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
【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確,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情感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沉淀,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閱讀質(zhì)量
盧梭曾經(jīng)說過,教育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重要性,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而課堂教學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實施教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那么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的閱讀能力呢?
一 教師范讀的作用
充滿感情的教師范讀能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能使學生在聽讀時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還能為學生提供仿讀的對象,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時,除了播放課文錄音,還多次進行了片斷范讀。采用的語調(diào)、語氣、語速等都表達了朝鮮人民與中國志愿軍的深情厚誼,結果學生在討論時體會到了中國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感謝及朝鮮人民對中國志愿軍的熱愛。學生也學習到用鮮血換來的來之不易的友誼,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互幫互助意識。更可喜的是,在檢查學生讀書時,學生的朗讀非常精彩,與老師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 教給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能力
1.指導預習,教方法
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一環(huán)。剛上三年級的學生還不會預習,本人就把預習拿入課堂,集中上好預習指導課,教給學生預習方法(讀熟課文,要求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讀后能比較準確地回答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要借助字典認字,理解詞語)。例如,在教學《荷花》一課時,讓學生按上述預習方法學習課文,當學生熟讀課文,說出課文主要內(nèi)容并借助字典認字,理解詞語,把不理解的句子劃上記號以后,再讓學生回顧剛才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自己歸納出預習的方法和步驟。這樣,在課堂上指導三四篇課文后,學生就基本掌握了預習方法和步驟。
2.指導學生用讀書方法
曾國藩曾指出讀書之法“不同之書,區(qū)別對待。應讀之書宜緩宜熟;應閱之書宜速宜多。閱書如攻城,輕騎剽悍,所向無前”。根據(jù)不同題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閱讀,要求學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讀、瀏覽“三讀”法。精讀就是要一句一句得讀,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來,做上記號,以便查工具書或向人請教,弄懂了再繼續(xù)讀;略讀就是速度較快,常常一目幾行, 意在了解大概內(nèi)容;瀏覽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來瀏覽報紙、搜集信息資料,常常只看看標題。閱讀初期,一般以精讀為主,為了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經(jīng)驗以后,三種方法可交叉進行,一般內(nèi)容略讀或瀏覽精彩的部分精讀。
3.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根據(jù)不同年級,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級摘抄詞句、仿句聯(lián)習;中年級摘錄佳句、精彩片斷、名人名言等;高年級摘錄時要注明出處,寫讀后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4.指導學生進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練習
比如,閱讀介紹竹子的文章,可引導學生為各種竹子編寫標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或為文章內(nèi)容的“空白”處作擴充、填補,不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進行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的訓練。
三 開拓資源,保證閱讀質(zhì)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五彩斑斕的鄉(xiāng)土文化是我們鮮活的語文閱讀教學素材。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課文后要找準切入點,順勢引入到鄉(xiāng)土教材的學習,這樣既豐富了課堂資源,活躍了學生思維,又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增加了語文實踐的機會,弘揚了鄉(xiāng)土文化。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閱讀條件。
首先,學??赏ㄟ^家長會、家訪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意義,要求家長多帶孩子到書店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圖書,讓家長努力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
其次,國家在逐年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教育事業(yè)應受到全社會的支持,學校應多方集資逐步完善教學設施。農(nóng)村小學應建起圖書室,班級可成立圖書角。有了圖書室或圖書角,還要組織學生上課外閱讀指導課,讓學生感受課外閱讀的樂趣。
最后,要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階段正是各種素質(zhì)全面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教師要用大課程觀整合課程資源,綜合設計切實可行的教育活動,尋求學科間的有機滲透,才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 設計各種活動,使學生愛讀書
增加閱讀量,只是一遍一遍地死讀只能讓學生感到乏味、疲勞,應該多設計一些活動,在活動中讓他們愛上閱讀。比如,每周抽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輪流上臺,說一說自己從課余時間閱讀中學到的知識或喜歡的故事,讓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得到快樂,喜歡閱讀并能把課外閱讀中獲得的一些詞語運用到自己的說話和作文中;組織學生小組辦黑板報的活動,每周一次,深受學生的喜愛;定期舉辦故事朗誦會、手抄報比賽、作文比賽等讀書交流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課外閱讀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鼓勵學生質(zhì)疑、交流、提問。在閱讀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建議。
總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培養(yǎng)和發(fā)展,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