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達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 成都 610071)
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都發(fā)現(xiàn)并承認了這樣一個的事實,那就是作為我們現(xiàn)在才認識到的彌足珍貴的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居然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被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們予以重視,并且是在全球化理論已經成為國際顯學、眾多全球化理論學者把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作為全球化理論深厚理論背景的情況下才予以重視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怪而遺憾的現(xiàn)象,這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困惑和思考。探討這個問題,或許對我們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乃至于整個馬克思主義都有著深刻而重要的意義。
應當說,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被其后繼者們長期忽略而一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才重新被重視,這里既有實踐條件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的原因,例如蘇聯(lián)的解體以及全球化趨勢的明朗,也有主觀認識上的失誤。關于前者,學界已有較多的討論。這里我們只想從后者來進行一些探討,這或許對我們中國學者有其特殊意義。從主觀認識上的失誤而言,除了后繼者們教條主義長期占上風的原因外,我們認為馬恩在其理論的具體結論中的幾點失誤或說是歷史的局限是一個重要的理論淵源。
原始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成熟程度估計過高,這應當說是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共識。前蘇聯(lián)學者在探討《共產黨宣言》時,在對《宣言》作了充分肯定之后,也指出了《宣言》在這方面的失誤,認為《宣言》對資本主義延伸能力估計不足,對當時資本主義發(fā)展水平估計偏高,而對其擴展能力估計又太低?!缎浴匪傅臅r代無疑有生產力反抗生產關系的一面,但那時資本主義仍處于上升時期,正是產業(yè)革命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是產業(yè)革命在英國取得勝利并向其他國家推廣的時期。顯然,這段歷史有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一面,而且這方面是主要的。還比如,《宣言》對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革命的估計也有偏差。它認為:“現(xiàn)代的工業(yè)勞動,現(xiàn)代的資本壓迫,無論在英國或法國,無論在美國或德國,都是一樣的,都使無產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這一論述看到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對于各民族融合的影響,這是正確的,但是這種融合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于當時的英、法、美、德諸國來說,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的聯(lián)合是存在的,對于四國的無產階級來說,卻很難談得上“失去了任何民族性”。可能正是對工人階級貧困狀況的高度重視,《宣言》往往把革命和經濟危機聯(lián)系在一起,這正確地反映了相當長時期的實際情況,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這個看法就要做適當?shù)匦拚恕目偟膬A向看,它對資本主義和無產階級的成熟程度都估計過高。之所以存在這種局限和失誤,前蘇聯(lián)學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原因。其一是每一時代的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其二,《宣言》主要是以英、法、德三國為對象;其三,馬恩寫《宣言》時一個29歲,一個27歲,剛剛完成世界觀的轉變,理論和實踐的準備都還不足;其四,黨綱的寫法也限制了對一系列理論問題的論證。
其實,對資本主義成熟程度估計過高的傾向,在馬恩那里是一直存在的。例如在《資本論》的最后,馬克思也曾莊嚴宣告:“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保?]《馬克思傳》的作者梅林曾對此作過心理學的分析:“萊辛早就發(fā)現(xiàn)了那些‘非常正確地瞻望未來’的人的這種心理現(xiàn)象:‘對他們說來,那些在自然界需要經歷數(shù)千年的東西,在他們生存的時期內就要成熟?!斎?,馬克思恩格斯不是錯了幾千年,但他們畢竟錯了好幾十年。在撰寫《共產黨宣言》的時候,他們就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發(fā)展到甚至在今天也未必達到的高度?!保?]對于這種傾向,恩格斯在晚年也認識得比較清楚,1895年3月,恩格斯在他辭世六個月前,在為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寫序文時曾直截了當?shù)爻姓J了這一點。他說,那時我們沒有絲毫懷疑地認為,從法國開始的歐洲1848年革命表明,“偉大的決戰(zhàn)已經開始了,這個決戰(zhàn)將在一個很長的和充分變化的革命時期中進行到底,而結局只能是無產階級的最終勝利”,“但是,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暴露出我們當時的看法只是一個幻想”。[3]“歷史表明,我們以及所有和我們有同樣想法的人,都是不對的。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fā)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歷史用經濟革命證明了這一點,這個經濟革命自1848年起席卷了整個歐洲大陸……這一切都是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發(fā)生的,因此這個基礎在1848年還具有很大的擴展能力?!保?]恩格斯還進一步闡明:由于這個經濟革命,“無產階級所處的境況現(xiàn)在已經穩(wěn)定”,“甚至每隔十年一次的周期性危機引起的波動,也已經成了習以為常的生存條件。工業(yè)變革時期出現(xiàn)的政治運動或直接社會主義運動(那時還不成熟)遭到了失敗,遺留下來的與其說是鼓舞,不如說是沮喪;資產階級的即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證明自己比革命的反抗更有力量”。[5]即使如此,在恩格斯晚年思想中,仍沒有擺脫對資本主義成熟程度估計過高的傾向。馬恩的這種傾向,對他們本人以及對后繼者們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對資本主義成熟程度估計過高對馬恩本人的影響首先表現(xiàn)在他們對歐洲革命的期望過高,因而在指導歐洲無產階級斗爭中的具體策略和戰(zhàn)術上屢屢失誤,并且對歐洲革命遲遲沒有到來感到失望。其次是馬克思因而在晚年轉而研究東方社會道路問題,且對他幾乎花了大半生精力所建立的世界歷史理論的地位和意義的評價有所降低。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編輯部的信中提出并且多次加以重申,他在《資本論》中關于原始積累那一章所描述的資本主義產生于封建制度的“世界歷史理論”只限于西歐各國,不能看作是“一般發(fā)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否則,是給他“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是一種“侮辱”。
如果說馬恩的這種傾向對他們本人的影響還主要是表現(xiàn)為理論上的歷史局限性,那么這種傾向對他們的后繼者的影響就不僅僅是在理論上造成重大失誤,更重要的是在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中出現(xiàn)了重大失誤和挫折,從主觀上講,這些重大挫折和失誤不能不認為與馬恩的這種傾向緊密相關。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無疑構成了列寧建構新理論的指導原則和主要思想資源,以帝國主義論、一國勝利論、世界革命論、在開放中建設社會主義論等等理論為主體的列寧的世界歷史理論毫無疑義是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其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已為歷史所證實,即使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列寧的世界歷史理論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我們也可以肯定地說,列寧的整個理論和實踐,無不帶有濃厚的對資本主義成熟程度估計過高的色彩,在列寧的理論中,仍然存在著對資本主成熟程度估計過高的嚴重傾向,這在他的帝國主義論及世界革命論中表現(xiàn)得較為明顯。這種傾向在斯大林的理論及其實踐中則得到了肆意的強化,其“資本主義總危機論”、“世界革命論”以及“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理論”是這一傾向的突出反映。而建立在這些理論支撐點上的斯大林的“一國社會主義”理論,已經形成了一種非“世界歷史”的道路或模式。這種脫離世界歷史發(fā)展軌道、無視人類全球化進程、把自己與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主流相隔絕的道路或模式,正是蘇聯(lián)走向解體的最深層次的原因??v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fā)展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我們發(fā)現(xiàn),對資本主義成熟程度估計過高所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比比皆是,它成為左傾、冒進、空想等理論和實踐的一個主要根源。
馬克思認為,并不是一切民族不管它的歷史環(huán)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在一定條件下,有的國家和民族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而通過其他途徑而走向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社會。在馬克思給查蘇里奇復信的幾次草稿中,馬克思認為,俄國農村公社的滅亡并不具有歷史必然性,不能以歐洲的公社已經覆滅來論證俄國公社一定要滅亡。他以“絕對不是的”這種斷然口吻來多次否定公社滅亡屬于歷史必然性這種觀點。下面這段話表現(xiàn)出馬克思對公社直接向高級形式的公有制過渡的強烈愿望:“如果說土地公有制是俄國‘農村公社’的集體占有制的基礎,那末,它的歷史環(huán)境,即資本主義生產和它的同時存在,給它提供了大規(guī)模地進行共同勞動的物質條件。因此,它能夠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享用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它能夠以應用機器大規(guī)模的耕作來逐步代替小土地耕作,而俄國土地的天然形勢又非常有利于機器的使用。因此,它能夠成為現(xiàn)代社會所趨向的那種經濟體系的直接出發(fā)點,不必自殺就能開始獲得生命”[6]。馬克思的上述觀點,被其后繼者們概括為“東方社會道路理論”,進而被直接作為蘇聯(lián)模式和中國傳統(tǒng)模式的理論淵源。誠然,蘇聯(lián)模式和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主義模式都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和歷史必然性,甚至于斯大林的“兩個平行世界市場理論”及其實踐都有一定的歷史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蘇聯(lián)的解體和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主義模式的失誤,已經無爭議地說明這里存在著嚴重的主觀失誤。這種主觀失誤既有后繼者們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背離,也是教條式地照搬馬克思理論中的某些具體結論的結果。
其實,對于馬克思晚年關于俄國公社的命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東方社會道路理論”,恩格斯已有明確結論。恩格斯比馬克思多活了17年,不僅親眼看到了俄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也看到了農村公社日益被瓦解的不可逆轉的歷史命運。早在1875年恩格斯同特卡喬夫論戰(zhàn)時就指出,俄國農村公社之所以存在只是不發(fā)達的結果,不過是專制制度的基礎,且公社的貧富分化已經顯而易見。到了90年代,恩格斯在給丹尼爾遜、普列漢諾夫的通信及1894年為《論俄國的社會問題》寫的“跋”中,斷然否定了俄國公社本身存在著向較高的公有制形式過渡的因素。俄國公社“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除了本身的解體以外,都沒有從自己身上生長出任何別的東西。”[7]在概括了俄國公社的論戰(zhàn)之后,恩格斯的結論是:“要處在較低的經濟發(fā)展階段的社會來解決處在高得多的發(fā)展階段的社會才產生了的和才能產生的問題和沖突,這在歷史上是不可能的。——一種特定的經濟形態(tài)都應當解決它自己的、從它本身產生的任務;如果要去解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經濟形態(tài)所面臨的任務,那是十分荒謬的?!保?]由于在馬克思主義的后繼者和研究者中長期存在拔高馬克思而貶低恩格斯的傾向,更由于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需要在馬克思那里尋找理論根源,因而對恩格斯晚年思想長期忽略甚至視而不見,而又把馬克思晚年對俄國公社的不成熟的看法無限拔高為“東方社會道路理論”,從而造成了嚴重的主觀認識失誤。
蘇聯(lián)模式及其解體以及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主義模式及其失誤還是照搬馬克思理論中某些具體結論的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中外學者在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時,都忽略了馬恩的一個具體結論中的理論失誤,進而更未認識到這一失誤對其后繼者的主觀認識及其實踐所造成的重大影響。眾所周知,馬恩都認為,在勞動還僅僅是謀生手段的條件下,能夠實行超越于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在馬恩那里,其計劃經濟的簡明定義就是“個別勞動一旦付出無需交換就直接成為社會勞動的一部分且可以直接計量”。恩格斯寫道:“社會一旦占有生產資料并且以直接社會化的形式把它們應用于生產,每一個人的勞動,無論其特殊用途如何的不同,從一開始就成為直接的社會勞動。那時,一件產品中所包含的社會勞動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徑加以確定;日常的經驗就直接顯示出這件產品平均需要多少數(shù)量的社會勞動?!藗兛梢苑浅:唵蔚靥幚磉@一切,而不需要著名的‘價值’插手其間。”[9]其實,無需繁瑣的理論論證,人類歷史的社會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在勞動還僅僅是謀生手段的條件下,不通過市場機制,個別勞動是無法轉化為社會勞動,更是無法直接計量的①。馬恩在具體結論上的這一失誤所形成的教條對其后繼者影響之深、之大,是馬克思恩格斯本人始料不及的。由此后繼者們長期誤把市場經濟看作是資本主義的專利品,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緊緊地捆在了一起,甚至于把市場經濟當作是資本主義的同一語。與此同時,則誤把行政命令式的經濟體制當作是計劃經濟(其實,人類社會到目前為止,離實施馬克思意義上的計劃經濟尚還有較大距離),把現(xiàn)實社會主義與計劃經濟捆在一起。正因為未能把這兩者分開,我們本來是要討論補市場經濟課的地方,卻被傳統(tǒng)社會主義理論解讀為補資本主義的課,由此造成社會主義者們的無休止地爭論。例如當年列寧與普列漢諾夫的爭論。在普列漢諾夫看來,在不具備必要條件時,超前實施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或按社會主義原則組織生產就是“組織饑餓”就會造成“最大的歷史災難”[10],因而在俄國“號召城鄉(xiāng)工人和最貧苦的農民推翻資本主義就是荒謬的”[11]這里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主義原則主要就是指公有制+計劃經濟。如果說當時能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得以分開,則列寧與普列漢諾夫的論戰(zhàn)的命題就需要加以改變了。說到這里,不能不令人聯(lián)想到一個令人扼腕的事實:馬恩的社會主義非商品論,使其后繼者們在大半個世紀里,不知浪費了多少紙張筆墨,窮盡腦汁寫成了堆積如山的文獻來對“社會主義商品貨幣問題”進行探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不僅作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最熱門的論題,甚至于是作為最高命題,殊不知這一命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馬克思意義上的計劃經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從來就沒有實現(xiàn)過(蘇聯(lián)模式和傳統(tǒng)中國模式中的計劃經濟不過是行政命令式經濟,與馬克思意義上的計劃經濟有質的不同),有何來相結合之說呢?問題的嚴重性就在于,一方面,我們把現(xiàn)實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的理論社會主義畫等號,另一方面,我們又把社會主義的非商品經濟論當作教條,當作我們可以脫離世界市場、脫離世界整體性發(fā)展的根據。正是上述這一馬恩在具體結論上的一個失誤,加之眾所周知的馬恩對資本主義成熟程度估計過高以及由后繼者們所概括的晚年馬克思的“東方社會道路理論”,形成了一個支撐蘇聯(lián)模式和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主義模式的理論鏈條,從而形成了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理論并指導了大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運動,最終造成了蘇聯(lián)模式的解體及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主義模式“面臨國民經濟崩潰的邊緣”。這一理論體系長期以來被誤認為是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而作為馬克思主義支柱或核心的世界歷史理論則反而被長期忽略,以至于使我們的理論研究路子越走越窄,離實際越來越遠,最終導致了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的終結。
我們在這里討論馬恩的幾點失誤,絕沒有把后繼者的失誤歸責于馬恩的意思,我們是在探尋大半個世紀來忽略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原因。其實,任何偉人和偉論都有其歷史局限性則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常識,如果要把我們自己的失誤歸責于前人,那就有點滑天下之大稽了。
這里,我們只是就主觀失誤并且僅就馬恩本人的理論淵源方面對馬克思主義者為什么會長期忽略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做了一點探討,這種探討旨在說明問題不在于一種偉大理論本身的瑕疵,而在于后繼者的誤讀和誤用,但僅此也顯示了大力探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并還其本來名目以及充分挖掘其當代價值的必要。特別是在全球化進程已經十分明朗、中國正在融入世界并提出和諧世界理論的今天,深入研究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就覺得更有其重要意義了。
我黨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胡喬木,在其晚年曾對20世紀世界共產黨人(包括中國共產黨人)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進退得失作過許多精深的評述與總結。1990年,他在一篇書信中對世界共產黨人關于20世紀世界局勢的判斷失誤問題作了這樣的評述:在斯大林、毛澤東、赫魯曉夫及其后很長一段時間,“對世界形勢則多著重于資本主義總危機和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斗爭,而沒有或很少想到相反的情況。革命(包括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由高潮轉入長期的低潮,資本主義則轉入強大的攻勢。這些是馬克思主義歷史上所始料不及的?,F(xiàn)在必須面對現(xiàn)實”。[12]胡喬木的這一評述是尖銳的,但又是鄭重的、符合歷史實際的。
人們看到,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資本主義的日子曾經很不好過:炮火連天的戰(zhàn)爭使人類屢遭浩劫,接連不斷的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大傷腦筋;無產階級革命先后在俄國、中國等取得勝利,打破了資本主義的一統(tǒng)天下;風起云涌的民族解放運動使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土崩瓦解。于是有人斷言:資本主義的末日到了。列寧提出的帝國主義理論,科學地指出帝國主義是新的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預見到帝國主義將把世界帶入戰(zhàn)爭與革命的時代,運用歷史的新材料,進一步闡明了資本主義必將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歷史總趨勢。同時,列寧又斷言,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垂死階段,即最后階段,無產階級世界革命勝利指日可待。列寧還建立了第三國際,在全世界組織和發(fā)動無產階級和民族解放革命以完全消滅世界資本主義。此后,斯大林提出資本主義總危機論,認為資本主義整個世界體系當時已陷入了全面危機,二戰(zhàn)后更進一步加深;毛澤東則認為,那時世界資本主義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正在垂死掙扎”,“壽命不長了”。據此,他們號召推動全世界無產階級、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聯(lián)合起來,行動起來,徹底埋葬資本主義。從列寧的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前夜理論到斯大林的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學說,再到后來的社會主義陣營理論,本質上是一種分裂對抗的全球化觀念,是一種相對封閉的世界體系理論,它用兩種社會政治制度來抽象與概括世界千差萬別的文明與民族國家的特點,未免有些簡單化。它過分強調了國際的世界的政治軍事斗爭與對抗在無產階級革命中的作用,只片面地看到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在尖銳矛盾發(fā)展以及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對廣大不發(fā)達民族國家的侵略影響及其對社會主義革命的積極作用,而忽視了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上的密不可分的交流關系及其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積極推動作用,從而導致了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現(xiàn)代化經濟建設過程中長期的實際上閉關鎖國的發(fā)展方針與策略,進而最終窒息了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發(fā)展的活力。蘇聯(lián)的解體與東歐的劇變可以說是一種全球化模式與觀念即一種以分裂對抗與封閉自足為特點的全球化觀念與模式的失敗。
到了20世紀的后半期,尤其是80、90年代,當全球化進入第三階段以后,資本主義出現(xiàn)了和世界共產黨人的判斷相反的活力,在同社會主義的較量中占了上風,社會主義運動則遭遇了嚴重的挫折,走入低谷。歷史事實表明,世界共產黨人對20世紀歷史進程的判斷發(fā)生了錯誤。
胡喬木尖銳地指出:“從馬恩以后,形成了一種對他們的崇拜。梅林在《馬克思傳》中就說過這個意思。直到現(xiàn)在,對一些理論問題,如絕對貧困化和相對貧困化等,還當做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來爭論?!薄艾F(xiàn)在對馬克思的一些觀點,還是擺脫不了教條主義的束縛,如對亞細亞生產方式。好像馬克思研究中國歷史,比中國人研究中國歷史還要精通,好象如果不把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研究清楚,中國歷史的研究就不能前進?!保?3]這是一個很值得反省的深刻歷史教訓。
在20世紀,梅林所說的這種心理現(xiàn)象,在無產階級的多位領袖的身上又反復再現(xiàn),他們?yōu)檫@種社會心理所驅使,有時用自己的設想、期望甚至幻想去代替對某些社會歷史進程的客觀分析,因而不能對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條件、進程和前景作出科學的、清醒的判斷。列寧晚年對俄國青年說,你們這一代人將生活在共產主義之下;斯大林宣布蘇聯(lián)建成了社會主義并開始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毛澤東則搞了人民公社、大躍進之類。他們均相信自己會看到資本主義的徹底消滅,就是很好的證明。這是需要認真吸取的另一個歷史教訓。
在20世紀,壟斷資本主義之所以能經受住經濟危機、世界大戰(zhàn)和席卷全球的革命風潮的巨大沖擊而獲得發(fā)展,正在于它推動了以科技進步為先導的新生產力革命,把人類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提到一個新的水平。人們看到,當前由西方國家主導的科技革命,正在掀起一場新的生產力革命。它不僅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還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Γ艺缃瓭擅裢舅f,它還"深刻地改變了并將繼續(xù)改變當代經濟社會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的馬克思主義者都不能不認真對待"。與此同時,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由于認識、經驗、體制和路線上的原因,在推動以科技革命為先導的生產力革命上發(fā)生了重大失誤,損傷了活力,錯失了良機,讓資本主義取得了領先的優(yōu)勢地位,這就是社會主義轉入低潮、資本主義轉入強大攻勢的根本原因。面對世界客觀現(xiàn)實,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鄧小平同志在1980年深刻闡明:“革命是要搞階級斗爭,但革命不只是搞階級斗爭。生產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歷史的發(fā)展來講是最根本的革命。”[14]鄧小平這個重要觀點,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它告訴我們,社會主義要真正取得進展,推動歷史前進,并最終戰(zhàn)勝資本主義,就必須始終如一地大力實現(xiàn)以科技進步為先導的生產力革命這個歷史發(fā)展中最根本的革命。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建立在對生產力與交往普遍發(fā)展的深刻、系統(tǒng)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的。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向我們揭示了生產力與交往的普遍發(fā)展才是歷史轉向世界歷史最本質的東西,才是人類得以徹底解放的本源。?因此,我們觀察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指導歷史運動,必須善于分析紛繁復雜的社會進程和歷史事變,抓住生產力革命和發(fā)展這個最根本的東西。誰忽視了這個最根本的東西,誰就難免會發(fā)生錯誤。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人類社會趨向共產主義、趨向大同世界的理論。人類的徹底解放,只能在普遍交往亦即全球化的勢態(tài)下才能實現(xiàn),這就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指明的“世界歷史”之路,即人類徹底解放之路。
當代全球化已向人類昭示,人類的整體利益以及人類的解放之路排斥暴力和戰(zhàn)爭,當代地球人趨向和平,當代全球化的大勢是走向和平,人類社會的最終趨勢是走向和諧。鄧小平的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觀與胡錦濤的和諧世界理論都是順應這一大勢的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者的理念,中國共產黨向世界昭示的中國模式——中國和平發(fā)展道路——中國爭取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發(fā)展自己,又以自己的發(fā)展來促進世界和平,移時對新時代主題的系統(tǒng)詮釋。馬克思主義者都是最徹底的世界主義者和和平主義者,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還是他們的繼承者,他們的宗旨和目標都是全人類的最大利益的實現(xiàn)和徹底解放。我們應站在這一高度來發(fā)掘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價值,也應站在這一高度來把握全球化,堅定不移地走馬克思的“世界歷史”之路——全球主義的世界和平發(fā)展道路。
注 釋
①為了不偏離主題,我們這里不方便作專門論證。順便要提到的是,假定能確認勞動還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是個別勞動不能直接成為社會勞動的原因,那末,困擾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另一大謎團——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也可順理成章地得以解開,特別是當我們把市場經濟看作是人類各民族,無論其采取什么樣的發(fā)展形式,都無法逾越的發(fā)展階段時,則我們就可以肯定地認為,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不是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而僅僅是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本書作者注。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頁。
[2]梅林著:《馬克思傳》,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96頁。
[3][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1995年版,人民出版社,第510頁、第668頁。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97—598頁。
[6]參見《馬恩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7、451 頁。
[7][8][9]《馬恩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0頁、第502頁、第348頁
[10][11]普列漢諾夫:《在祖國的一年》,第121頁、第464頁、第24頁。
[12]《胡喬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66頁。
[13]胡喬木:《胡喬木論中共黨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8-79頁.
[14]《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