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娥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7)
在不斷提倡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各種旨在培養(yǎng)文化自覺、提高文化自信的讀書文化節(jié)不斷涌現(xiàn)。讀書文化承擔著引導未來的重任,而朱子的讀書之道將不可估量。筆者將從讀書的宗旨、標準、信念、禁忌等角度解讀朱子的讀書之道,探索其源于何處,解析其歸向何方,論述朱熹讀書之道的現(xiàn)代價值是如何促成讀書文化成為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步驟。
在《朱子語類》中,有一卷《總論為學之方》專談為學之道,其后緊接《讀書法上》《讀書法下》兩卷談讀書之法。談朱子的讀書之道,不能撇開錢穆的六句經(jīng)典概括。錢穆將朱子的讀書法概括為,“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緩視微吟,虛心涵泳?!边@六句話幾乎被公認為最能掌握朱子讀書法的精義。很多研究朱子讀書之道的學術文章也大都圍繞著這六句話展開論述。筆者不對這六句話予以一一展述,而將另起角度,從《朱子語類》中重溫朱子的讀書之道,再悟朱子的讀書心法。為此,筆者分別從讀書的宗旨、標準、信念等來談朱子的讀書之道。
1.論讀書“一大宗旨”。朱子論讀書,強調(diào)讀圣賢之書,其中,寄予為圣為賢的厚望。朱子論讀書,無非希望人人皆向圣賢者看齊。然圣賢者之志,引用張載的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亦為讀書之根本宗旨也。筆者認為可以將其升華概括為現(xiàn)代用語“繼往開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然落實到具體處,可歸為幾類實際的有益于提升自己的目標,如上文提到的“變化氣質(zhì)”、提升思維品質(zhì)、為素質(zhì)“解渴”等讀書有用論。朱子的讀書立志論也與此呼應, “立志不定,如何讀書?”(《朱子語類》卷一一),在一定意義上,朱子強調(diào)了讀書與立志、讀書與理想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至于立何志,可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可以是大志,也可以是小志,并堅信“小志可匯成大志”。筆者認為,讀書之志便在于探索生命活動,尋找人生意義。讀書讀得淺,便無心志;讀得一般淺深,小志或可立;然若讀到一定境界,大志自然養(yǎng)成。因此,讀書宗旨確立之重要性自然可見。
2.論讀書“二標準”。撇開“萬世開太平”的崇高志向來看談讀書,筆者認為,其本質(zhì)在于“思疑立論”。從字義上看,可解釋“思疑立論”為“思考解疑,立下言論”。“讀書有疑,有所見,自不容不立論。其不立論者,只是讀書不到疑處耳?!?(同上)按照朱子的理解來解讀這四個字,其內(nèi)涵極為豐富,“思疑”是讀書必經(jīng)步驟,朱子將“思”定位為“精思”,泛泛而思,皆無益耳?!敖裰畬W者正是如此,只是將圣人經(jīng)書,拖帶印證己之所說而已,何常真實得圣人之意?”(《朱子語類》卷一三七)略去那些所謂的“快餐著作”,當今有幾人能“子細窮究”四書五經(jīng)之經(jīng)典中字字句句?讀書人先要會疑,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子語類》卷一一)立論從“疑”開始, “若得一書,須便讀便思便行,豈可又安排停待而后下手!……讀書便是做事?!?同上)“行”亦是關鍵點,即踐行“萬世開太平”。朱熹指出“夫?qū)W問豈以他求,不過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朱文公文集》卷五四,《答郭希呂三》)“故圣賢教人必須窮理為先,而力行以終之。”(同上,《答郭希呂四》)朱熹由此展開了對于知行關系問題的論述,筆者在此不予展開?!八家?,立論”,不求甚解,中間有一“行”;論可不多,但須“真”, “真解”才是正解。筆者認為這是衡量讀書的兩個重要標準。
3.論讀書“三信念”。讀書信念為讀書人在讀書時應時刻秉持的理念?!按蠓部次淖?,少看熟讀,一也;不要鉆研立說,但要反復體驗,二也;埋頭理會,不要求效,三也。”(《朱子語類》卷一〇)筆者認為,可將其歸納為讀書“三信念”。一是最基礎的“熟讀”信念,二為重要的“反復體驗”信念,三為最高境界的“不求效”信念。
“熟讀”信念,教人讀書應熟看熟思,虛心求其義,不固執(zhí)己見,自然心與理會,有得力處。讀書,如同書中人物對話,若一味偏執(zhí)己見,對話難以進行。然若不與書中人“辯”,則無法“思疑立論”,但一切前提是自己能通篇理解作者著書之大意,把握其作品的本質(zhì)要領,方可進行“批駁”。
“反復體驗”為最艱難、亦最重要的信念?!胺磸腕w驗”伴隨讀書過程始末,是讀者同作者產(chǎn)生共鳴,產(chǎn)生思想碰撞并希冀迸發(fā)思想火花的階段。程頤在《二程遺書》卷十八中指出“今之學者有三弊:一溺于文章,二牽于訓詁,三惑于異端。茍無此三者,則將何者?必趨于道矣。”筆者認為,此三弊源于不能踐行朱熹“反復體驗”的讀書信念。若反復體驗,久之自然明曉道理。反思今日,雖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三弊”亦時常出沒,企圖在文化之林中茍活。只有靠自己的反復體驗, “主流”的讀書之道在文化批判中將“愈挫愈勇”并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不求效”信念是以求成為忠實讀書人的最高境界。不求效,即不求眼前之利。腳踏實地,沉下心來,做成真學問,“利”自然見。然此“利”非彼“利”。
筆者所謂的“利”,是上文所說的“志”,是對本能生命活動的超越,只有“不求效”之人方能達到這境界。 《二程遺書》卷十八繼續(xù)指出,“學者須是務實,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則為偽也。大本已失,更學何事?為名與為利,清濁雖不同,然其利心則一也?!保?]少看熟讀抑或反復體驗,從讀書的基本功夫做起,都是在教人摒棄好高騖遠,遠離心浮氣躁,不求效。
4.論讀書“四禁忌”。筆者認為,“三綱”之后警惕“四禁忌”,讀書才能近乎完滿。 “四戒”乃“寧詳毋略、寧下毋高、寧拙毋巧、寧近毋遠。”(同上)“寧詳毋略”,面對文字中的眾說雜亂,虛心地逐一看去,各自見個道理,久之自然貫通。潛下心來讀書,盡詳近詳,踏踏實實“求近”,不能“跳遠”,“跳遠”讀書只能說明學者心太輕浮,盲求快讀之便,但肚腹無字墨,做“假學問”也?!皩幭挛愀摺?,拿造塔作例。塔須從根基打起,造高舍下,如造空中樓閣也,非但不能成塔,從高往下“自由落體”,傷人傷己也。盡覽眾家說之異同,窮盡其辭,塔之根基越深厚,雄偉壯觀之塔指日可待?!皩幾疚闱伞保覆荒軉紊嬉粋€方面,應參考而窮究,博學而約之,“必有一真是者出”。(《朱子語類》卷一一)“如用兵相殺……須大殺一番,方是善勝。為學之要,亦是如此。”(《朱子語類》卷一〇)能詳能近能下能拙,沉著痛快處自見道理。
讀書四禁忌,禁“略、高、巧、遠”,于今仍有啟示性意義。詳、下、拙、近,是教讀書者讀書能詳、能下、能拙、能近,同時也是心地功夫,即“教人要能具備虛心,專心,平心,恒心,無欲立己心,無求速效心,無好高心,無外務心……能把自己放低,退后,息卻狂妄急躁,警惕昏惰閑雜?!保?]
讀書是一道苦工夫,能堅持啃下來就能發(fā)現(xiàn)它的樂趣之處,領悟它的崇高之處;反之,則一無所成??v觀朱熹的讀書史,其讀書之道與他的治學魅力、人格修養(yǎng)魅力分不開,但主要由其理學認識論所決定。
其一,在治學上,朱熹通過詮釋的實踐,對儒家傳統(tǒng)的基本典籍進行了重新的定義。通過他的詮釋,知識界、文化界、學術界基本上都接受了這個詮釋,并發(fā)出這樣的呼吁,即盡管不贊成朱熹的解釋,也不能繞過他的解釋或?qū)λ慕忉尩粢暂p心,因為他的解釋基本上存在著一定的實踐意義。對朱熹的學術貢獻能有此共識,與朱熹的治學魅力、活力息息相關。朱子逝世已八百多年,但其學術活力卻永不止步。當下學者或者另辟蹊徑,或者繼續(xù)沿著朱子對古典的探索路線,往更深處挖掘,使朱子之學生生不息,永葆其活力。
其二,朱子教育學生,都是從低處闊處下學起,他不喜歡說空話、玄妙話與無影無形的話。朱子人格修養(yǎng)魅力,從其學術成果處可見他“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決心與毅力,非能人之所及。朱子將學術事業(yè)做到了實處。而所有的種種,都離不開其讀書治學之道。故他的治學之精神仍應為我們所折服,讀書之道仍可為世人所借鑒。
其三,朱熹的讀書之道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由其理學認識論所決定,世人仍不斷探索朱熹的“理一分殊”論、“格物窮理致知”之道與知行論。朱子主博文,主格物窮理,主多方以求。博文見表,約禮是里,博文約禮,內(nèi)外相助,平實而不失中。見得通透“表里”,格物致知,方可學理。理學家們一般認為,心為本,屬內(nèi),物為末,屬外。心性方面為所重之理。但朱子認為,“內(nèi)外本末,須一以貫之,精粗具到,統(tǒng)體兼盡”,錢穆稱“此為朱子在一般理學思想中之最獨特亦最偉大處?!保?]“具精粗”、 “兼統(tǒng)體”皆須從詳、下、拙、近處“格”起,格物即做那些零碎細膩的功夫,多方以求,萬理皆屬一理,致知乃總體之獲得。
朱熹的讀書之道,推己及人,形成的讀書文化無論對于個人的修養(yǎng)還是社會的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將結合現(xiàn)代化建設兩翼——物質(zhì)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之所需,來探討朱熹讀書之道的現(xiàn)代文化價值。
讀書促進倫理智慧。朱熹的讀書之道蘊含了很多仍適用于當今的倫理哲學智慧。如“無欲立己心,無求速效心,無好高心,無外務心”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讀書決心,讀書不只為自己,更應向“為中華之崛起”之讀書目標看齊。
讀書如做人。讀書是體認生命的文化活動之一,在讀書中須不斷超越自我的本能生命。朱子強調(diào)讀書要“寧詳毋略、寧下毋高、寧拙毋巧、寧近毋遠”,筆者已多次強調(diào),朱子不僅在于教人如何讀書,更在于教人如何做人。書能讀詳,能自下往上,從拙處、近處讀,需具備虛心、放寬心?!叭魬n愁迫切,道理終無緣得出來?!?《朱子語類》卷一〇)從這意義上說,學無止境,不斷的自我反思、不斷的自我體認、不斷的自我超越,心胸開闊,博覽群書,能容納萬生萬物,方能靈活地“走山涉水”。讀書如做人,書讀得真,讀得踏實,人便做得真,做得踏實。
讀書可潛移默化地發(fā)展民族文化。朱熹的論讀書之道,條目綱目很多,“欲求了解到朱子新知之深沉處,則亦終必要效法朱子之讀書法來讀朱子書,乃能漸漸窺及?!保?]鉆進書里去,方識書滋味。文化之道盡在書中,慧眼獨具,方能培養(yǎng)文化探索能力,不斷豐富文化、造福人類。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人們正熱衷于高端科技、不斷渴求時尚,然無經(jīng)典,談何時尚。經(jīng)典的“由下及上、由近及遠”依然適用于當代,須具“揚棄” “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古典和時尚。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經(jīng)典,是發(fā)展民族文化之根本。當今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仍不變,文化軟實力不斷凸顯其重要作用,因此,和平文化“實不和平”,各國爭相在軟實力中勝出。
[1]朱熹.近思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68.
[2][3][4]錢穆.朱子學提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159,12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