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佰艷
摘 要:文言文是我國悠久文化的重要標志,文言文精練,概括性極強,是古代人們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工具,在我國的歷史上閃爍著熠熠的光輝。很多文言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通過閱讀一段文言文,了解文本中的歷史知識,是新時期高考歷史對學生能力考核的一個新途徑。
關鍵詞:高中歷史;文言文閱讀;歷史知識;高考需要
文言文是我國悠久文化的重要標志,文言文精練,概括性極強,是古代人們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工具,在我國的歷史上閃爍著熠熠的光輝。文言文是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學好了,學生就可以通讀古文典籍,而歷史多數(shù)是用文言文記載的。比如《資治通鑒》《史記》等。如果學生具備一定的文言文基礎,既可以閱讀大量的古籍,對于了解歷史也有極大的幫助作用。所以學好文言文既是語文學習的必要,也是提高歷史學習效率的保證。在高中階段學生面臨高考的選擇,歷史作為高考科目,學生對歷史的學習顯得尤其重要。讀史可以使人明智,學生閱讀歷史資料,了解歷史事件,對于學生日后的工作和學習都有一定的幫助
作用。
一、文言文在高中學習階段的意義
學習是一個綜合的實踐活動,學生知識面越廣,其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掌握就越容易。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學習文言文,因為懂得一些文言知識,就可以閱讀淺易文言文,其作用往大了說是傳承祖國的文化遺產,借鑒古人的文化素養(yǎng)和精神領域的精華,學習先人的偉大精神和高度智慧;往小了說是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知識積累。文言文的學習對歷史學習的促進作用也是很多老師都認識到的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文言文的學習可以提高高中學生思想、知識、文化素質,同時也可以加深對現(xiàn)代漢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國有上下五千年歷史,大量的史料和文獻都是用文言文記載的,學生如果沒有一點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那么對于歷史的了解就會停留在歷史教材的文本中,無法拓展和延伸歷史的學習。相反,學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閱讀基礎,可以了解許多精彩誘人的故事。文言文簡練,高度概括,文風典雅,句式的語感抑揚頓挫,讀起來有一定的美感,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對于研究歷史、學習歷史、了解歷史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文言文學習與歷史學習的關系
1.高考歷史中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理解
語文的人文性與歷史的人文性具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很多文言文中蘊含著許多的歷史知識,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所以,近些年的高考,有很多的閱讀題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現(xiàn)的。通過閱讀一段文言文,了解文本中的歷史知識,是新時期高考歷史對學生能力考核的一個新途徑。我國各個省的高考試題中都出現(xiàn)了大量的古文閱讀后回答問題的試題形式,促使語文和歷史學習能力的有機結合。
如:2009年江蘇高考歷史試題第一題就是一道文言文閱讀題:
“九鼎既成,遷于三國。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逼渲兴f的“九鼎”之所以被廣泛重視并在夏商周流轉,主要因為它是( )
如果學生沒有一點文言文閱讀的能力,那么回答這一問題就會有一定的難度。這一考題主要是考查歷史常識中的“鼎”字涵義,最終引申到國家和權力的代名詞,同時還考查了學生對“殷人”的理解。
2.高考歷史中文言文人物傳記的理解
我國五千年的歷史,誕生了許許多多英雄人物,他們的英雄形象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輝煌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成為一顆顆耀眼的明星,千古永存。今天,我們再反過來看待歷史,很多的事情只是主角換了,但是故事的實質都沒有改變。所以學習歷史,以史為鏡,對于今天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革都有一定的意義。書寫歷史的是偉大的人民,那些為了社會的發(fā)展和歷史的進步發(fā)揮巨大作用的偉大人物,在歷史上都有人為其立傳,記載了他們的光輝人生和對社會進步的作用。近些年,高考中很多的歷史知識點的考核都劍指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學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閱讀知識,對于了解歷史名人,了解這些名人對社會發(fā)展的貢獻,無疑是一種重要的知識積淀。
如在某省高考試題中:“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這是杜甫的詩句,詩中描寫了一位著名書法家,他是誰?這樣的題目在近幾年的高考中不乏事例。這一課題涉及的歷史著名人物有杜甫、王羲之、顏真卿、張旭等,學生要具有一定的課外閱讀知識才能很好地回答這樣的考題。這樣的問題要抓住知識點,而試題中的知識點就是歷史的知識點,學生沒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不能很明晰地翻譯現(xiàn)有的文言文,對一些題目的回答,準確率就值得懷疑了。
其實隨著基礎教育階段新課改的實施,高考以及會考的考試方向和形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考核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各學科知識的整合能力。因此,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也直接影響歷史的學習能力,比如文本解讀,特別是文言文文本的解讀,不僅僅是關乎高考的大問題,也關系到學生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作為歷史老師必須給予一定的重視。
(作者單位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