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
新春伊始,看到一則信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fā)布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tài)研究報告2012-2013》。報告顯示,中國的總體信任水平已經(jīng)跌破底線,70%的人不相信陌生人。中國社會已經(jīng)出現(xiàn)嚴重的信任危機。
社科院的報告雖然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但經(jīng)過調(diào)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卻一點兒也不令人意外。盡管不清楚報告所說的底線到底在哪里,但我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人們對公權(quán)力的信任、對各種生產(chǎn)經(jīng)營者及其產(chǎn)品的信任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都在各種各樣的“意外事件”面前降到了歷史的最低點。實事上我們所面對的已經(jīng)不僅僅是信任危機的問題,而是實實在在的生存危機。我們還能吃什么,還敢吃什么,已經(jīng)成了一個很大的日常生活問題。從內(nèi)地人跑到香港搶購嬰兒奶粉的情形,就可以看到此類問題的嚴重性。
被網(wǎng)友稱為“新年第一掐”的趙忠祥與鄭淵潔的微博爭論,也由“信任”的話題引發(fā)。春節(jié)期間,童話作家鄭淵潔攜80多歲老母去看冰燈,因為自己忙于給老人照相,老太太在下一個臺階時,讓一個12歲小女孩搭手相扶。事后他聽到女孩家長批評自己的孩子不該隨便去幫扶陌生老人,怕一不小心就會惹上事。鄭為此發(fā)微博表達感慨,認為父母不該如此教育孩子。而總想“老有所為”的趙忠祥同志卻義憤填膺地從斜刺里殺了出來:“我的天,是你照片重要還是老人安全重要,這樣(的)博文也好意思發(fā)表!”隨后他又給鄭發(fā)郵件:“鄭淵潔老師您想要表達社會腐敗,也請您先盡好人子之責吧。老人萬一有個閃失,是天下人之痛,春節(jié)兒女在老人身邊,要勞別人攙扶,我只好多嘴了,我豈不知一言既出,可能‘禍從口出,但積習使然,如得罪君子,幸甚?!睂Υ?,鄭淵潔用“君子和而不同”作了回應(yīng)。
從事件本身來看,鄭淵潔確實是有感而發(fā),旨在引起人們對現(xiàn)實中信任危機的思考和討論,趙忠祥的指責卻顯得莫名其妙,矯情做作,有借助此事自我炒作的很大嫌疑,實在不值得一提,因為他和鄭淵潔討論的根本就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問題。但有一點必須指出,趙忠祥的言論,客觀上起到了一種誤導(dǎo)作用:既然我們的社會處處潛藏著危機,處處存在著陷阱,最好還是各家自掃門前雪,有事自己處理,莫要指望他人。
古人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F(xiàn)在看來應(yīng)該去掉后半部分,只要“老吾老,幼吾幼”便可,你不要管別人的事,也不要想讓別人管你的事,因為大家都有一個共識:管不好就會攤上事兒。
我們正在用自己的雙手來掐死自己,卻總是有一種錯覺,以為掐死的是別人,或別人在掐死我們。我們不愿伸手去幫助別人,同時也在警惕別人對我們的幫助。我們怕好心做了壞事,怕惹上麻煩;反過來別人也都這么想,整個社會最后的狀態(tài)只能是誰也不相信誰,誰也別幫誰。這里如果非要罵趙忠祥,可罵之處倒不是他不甘寂寞的低劣炒作,而是在這個已經(jīng)出現(xiàn)信任危機的社會中,他還要以“名人”的身份宣揚“別人皆不可信”的負面觀點,其影響是十分惡劣的。
無獨有偶,南昌有位小學三年級學生寫了一篇虛構(gòu)作文:“一天,70多歲的老大爺在馬路上不慎摔倒,手肘磕破了皮,流了血。這個時候來來往往的車很多,躺在地上的老大爺很危險,我就跑上前去,將老大爺扶了起來,路上的行人都夸我是好孩子……豈料老師看了之后,給了她如下“評語”:“現(xiàn)在這個社會,老人摔倒了還有人敢扶嗎?”結(jié)果,30分的作文,只給了她5分。廖廖幾個字,就把孩子內(nèi)心閃現(xiàn)的那點善良的火花無情地掐滅了。
也許老師是為學生好,怕他們因為單純幼稚,給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煩。但孩子也是有思想的,我們的教材,我們的各種宣傳,不都在倡導(dǎo)助人為樂、奉獻愛心嗎?難道這一切都是假的?老師把成人世界的世故與自私當作經(jīng)驗傳授給學生,必然會使學生無所適從,甚至出現(xiàn)認知錯亂,人格分裂;而我們口口聲聲說這個世界還是好人多,可是一到具體的現(xiàn)實中,卻又在孜孜不倦地教導(dǎo)孩子對所有的人都要有所提防,免得吃虧上當。我們所傳遞給他們的信息,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對這個社會本身的失望和對美好人性的不信任,既然如此,我們還如何讓下一代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讓他們滿懷信心地去迎接未來、建設(shè)未來?
信任危機就像前段時間的霧霾天氣一樣,已經(jīng)成為彌漫在中國大地上的另類污染,它不斷毒化著社會空氣,讓我們無法順暢地進行正常的呼吸,只能用厚厚的面罩把自己遮蔽起來。問題是,如果人人都在指責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又都不想從自身做起加以改變;人人都只是想方設(shè)法明哲保身,自我防護,而不愿投身到改善社會環(huán)境的具體實踐中去,長此以往,我們也就只能被籠罩在遮天蔽日的“霧霾”當中,永遠不可能生活在藍天麗日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