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勇
摘 要:從分析當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現狀的不足,認識到教師在幫助后進學生成長方面的重要作用,嘗試探索提升教師自身教學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信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后進生;課堂教學;教師作用;學習興趣
前段時間讀到福建長樂林華民老師編著的《世界經典教育案例啟示錄》,書中選擇了數百個經典的教育案例,從父母育兒、教師提高、學生成長、青年成功、公民修養(yǎng)五個角度對中國教育問題進行了獨特的思考,提出了許多振聾發(fā)聵的倡議和忠告。作為一名教師,我對其中的“教師提高篇”進行了更為詳細的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時聯想我們自身的教學行為,特別是針對后進生的教學幫助,讓我思考了很多,在近一個學期的教學中,我有意在這方面進行了更多的嘗試,也算有所收獲,與大家交流。
一、 信息技術課堂常規(guī)教學的現狀和不足
我們當前一般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因循教材,設置目標,安排任務,圍繞目標和任務,演示重點操作環(huán)節(jié)或講授目標知識點,然后組織學生實踐完成或課堂知識檢測。整個備課、授課和評價都是一個層面的,名義上是面向所有學生,其實只針對了中間的一部分學生,頭尾都沒有顧及到。模塊的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按照教學進度,完成了教師的教授,而不是實現了學生的學習。
對后進生的輔導,主要體現在課堂作業(yè)的輔導階段,告訴其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原理,解決其技術層面的問題;另外就是迫于會考壓力進行的考前輔導了。到最后,后進生還是后進生,其信息素養(yǎng)依然不高。
二、對教師作用的再思索
林華民老師在《啟示錄》中提到:“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能夠在未來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人”,“學校是什么地方?是增長人的智慧的地方;是誕生理想和希望的地方……”,“課堂是什么地方?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自由學習的地方;是師生情感與信息交流的地方;是學生個體表現、體驗成功、自信、快樂的地方……”
教師的任務很重大,也很難。但我們必須時刻銘記:我們的任務不止是教書,更在育人。作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幫扶者,對后進生的幫扶工作,更是我們的工作之重,也是最艱難的一件事?;仡^想一想,這些年,我對他們關注了多少,具體做了哪些事?在我們自認為已經做了很多事以后,有時就只剩下限制他,要求他不要再給我惹事,添麻煩了。
但是,對他們一貫的幫助,才是我們作為靈魂工程師的真正職責所在。讓我們最感動的也是那些當年給我們惹麻煩的學生,成人之后來學校向我們講述他們的近況,回憶當年我們是怎樣批評教育他們的情景的時候,發(fā)自內心的“謝謝您,老師”這句話,讓我們受多少苦,忍多少氣都值,也給我們再添戰(zhàn)斗的勇氣。
三、提高對后進生的課堂教學輔導效率的思考和探索
對信息技術課程存在學習障礙的學生,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種是由于智力類型差異,接受、理解和操作能力存在偏差。另一種是由于成長環(huán)境影響,智力因素正常,但意志力差,缺乏學習動機,懶散沒有目標。針對這些不同類型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方法,對癥下藥,幫助他們克服自己的缺點,煥發(fā)自信,激昂斗志。
在具體的操作中,教師扎實寬廣的教學素養(yǎng)是關鍵,其次是具體的有效課堂教學行為,另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必不可少。
1. 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是關鍵
林華民老師在《做一流的教學能手》一書中提到:“決定一位教師是否成為好教師有“兩基”素質:一是所教學科的基本專業(yè)素質,二是作為教師的基本職業(yè)素質?!?,“部分教師雖有較高的專業(yè)素質,卻沒有良好的職業(yè)素質。換句話說,他們擁有滿腹經綸卻無法順暢地傳遞給學生;他們常常是解題高手,卻缺乏課堂組織經驗;他們有很好的講授功底,卻沒能更新教育觀念……”
要讓學生喜歡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必須先讓學生不排斥我這位老師,當然喜歡甚至崇拜就更好了。教師必須首先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是一個勤勉的人,熱愛生活、熱愛工作,對學生負責、熱情。從而也決定教師在業(yè)務上主動精益求精,不斷進取,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雜家,博覽群書,積極嘗試新鮮事物。只有當我們有了豐富的儲備,才能使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機,富有變化,蘊含豐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而不是只有沉悶的講練、高壓的維持。
2. 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形成多層次的教學目標和達成途徑
首先,課堂要成為吸引學生興趣的地方,或有炫麗的任務范例、或有豐富的資源、或有對他們生活經歷的觸動,教師要緊緊抓住課堂教學的前5分鐘,要讓學生一開始就明晰本節(jié)課的目標、方向。如在“信息的加工與處理”板塊,對應的是提高學生的技能素養(yǎng)。我就重點花力氣設計出新穎有沖擊力的范例作品:有豐富版式和圖形裝飾效果的電子報刊、讓人耳目一新的圖表報告、富有創(chuàng)意動畫效果的幻燈片作品。
其次,為課堂教學和學生作業(yè)準備豐富的媒體資源或環(huán)境。
例一:通過指紋和虹膜識別進入某安全中心的影像片段;讓學生在教師機上實驗語音輸入的體驗;現場掃描并將圖片文件分發(fā)給同學進行OCR識別的體驗。通過這些素材,豐富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體會其特點、優(yōu)勢和不足。
例二:在進行選修模塊3《網絡技術應用》IP地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為突破對二進制計數規(guī)則及轉換方法這一難點,課堂伊始,念念叨叨:“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保扒瑸樘?, 坤為地,……”,再偌大的一張八卦圖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以此來認識三位數的二進制并研究其關系,從而讓理解力薄弱的學生輕松地理解和記住了IP地址的實質和書寫的要點。
我們從圖1的“學習金字塔”可以看出:多維的視聽刺激比單純的語音輸入,學習效果要好得多;粗線以上基本是以老師的輸入為主,學習效率低;粗線以下主要以學生的輸出為主,學習效率高。但沒有輸入哪來輸出,所以教師就要著重考慮對學生進行信息輸入的方式方法,要以最佳的方式作用并促進學生內化,然后通過輸出來應用強化。所以,每一節(jié)課,都應該安排學生活動來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并且是基于個人可測評的,而不是部分學生的集體回答。
第三,設計不同層次的目標任務。
學生的學習層次是絕不相同的,所以我的課堂作業(yè)任務就絕不只有一個標準,至少分為兩個層面:基礎要求和拓展提示?;A要求是所有人作業(yè)中必須體現的,面向最薄弱的學生和課標;拓展提示就是給學生一個創(chuàng)作的方向。
如在必修模塊的第二章,我設計的任務是制作一份家庭自助游的旅行計劃,基礎目標是包含去哪,怎么去,怎么回(具體的時刻),大致的旅行線路等內容;拓展要求就有:具體的食宿安排、當地景點的看點或背景知識等。在程序設計教學板塊,我的考慮是讓學生完整地體驗程序開發(fā)的過程,理解計算機‘存儲程序,程序控制的基本原理,設計了一個階梯任務,逐次形成一個帶文本框輸入的Sin函數圖像繪制程序。基礎要求就是能接收用戶的參數輸入,并響應繪制對應圖像,拓展要求就包括能動態(tài)呈現繪制過程、能對比呈現圖像偏移關系等。對那些學有余力的同學,在后面開始的數學學習中幫助很大。
第四,多樣的課堂組織手段,促進后進生的學習。
我現在一般的課堂組織中,都先有5-10分鐘的網絡開放時間,學生可以上網處理自己的一些網絡事務或閱讀新聞;或補充完成上一節(jié)課沒完成的作業(yè),或查看本節(jié)課的學案,讓后進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補習和預習;將一些復雜的操作步驟屏幕錄像,放在服務器的一個共享文件夾下,供他們反復查看,為后進學生指定技術支持對子等。對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內容,我們開發(fā)了一個隨機抽號的小程序,提問面向全體,回答卻是個人,隨機抽號,每個人都必須思索,你可以翻書,也可以討論,時間上對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時段。課時結束前,必須與學生一道,回憶本節(jié)課我們講了什么,做了什么,知識框架是什么,內涵是什么,拓展是什么。鄰近下課,一般同學的注意力、思維又活躍起來,這時幫助他們梳理知識脈絡,構建知識體系,從粗到細,將知識點內化。
3. 關注不同學生的內在需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自信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林華民老師在《啟示錄》中提到?!敖逃闹腔墼谟谝龑W生勤奮學而不在于自己使勁教?!闭\然,我們學校教育目的就是傳授基礎知識,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做準備。在教學過程中,就不能只單單考慮我們自身如何教,而是應考慮如何引導學生學。
對不同類型的后進生,就必須關注他們不同的內在需求,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或激發(fā)他的學習興趣,或增強他的學習信心。
在本學年的教學中,有一個叫萬國的同學,由于機房沒有屏蔽網頁flash動畫,他就愛玩些flash小游戲,并想辦法逃避教師的廣播教學。在下學期中,我們與廈大的在校研究生合作,成立了一些興趣小組,我把他吸收進了flash小組,在學習過程中,他像完全變了一個人,學習興趣濃厚,從一個傳授游戲經驗的專家變成了一個傳授flash動畫技術的專家,其他課堂學習面貌也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
還有一類懶散的同學,不是因為學習任務不具有挑戰(zhàn)性,而是自身缺乏斗志,逃避學習。基本的做法就是督促,激勵。在他們作業(yè)階段,經常性地巡查到他們座位,對個別問題進行幫助和作業(yè)進度督促。在全班性的作品講評階段,故意多花時間點評他們的作品,夸獎其作品的優(yōu)點,有時也請他們介紹一下自己作品的某些技術亮點,讓他們贏取掌聲和喝彩,獲得成就和矚目感。對因態(tài)度不認真而導致作業(yè)質量不高,必須嚴肅地批評,但也盡量尋找可肯定的地方之后再批評。
對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通過第一次作業(yè),記載一個起始分數,并在我的教學手冊里,為他們建立檔案,記住他們的座位,在周圍的同學中,為他們指定一個結對子的對象。在教學過程中,多向他們提一些簡單的問題,一是由于他們注意力容易分散,二來也讓他們在回答問題過程中,逐漸建立自信,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在作品的完成階段,明確告知基礎目標是哪些,建議他們向結對子的同學請教,一般這樣的同學缺乏自信心,也較內向,一般不主動問老師,通過積極與同學交流,同時也為心靈打開了一扇窗。同時,我在他們身邊多走動,給予及時的指導,對他們的一些較共性的問題,再通過投影等方式進行再輔導。在作品的講評階段,一定要特意地指出他們作品中的成功點,加以肯定,每次的打分盡量遞增,絕不能比上次低。在《啟示錄》中,林華民老師發(fā)出這樣的呼聲:“多給孩子幾分吧,你所給的不僅僅是分數,而是孩子的明天,家庭的希望,中華民族的未來”。
總之,我們要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創(chuàng)造成功者的課堂,教師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更多地成為教學組織和媒體提供者、心靈成長的導師。讓課堂教學逐漸從老師的單向灌輸式教學變成學生積極地利用資源,開展有及時指導和督促的主動學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可持續(xù)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