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運飛
【摘要】通過小針刀治療配合截血膏外敷,對52例患者進行病情觀察及療效評估.
【關鍵詞】腰骶關節(jié)勞損;小針刀療法;截血膏外敷;治療應用
【中圖分類號】R68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3)10-0139-02
腰骶部勞損(LumbosacralStrain)是骨科的常見疾病,其實質(zhì)是第5腰椎和第1骶椎間軟、硬組織的積累性損傷,包括腰骶部韌帶、肌腱、腱膜、筋膜、椎間盤及椎骨關節(jié)的勞損。骶部肌肉、韌帶、關節(jié)囊的積累性損傷。筆者自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運用小針刀療法配合截血膏外敷治療腰骶關節(jié)勞損52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52例,39例為住院患者,13例為門診患者;男32例,女20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39.5歲;病史最短15天,最長6年。
1.2 癥狀和體征 腰骶部勞損的主要癥狀是腰痛或腰骶部疼痛,勞動后癥狀加重,休息后癥狀緩解?;悸圆?、情緒低落或氣候變化時,疼痛加重或復發(fā)。勞損的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xiàn)亦異,一般在局部可查到壓痛或叩擊痛,也可有姿勢改變或跛行。無神經(jīng)障礙。有姿勢不良、下肢畸形、從事強迫體位勞動或缺少體育鍛煉等病史者,出現(xiàn)上述臨床表現(xiàn)時,需考慮此癥。診斷時,需與肌筋膜綜合征、骨關節(jié)疾患和盆腔內(nèi)臟器疾患相鑒別。腰骶部疼痛是腰骶部勞損的主要表現(xiàn),局部常有僵硬感,腰部活動可受限。受風著涼、過度疲勞可使癥狀加重及反復發(fā)生。急性發(fā)作時腰骶部疼痛較為劇烈,腰骶兩側(cè)局部肌肉痙攣,腰部活動障礙,站立及行走亦受影響。
1.3 診斷標準 體格檢查除腰骶部有壓痛及叩擊痛外,一般無陽性體征。血沉及抗“0”均為正常。x線檢查亦無異常發(fā)現(xiàn),有時可有腰骶椎的退行性改變。痛點檢查:腰背部壓痛范圍較廣,本病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壓痛點多在應力比較集中的肌肉起止點處,所以痛點多在骶棘肌,腰椎橫突及髂嵴后緣等部位,壓迫及觸診時腰部肌肉緊張痙攣,或有硬結(jié)及肥厚感。檢查時雙手大拇指從較輕的四周逐漸查致明顯處,常見的痛點有臀中肌,L2,3,4橫突,髂后上肌內(nèi)側(cè)緣,腰椎棘突韌帶壓痛點等。
2、治療方法
2.1 小針刀療法
2.1.1 體位 患者俯臥肌肉放松。
2.1.2 針刀的四步八法 1定點,2定向,3加壓分離,4刺入;1縱行疏通,2橫行剝離,3切開分離,4通透分離,5鏟磨削平,6切割減張,7疤痕刮除,8骨痂鑿開。
2.1.3 定點 骶髂骨部壓痛點;腰椎橫突部壓痛點;棘突壓痛點。
2.1.4 進針 2%利多卡因注射液2ml先行局部浸潤麻醉,再在骶髂壓痛點進針(痛點多在髂嵴,凹和第二骶椎附近):刀口線和骶棘肌纖維縱軸平行,針刀體與皮膚面垂直刺入,深達骨面,先行疏通再橫行剝離,刀下有松動感后,出針刀。在橫突部壓痛點進針:刀口和骶棘肌纖維縱軸平行,針刀體與皮膚面垂直刺入,深達骨面,先行疏通1~2下,再橫行剝離,使刀鋒達橫突尖端,將肌肉和筋膜鏟剝,如有韌性結(jié)節(jié)在縱行切開,出針刀。棘突下緣壓痛點進針:刀口線與身體縱軸平行,針刀與皮膚面垂直刺入,沿棘突頂端骨面下緣進刀,深達棘突頂端平面下約0.5cm,先縱行剝離1~2下,再將針刀體沿脊柱縱軸傾斜,使和下段脊柱縱軸呈30度角,在棘突下緣骨面上先縱行疏通,再行橫行剝離,出針刀。術畢,無菌紗布敷蓋針刀口,固定。一般5~7天1次。囑術后要臥床休息,注意保護腰部勿負重及做大范圍活動。術后3天內(nèi)針刀口不能觸水或污染。
3、截血膏外敷
3.1 截血膏藥物組成 天花粉、生地、姜黃、赤芍、白芷。上述藥物研細末,用凡士林加醋調(diào)成厚糊狀,敷藥時均勻涂布于腰骶關節(jié)部位,藥物的厚度以0.5厘米為度,膠布固定后,外纏繃帶。于小針刀治療48小時后,每日局部外敷截血膏6~8小時。
3.2 截血膏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療效,局部外敷對于修復軟組織損傷及緩解疼痛起到了積極的臨床作用。臨床觀察表明,小針刀治療配合截血膏外敷既可以又改善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緩解了繼發(fā)性的炎性疼痛。
4、療效觀察
4.1 療效標準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腰骶關節(jié)勞損治療有效標準擬定。治愈:腰骶痛消失,無姿勢改變及跛行,能恢復工作;好轉(zhuǎn):腰骶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
4.2 治療結(jié)果本組52例,最少治療1次,最多治療4次,一般1~2次。其中治愈41例,好轉(zhuǎn)11例,未愈O例,總有效率為100%,治愈率為79%。術后患者在陪護人扶送下回病房貨住處,無1例并發(fā)癥,部分病例追訪1年未見復發(fā)。
5、討論
腰骶關節(jié)勞損的病因是當肌肉超負荷工作,長時間保持強力收縮狀態(tài)時,肌肉內(nèi)壓力增高,血供不足,缺血缺氧,能源得不到充分補充,肌糖原代謝不全,產(chǎn)生的大量乳酸等代謝產(chǎn)物不能及時清除,導致肌萎縮,水腫及粘連,產(chǎn)生肌肉勞損。肌肉勞損后,肌力減弱,保持姿勢的應力集中于韌帶和關節(jié)囊,韌帶和關節(jié)囊遭受過多的牽拉而彈性減弱,并發(fā)生水腫,結(jié)果導致粘連、纖維增生、肥厚等一系列改變,最后發(fā)生韌帶和關節(jié)勞損。腰骶部的勞損與局部解剖特點有關。腰骶部在第5腰椎和第1骶椎之間形成一個約120度的角,上方為活動性較大的腰椎,下方為固定的骶椎,這種結(jié)構使腰骶部必須承受較大的伸屈、旋轉(zhuǎn)和剪式應力。經(jīng)常、反復、持續(xù)的機械應力作用于腰骶部軟組織及骨關節(jié),將發(fā)生局部組織結(jié)構、理化性能、運動規(guī)律的細微變化,而長期、少量的細微變化積累至超出腰骶部軟、硬組織的代償能力時就會產(chǎn)生腰骶部的勞損。有人認為,腰椎過多前凸致腰骶角變小,將增加腰骶部的剪式應力。如果第三腰椎的中心垂線落在骶椎面的前方,腰骶關節(jié)突和前方韌帶將會遭受更大應力。穿越腰骶關節(jié)面的垂線與地面所形成的角大于30°時,腰骶部易受損害。肌肉發(fā)育差,腰椎前凸增加,體質(zhì)肥胖、體重增加、腹部膨出,都會增加腰骶部剪式應力,容易引起勞損。小針刀治療腰骶關節(jié)勞損,主要是從徹底、準確、有效松解腰骶關節(jié)前后、兩側(cè)損傷的肌群,改善臀中肌,L2,3,4橫突,髂后上肌內(nèi)側(cè)緣,腰椎棘突韌帶等部位的緊張和痙攣,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據(jù)1998年11月20日《健康報》報道:采用“小針刀三步松解術”治療腰骶關節(jié)勞損,其中之一,利用小針刀對準臀中肌,L2,3,4橫突,髂后上肌內(nèi)側(cè)緣,腰椎棘突韌帶等部位進行治療,從而進行有效松解,改善神經(jīng)根的緊張狀態(tài),促進微循環(huán),重建生物力的平衡,取得顯著療效。可見小針刀治療的重點是病變的軟組織,并未對突出物進行切除,通過小針刀自上而下的閉合性手術松解,疏通阻滯,解除粘連,疏筋活絡,改善微循環(huán),恢復了動態(tài)平衡失調(diào),疼痛即可消除,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術后加用截血膏外敷,每日6~8小時,主要利用其活血化瘀,疏通經(jīng)絡,消腫止痛之功能,可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huán),更加促進小針刀“以松制痛”的作用。小針刀療法配合截血膏外敷治療腰骶關節(jié)勞損方法簡便,療程短,痛苦小,見效快,筆者認為正確的診斷,熟悉的解剖知識,熟練的針刀運用技術及配合截血膏外敷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