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元朝
【關鍵詞】遷移理論 語文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5B-0031-02
遷移理論認為,知識具有遷移性,一種知識的學習過程和結果會對另一種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具有影響力,由此可以推斷,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完成其他的工作具有影響力,即運用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可以解決新的問題。根據(jù)影響效果遷移可以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負遷移指兩種學習之間的相互干擾、阻礙。本文所述為正遷移?!盀檫w移而教”是現(xiàn)代教育流行的頗有吸引力的口號。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時,不僅要給學生傳授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通過學習的遷移,學生可以由已掌握的知識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提高學習的效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明確認識語文教學中的“遷移”,在教學過程中有效促進學習的“遷移”,將對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負擔非常有利。
一、遷移理論在教學中的意義
1.提高知識的系統(tǒng)化,形成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學認為,遷移能夠把習得的知識、經驗或者技能等概括起來,形成一個系統(tǒng)化的知識網絡,進而形成一定的能力、品德和態(tài)度。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把所學到的知識、所獲得的經驗或技能單純儲存于頭腦中,而是通過學習,把這些知識、經驗或技能內化于腦海中,并能結合各類情況運用到實際中,以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要實現(xiàn)知識的運用,只有通過對知識進行廣泛的遷移。因為只有通過遷移,才能把原本所具備的知識、經驗或技能進行改造,形成概念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網絡,進而有效地調節(jié)個體活動,處理實際問題。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應用遷移理論,對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2.指導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掌握遷移理論的運用規(guī)律,對教學實踐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有利于教師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選擇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對教學過程的組織進行嚴謹和合理的把控;另一方面,對遷移理論規(guī)律的把握,有助于教師把教學實踐中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遷移到新的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或教學方法中,實現(xiàn)高效的教學效果,使得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條件下,學得更多、學得更快、學得更好,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遷移教學法設計與運用
1.歸納遷移法
所謂歸納遷移就是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點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查找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抽象概括出概念和規(guī)律,遷移嫁接到新的知識體系中,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達到“以此山之石攻他山之玉”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能力。
對知識概括歸納進行強化,可以建立知識網絡結構,確定可以引導新知的相關舊知,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提供可行性前提。如在教學文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登泰山記》),“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愚公移山》)這些句子歸納出對古文中“陰”和“陽”的普遍性理解:用“陰陽”來說山水時,山之“陽”,水之“陰”指南面;山之“陰”,水之“陽”指北面,“陰陽”作為一對相反的概念,古人還用它們來解釋萬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晝夜、男女以至臟腑、氣血等。
由此總結,在學習文言文作品時,應該把每篇課文中較為典型和常用的文言虛詞、文言實詞以及文言句式歸納起來,進行分類整理,形成基本的文言文常識。在教學新的文言文作品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誘導,引導學生利用先前積累的文言文知識,聯(lián)系新的文言文作品的上下文,從中找出相似點,在具體的語境中細心領悟,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依靠豐富的文言文知識積累,解決學習新課時遇到的問題,這樣不但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完成了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訓練。
此外,初中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文章題材都是培養(yǎng)學生分類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如學習教材中的小說時,可以歸納出文章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并進行具體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行為習慣以及思想變化等。這種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概括方法,可為知識遷移打下基礎。
2.對比遷移法
先前獲得的知識,對新學習的知識可以起到正遷移的作用,反過來,如果先前獲得的知識不是很牢固,那么后來學習的知識又會干擾舊知識,容易混淆不清。所以,對相似、容易發(fā)生混淆的知識,要加以對比,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加強掌握知識的清晰度,防止負遷移。
所謂對比遷移,就是通過尋找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并進行對比,探求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或不同點進行分析,形成更鮮明的特征,從而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在對比中同化或順應,達到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誘思探究教學論的創(chuàng)始人張熊飛教授說:“人的認識活動,實際上是一種認知結構不斷形成、完善、豐富的構建過程。任何不經過主體本身的同化或順應而形成的新認知結構,都是不牢固的?!贝嗽拞⑹疚覀?,要在教學中找對比點,以誘導學生思維為主,讓學生對比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中的相似點或不同點,進行合作、探究、交流,達到遷移的目的。
例如,蘇教版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主題,組織聽、說、讀、寫和語文實踐活動,每個單元都有精讀和略讀的篇目,另外還有一到兩篇“誦讀欣賞”課文。教材還以讀導寫,設計開放性作文題,編寫“口語交際”和“語文實踐活動”各三則,分別安排在六個單元中,還有“名著推薦與閱讀”以及“專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這些內容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指導學生進行比較,尋找這些知識的聯(lián)系點,讓前后的知識互相影響,從而使學生牢固掌握這些知識,有利于學生對于同一類型文章的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
又如,學生對表達技巧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其對詩歌、散文、小說等多種文體的鑒賞。表達技巧的含義較廣泛,主要體現(xiàn)在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上。不少中學生對這些概念模糊不清,賞析思路單一,不能從多個角度分析文章的表達技巧。教師有必要讓學生熟記以上概念及概念之間的區(qū)別,訓練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遷移到同種文體其他篇章的閱讀。
3.延伸遷移法
所謂延伸遷移,是將課文與生活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探究的熱情和興趣。這種方法既能把握教材的時代性,縮短教材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又能滿足學生渴望了解社會的心理需求。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xiàn)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文中魯迅是懷著敬慕的心情刻畫壽鏡吾老先生的,但因為時代的不同,學生對壽鏡吾老先生的看法會有所不同,教學中可以“我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先生”“從壽鏡吾老先生談談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等為話題,誘導學生思考,進行口頭表達,從而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又如,《端午日》一文對賽龍舟場面進行了描寫,采用正面描寫(外貌描寫和動作描寫)刻畫出了槳手、帶頭的、鑼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現(xiàn)出比賽場面的緊張、熱烈,突出了奮力爭先的拼搏精神;同時,還通過想象“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zhàn)時擂鼓的種種情形”,側面烘托了比賽場面的熱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是本文的一大寫作技巧,文中追鴨子的活動并未展開描寫,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因此,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契機,設計一個拓展延伸的小練筆“結合生活經歷,運用正面和側面描寫方法寫一段追鴨子的場面”,將課文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提高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從而使教師的“為遷移而教”和學生的“為遷移而學”默契地結合。
張熊飛教授說:“學生對已有知識、技能的概括化、系統(tǒng)化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出以前沒有認識過的同類新知識、技能的本質特征,并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而轉化為能力?!痹诔踔姓Z文課程教學實踐中,老一輩教學工作者摸索出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其中“把新課上成舊課”和“把舊課上成新課”的兩種教學境界就是極為高超的教學藝術。這都是遷移理論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靈活運用。在教學中使用遷移藝術的關鍵點是找準切入口,讓新舊知識對接,讓學生在學的樂趣中,通過遷移,讓大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所貯存的信息復活,在新信息的作用下,參與同化或順應,從而獲得新的認知結構,形成能力。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主導者應該積極利用和創(chuàng)造各種教學條件,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內容,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結合課程實際,靈活地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捕捉各種教學契機,促進語文知識遷移的發(fā)生,真正把遷移理論運用到教學過程,并使之升華為一種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