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英
目前中學的應試教育現象仍然存在,一些教師上課不做實驗,采用口頭描述的方式將實驗內容和現象呈現給學生,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起不到科學實驗探究應有的作用。要真正地實現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化學的實驗探究,教師應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化學探究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讓學生充分認識實驗探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增進對化學學科的情感,進而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一、以學生為主體,參與實驗
高中化學學科課程標準強調實驗探究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化學實驗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動手、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制備Fe(OH)膠體的實驗中,觀察老師做演示實驗的學生課后往往只記得將飽和FeCl溶液滴加到沸水中能制得Fe(OH)膠體,至于膠體的顏色及其和Fe(OH)沉淀的區(qū)別仍不清楚。而親自動手的學生不僅能加以區(qū)別,有的學生在做實驗中還發(fā)現當水接近沸騰時滴入飽和FeCl溶液再加熱一會(此時水未沸騰)也會形成膠體,但上述現象的形成需要較高的溫度,即接近100℃。學生對此提出了疑問,并運用鹽類水解的知識加以解釋:FeCl在水中水解生成Fe(OH)和HCl,水解反應為吸熱反應,當溫度升高到接近100℃時有利于水解生成HCl,并使之汽化,從而在水中形成Fe(OH)。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點,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協(xié)作,共同探究
分組實驗是化學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把實驗能力強的和實驗能力弱的學生分為一組,做實驗時以優(yōu)帶差,即以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為主體,動手弱的學生為輔,然后互換角色,讓實驗能力弱的學生為主體再進行實驗。這樣就可以真正做到互相協(xié)作,共學生習,共同發(fā)展。
三、加強傳統(tǒng)實驗的改進,提高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
長期以來,課本上不少傳統(tǒng)實驗操作繁瑣,而且都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通常由教師演示,即使學生動手做也是按照書上的步驟單純模仿,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對于一些不合理的傳統(tǒng)實驗教師有必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加以改進。比如必修1(人教版)NaO性質探究實驗中NaO與CO反應,傳統(tǒng)實驗是制取CO氣體并通入NaO,收集產生的氣體并通過做木條復燃實驗證明產生了氧氣。這個實驗我讓學生自己動手,自主設計實驗加以改進。CO一定要制取嗎?氧氣一定要收集后用木條復燃實驗加以驗證嗎?帶著這些疑問,學生開動腦筋,自主創(chuàng)新了該實驗。有學生設計了直接用棉花包裹NaO粉末,用玻璃管伸進NaO粉末中然后吹氣,可以看到棉花劇烈燃燒。新設計的實驗不僅證明了NaO與CO反應生成了氧氣,而且證明了該反應是放熱反應。改進后的實驗不僅操作方便,而且實驗現象具有趣味性。一般用水來滅火,有的學生打破常規(guī),改進了NaO與水反應的實驗。同樣用棉花包裹NaO粉末,然后滴幾滴水到棉花上,棉花劇烈燃燒,即水能生火。傳統(tǒng)焰色反應是用無銹鐵絲蘸取溶液或固體粉末,然后置于酒精燈上灼燒,觀察火焰顏色。該方法由于蘸取的藥品較少,不利于觀察火焰的顏色。針對上述問題,有的學生做了如下改進:將一些浸有酒精的棉花置于點滴板上,再將要用的藥品溶液用滴管滴幾滴于棉花上,然后點燃棉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火焰的顏色。
教師對學生傳統(tǒng)實驗的改進,可使實驗教學與探究學習融合起來,充分發(fā)揮實驗的探究功能。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自己動手實驗,不僅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自主意識,而且有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使科學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我們應努力學習、更新觀念,以實驗探究為化學教育的突破口,同時轉變自己的角色,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基礎教育的改革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許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啟示[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03).
二、二疑惑二提倡
1.課程改革了,在實際操作中突破了嗎?——疑惑二。自2001年在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qū)啟動體育與健康課
參考文獻:
[1]季瀏,胡增葷.體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