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錯誤”,指認知過程中的偏差或失誤.錯誤伴隨教學過程的始終,只要有認識,就會有錯誤,錯誤中包含了認知個體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經驗,客觀地反映了個體的心理特點.而在學生眼里,“錯誤”意味著失敗,意味著恥辱.很多學生把錯誤和恥辱聯系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認為錯誤是種恥辱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正因為如此,學生非常擔心出錯,甚至有學生會產生一種恐懼感.很多學生擔憂出錯會受到同學歧視,因而不敢在課堂上發(fā)言.而在一些教師眼中,也往往會認為學生的錯誤,是自己教學的不成功.
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新課堂呼喚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隨大量錯誤的生成,課堂本來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是學生的權利.華羅庚說過:“天下只有啞巴沒有說過錯話;天下只有白癡沒有想錯過問題;天下沒有數學家沒算錯過題的.”學生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怎樣來對待錯誤.在教學中,我把學生的錯誤看成是難得的再生資源,并且加以運用,我們課堂也因錯誤而變得有意義,有生命力.
現就筆者對“錯誤再生資源”的教育價值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誘發(fā)錯誤,觸發(fā)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習興趣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的學習實際上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同化和順應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得以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在新知識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之間產生無法包容的矛盾,即存在認知沖突,將會引起學生認知結構上的不平衡,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索愿望和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自覺地解決認知沖突,促使他們的認知結構進行新的同化和順應,以達到新的平衡.因此在教學中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認知需要,使學生的學習內驅力達到高峰.
例:函數y=1-x2與函數y=x+m圖象有兩個交點,求m的取值范圍.
剖析:誤將方程y=1-x2化簡成x2+y2=1
由x2+y2=1y=x+m聯立方程組得2x2+2mx+m2-1=0(*)
因為有兩個公共點所以(*)方程有兩解所以Δ>0解得-2 數形結合不難發(fā)現方程y=1-x2表示的圖形為上半圓而非整個圓. 錯解中在方程化簡時就出錯了,應化成x2+y2=1(y≥0).這時應用數形結合來解決就更簡單明了了. “錯誤”引發(fā)了學生對以上問題的主動、積極的思考,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思維熱情,學生在“欲罷不能”的濃濃的探究氛圍中開始了對新內容的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有意制造一點“錯誤”,給學生一些“包袱”,觸發(fā)認知沖突,活躍學生思維. 二、反思錯誤,優(yōu)化思維過程,提高元認知水平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獨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得以糾正,必須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別是內在的“觀念沖突”作為必要的前提.“元認知”就是指主體對于自身所從事的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自我調整.其涉及的對象不僅指具體的認知活動,而且包括整體性的認知結構和認知策略,這是思維活動的更高層次.利用學生錯誤資源,引發(fā)“觀念沖突”,能促使學生對已完成的思維過程進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例:Sn,Tn分別是等差數列{an},{bn}的前n項和SnTn=7n+14n+27,求a11b11. 常規(guī)解法:2a112b11=a1+a21b1+b21=S21T21=43. 學生錯解:令Sn=k(7n+1),Tn=k(4n+27),a11b11=S11-S10T11-T10=7k4k=74.如讓其改為常規(guī)解法,很是可惜.指出錯因:對等差數列Sn=an2+bn認識不足,應設Sn=kn(7n+1),Tn=kn(4n+27),a11b11=S11-S10T11-T10=148k111k=43. 剖析:通過糾錯,不僅讓學生明白錯因,更對等差數列an=an+b,Sn=an2+bn的結構有了深入認識. 這必將引起學生的反思,尋找錯誤在哪里?從而促使學生對思維過程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調整,通過反思意識到“錯誤”的根本原因.因此,對已形成的認識從另一個角度,以另一種方式進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認識,這既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反思能力,促進了學生元認知的發(fā)展. 三、巧用錯誤,培養(yǎng)發(fā)現意識,提高探究能力 “發(fā)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寶貴”,因此,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意識,讓學生會自主探究學習,成為新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利用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也是培養(yǎng)發(fā)現意識,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 例:求y=x+x2+1的值域. 正解:y-x=x2+1兩邊平方得2yx=y2-1,x=y2-12y. ∴y≠0y-x≥0(*)y-y2-12y≥0y2+1y≥0. ∴y>0.但絕大多數學生忽略了(*)式. 有一個學生給出如下解法:求式表示P(x,0)到A(0,1)和O(0,0)距離之和. 由圖知P在O點時距離之和最小,y≥1.找來該生,首先高度肯定該思維的巧妙,同時指出錯因:P(x,0)與原點距離是|x|.讓其繼續(xù)完善他的解法:x≥0同上y≥1;x<0,距離之和x2+1+|x|=x2+1-x>1,y=x+x2+1=1-x+x2+1∈(0,1).∴y>0.完成本題學生異常興奮,對數學興趣更濃,后來在省數學競賽中獲二等獎. 由此可見,學生獲得知識是要在不斷的探索中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現偏差和錯誤是很正常的,關鍵是在于教師如何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本例中,從學生的現實學習中選取錯例,充分挖掘錯誤中潛在的智力因素,創(chuàng)設一個自主探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自主地發(fā)現了問題,解決了問題,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現意識. 四、公式記憶出錯,要再現公式來源 學生經常把降冪公式,記成:sin2θ=1-cos2θ2 sin2θ=1-sin2θ2, sin2θ=1+cos2θ2.教師如果只讓學生記憶公式,效果往往不好,只須讓學生再從cos2θ=1-2sin2θ推導,公式便無須死記硬背. 五、概念不清,須舉有力反例澄清錯誤 求函數的遞增區(qū)間只須解y′>0即可,而y=f(x)在x∈[a,b]遞增,則是y′≥0在x∈[a,b]恒成立.學生通常寫成y′>0,錯在哪里?只須舉例y=x3,在R上遞增,而y′=3x2≥0在R上恒成立.顯然y′>0在R上恒成立是錯誤的. 從發(fā)展的角度來說,犯錯誤是學生特有的“權利”,可以說,學生是在錯誤中成長起來的.當然對待學生的錯,我們不能坐視不理,越俎代庖,甚至橫加指責.我們應樹立“錯誤是一種再生資源”的理念,作為珍貴的教學資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縱即逝的.教師要敏于捕捉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錯誤,使它成為教學的新契機.學情即課程,專家指出:“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藝術就在于,一旦有必要,老師就能隨時改變課時計劃.”教師要及時呈現錯誤,引起學生有意注意,但不必急于用教師的思想去“同化”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立場去順應他們的認識,在交流中剖析錯誤思想的來龍去脈,尋找錯誤背后隱含的教育價值,引領學生從錯中求知,從錯中探究.充分利用好這一珍貴的教學再生資源. (作者:孟凡榮,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