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亞東 張海峰
誤讀,是指讀者在閱讀時不能正確理解文本的意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個性愛好、知識儲備等各不相同,在閱讀過程中他們的審美關(guān)注與獲得的閱讀感受就會不同。因此,學生在閱讀時產(chǎn)生誤讀現(xiàn)象也就在所難免。閱讀教學時,面對學生的誤讀,教師在寬容的同時,還要積極應對,從而設法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領悟文本的真諦。本文從幾個案例出發(fā),談談應對學生文本誤讀的策略。
1.引申歸謬
《 狐貍和烏鴉 》是個經(jīng)典的童話故事,它以生動的形象和豐富的內(nèi)涵體現(xiàn)了強烈的教育性。一位教師在這一課的教學快要結(jié)束時,讓學生交流學習后的感想,一位學生說:“我覺得狐貍很聰明?!憋@然,學生的價值取向產(chǎn)生了偏差。此時,教師沒有立即給予評價,而是反問道:“那么狐貍的聰明是做好事,還是干壞事呢?”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狐貍越聰明干的壞事就越多,應當說“狐貍很狡猾”。
由于受認知水平的制約,學生只關(guān)注到了故事中狐貍點子多的表象,而沒有顧及這樣的行為是為了欺騙烏鴉,達到自己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因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而放棄價值引導,也沒有因?qū)W生誤讀而予以簡單否定,而是激發(fā)學生引申思考,自悟觀點的荒謬,自然而然地明辨是非,領悟到文本蘊含的價值取向。
2.回歸文本
在《 草船借箭 》的課堂上,一位教師正在引導學生總結(jié)諸葛亮是如何神機妙算的,一名學生突然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諸葛亮并非‘神機妙算,而是冒險。因為如果曹操放火箭,諸葛亮和東吳的士兵就會被燒死。”面對出乎意料的解讀,教師讓學生再讀課文,結(jié)合有關(guān)內(nèi)容,說說自己的看法。很快,學生紛紛發(fā)言:“諸葛亮是靠近曹軍水寨才命令士兵擂鼓吶喊的,太突然了。曹操真以為東吳大軍殺到近前了,所以倉促之中只好用箭去射,哪里還顧得上準備火箭呢?”“諸葛亮讓船一字擺開,更造成了大兵壓境的陣勢,曹操既不敢出擊,又怕東吳軍上岸,所以只好射箭?!苯處熅蛣菀龑В骸爸T葛亮準備充分,布置周密,又有大霧掩護,所以才‘借箭成功,這正說明了諸葛亮……”生齊答:“神機妙算?!敝链?,學生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的領悟更進一層。
由于受知識和經(jīng)驗的局限,學生出現(xiàn)“諸葛亮在冒險”這類的錯誤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回歸文本,帶著問題對文本再次細讀,在對文本的閱讀感悟上就能從偏狹、膚淺走向全面、深刻。
3.巧借“外援”
教學柳宗元的《 江雪 》一課時,有一位學生提出:“這么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么還在江上釣魚?”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地設想原因。有的學生認為他家里窮,以捕魚為生,天冷也要來捕魚;有的學生認為他是個釣魚愛好者,所以也就顧不上天冷了;有的學生認為老翁遇上什么傷心事了……顯然,這些“發(fā)揮”與詩意相距甚遠。教師對此沒有馬上評判,而是借助課件播放了事先準備好的柳宗元的生平簡介。當學生了解了柳宗元的生平后,對課文有了新的理解。最后學生普遍認為,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永州時寫的,是借這個“蓑笠翁”表達自己的憂愁、苦悶以及孤傲的心情。
如果從學生已有的人生閱歷來看,一開始的感悟無疑是獨到的,而且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于《 江雪 》這樣一首寄托了詩人擺脫世俗、超然物外思想感情的詩篇來說,這樣的感悟無疑是淺薄的。面對學生的“誤讀”,教師沒有把學生的思維生拉硬扯到自己的思路上來,而是通過對詩人生平資料的介紹,以“外援”打開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在了解詩人身世的基礎上,與詩人心靈對話,從而感悟到了詩中蘊含著的情感。
4.設置情境
《 “鳳辣子”初見林黛玉 》中的王熙鳳是曹雪芹著意刻畫的藝術(shù)形象。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閱讀了描寫王熙鳳和林黛玉見面情景的內(nèi)容后,讓學生說說對王熙鳳的印象。學生有的說她熱情,有的說她關(guān)心人,有的說她非常喜歡林黛玉。學生被王熙鳳精彩的表演迷惑了。教師不動聲色,以文中王熙鳳的最后一番話為依據(jù),隨意指著一女生發(fā)問:“這位小王熙鳳,請問,你知道妹妹幾歲了?”學生答:“不知道?!苯處熢賳枺骸八稍线^學?”學生又答:“不知道?!苯處熇^續(xù)問:“現(xiàn)在吃什么藥?”學生仍答不上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再讀王熙鳳的語言,終于發(fā)現(xiàn)王熙鳳問話根本就沒有給林黛玉回答的機會,認識到她只是在討賈母的歡心,在炫耀自己的地位,對林黛玉其實并不關(guān)心,也不喜歡。這樣,學生終于透過迷霧,認清了王熙鳳的廬山真面目。
開始閱讀時,學生對王熙鳳的認識停留在語言的表面,無法感受到她的話里有話、畫外有音,畢竟學生才十多歲。面對學生的誤讀,教師沒有簡單地告訴答案,而是別具匠心地設置對話情境。通過對“小王熙鳳”的一問三不知,將王熙鳳的假關(guān)心、假熱情形象而深刻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再讀文本,學生終于從王熙鳳的語言中讀出了她的阿諛奉承、喜歡炫耀和虛情假意。相信經(jīng)歷這樣一個讀書過程,學生不但深刻理解了人物形象,而且對名著肯定更多了一份喜愛和敬畏。
5.順水推舟
在《 可愛的小蜜蜂 》一課的教學中,有位教師在學生讀到“一只工蜂最多能活6個月,活到限數(shù),自己就悄悄死在外邊,再也回不來了”時,讓學生說說對“限數(shù)”的理解。一學生站起來說:“‘限數(shù)就是小蜜蜂完蛋的日期。”顯然,這個學生的回答,與文本的價值導向相去甚遠。教師故意加重語氣,順勢發(fā)問:“既然完蛋的日期就是‘限數(shù),課文為什么不用‘完蛋的日期?你們覺得能用‘完蛋的日期嗎?”經(jīng)教師這一點撥,學生爭相發(fā)言,有的說“完蛋”只能說壞人,小蜜蜂是好樣的,不能用“完蛋”一詞;有的說如果這里用“完蛋”,就表現(xiàn)不出老梁對蜜蜂的感情了;有的說工蜂的精神很偉大,把它說成是“完蛋”,是對工蜂的不尊敬。學生終于認識到,不能用“完蛋的日期”來解釋“限數(shù)”,因為文中的小蜜蜂是作者贊美的對象,是令人尊敬的。
面對學生對文中“限數(shù)”詞意的誤讀,教師沒有簡單地予以否定,而是順勢而導,啟發(fā)學生思考“課文為什么不用‘完蛋的日期”。學生結(jié)合課文的情感傾向和自己的知識積累,很快就悟到如果這樣理解“限數(shù)”,就與課文所表達的情感不一致。教師就這樣成功地、悄無聲息地將學生從“誤讀”中引回了正途。
(作者單位:東臺市第一小學,江蘇 東臺,22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