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傳芳[北京電子科技職業(yè)學院, 北京 100029]
“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陳忠實在小說《白鹿原》的扉頁引用了巴爾扎克的名言,便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追求。整部小說是通過人物命運的變遷來展示民族歷史的演變的,小說塑造了一個個活生生的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族長白嘉軒、白鹿書院朱先生,以及反抗舊秩序的新女性白靈等等自不待說,還塑造了一個平和樸實卻做出驚天動地的壯舉、而后卻走向精神崩潰的普通長工——鹿三。鹿三身份卑微,也非主角,然而,他卻是一個耐人尋味的重要人物,因為小說塑造鹿三不僅具有推動重要情節(jié)發(fā)展的意義,還從思想文化層面折射出作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面與反面的復(fù)雜感情。
鹿三是白鹿原最好的長工,憑借著自己的誠實厚道和勤奮踏實的勞動贏得東家兩代人的信賴,他的信念是“咱給人家干活,就是為了掙人家的糧食與棉花,人家給咱糧食和棉花就是為了給人家干活,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又是簡單不過的事”①。他嚴守認真干活的本分,主家待他仁義,他以干好自己的活為回報,他“一般不參與白家家庭內(nèi)部的事務(wù),不像有些淺薄勢利之徒,主家待他好了自個兒就掂不來輕重也沉不住氣了,騷情得恨不能長出個尾巴來搖。他只恪守一條,干好自己該干的事而決不干他不該干的事”②。
鹿三一生中竟然有兩次驚天動地的壯舉,一次是在交農(nóng)事件中做了起事的領(lǐng)頭人,一次是動手刺殺了兒媳田小娥。鹿三的第一次壯舉是時事和機運促成的,當時起事領(lǐng)頭人白嘉軒被人困住無法脫身到達現(xiàn)場,眾多起事者已匯聚成黑壓壓的人流,卻群龍無首,對于沒有到場的起事頭領(lǐng),人群在散布不同的流言,有的人說官府被收買了,有的人說被史縣長抓走了,原本鹿三只幫助主家白嘉軒傳送雞毛帖,他是普通的參與者,面對這種情況,他第一個挺身而出響應(yīng)和尚芒兒,擔當起起事頭領(lǐng),“站在陌生人的肩膀上,高高地俯視著烏壓壓的一片黑腦袋,忽然覺得自己不是鹿三而是白嘉軒了”③。起事取得成功,史縣長宣布取消不合理稅負,鹿三收到白嘉軒空前的禮遇,不僅在街門口迎接他,還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說“三哥!你是人!”④
鹿三的第一次壯舉看似很偶然,但從他與白嘉軒平素的主仆關(guān)系看又是必然的。鹿三與族長白嘉軒是主雇,卻似朋友和兄弟關(guān)系,白嘉軒稱他為三哥,他被看做白家一個非正式卻不可或缺的成員。經(jīng)歷過很多的人世滄桑后,白嘉軒交代兒子要照顧好鹿三“這多年里,我的親生兒子指望不住,一些朋友也指望不住,靠得住的就是你三伯哇!孝武孝義你倆聽著,你三伯跟我相交不是瞅著咱家勢大財大,我跟你三伯交好也不是指靠他欺人騙世,真義交喀!”⑤白嘉軒是義主,鹿三是義仆,義使他們幾乎超越了階級,鹿三妻子去世后,他們彼此帶著親人般的感情相依為命,因為鹿三敬佩白嘉軒的義,所以他以義相報,愿意為主家白嘉軒赴湯蹈火,他從沒有因為領(lǐng)頭交農(nóng)被關(guān)進大牢而后悔過,這樣的忠和義不能被簡單地稱為統(tǒng)治階級麻痹勞動群眾,而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的一面,作者是帶著欣賞的筆調(diào)寫白嘉軒和鹿三的主仆關(guān)系的。
鹿三的第二個壯舉讓村民難以置信,如此善良、忠厚、老實的鹿三竟然親手殺死了兒媳田小娥,但從整個小說情節(jié)設(shè)置和鹿三的思想個性看,他殺死田小娥又是在情理之中的。因為他是宗法禮教的信奉者,不僅自己努力踐行,也不能容忍任何破壞者。在他看來,田小娥是害人精,斷送了他兒子黑娃的前程,敗壞了他家門風尚能容忍,最讓他憤怒和慚愧的是她竟然將族長白嘉軒的接班人白孝文拖下水,于是他帶著為民除害的壯烈情懷刺死了田小娥。他在心里說:“我要做成我人生中第二件大事了,去殺一個婊子去除一個禍害?!雹奕欢?,完成這個壯舉以后,他陷入了無法排遣的憂郁之中,而且憂郁是從回到馬號就開始的,小娥那雙驚詫凄愴的眼睛和“啊……大啊……”的聲音不時的閃現(xiàn),使他無法擺脫,直到黑娃做了土匪后要白嘉軒給田小娥抵命,鹿三說出自己殺死田小娥的真相,他的憂郁似乎告了一個段落,其實是以更隱蔽的方式潛伏在他內(nèi)心深處。他的妻子鹿惠氏染上瘟疫彌留之際訴說看見田小娥后背的血窟窿,并指出是鹿三用梭鏢戳死田小娥的,鹿三當時“頭發(fā)直豎起來,渾身一陣緊縮,像一盆涼水順著脊梁澆下去”⑦,這正是鹿三無法回避自己內(nèi)心的愧疚、也無法逃避田小娥控訴的表現(xiàn)。小說以這種方式暗示鹿三內(nèi)心的波瀾,并作為小娥伸冤復(fù)仇的情節(jié)支持,也是最后鹿三崩潰的鋪墊。
盡管鹿三刺殺小娥事前深思熟慮,事后也表示不害怕、不后悔,但他最終還是被憂郁擊垮了,一方面良知不斷地拷問自己,另一方面主家白嘉軒那句“三哥,你不該殺黑娃媳婦”⑧,擊倒了他內(nèi)心的理性支撐。這件事,盡管他并未受到責備,但他沒有得到白嘉軒第一次壯舉“交農(nóng)”事件那樣的肯定,白嘉軒說“凡是怕人知道的就不該做,應(yīng)該做的事就不怕人知道”“她害誰不害誰,得看誰本人咋樣,打鐵需得自身硬;凡是被她害了的都是自身不硬氣的人”。⑨白嘉軒這幾句開導(dǎo)性的話,也是給鹿三這件事定性的話,使得鹿三原來在自欺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平衡心理失了衡,一個憨實本分的長工一面要維護自己信奉的仁義,一面又不停地懷疑自己殺人的正當性,他如何能夠承負如此的心理重負?于是他的崩潰就不可避免了。
他兩次壯舉盡管性質(zhì)差別很大,得到的評價有天壤之別,但都是從主家白嘉軒角度出發(fā),為維護主家的聲譽和利益,他的兩次壯舉其實質(zhì)都是出于“義”和“忠”。作為一個長工,他仍是仁義溫厚的好長工,作為一個人,他卻是兇狠的殺人者,這兩者之間巨大的反差震撼人心,發(fā)人深省。他執(zhí)著地信奉“義”,為了守護它,他竟然走到了它的反面。鹿三的矛盾不得不讓我們反思,當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優(yōu)秀質(zhì)素走到了盡頭,就會走到其反面去。
鹿三精神崩潰后被田小娥附身說了很多瘋言瘋語,這些瘋言瘋語看似荒誕不經(jīng),實質(zhì)作者用超現(xiàn)實的手段出色地揭示了鹿三內(nèi)心的沖突。其主要有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方面為田小娥申訴冤屈,另一方面嘲弄族長白嘉軒的威嚴。田小娥的魂靈附在鹿三身上,鹿三一改老成穩(wěn)重的常態(tài),用小娥的腔調(diào)向眾人發(fā)表演說“我到白鹿村惹了誰?我沒偷掏旁人一朵棉花,沒偷扯旁人一把麥秸柴禾,我沒罵過一個長輩人,也沒搡戳過一個娃娃,白鹿村為啥容不得我住下?我不好,我不干凈,說到底我是個婊子??珊谕薏幌訔壩?,我跟黑娃過日月。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搬到村外爛窯里住。族長不準俺進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咋么著還不容讓俺呢?大呀,俺進你屋你不認,俺出你屋沒拿一把米也沒分一根蒿子棒棒兒,你咋么著還要拿梭鏢刃子捅俺一刀?大呀,你好狠心……”⑩這一段話有雙重效果,一者可以揭示鹿三殺人之后內(nèi)心深處的不安和痛苦,這些難道不是在鹿三盤桓心里、不斷追問自己的話嗎?另外,這些話是站到白鹿村的傳統(tǒng)觀念之外,以小娥的口吻述說自己的無辜和不幸,從而達到為小娥鳴冤的目的,在此基礎(chǔ)上,小娥還借鹿三的身軀捉弄白嘉軒,挑戰(zhàn)白嘉軒的威嚴,接著她借鹿三的口公開一個秘密,眼下流漫在原上的瘟疫是她招來的,并要求在她生前住的窯畔上“修廟塑身,對她的尸骨重新裝殮入棺,而且要族長白嘉軒和鹿子霖抬棺墜靈,否則就將原上的生靈死光滅絕”?。到此,小娥對宗法禮教的反抗已經(jīng)到了至高點,也是一個柔弱的、被侮辱、被損害的女性所能達到的至高點。然而,小娥強有力的反抗還是被更加強大的宗法禮教給鎮(zhèn)壓下去了,白嘉軒沒有給小娥修廟,反而“給她造塔,把她燒成灰壓到塔底下,叫她永世不得見天日”?。修塔之后,鹿三再沒有發(fā)瘋說鬼話的事,不過他的生命從此日見萎靡,生命與他僅存一個軀殼。
鹿三的崩潰的文化意義在于它直指宗法文化因為對道德純潔性的過分追求而造成對人性的戕害。鹿三對封建禮教深信不疑,可以說是封建禮法的執(zhí)行者和捍衛(wèi)者,同時他何嘗不是封建禮法的犧牲品呢?他本是帶著為民除害的想法而殺親成仁,沒想到白嘉軒對他的這次舉動并不肯定,但又要求鹿三殺了就不要后悔,“這號人死一個死十個也不值得后悔,只不過不該由你動手”?。于是我們看到鹿三是用有形的梭鏢要了小娥的性命,而以白嘉軒為代表的封建禮法執(zhí)行者是以無形的手迫害小娥,特別是他與朱先生設(shè)計的六棱塔壓著小娥的尸骨,更加鮮明地刻畫出封建禮教用文化思想觀念對意欲反抗的女性的迫害。鹿三內(nèi)心的沖突是傳統(tǒng)禮教和人性良知的沖突,這種沖突足以令一個老實本分的長工崩潰,因此他的崩潰本身就是對傳統(tǒng)禮教與人性相悖的指控,所以,鹿三的崩潰與田小娥的死一起有力地批判宗法文化極端壓制人性的一面。
善良本分的鹿三竟然拿起梭鏢殺死兒媳,他不能容忍不守婦道的兒媳繼續(xù)害人,然而連他也開始懷疑兒媳是無辜并且令人同情的,進而懷疑自己行為的正當性,這種懷疑以巨大的壓力使他精神崩潰,鹿三的悲劇訴說的是:一個最忠厚最信守禮教的人都開始懷疑禮教的合理性了,這樣的禮教還能繼續(xù)嗎?
作者陳忠實在系統(tǒng)審視近一個世紀以來所發(fā)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時發(fā)現(xiàn)“所有悲劇的發(fā)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這個民族從衰敗走向復(fù)興復(fù)壯過程中的必然”?。儒家思想自“五四”以來,受到冷遇,同樣也是必然的,作者以鹿三的悲劇命運生動地揭示了這個必然性。
小說《白鹿原》真實地提供了像生活本身一樣充滿矛盾的歷史畫卷,對傳統(tǒng)文化,作者既贊賞,也不回避其保守不合時宜的一面,通過對鹿三悲劇的敘寫,肯定了傳統(tǒng)文化的忠和義,批判了傳統(tǒng)文化對人性的反動與其保守封閉的特點。小說對傳統(tǒng)文化落后性的敘寫不同于“五四”時期啟蒙運動的反封建,因為作者是站在當今,以現(xiàn)代的目光觀照自清末到建國幾十年民族發(fā)展的歷史,反思其中得失,他發(fā)現(xiàn)我們這個民族在與腐朽的東西告別時曾經(jīng)歷過痛苦的剝離,它不像美國獨立戰(zhàn)爭那樣一次徹底剝離,而是緩慢而漸進的劇痛過程,“我們幾千年的封建制度,許多腐朽的東西有很深的根基,有的東西已滲進我們的血液之中,而最優(yōu)秀的東西和新生的東西要確立它的位置,只能是反復(fù)的剝離,所以,我們這個民族就是在這樣一種不斷飽經(jīng)剝離之痛的過程中走向新生的”?。正因為有這樣的認識,小說盡管以朱先生和白嘉軒等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現(xiàn)對傳統(tǒng)文化的肯定,但作者并不回避傳統(tǒng)文化的負面,而是以深刻的洞察力寫出傳統(tǒng)文化的復(fù)雜性。當今,我國正在建設(shè)文化強國,我們對待傳統(tǒng)文化同樣應(yīng)該保持頭腦清醒,既不簡單否定,也不美化它的落后之處。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陳忠實:《白鹿原》,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頁,第80頁,第104頁,第105頁,第358頁,第350頁,第451頁,第359頁,第360頁,第364頁,第468頁,第472頁,第360頁。
? 陳忠實語:《〈白鹿原〉的答問》,《小說評論》1993年第3期。
? 陳忠實:《〈白鹿原〉獲茅盾文學獎后答問錄》,《延安文學》199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