué)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4] 蘇軾.蘇軾全集(卷四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02.

[5] 班固.漢書(卷七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62:3222.

[6] 袁枚.隨園詩話(卷五)[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2:162.

[7]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01.

猜你喜歡
潘岳亡妻元稹
元?。耗悴欢业膽n國憂民
百家講壇(2019年2期)2019-07-18 13:56:04
共苦的愛
再婚相處有講究
長壽(2017年8期)2017-09-08 10:03:28
元稹與燈影牛肉
做個安靜的美男子
趙學(xué)敏書法作品元稹《鄂州寓館嚴(yán)澗宅》
旅游縱覽(2016年10期)2016-10-13 23:02:28
望塵而拜
情到深處自然濃
情到深處自然濃
——評孫犁散文《亡人逸事》的結(jié)尾藝術(shù)
美男子潘安是誰
东乌珠穆沁旗| 容城县| 方城县| 会同县| 当阳市| 彩票| 德阳市| 鄂温| 丹寨县| 娄烦县| 商洛市| 临湘市| 拜泉县| 象州县| 勐海县| 康乐县| 彭水| 特克斯县| 临猗县| 台东县| 辽阳县| 耿马| 合阳县| 改则县| 寻甸| 信宜市| 崇仁县| 大庆市| 石景山区| 延庆县| 南召县| 台湾省| 德化县| 南充市| 高平市| 五莲县| 奈曼旗| 上林县| 类乌齐县| 宜良县| 益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