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群
【摘 要】影視字幕翻譯日漸成為一門效率高、趣味強的翻譯教學工具。有著雙語字幕優(yōu)勢的作品,更適合做練習視聽翻譯的良好的自主性教材。本文從詩學的理論視角重新審視美劇字幕翻譯的案例,分析譯文中人物個性化語言及整體詩學效果,以求再現(xiàn)原文字幕的文學性和審美效果并應用于教學。
【關(guān)鍵詞】詩學;字幕翻譯;翻譯教學
比起歷史悠久的文學翻譯,影視翻譯還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lǐng)域。正如錢紹昌教授指出:“譯制片受眾(觀眾)的數(shù)量遠遠超過翻譯文學作品受眾(讀者)的數(shù)量,但與之相反,翻譯界對影視翻譯的重視卻遠不如文學翻譯?!?/p>
一、從詩學角度看影視字幕翻譯
德拉巴斯蒂塔從符號學角度將“影視”界定為通過視覺和音響傳達多碼意義的符號,Shuttleworth和Cowie將字幕翻譯界定為“為影視劇對白提供同步說明的過程”?,F(xiàn)有的字幕翻譯研究大多采用目的論、等效原則、互文性等理論視角,考察的重點往往是字幕信息的轉(zhuǎn)換,而對字幕的審美功能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詩學”一詞,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里,是指組成文學系統(tǒng)的文體、主題與文學手法的總和。詩學概念用于翻譯研究領(lǐng)域時被賦予了新的闡釋。雅各布森提出“詩學所要處理的問題為:‘是什么使語言信息成為藝術(shù)作品?”字幕翻譯屬于文學翻譯的范疇,一方面要考慮劇情的推進,另一方面要再現(xiàn)電影中人物語言整體連貫的詩學效果。美劇《復仇》語言文學色彩濃厚,人物語言對白具有典型的詩學特點。該劇字幕翻譯出自“人人影視字幕組”。
二、比喻的翻譯
比喻是文學文本中常見的陌生化手段,亞里士多德認為“比喻是天才的標志”,錢鐘書也說“比喻是文學的根本”。因此,字幕翻譯中應該盡量保留原文字幕的比喻。以下以比喻常見的明喻和暗喻翻譯舉例。
1.明喻的翻譯
例1:
Justice, like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公正亦如美,永遠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Some see an innocent victim; others see evil incarnate getting exactly what's deserved.仁者見無辜之羔羊含冤獲罪,智者見魔鬼之化身罪有應得。
在這個比喻中,“公正”被比作是“美”,譯者匠心獨運將源語恰好與中國諺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對應,并分別用“仁者”、“智者”呼應了源語中的“some”和“others”?!盁o辜之羔羊”與“魔鬼之化身”,“含冤獲罪”與“罪有應得”對仗工整、詩意盎然。
2.暗喻的翻譯
例2:
Inside the viper's nest, you must be a viper ,too.要想在毒蛇的巢穴中生存下去,你就必須以毒攻毒。
此句把仇人比作“viper”,源語中兩次使用名詞“viper”,但譯語并沒有生硬地全翻譯成“毒蛇”,而是靈活譯出其涵義“以毒攻毒”,讓中文受眾更易領(lǐng)會其含義。
三、排比重復的翻譯
例3中,對于排比重復短語“condemned to repeat it”和“condemned to relive it”,譯者譯成了“注定會重蹈覆轍”和“亦注定會重蹈覆轍”,共用一個四字短語,再加一個“亦”字,不僅原意表達貼切,而且兼顧了詩體特征,實乃神來之筆。
例3:
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being condemned to repeat it.忘記過去的人注定會重蹈覆轍。
But those of us who refuse to forget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live it.而忘不了過去的人,亦注定會重蹈覆轍。
四、字幕翻譯應用于教學
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評估主觀性太強,評估缺乏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也很難看出個人翻譯能力的發(fā)展過程。隨著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和語料庫的發(fā)展,將學生的翻譯作業(yè)的電子文檔搜集起來,制定出“學生翻譯檔案”,稍作整理就可形成“跟蹤性學習者語料庫”,考察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翻譯能力的變化。
學生從欣賞、學習原字幕翻譯,到自己動手翻譯與已有譯本對比優(yōu)劣,再到加入字幕組利用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提高翻譯實踐能力。教師通過建立“學生翻譯檔案”電子文檔、跟蹤性學習者語料庫,可以不斷追蹤跟進了解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的進展狀況。
參考文獻:
[1]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越來越重要的領(lǐng)域[J].中國翻譯,2000(1).
[2]李和慶,薄振杰.規(guī)范與影視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02).
[3]Jakobson, Roman. Closing statement: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A].In Jean Jacques Weber, (ed.), The Stylistics Reader: From Roman Jakobson to the present [C].London. New York. Sydney. Auckland: Arnald,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