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研究

2013-06-08 02:36錢曉
學理論·中 2013年4期
關鍵詞:大學英語滲透思想政治教育

錢曉

摘 要:大學公共英語是教學計劃安排時間最長同時也是學生實際投入時間最長的課程之一。由于英語教學中存在著意識形態(tài)輸入、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可能性及英語教育呈現(xiàn)出的功利主義傾向,因此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必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才能保證人才培養(yǎng)的社會主義方向。

關鍵詞:大學英語;思想政治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1-0307-02

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以培養(yǎng)“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的高等教育,必須把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才能保證人才培養(yǎng)的社會主義方向。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視,2004年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對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做了明確要求。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2010) 2020)》也指出:“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今時代,隨著國際國內(nèi)形勢的深刻變化,國際敵對勢力與我國爭奪下一代的斗爭更加尖銳復雜,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根據(jù)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針對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在本科總學分中占10%(16學分左右),教學時間一般為280學時左右,歷時4學期。大學公共英語是教學計劃安排時間最長同時也是學生實際投入時間最長的課程之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價值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必然有著深遠的影響。語言雖然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但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對政治經(jīng)濟及人的價值觀等產(chǎn)生重要影響。作為世界通用語及聯(lián)合國工作語言之一的英語,已經(jīng)普及到大眾生活的各個方面。英語教育對我國的對外開放、科技進步、國際地位提升等方面都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本身蘊含著英語國家的人文習俗,社會心理、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等等,這是由英語本身的特性決定的。同時,英語作為一種思想文化交流的媒介,必然將其獨特的文化特性向外傳播和滲透,與其他語言文化之間發(fā)生聚合、比較、相容或排斥。因此,大學應當把大學公共英語課堂作為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在公共英語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滲透。

一、英語教學中的意識形態(tài)輸入

語言不僅指稱和描述事物,它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語義維度,因此,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湯普森在《意識形態(tài)與當代文化》中曾指出:“廣義而言,意識形態(tài)就是服務于權力的意義?!盵1]7語言作為交際和知識、價值傳播工具,同時也是權力工具。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chǎn)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與人們的物質(zhì)交往,與現(xiàn)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zhì)關系的直接產(chǎn)物。表現(xiàn)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chǎn)也是這樣?!盵2]52自17世紀中期以來,英國憑借其強大的殖民霸權,奠定了英語全球化的基礎,而美國通過其經(jīng)濟霸權和科技影響力,最終確立了英語的語言霸權地位。在當今時代,英語傳播正在成為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國家實現(xiàn)其文化霸權的重要工具。語言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載體,常被用來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英語所蘊含、傳遞的文化和價值觀念,讓英語學習者以為英語所承載意識形態(tài)是自然的、不言而喻、不用證明的真理。按照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觀點,語言就是一種具體的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是與法律、政治等相并列的,對語言的接受必然是對意識形態(tài)的接受。

英語教學中的意識形態(tài)輸入首先表現(xiàn)在教學內(nèi)容的組織上。教科書是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認可的學校教育教學主要的依據(jù)。教材文化代表著社會權威的知識、價值和觀念系統(tǒng),直接反映了社會文化尤其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了凸顯英語語言的“原汁原味”,大學公共英語教材內(nèi)容主要都是介紹英美文化,即使在四六級考試中,聽力及閱讀材料也主要來源于英語國家報紙雜志等。這些以英語語言為載體的教學內(nèi)容不是中性、客觀的,而是隱含有意識形態(tài)。英語學習中必然會被迫接受一些政治意識形態(tài)強烈的詞匯。例如:香港、澳門、西藏、長城、長江等中國獨有的專用詞匯,按照1979年9月《聯(lián)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關于中國地名拼法的決議》的建議,應當采用漢語拼音作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法的國際標準。但是在諸多的英美文獻中甚至在國產(chǎn)開發(fā)的有道詞典中,仍采用的是Hong Kong、Macao、Tibet、Great Wall、Yangtze River這些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地名英譯。

因此,語言的意識形態(tài)指涉使得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促進人才全面發(fā)展和保證人才培養(yǎng)的社會主義方向的必然選擇。

二、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

早在1995年,學者曹順慶就提出了“中國文論失語癥”的觀點,認為長期以來,中國現(xiàn)當代文藝理論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一整套話語,長期處于文論表達、溝通和解讀的“失語”狀態(tài)[3]。這一觀點在學界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響。就當下而言,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英語霸權的擴張以及我國對英語教學的推廣與普及,作為母語文化的中國文化更是處于一種更為廣泛的“失語”狀態(tài)。2000年,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提出了我國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4]。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無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甚至在母語文化交際中,也無法用中文來進行準確流暢地表達。很多大學生甚至大學教師無法用英語介紹、宣傳和傳播中國文化,甚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身就知之甚少;相反,部分英文單詞如“bye-bye”、“thank you”、“offer”、“show”、“copy”、“blog”等在很多場合都替代了中文的相關表達而成為人們中文交際中的日常詞匯。據(jù)《揚子晚報》2011年12月25日報道,全國首次漢語能力測試在江蘇、上海等7個省市同時試點開考,令人意外的是,連中文專業(yè)的考生都直呼“暈”!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培養(yǎng)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zhì),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而培養(yǎng)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大學有其特殊使命。漢字和漢語及其承載的思維模式或思想,鑄成了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和顯意識,這使得漢字、漢語與中國文化具有一致性。千百年來,我們的先人用漢字和漢語記錄了中華民族歷史的鐵與火、榮耀與災難,銘刻自己對宇宙人生的感悟和困惑。也正是自成一體的漢字和漢語,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堅實基礎。因此,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尤為重要,不能片面強調(diào)國際視野而忽視本國文明和本土立場。因為一個缺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學生,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精神上成熟的、合格的人才,更不可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英語教學中的功利傾向

Gardner和Lambert認為語言學習動機或取向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工具型”,即用語言做工具達到某個實際目的,如考證、就業(yè)、出國等;二是“融合型”,即了解和融入目的語文化[5]。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學習帶有很強的工具性,英語教學在中國充滿了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根據(jù)高一虹等人的研究,將“考試成績作為決定升學、求職等個人前途機會的主要甚至唯一因素,是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qū)教育體制的特色,學習者也因而產(chǎn)生了應付外部要求的動機”[6]。大學生尤其是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大多關注英語的實用價值和學好英語所帶來的好處。例如許多非英語專業(yè)英語學習目的只是為了通過四六級以獲得畢業(yè)證、學位證,或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最終指向都是為了在就業(yè)時增加應聘籌碼。有的學生為了達到過級目的,甚至不惜觸犯道德底線,雇傭槍手、網(wǎng)上購買答案、高科技作弊等。很多大學公共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也主要是以提高考試過關率為旨歸,片面強調(diào)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的訓練,很少進行文化比較和思想政治教育滲透。

由于我國學生大多帶著拿證、升學、晉級、升職等功利性目的學習英語,因而失去了英語學習的最原始、最純真的目的——對語言魅力和文化魅力的追求,而且有可能在這種功利性的驅使下,學生會失去了從英語學習中所體現(xiàn)的個人素質(zhì)和個人價值觀的成長、成熟。因此,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不能片面地以語言知識點的傳授為目的,更不能把英語教學直接簡化為四六級過關訓練,而要根據(jù)育人目的,在教學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使學生成長為高素質(zhì)的具有內(nèi)在幸福感的復合型人才。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中發(fā)[1999]17號)指出:“思想領域的陣地, 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 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就必然會去占領。” 學校尤其是課堂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鑒于英語語言自身的地位、特征和我國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緊迫而必要。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使學生既掌握聽說讀寫等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又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政治素養(yǎng),才能保證培養(yǎng)的人才能夠真正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需要。

參考文獻:

[1]John B.Thompson.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曹順慶.文論失語癥與文化病態(tài)[J].文藝爭鳴,1996,(2).

[4]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5]Gardnet,R.C.& W.E.Lambert.1972.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6]高一虹.中國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J].現(xiàn)代外語, 2003,(1).

(責任編輯:許廣東)

猜你喜歡
大學英語滲透思想政治教育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校園網(wǎng)絡背景下大學英語大班教學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研究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非英語專業(yè)《大學英語》課程中語音教學現(xiàn)狀與重要性簡析
淺析支架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
在印度佛教大會感受日本“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