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玲
摘 要:說到歷史課,許多人打心眼兒里會說“最有意思的課”,因為歷史課“都是在講故事”。的確,講故事、補充課外知識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情感體驗和素質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關鍵詞:擴大;銜接;真實性;科學性
新課標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作為其三維目標之一。依此看來,在教學過程中適度補充課外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的老師為了應付考試,要求學生課堂上照本宣科,死記硬背,使得活生生的歷史畫卷只剩下干巴巴的一些時間、數字、人物、事件和名稱;也有的老師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用大量的時間來講述課外知識,甚至會講到一些野史,從而讓歷史課成了真正的“故事課”。結果,不僅脫離了主題,更會影響教學任務。前者只是走馬觀花,后者則有嘩眾取寵之嫌。
因此本人認為,補充課外知識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一、要擴大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能力
歷史教學的任務除了讓學生掌握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認識歷史,運用歷史知識來觀察、分析、解決歷史和現實社會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老師有淵博的知識和開闊的傳授思路。因此,在教學中要有選擇地補充一些課外知識。
二、幫助學生消除盲點和疑問,使其學到的知識能前后銜接
在教材中有的事件寫的不夠詳細,甚至前后聯系不上,造成學生認識上的誤解和疑問。在這時候,老師就必須要把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給學生講清楚。例如講到“德意志和意大利統(tǒng)一”這個事件,這兩個國家什么時候誕生的?為什么要統(tǒng)一?這就要求老師發(fā)揮其穿針引線的作用了。簡單介紹查理曼帝國的建立和凡爾登三分帝國狀況,使學生更有效地了解德、意分裂的原因和統(tǒng)一的必要性。又如中國清末《戊戌變法》中的“公車上書”事件。那么什么是“公車上書”?為什么有如此重大的意義?這就需要介紹“公車上書”名稱的由來,以及發(fā)生時的背景和結果,使學生能夠了解這一事件的全貌,從而理解其偉大意義。
三、保證材料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歷史課是一門科學。因此,在補充課外知識時一定要注意它的真實性和科學性。不管“歷史故事”講得再曲折動聽,但是它所依據的材料必須是反映歷史真實性的可靠材料,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和歷史概念。相反,如果以道聽途說,甚至以某些歷史小說為材料,那么就違背了歷史的真實性原則,就會誤導學生,使學生產生錯誤的歷史觀念,得出錯誤的歷史結論。
總之,在歷史課教學與課外知識的銜接上,不能照本宣科一帶而過,也不能不著邊際的瞎說,而是應該依據教學的需要,適當做一些補充,并且要保證所補充內容的真實性,從而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學習歷史課。
參考文獻:
[1]何普滿.淺談初中歷史學習方法,學周刊:C,2011-12.
[2]閆龍.淺談初中歷史情境教學的運用.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3).
(作者單位 河北省阜平縣城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