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湘
在泰安環(huán)山路的北坡,有一座建于1500多年前的古剎普照寺。它位于凌漢峰前,峰巒環(huán)抱,一澗低流,蒼松翠柏掩映。廟宇依山層遞而上,是泰山一組完整的佛教寺院建筑群。
普照寺以雙重扇門,大雄寶殿及摩松樓為中軸線,組成四進式院落,東西配殿廡、禪房、花園等。
然而,普照寺的精華并不是它的建筑,普照寺的主題甚至也不是佛。真正讓人流連忘返,發(fā)思古之幽情,興無盡之禪思的,是兩棵古松。
著名的“六朝松”,粗大偉壯,無數(shù)長枝盤曲四伸,宛如巨大的華蓋。它枝繁葉茂,疏密相間,又似一張撒向空中的密網(wǎng)。陽光和月光透過這張綠網(wǎng),灑下細碎的金斑、銀斑,真令人心醉神飛。松側(cè)有“篩月亭”,取的就是古詩“長松篩月”的意境。亭下有方形石桌,敲擊四角和中央,則發(fā)出清脆如磬的樂音。
“一品大夫”松本名“師弟松”,是理修上人入廟時所植,理修親切地稱呼它為師弟,而且還寫了一首很動感情的詩偈:“僧栽松,松蔭僧,你我相度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門,論弟兄?!边@棵當(dāng)年幼小的“師弟松”后來長得冠大如棚,亭亭玉立,氣度不凡,人就叫它“一品大夫”。這種研習(xí)秦始皇和漢武帝動輒給樹封官許爵的做法,把一段佛門少見的情事倒給弄俗了。
在普照寺東邊,有一片石頭建筑的廢墟,它就是康熙年間普照寺住持僧元玉的石堂。是元玉同他的詩朋酒友詩酒唱和的地方。
研究一下元玉,也許可以了解佛教在泰山的最后演變。作為佛門弟子,在這片儒家文化的發(fā)祥地,他所作的就是“援佛歸儒”。他開堂說談忠臣孝子之心就是佛心,就是天性。他注重現(xiàn)實,有意淡薄入世和出世之間的界限。他所作所為,就是要把出世主義的佛教變成具有濃厚儒家色彩的世俗宗教。他在普照寺重修碑的碑文中寫道:“儒家仁厚德即釋氏慈悲心?!痹衩刻炱鸫埠蟊?zé)瓿肯?,第一瓣香不是敬佛祖,而是?;噬先f壽無疆。在篩月亭有一幅對聯(lián):“引泉種竹開三徑,援釋歸儒近無賢?!甭豆堑攸c明了元玉要把佛教歸入儒家門庭的企圖。他有一段關(guān)于泰山的名言,表達了儒家的社會理想:“愿天下人泰,泰山始是安。若是一人不安,便是泰安不安;若是一人不泰,便是泰安不泰?!?/p>
保佑“國泰民安”,是中國人民,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一致賦予泰山的神圣職責(zé)。依附泰山的宗教,要想在泰山立住腳跟,也就必須履行這一職責(zé)。
普照寺建在泰山之陽,是泰山佛寺遺址的一個例外,泰山佛寺為避免與道教爭鋒,選地一般都在岱陰,或者在泰山的西北麓和東南麓。建在泰山之陽的佛寺只有兩座,除了普照寺,還有泰山西溪百丈崖之北的竹林寺。竹林寺在清代就已蕩然無存,2000年,依照唐代建筑風(fēng)格重建。仔細考察泰山之陽這兩座佛寺的選址,雖在泰山之陽,卻是擇隱而筑,藏于山懷之中,一概偏離登山主盤道。由此可以看出,盡管泰山佛教在歷史上一直非常興盛,而且也牢牢地在泰山立穩(wěn)了腳跟,但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卻始終無法控制住泰山,成為泰山文化的主流??梢哉f,佛教自始至終都是作為泰山的附麗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