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東
(寧德市蕉城區(qū)第二中心小學,福建 寧德 352100)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作文的指導思想中,有一個顯著特點是激發(fā)學生作文的內(nèi)部動機,培養(yǎng)學生習作的興趣,強調(diào)不拘形式,自由表達。同時,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diào)動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積極性。《課標》對作文練習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訓練形式多樣,而且體現(xiàn)了實虛并舉的思想。因此,教師應在作文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有利于教學的情境,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留心周圍事物的好習慣,能用多種形式積累素材,挖掘?qū)W生寫作的潛能,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讓學生愿寫、可寫、會寫、樂寫,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提起作文多數(shù)學生感到力不從心,這顯然是學生腦海中缺乏可供習作的素材。要使學生愿寫,必須引導學生尋“源”取“材”,這個“材源”應當來自生活。學生的生活圈子相對比較小,教師要因地制宜,為他們創(chuàng)設情境,讓他們真切感受到日常生活中,處處有題材,感到輕松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促進學生心理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進行。如福州烏山小學吳國珍老師的作文指導課《桌上拔河》,她開課之初并沒有直接說這一節(jié)課是作文課,而是告訴學生要在課堂上進行拔河比賽,引起學生的好奇,課堂上怎么拔河呢?進而激起他們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極大興趣,從而為下一步作文教學活動做好心理鋪墊。接著老師出示課件《桌上拔河》,并簡要地講解桌上拔河的比賽規(guī)則,讓學生開展激烈的“拔河”大戰(zhàn),由于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共同參與,他們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課堂氛圍異常活躍,每位同學都有一種真切的生活體驗,而作文所需要的就是這種生活的體驗。隨后,教師相機誘導、點撥,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為學生習作提煉素材打好基礎(chǔ),當學生有了生活體驗后,最大的欲望就是把心中的話吐出來,教師要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盡情地寫出真情實感。這樣的課堂教學實踐,使人深深感到: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nèi)化和深化之時。又如,一次習作課前,我看到許多學生在操場上吹泡泡,天空中五彩繽紛,成了泡泡的海洋,同學們開心地吹著、笑著、嬉戲打鬧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我見此情景,趕緊加入他們的行列和他們一起吹泡泡。上課時,我當即決定將這堂習作課搬到操場上,當我笑瞇瞇地問同學們:“孩子們,今天想做什么游戲?”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吹泡泡比賽。”我爽快地答應了,首先我宣布比賽規(guī)則,接著讓同學們分若干小組進行小組賽,最后各組代表進行班級決賽。學生們?nèi)硇牡赝度?,玩得很盡興。此時,我讓學生以《吹泡泡》為題進行習作,學生們興致勃勃地寫了起來。當我看到一篇篇內(nèi)容生動有趣的習作時,大為驚嘆。的確,情境能使語言具體化、形象化,在寫作活動中,教師只有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使學生身臨其境,情緒受感染,產(chǎn)生寫作學習的最佳情感狀態(tài),才能幫助他們突破“沒有寫作內(nèi)容”的難點,使學生愿寫。
葉圣陶先生說:“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作家、文學家是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的確,沒有積累就存儲不了豐富的語言詞句,就談不上良好的語感、生動流暢的表達;沒有積累,就不能在大腦有效存儲自然景象、人文景觀和人生的歷練,就不能積累豐富的體驗和習作素材,以至于無話可說、無內(nèi)容可寫;沒有積累,就不能真正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多種形式積累素材,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首先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如觀察事物要有序,觀察周圍的事物可以按時間、空間或事物的性質(zhì)特點,發(fā)展的經(jīng)過等確定觀察的順序,或按從遠到近、從上到下、從內(nèi)到外、從人到物、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進行。觀察事物還要抓住事物的特點,要運用多種感官細致深入地觀察,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分析,多問幾個為什么,提高觀察的質(zhì)量。比如,春天到了,我?guī)W生去公園觀察花,不僅要讓學生眼觀其色其形,還要用鼻子去聞其氣味,用手摸摸花瓣的軟硬、厚薄,對這種花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其次,我們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及時記錄的習慣,能把生活中有趣的、新鮮的、有感觸的、美好的人事、物、景分門別類地及時記錄積累起來,建立起一個充實的材料庫。教學時我讓學生準備一本資料簿,每天將趣聞趣事、新發(fā)現(xiàn)、新變化,用幾句簡單的語言做記錄,第二天早會課上讓同學們一一匯報交流,并讓學生相互評價,久而久之學生積累的資料越來越豐富、充實,有關(guān)娶親送葬迎來送往的風土人情,雷電風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觀,生活中耳聞目睹的事,都成了學生搜集的極佳素材。這樣,學生寫文章就有話可說,有事可敘,有景可寫,有情可抒。
寫作是一種認知活動,大部分寫作過程都在腦中進行,教師只將標準書面語教給學生,忽視了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大量存在口語和書面語的轉(zhuǎn)換問題。由于小學中低年級的學生口語中的獨白語言發(fā)展處于起始階段,詞匯量二三千個而句子的掌握量遠遠小于詞匯量,帶有很大的情境性。我根據(jù)“個案研究”方法,對小學三年級六位學生作調(diào)查,通過讓學生明確本次作文的要求后,讓學生把所想的說出來,教師用錄音機錄下他口述的內(nèi)容,并注意他細微的表情變化,然后讓他們開始用筆寫作。通過口語和書面語的比較,發(fā)現(xiàn)學生在寫作時口語向書面轉(zhuǎn)換或過渡上產(chǎn)生較大的困難。具體表現(xiàn)在:有的學生不能用正確的書面語表達出頭腦中的想法。有的學生在口述時表達的想法,在寫作時改變了主意,或刪去某些內(nèi)容,這時學生如果沒有得到及時幫助,寫作能力就無法提高。教師應幫助學生用規(guī)范的書面語言表達所想說的內(nèi)容。例如寫某城市廣場中心的音樂噴泉,學生口頭表述時能把多種不同造型的噴泉的特點描述清楚,甚至能用上比喻,但到執(zhí)筆寫作時剩下兩三種,而且,部分學生所寫的句子不連貫、不通順,有被“刪除”現(xiàn)象。因此,我認為教學中應增加一個“嘗試運用”語言的環(huán)節(jié),“嘗試運用”的過程,心理學稱之為“試誤”。通過它對學生進行指導,為學生順利“轉(zhuǎn)化”搭起一個平臺。在習作課中,我常對學生語言轉(zhuǎn)化中的許多疑難問題,如“大白話式”“連貫性差”“語病多”等。創(chuàng)設有針對性的語言情境,讓學生根據(jù)一定的內(nèi)容,并圍繞內(nèi)容組織自己的發(fā)言或安排發(fā)言的先后順序,以此訓練獨白語言,促進獨白語言向書面語言的轉(zhuǎn)化,在很大程度上縮短學生“試誤”時間。由此可見,教師只有課堂上重視學生的語言轉(zhuǎn)化過程的訓練,努力使學生順應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才能有效地實現(xiàn)語言轉(zhuǎn)化,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策動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在于奮力達到一定的目的。從學生作文心理軌跡看,學生完成作文后,一般都本能地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老師的賞識。此時教師若能營造讓其完善自我作文的氛圍,滿足他們被人認可的心理需要,則必然能激起學生自身的寫作需求。在作文的評價方面,我打破了以前學生在課堂上寫,老師在學生的作文本上書面評價的作文教學模式,把學生寫作文放在課外,把學生讀作文,老師評價作文的過程從辦公室搬到了課堂上。在課堂上每個學生都必須讀自己的作文,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都有機會接受老師的指導,這一點對指導學生學習寫作非常重要。同時,我還組織學生創(chuàng)辦《小雨滴》作文報,以此為渠道,有效地確立了“作者—編輯—讀者”群體意識,讓學生充當多種角色,如作者負責寫作,編輯負責修改,讀者講述讀后的感想。同時,學生互換角色,教師充當“編輯讀者”,指導學生課外作文,讓學生自己命題,自由選擇,廣泛取材,把生活和作文聯(lián)系起來,把所看、所聽、所想、所感寫出來。這樣寫文章不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從而激起學生們的寫作欲望。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同學們能夠自發(fā)分工、合作,以滿腔熱情投入到創(chuàng)作活動中,一篇篇生動、形象、富有特色的作文刊登在《小雨滴》作文報上,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到寫好文章為自己能力所及,大大增強了自信心。同時我還將他們好的作品推薦到各大兒童刊物投稿,為學生的作文組織廣大的讀者群體,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得到別人認可、尊重、贊賞的喜悅,為每一位學生創(chuàng)設成功的機會,嘗到成功的甜頭。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實行開放式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豐富習作素材,采用多種激勵、轉(zhuǎn)化手段,讓每一個學生在習作中都有收獲、發(fā)展,體驗成功的快樂。
[1]美國心理學家威廉·麥獨孤著.俞國良,張登印譯.社會心理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1.
[2]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著.李月甫譯.人類的學習.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