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大賦與經學:強勢文化的互動

2013-04-29 08:11:26戴偉華
求是學刊 2013年6期
關鍵詞:政論漢代經學

摘 要:漢代的經學、政論、大賦都是強勢文化的產物,它們之間有相通之處,三者關系可以表述為經學影響政論,政論又影響了漢大賦。經學影響議論文側重于內容,而議論文影響大賦側重于形式;經學、議論文、大賦又時常表現為互動關系。經學與漢大賦盛衰大致共時同運,正說明其間強、弱勢文化的作用。從漢代政治和文學關系考察,經學一定是強勢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而漢賦鋪張揚厲的賦風又影響了經學闡釋的繁復,“務盡”、“詳博”的話語體系正好適應了實現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關鍵詞:漢代;經學;政論;大賦;強勢文化

作者簡介:戴偉華,男,文學博士,華南師范大學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詩學、唐宋文學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強、弱勢文化形態(tài)與唐詩創(chuàng)作關系研究”,項目編號:08BZW034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3)06-0114-07

漢代文化與上層意識形態(tài)相進退,作為學術的經學和作為文學的大賦在武帝時得到發(fā)展和鞏固。

一、儒學是意識形態(tài)中獨尊的思想體系,經學之盛是強勢文化的表征

武帝用文武之術,網羅人才,《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贊云:

漢之得人,于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洛下閎,協(xié)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率則衛(wèi)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 ,其余不可勝紀。是以興造功業(yè),制度遺文,后世莫及。[1](P2634)

其中,董仲舒在漢代推尊儒學,得到武帝的支持,實行意識形態(tài)中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董仲舒治《春秋》,為博士,《漢書·董仲舒?zhèn)鳌分嘘U述了大一統(tǒng)之義:

《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1](P2523)

董仲舒的成就得到后世的高度贊揚,《漢書》本傳贊云:

劉向稱:“董仲舒有王佐之材,雖伊、呂亡以加,管、晏之屬,伯者之佐,殆不及也?!敝料蜃屿б詾椋骸耙?、呂乃圣人之耦,王者不得則不興。故顏淵死,孔子曰:‘噫!天喪余。唯此一人為能當之,自宰我、子贛、子游、子夏不與焉。仲舒遭漢承秦滅學之后,《六經》離析,下帷發(fā)憤,潛心大業(yè),令后學者有所統(tǒng)壹,為群儒首?!盵1](P2526)

《史記·儒林列傳》表達了對武帝得人的稱許:

及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xiāng)之,于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自是之后,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齊魯自胡毋生,于趙自董仲舒。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xiāng)風矣。[2](P3118)

由于公孫弘“勸學修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的建議,“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2](P3119-3120)。而《漢書·董仲舒?zhèn)鳌吩疲骸白晕涞鄢趿?,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fā)之?!?[1](P2525)

漢代儒學由興盛走向壟斷,公孫弘和董仲舒起了關鍵作用。《漢書·董仲舒?zhèn)鳌份d:“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yè),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盵1](P2495)仲舒所治為《公羊春秋》,并以此傳授生徒,弟子中優(yōu)秀者有蘭陵褚大、東平贏公、廣川段仲、溫呂步舒。公孫弘也是治《公羊春秋》的,齊人胡毋生孝景時為博士,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弘亦頗受焉。盡管史載公孫弘《公羊春秋》的學問不及董仲舒,但二者所治皆同。今文經學在立經學博士時占主導地位與當時的學術氣候和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

經學興起,可以集眾人智慧為皇權服務。首先,論爭以達到意識統(tǒng)一,董仲舒在對策中反復論述了“大一統(tǒng)”的重要性,而為武帝采納。其次,在學術論爭中不斷純潔思想。董仲舒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措行,因主父偃和呂步舒的反對,仲舒遂不敢復言災異。董仲舒和公孫弘都是治《春秋》的大儒,是武帝推行儒學的兩大核心人物,但相互有成見,這必然會彼此約束,使儒學更為純潔,不走極端,實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國家意志和治國方略。

二、今、古文經學之爭是強、弱勢文化的運動

武帝前,經學內容的傳播應出于對文化遺產的搶救,也是知識分子對文化延續(xù)的焦慮所致。秦時的文化政策是強權政治的極端體現,“焚書坑儒”的結果必然導致知識體系的破碎和文化的斷層?;馉a之余的文化知識在漢初以來通過民間傳授,這在文化史上算是一大奇跡,那些儒生抱著對文化的敬業(yè)精神,艱難地私相授受,漸成規(guī)模,從《漢書·藝文志》的著錄中可見知識保留的完整和系統(tǒng)?!稘h書·儒林傳》云:

申公,魯人也。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丘伯受《詩》。漢興,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于魯南宮。呂太后時,浮丘伯在長安,楚元王遣子郢與申公俱卒學。元王薨,郢嗣立為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戊不好學,病申公。及戊立為王,胥靡申公。申公愧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遠方至受業(yè)者千余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故以教,亡傳,疑者則闕弗傳。蘭陵王臧既從受《詩》,已通,事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1](P3608)

其實,漢代儒生并非皆為名利而傳授知識,換言之,他們更想以儒家思想去影響皇帝的治國方策。他們中很多人是退居后仍在從事傳授生徒的事業(yè),他們才是“興廢繼絕”的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稘h書·儒林傳》為儒生立傳常以成敗論英雄,故每以儒者官職為成就標志,如:“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征為太中大夫。齊即墨成,至城陽相。廣川孟但,為太子門大夫。魯周霸、莒衡胡、臨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盵1](P3597)“由是小夏侯有鄭、張、秦、假、李氏之學。寬中授東郡趙玄,無故授沛唐尊,恭授魯馮賓。賓為博士,尊王莽太傅,玄哀帝御史大夫,至大官,知名者也?!盵1](P3606)“至大官”也就成了知識分子的人生目標。

漢初儒生大多由秦入漢,他們的命運和艱辛的文化傳承過程更值得關注。《漢書·儒林傳》記錄伏生的經歷,由此可以領略一代儒生的品格和追求:

伏生,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禁《書》,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齊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張生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征,弗能明定。是后魯周霸、洛陽賈嘉頗能言《尚書》云。[1](P3603)

這里有幾點值得關注:第一,在秦禁書焚書時,伏生以“壁”藏書,以生命去保留文脈;第二,他身為秦博士,卻堅持以國家文化存留為重,取其大義,而敢于擔當;第三,求其佚書,教授于齊魯之間,以實現文化的廣泛傳播和保存1;第四,年九十余,于己已無所求,仍然把所知傳授給太常之掌故者。如果知識分子不再關注知識本身,而去用官位或金錢來衡量其價值,這不僅是知識分子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在當代立場上,我們應該從歷史的價值觀走出,去關注知識分子獨特的歷史貢獻。

知識分子的命運必然是和國家政治關聯的,比較秦皇的焚書坑儒和武帝設太學、置博士,漢代知識分子終于有了發(fā)展的空間。而漢代經學的今古文之爭,在知識分子內部也就有了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的分別。

經學之爭,在今古文之爭前,應存在不同經之間的爭論,《漢書·儒林傳》云:

王式字翁思,東平新桃人也。事免中徐公及許生。式為昌邑王師。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亂廢,昌邑群臣皆下獄誅,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以數諫減死論。式系獄當死,治事使者責問曰:“師何以亡諫書?”式對曰:“臣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為王反復誦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嘗不流涕為王深陳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亡諫書。”使者以聞,亦得減死論,歸家不教授。山陽張長安幼君先事式,后東平唐長賓、沛褚少孫亦來事式,問經數篇,式謝曰:“聞之于師具是矣,自潤色之。”不肯復授。唐生、褚生應博士弟子選,詣博士,摳衣登堂,頌禮甚嚴,試誦說,有法,疑者丘蓋不言。諸博士驚問何師,對曰事式。皆素聞其賢,共薦式。詔除下為博士。式征來,衣博士衣而不冠,曰:“刑余之人,何宜復充禮官?”既至,止舍中,會諸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勞式,皆注意高仰之。博士江公世為《魯詩》宗,至江公著《孝經說》,心嫉式,謂歌吹諸生曰:“歌《驪駒》。”式曰:“聞之于師:客歌《驪駒》,主人歌《客毋庸歸》。今日諸君為主人,日尚早,未可也?!苯淘唬骸敖浐我匝灾俊笔皆唬骸霸凇肚Y》?!苯淘唬骸昂喂非玻 笔綈u之,陽醉逷地。式客罷,讓諸生曰:“我本不欲來,諸生強勸我,竟為豎子所辱!”遂謝病免歸,終于家。張生、唐生、褚生皆為博士。張生論石渠,至淮陽中尉。唐生楚太傅。由是《魯詩》有張、唐、褚氏之學。張生兄子游卿為諫大夫,以《詩》授元帝。其門人瑯邪王扶為泗水中尉,陳留許晏為博士。由是張家有許氏學。初,薛廣德亦事王式,以博士論石渠,授龔舍。廣德至御史大夫,舍泰山太守,皆有傳。[1](P3610-3611)

其中可尋找到不同門派、不同經說之間互相攻擊的線索,王式和江公都是治《魯詩》的,但何以讓江翁說出“狗曲”這樣的粗話,非一般妒嫉能解釋前因后果。至少可以看出:同是《魯詩》博士,門派也有不同;江公著《孝經說》,又另有拓展,必然引起同行不滿,而遭王式等人的妒嫉和攻擊,故有江辱王之舉。《漢書》記載或有倒誤。王式能以《詩》三百五篇教授昌邑王,說明魯《詩》篇數與今日傳本毛《詩》篇數相同;能以忠臣孝子和危亡失道闡釋《詩》義,其與毛詩序亦同。

今古文之爭是漢代經學史上的重要話題,《漢書·儒林傳》所載孔安國傳大致勾勒出這一過程:

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余篇,蓋《尚書》茲多于是矣。遭巫蠱,未立于學官。安國為諫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遷書載《堯典》、《禹貢》、《洪范》、《微子》、《金滕》諸篇,多古文說。都尉朝授膠東庸生。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以明《谷梁春秋》為博士、部刺史,又傳《左氏》。常授虢徐敖。敖為右扶風掾,又傳《毛詩》,授王璜、平陵涂惲子真。子真授河南桑欽君長。王莽時,諸學皆立。劉歆為國師,璜、惲等皆貴顯。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采《左氏傳》、《書敘》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數簡,文意淺陋。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為《百兩》征,以中書校之,非是。霸辭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并。時太中大夫平當、侍御史周敞勸上存之。后樊并謀反,乃黜其書。[1](P3607)

這一段話有如下內涵:第一,孔安國將古文《尚書》以今文釋讀之,以遷就當時流行的今文經學的強勢文化形態(tài)。第二,孔安國古文《尚書》得之于孔壁,雖以今文釋讀,本質上應是古文《尚書》,武帝時古文經不列于學官,故孔安國古文《尚書》不列于學官為必然,而史載不列于學官乃因偶發(fā)事件“遭巫蠱”,實在令人懷疑。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云:

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于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天漢之后,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1](P1969)

劉歆說是“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比起“未立于學官”更為含糊,因為“未及施行”的解釋有多種可能。第三,司馬遷問學于孔安國,《史記》中《堯典》、《禹貢》、《洪范》、《微子》、《金滕》諸篇,“多古文說”。也就是說,司馬遷所學乃當時非主流的經學。其悲劇結果有其必然性。司馬遷《悲士不遇賦》云:

悲夫士生之不辰……何窮達之易惑?信美惡之難分。時悠悠而蕩蕩,將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闊兮,人理顯然相傾奪兮。[3](P635)

司馬遷所信守的理論體系不是主流思想也是其不遇的重要原因。第四,其中傳授的《左傳》、《毛詩》皆古文經。第五,“成帝時求其古文者”、“王莽時諸學皆立”,古文經立于學官。

要之,漢代經學的活動都是和皇權發(fā)生聯系的,是強勢文化的反映。而經學內部的爭論或爭斗,或成功或失敗,也都是有政治背景的,文化的爭辯實質上是政治的較量。

三、漢賦與經學

賦和經學是強勢文化的產物。文人寫作和帝王發(fā)生聯系,或有帝王背景。文學活動的背景是社會上層。如班固《兩都賦序》云:“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xié)律之事,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yè)。是以眾庶悅豫,福應尤盛……故言語侍從之臣,若司馬相如、虞丘壽王、東方朔、枚皋、王褒、劉向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于后嗣,抑亦《雅》、《頌》之亞也。故孝成之世,論而錄之,蓋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漢之文章,炳焉與三代同風?!盵4](P2-3)

賦的寫作有明確的意圖,文人可“獻賦”、“考賦”,以應用賦取士制度之需,以應帝王之需。賦家為帝王所用,不為帝王所用便是失意,《漢書·司馬相如傳》云:

會景帝不好辭賦,是時梁孝王來朝,從游說之士齊人鄒陽、淮陰枚乘、吳嚴忌夫子之徒,相如見而說之,因病免,客游梁。[1](P2529)

武帝時又以辭賦見用:

居久之,蜀人楊得意為狗監(jiān),侍上。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鄙象@,乃召問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請為天子游獵之賦?!鄙狭钌袝o筆札。相如以“子虛”,虛言也,為楚稱;“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為齊難;“無是公”者,無是人也,欲明天子之義。故虛藉此三人為辭,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其卒章歸之于節(jié)儉,因以風諫。奏之天子,天子大說。[1](P2533)

又枚皋以賦見用,《漢書·賈鄒枚路傳》云:“上書北闕,自陳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召入見待詔,皋因賦殿中。詔使賦平樂館,善之,拜為郎。”[1](P2366)漢賦的讀者是帝王,至少第一個讀者是帝王。

漢賦和經學之間的關系,不少成果有所論證。一個基本觀點是漢代經學與漢賦關系密切,趙輝較早論述了這一對關系,他認為:“經學對漢賦繁榮的影響,首先是通過它對漢賦內容的作用表現出來的。關于漢賦的內容,可以用班固的兩句話來概括, 即:‘抒下情以通諷喻,‘宣上德以盡忠孝(《兩都賦序》)。也可以說,這是漢賦創(chuàng)作必須遵循的原則。這一原則,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賦要宣揚封建禮義,二是要以帝王為描寫中心。因為‘通諷喻、‘宣上德、‘盡忠孝都是對封建帝王而言,同時又屬于封建禮教規(guī)范。而它的確立,又是與經學有著極密切的關系的。”“漢賦的諷喻內容,使它贏得了漢代很大一部分儒士的喜愛。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儒士都因為賦有諷喻才喜愛它。在漢儒中間,有不少人喜愛賦,只不過是從它的形式著眼。漢宣帝曾說:‘今世俗皆以娛悅耳目(《漢書·王褒傳》)。既用以‘娛悅耳目,所注重的當然不是漢賦的諷喻內容,而是它那華美的形式。所以,我們說,漢賦的繁榮也和它特有的形式分不開。在形式方面,漢賦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即它‘以美為刺的表現方法和‘鋪采摛文的表現形式?!盵5]

其實,經學與文辭在功能上確有不一致的地方,《漢書·儒林傳》云:

(申公)至,見上,上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余,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上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默然。”[1](P3608)

顯然,經術與文辭構成了矛盾的一對關系。經學以釋大義為旨歸,因此,直接受經學影響的是漢代政論文。董仲舒為《公羊春秋》專家,以此教授生徒,其政論散文發(fā)揮經義,闡明事理,深得經學根本。劉勰《文心雕龍·議對》云:“仲舒之對,祖述《春秋》,本陰陽之化,究歷代之變,煩而不慁者,事理明也?!眲⑽踺d《藝概·文概》云:“董仲舒學本公羊,而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則其于禮也深矣。至觀其論大道,深奧宏博,又知于諸經之義,無所不貫?!盵6](P11)《漢書·董仲舒?zhèn)鳌芬浧鋵Σ呷模?jié)錄如下:

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yǎng)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陽出布施于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于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成歲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于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zhí)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迸罢糜谙拢陆讨凰暮?,故難成也。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洞呵铩飞钐狡浔?,而反自貴者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內聞盛德而皆徠臣,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蛉收x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1](P2501-2505)

董仲舒學術醇正,對策闡釋《春秋》之義,推論施政之要,鋪陳拓展,環(huán)環(huán)相扣;言說姿態(tài)之雍容、措辭之典雅,體現一代儒風。《節(jié)孝集》卷三一云:“董仲舒不惟道學深醇,亦精于論議。”[7](P970)亦有相反的例子,如不通經術,則文章委瑣,《漢書·賈鄒枚路傳》云:

皋不通經術,詼笑類俳倡,為賦頌,好嫚戲,以故得媟黷貴幸,比東方朔、郭舍人等,而不得比嚴助等得尊官?!拶x辭中自言為賦不如相如,又言為賦乃俳,見視如倡,自悔類倡也。故其賦有詆娸東方朔,又自詆娸。其文骫骳,曲隨其事,皆得其意,頗詼笑,不甚閑靡。凡可讀者百二十篇,其尤嫚戲不可讀者尚數十篇。[1](P2366-2367)

但從《枚皋傳》中看出,經學不僅與文通,亦與賦通。從思想層面講,經學、政論、大賦有相通之處。三者關系似乎可以這樣來表述:經學影響政論,政論又影響了漢大賦。而三者的互相影響也是靈活的,有時難以分辨。大賦受漢代爭辯之風影響,其形式特征在于有針對性,有潛在的對話對象,處處在爭辯,處處有回應。漢初文風和時政論辯一樣,詳贍而富博,長喻遠譬,曲盡利害;起伏變化,姿態(tài)橫生。枚乘《上書諫吳王》云:

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之無極之高,下垂之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zhèn)之;系絕于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極難以復出。其出不出,間不容發(fā)。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天;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今欲極天命之上壽,敝無窮之樂,究萬乘之勢,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難,此愚臣之所大惑也?!盵4](P1779-1780)漢代的政論和漢代大賦在文法和文理以及寫作技法上相通之處甚多。

政論文影響漢大賦,二者在形式上可以找到相似之處?!端囋坟囱浴吩疲骸伴L卿以賦為文,故《難蜀》、《封禪》綿麗而少骨;賈傅以文為賦,故《吊屈》、《鵩鳥》率直而少致?!盵8](P87)“以賦為文”和“以文為賦”都意味著賦與文之間的共性。后世“以文為詩”或“以詩為詞”,皆有“破體”之說,而無論是“以賦為文”,還是“以文為賦”,皆非“破體”,而是同體相輔之用。如以司馬相如為例,他的大賦和議論文寫作多有技法上的共同之處?!蹲犹撡x》云:

臣聞楚有七澤,嘗見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見,蓋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夢。云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則盤紆岪郁,隆崇峍崒;岑崟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干青云;罷池陂陁,下屬江河。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黃白坿,錫碧金銀,眾色炫耀,照爛龍鱗。其石則赤玉玫瑰,琳瑉昆吾,瑊玏玄厲,碝石碔砆。其東則有蕙圃衡蘭,茞若射干……其南則有平原廣澤,登降阤靡,案衍壇曼,緣以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則……其西則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楠豫樟,桂椒木蘭,檗離朱楊。[9](P5)《難蜀父老文》云:

且夫賢君之踐位也,豈特委瑣喔齪,拘文牽俗,循誦習傳,當世取說云爾哉!必將崇論閎議,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為萬世規(guī)。故馳騖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參天貳地。且《詩》不云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以六合之內,八方之外,浸淫衍溢,懷生之物有不浸潤于澤者,賢君恥之。今封疆之內,冠帶之倫,咸獲嘉祉,靡有闕遺矣。而夷狄殊俗之國,遼絕異黨之域,舟車不通,人跡罕至,政教未加,流風猶微,內之則犯義侵禮于邊境,外之則邪行橫作,放殺其上,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為奴虜,系累號泣。內鄉(xiāng)而怨,曰:“蓋聞中國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今獨曷為遺己?”舉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盩夫為之垂涕,況乎上圣,又烏能已?故北出師以討強胡,南馳使以誚勁越。四面風德,二方之君,鱗集仰流,愿得受號者以億計。故乃關沫若,徼牂牱,鏤靈山,梁孫原,創(chuàng)道德之涂,垂仁義之統(tǒng),將博恩廣施,遠撫長駕,使疏逖不閉,曶爽暗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討伐于彼。遐邇一體,中外禔福,不亦康乎?夫拯民于沈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夷,繼周氏之絕業(yè),天子之急務也。百姓雖勞,又烏可以已哉?[9](P166-167)

文和賦之間在表現手法上十分相似:空間不斷展開,以豐富內容渲染氣勢?!端嚫拧べx概》云:“相如一切文,皆善于架虛行危?!盵6](P92)《古賦辨體》云:“問答賦如《子虛》、《上林》,首尾同是文,而其中猶是賦?!盵10](P766)經學影響議論文側重于內容,而議論文影響大賦側重于形式;經學、議論文、大賦也時常表現為互相影響。

如果從時空來考察,在空間方面,如前所述,經學和大賦多圍繞帝王展開;從時間上看,兩者有交叉。[11](P57-299)經學逐漸取得獨尊的地位,賦的創(chuàng)作接受經學的價值體系,“從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位代表作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政論化的傾向在散體賦中越來越明顯。議論在賦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觀點越來越顯豁。賦中由泛論一般社會現象變?yōu)橛嗅槍π缘仃U明政治觀點,其中不僅有批評,更有對政治理念和政治主張的表述。從作品的表述方式來看,賦中由一方批評另一方發(fā)展為雙方展開論難,論辯的雙方為爭論一個問題各自引經據典。這些變化源于經學引起的賦家創(chuàng)作意識的變化,也與經學影響下的文風有關”[12]。司馬相如《天子游獵賦》成了漢賦走向成熟并定型的標志,其后創(chuàng)作歷久彌盛,及至東漢中后期,國運式微,經學漸弱,抒懷言情之賦承漢初騷體賦而起。經學與漢大賦盛衰大致共時同運,正說明其間強、弱勢文化的作用。從漢代政治和文學關系考察,經學一定是強勢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煞裾f漢賦鋪張揚厲的賦風又影響了經學的闡釋的繁復,“務盡”、“詳博”的話語體系正好適應了實現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皠毡M”,是傳播的要求,希望接受者能全面體會和理解;“詳博”,是作者顯示知識的要求,希望自己的知識和見解能充分表達。

參 考 文 獻

[1] 班固. 漢書,顏師古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2] 司馬遷. 史記[M]. 北京:中華書局,1959.

[3] 歐陽詢. 藝文類聚[M]. 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4] 蕭統(tǒng). 文選,李善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 趙輝. 漢代經學對漢賦繁榮的影響[J]. 華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1).

[6] 劉熙載. 藝概[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 徐積. 節(jié)孝集[M]. 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8] 王世貞. 藝苑卮言校注,羅仲鼎校注[M]. 濟南:齊魯書社,1992.

[9]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集校注,金國永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0] 祝堯. 古賦辨體[M]. 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11] 劉躍進. 秦漢文學編年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2] 尚學鋒. 漢代經學與散體賦的政論化傾向[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責任編輯 杜桂萍 馬麗敏]

猜你喜歡
政論漢代經學
皇侃論“學”與南朝玄學的經學化理路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7:26
元代朱子后學經學著述整理之特色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2
漢魏經學的“人才進退”問題
電視政論片《浩蕩》的“浩蕩之氣”
傳媒評論(2019年10期)2019-06-05 09:25:46
經學還是子學?——對政治儒學復興之路的一些思考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2
基于《勇立潮頭》創(chuàng)作實踐淺析電視政論片要素組合
傳媒評論(2018年5期)2018-07-09 06:05:18
漢代嶺南的貢納情況述略
學理論·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10:57
18世紀以來西方新聞業(yè)的文學性與政論性傳統(tǒng)
漢代造型藝術與當代中國畫發(fā)展問題研究
敦煌漢簡字體特點研究
今傳媒(2016年8期)2016-10-17 00:57:34
郓城县| 杂多县| 万年县| 布尔津县| 雷山县| 蕉岭县| 交城县| 昌江| 桂阳县| 温宿县| 新宾| 敦化市| 株洲县| 和田市| 罗城| 永仁县| 杭锦旗| 分宜县| 宜章县| 丹江口市| 宁阳县| 龙南县| 阳曲县| 囊谦县| 汉川市| 鄂尔多斯市| 太和县| 平陆县| 青铜峡市| 石门县| 湟中县| 青浦区| 加查县| 龙岩市| 潞西市| 图木舒克市| 平湖市| 桃源县| 平原县| 广德县| 娄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