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田
(肇慶學院 西江歷史文化研究院,廣東 肇慶 526061)
王泮,字宗魯,浙江山陰人,明萬歷年間曾任肇慶知府,在位時以“好為民興利”而享譽端州[1]卷18。據(jù)《肇慶府志》(萬歷本)記載:王泮在任期間,興修水利,治理水患,化數(shù)千畝沮洳之地為良田;疏浚北港水道,舟楫得以暢通,商旅便于往來;重教興文,建書院,置學田,士子競進,民風向善;他扶貧濟困,積極救災,百姓樂業(yè);為政清廉,持法公允,社會安定。是時,肇慶閭閻殷富,號稱大治。萬歷十六年(1588年),王泮升任湖廣布政使司參知政事,史載:王泮“瀕行,端人士遽道攀臥、莫能止,孺暮如失怙恃?!庇谑牵渴园l(fā)建王泮生祠以紀念之[1]卷14。王泮其人的事跡及其詩文,散見于《明神宗實錄》、“地方志”等典籍之中,至今尚未系統(tǒng)整理。為此,筆者就王泮仕途略作考證。
王泮是“嘉靖進士”還是“萬歷二年進士”?這個問題因地方志記載“疏忽”而成了問題。最早記錄王泮事跡的萬歷《肇慶府志》卷十五《職官篇二·宦績》載:“王泮,字宗魯,山陰人,嘉靖進士,萬歷八年知肇慶府。十二年遷按察司副使,分巡嶺西,亦治肇慶。……十六年,遷湖廣參政”[1]。然而,該“志”卷十四《祀典志》又稱:王泮“字宗魯,萬歷甲戌進士”[1]。顯然,該志所記“時間”自相矛盾,這必然會誤導后人。如:明末朱謀垔撰《續(xù)書史會要》稱:“王泮,字宗魯,山陰人,嘉靖進士?!盵3]清人倪濤撰《六藝之一錄》亦稱:“王泮,字宗魯,山陰人,嘉靖乙丑進士。”[4]清《御定佩文齋書畫譜》也載有:“王泮,山陰人,嘉靖乙丑進士。萬歷中為湖廣參政,居官廉潔?!盵5]而且,當前一些學術(shù)論文,或云王泮“嘉靖進士”,或云王泮“萬歷二年進士”,持論不一。因此,厘清這一事實是很有必要的。對于這一問題,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討論。
1.根據(jù)文獻:萬歷《肇慶府志》于萬歷十六年修完。時任肇慶知府鄭一麟、同知方應時、通判劉獻義、高要知縣蕭九章等官員都參與編修。其中,“鄭一麟,山陰人,萬歷五年進士,十二年由兵部郎授肇慶知府”[2]卷15。換言之,萬歷《肇慶府志》修纂期間,王泮雖升任廣東按察司副使,但其治所仍在肇慶。所以,王泮與同籍鄭一麟等肇慶府官員當然會有多方往來,彼此熟識;況且,當時纂修人員又多為王泮舊時僚屬。以此推之,萬歷《肇慶府志》所記王泮“中進士”時間不應有誤。
2.明代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張朝瑞對明代萬歷前(含萬歷時期)各科進士情況頗有研究,且考證精詳。張朝瑞與王泮為同時代人,又同為進士。張氏所著的《皇明貢舉考》則明確記載浙江山陰縣人王泮在萬歷二年(1574年)甲戌科殿試金榜第二甲第三名進士,且記該科狀元為孫繼皋[6]卷八。此外,王泮家鄉(xiāng)山陰縣“地方志”——嘉靖《山陰縣志》①嘉靖《山陰縣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續(xù)編)系明朝許東望修,楊家相重修,張?zhí)鞆偷茸?。許東望于嘉靖十九年出任山陰縣知縣,始修嘉靖《山陰縣志》;未梓而去位;其后,周俊民、何璿、葉可成、李用熒、陳懋觀、林朝聘相繼出任山陰縣知縣。其中,何璿于嘉靖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為山陰縣知縣,嘉靖《山陰縣志》首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付梓。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楊家相出任山陰縣知縣,他延請張?zhí)鞆偷壤m(xù)修《山陰縣志》,增加許多“近事”;隆慶二年(1568年),張桐出任山陰縣知縣,現(xiàn)存嘉靖《山陰縣志》之《官師表》內(nèi)容則記載到“隆慶二年”、《選舉表》記載至“萬歷二年”事跡。筆者認為,嘉靖《山陰縣志》實為許東望等初修、楊家相重修,而《官師表》及《選舉表》內(nèi)容則另有其他人予以續(xù)修而成。所以,現(xiàn)存嘉靖《山陰縣志》所記內(nèi)容已經(jīng)后延至萬歷初年。“卷之五·選舉表”也明確記載“王泮,(萬歷)二年進士”,該科狀元為孫繼皋[7]。另,嘉慶《山陰縣志》亦載:王泮,“萬歷甲戌進士,知肇慶,又分巡嶺西?!盵8]卷14無疑,這三則極具說服力的史料足以證明萬歷《肇慶府志》關(guān)于王泮為“萬歷甲戌進士”之表述是正確的,而該《志》關(guān)于王泮“嘉靖進士”說法是錯誤的。其實,其他版本的《肇慶府志》、《高要縣志》及《廣東通志》等都非常明確記載王泮為“萬歷二年進士”。如崇禎《肇慶府志》稱:“王泮,字宗魯,山陰人,萬歷二年進士?!盵9]卷20再如,道光《高要縣志》載:“王泮,字宗魯,山陰人,萬歷二年進士,八年任肇慶知府?!盵10]卷18而宣統(tǒng)《高要縣志》亦載:王泮,“萬歷二年進士,萬歷八年知肇慶府?!盵2]卷15又,光緒《肇慶府志》載:“王泮,字宗魯,山陰人,萬歷二年進士,八年知肇慶府?!盵11]卷16雍正《廣東通志》亦載:“王泮,字宗魯,浙之山陰人,萬歷二年進士?!盵12]
綜上所論,筆者認為,王泮應為“萬歷二年進士”,而非“嘉靖進士”。至于萬歷《肇慶府志》所記“自相矛盾”問題,或因編纂者筆誤或其他原因,今人已無從知曉,惟有無意義之臆測,在此則無需加以贅述。
《皇明貢舉考》載:王泮于隆慶元年(1567年)考取舉人[6]卷八;雍正《浙江通志》亦載:王泮于隆慶元年中舉人[13];嘉慶《山陰縣志》亦有相同記載。[9]卷10萬歷二年(1574年),王泮中進士。其后六年(1574—1580),典籍中未有王泮從政事跡之記錄。至萬歷八年(1580年),王泮則以刑部尚書郎身份出任肇慶府知府。[1]卷14由此推之,王泮中進士后,大抵在刑部觀政、既而在刑部任職,后升至刑部尚書郎官職。任職肇慶府知府四年后,王泮再次升遷。據(jù)《明神宗實錄》載:萬歷十二年六月,肇慶知府王泮升為廣東按察司副使。[21]卷150按照王泮自己的表述,此時,此次其所擔任官職全稱為“廣東按察司副使奉敕整飭兵備兼分巡嶺西道?!盵2]卷23萬歷十三年,王泮曾協(xié)助兩廣總督吳文華成功會剿廣東開建、廣西懷賀二縣“猺獞”,因而受到朝廷獎賞。[14]卷166萬歷十五年十二月,朝廷“陞廣東副使王泮為湖廣右參政兼僉事,整飭岳州、九、永等處兵備?!盵14]卷193其間,“王泮,山陰,進士”,曾擔任湖廣“上江防兵備道”及“分守上湖南道”。[15]萬歷二十二年五月,朝廷又任命王泮為湖廣布政使司左參政。[14]卷273萬歷二十二年九月,朝廷再次“陞湖廣參政王泮為河南按察使?!盵14]卷277萬歷二十六年五月,又陞“河南按察使王泮為湖廣右布政?!盵14]卷322萬歷二十七年,王泮再轉(zhuǎn)任廣東布政使司左布政使。[12]卷27然而,王泮在廣東左布政使任上時間并不長,約一年余。萬歷二十八年,“御史顧龍禎巡按廣東,與布政使王泮語不合,起毆之,泮即棄官去。”[16]5801旋即,王泮被“革任,聽勘。”[14]卷377其后,朝廷如何處置王泮,筆者未在典籍中查到相關(guān)信息。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王泮棄官而走。按照清修《明史》之說法,因御史顧龍禎與王泮“語不合”而“毆之”。王泮被巡按御史毆打,遂“棄官去”。[16]5801為了便于論述,筆者稱此事為王泮“棄官事件”。
王泮作為一省大員,因何事而與巡按御史顧龍禎“語不合”而遭毆打?萬歷十一年(1583年),耶穌會士利瑪竇在肇慶初次見到王泮時,曾贊嘆王泮性格溫和,為人謙遜,即“那位長官(系肇慶知府王泮——筆者注)看來是個天性樂善好施的人,帶著有點殷勤的態(tài)度?!盵17](P160-161)另則,萬歷《肇慶府志》亦稱王泮“慈愛和易,士民見者語次尋繹,甚有恩惠。未嘗疾言遽色于人?!盵1](卷18)換言之,王泮并非性格乖戾或脾氣暴躁之人。另,有明一代,巡按權(quán)力很大。明朝監(jiān)察御史在外“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盵16]1768-1769問題在于,巡按即便權(quán)力再大,朝廷也沒有授權(quán)其毆打一省(即布政使司)最高行政長官之權(quán)力。
王泮“棄官事件”發(fā)生后,御史于永清等遂“疏參(王)泮以場務(wù)一言之忤,為先發(fā)制人之術(shù),誣蔑按臣?!盵14]卷352并稱“布政王泮先參按臣顧龍禎?!盵14]卷377由此可以推測,王泮與顧龍禎因“場務(wù)”(包括地方鹽場等方面)管理事宜產(chǎn)生矛盾。然而,若按照于永清的說法,過錯方是王泮,王泮還“誣蔑”顧龍禎。事實上,于永清的“說法”不可信。史載:萬歷二十八年十月,“都察院左都御史溫純等疏參廣東廵按監(jiān)察御史顧龍禎裂冠毀裳、肆詈行毆、丑態(tài)可羞,應行解任。布政使王泮取辱有無,難以懸斷,既擅離任,豈容再蒞?合所吏部酌議其爭毆始未,仍令督、按二臣分別輕重,核實具奏。(萬歷帝)允之。”[14]卷352然而,即便萬歷帝“允之”,此事亦難“核實”。因為“御史于永清按陜西,貪。懼(溫)純舉奏,倡同列救(顧)龍楨,顯與(溫)純異,以挾制(溫)純。又與都給事中姚文蔚比而傾(溫)純。(溫)純不勝憤,上疏,盡發(fā)永清交構(gòu)狀?!盵16]5802也就是說,為了自保,于永清通過“救”顧龍禎而拉攏顧龍禎與溫純對抗。是時,王泮“棄官事件”越炒越大,萬歷帝關(guān)注,又與朝廷吏治問題攪擾在一起。如“吏部尚書李戴等題:臣比見御史顧龍禎與布政使王泮互相訐奏,一則詞平而失顯,一則說辨而機深,應俟勘明,從重議處。惟是體統(tǒng)日紊,紀綱漸隳,方遂以知府抗御史,張邦正以知府抗都御史,猶曰禮節(jié)至。(王)泮則觸之使怒、挑之使爭,而(顧)龍禎亦自壞其體統(tǒng)。夫平居既可反唇相詬,有事安得彈治之。將來撫按之令不能行之司道,司道之令不能行之郡邑,皆始于人輕執(zhí)法之臣,而執(zhí)法之臣自為輕也?!显唬翰孔h是。泮事速勘?!盵14]卷352
由于王泮“棄官事件”之史料記載隱晦簡略,筆者即便一再爬梳,亦難厘清其原委。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在這場政治斗爭中,在政客們傾軋詬病之中,在政治環(huán)境極為不利的情況下,王泮就此終結(jié)其仕途。
[1] 萬歷肇慶府志[M].上海圖書館珍藏孤本.
[2] 宣統(tǒng)高要縣志[M].肇慶市端州圖書館館藏本.
[3] 朱謀垔.續(xù)書史會要[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第838頁.
[4] 倪濤.六藝之一錄[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37冊,第852頁.
[5] 孫岳頒.御定佩文齋書畫譜[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20冊,第729頁.
[6] 張朝瑞.皇明貢舉考[M].明萬歷刻本.
[7] 嘉靖山陰縣志[M].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匯編.
[8] 嘉慶山陰縣志[M].中華方志叢書.
[9] 崇禎肇慶府志[M].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匯編.
[10] 道光高要縣志[M].中華方志叢書.
[11] 光緒肇慶府志[M].中華方志叢書.
[12] 雍正廣東通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63冊,第800頁.
[13] 雍正浙江通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2冊,第611頁.
[14] 明神宗實錄[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62年.
[15] 雍正湖廣通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2冊,第168頁.
[16] 張廷玉.明史[M].中華書局,1974.
[17] 利瑪竇,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3.
Textual Criticism on Zhaoqing Prefect Wang-pan in Ming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