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成萬 郭素青
摘 要: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空。教研實際就是“研教”,要到“教“中去,還要回到“研”中來。只有“走下去”,才能將“研”置于“教”的環(huán)境中;只有“領進去”,才能將“教”擺在“研”的平臺上;只有“鉆進去”,才能將“教”的問題升華成“研”的課題;只有“拉起來”,才能讓“研”和“教”誠心相攜,共同提升;只有讓教師“站起來”,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研的幫扶作用;只有“編出來”,教研活動才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才能更進一步去指導改變我們的教學。
關鍵詞:平山縣;基地教研;校本教研;課題教研;網(wǎng)絡教研;培訓教研;論文教研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12-0019-04
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空。作為縣級教研室應該一頭挑起“教”,一頭挑起“研”,兩頭關系均衡了,才能擔負起一縣的教研重任,讓課程改革因我們而深入,讓教學質(zhì)量因我們而提高,讓平山教育因我們而改觀,不斷向前。
一、走下去——由點到面,搞好基地教研
教研,實際就是“研教”,就是研究教學,改善教學。教研的內(nèi)容必須從教學中來,只坐在辦公室搞教研必然空洞和浮淺。搞好教研,教研員必須走下去,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教師隊伍。
“走下去”的關鍵,是怎么走,走向哪里。
(一)研校情
教學講究關注學情,教研則應關注“校情”。平山縣作為一個貧困山區(qū)縣,教學點多,分布廣而散,路程較遠,交通極為不便,邊遠山區(qū)的教師要參加一次全縣教研會十分困難;加之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持續(xù)實施,農(nóng)村學校生源逐年遞減,再加上我縣城鎮(zhèn)化建設進程的加速,導致了一些農(nóng)村學校學生流失,與此同時,學生數(shù)量不足也帶來教師人數(shù)的減少,部分學校尤其是小學科,一所學校一個年級往往只有一名教師,許多學科單人獨崗,專業(yè)引領、同伴互助相對困難,很難有效進行集體備課和校本教研。
(二)劃基地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根據(jù)全縣學校的地域分布,劃分出了城關、南甸、崗南、回舍、古月、小覺六個中、小學教研基地;每個教研基地都以本基地的縣直屬中學或中心小學作為基地校,向周圍學校輻射,形成協(xié)同備課、合作教學的教研基地;每個教研基地都分包給教研員,并由縣直屬中學或小學中心學校主抓教學的副校長擔任基地負責人,負責基地教研課題的選定、參研學校的聯(lián)絡、專業(yè)指導的選定等工作。基地教研輪流在基地各個學校開展,并規(guī)定每個學校每學期必須承擔一次基地活動,基地各學校的同學科教師必須參與。這樣,就有效地促進了學校之間、校長之間、教師之間的層層交流和互動,各個教學點上的教師也有機會參與集體備課和校際教研活動了;而且每次基地教研活動都要求教研員深入學校,參與教研,一年來,教研員幾乎走遍了全縣各個學校。
通過“走下去”和由點到面的基地教研,各個學校信息多了,活動多了,大家有共同的關注點了。大家在合作中尋找差異,在差異中發(fā)展特色,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相互啟發(fā),激活了學校的教研工作,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形成了平山基地教研新生態(tài)。
二、領進去——由同到異,搞好校本教研
“走下去”的目的是“領進來”,即發(fā)揮教研室和教研員的引領作用,對各個學校的教研活動和教學改革進行專業(yè)指導。
(一)同課異構
同課異構,即同一進度,同一課題,由教研室和基地學校根據(jù)基地的具體教學進度選定課題,由兩所學校的教師提出不同的教學構思,展示不同的教學過程。大家在比較中互相學習,揚長避短,共同提高。有了比較,就有了壓力,為了上好課,壓力就變成了動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師的職業(yè)倦怠感,激發(fā)了上進心,調(diào)動了積極性,促使教師逐步從“要我教研”轉(zhuǎn)軌到了“我要教研”,突破了一些學校小學科教師單兵作戰(zhàn)的教研困境,為他們提供了合作互助和交流展示的平臺,他們參與集體備課和投身教研的熱情空前高漲。
(二)一課多上
一課多上,即同一個教師在不同班級上同一節(jié)課。大家先聽該教師一節(jié)課,然后進行集體研討,指出不足,幫助做課教師找到可提高、完善的空間,做課教師通過修改后,再上課;或集體備課之后按新設計上課,二次復聽;之后,再由同一學校的不同教師根據(jù)聽課結(jié)果,對集體備課方案進行再次修改,三次上課。這樣,從一課兩上到一課三上到一課多上,讓教學設計在集體備課的探討中逐步完善,也讓大家切實感受到了集體教研的力量。
(三)主題式教研
主題式教研,即把教研選題自主權放給各個學校,各學期開學伊始,由各學校根據(jù)上學年教研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總結(jié)歸納,找出一個適合本學期本年度的教研主題,上報教研室;教研室根據(jù)各學校的主題,在聽課、評課中有側(cè)重地進行指導;最后和大家一起把這些主題提煉成課題。
這樣,由同到異,促使教師們在備課、上課、評課、改課中逐漸成長。
三、鉆進去——由淺入深,搞好課題教研
教研員“走下去”,“領進去”,促使、激勵教師們扎實地“鉆進去”,讓教研上一個臺階,學校和教師就必須有自己的課題。課題研究,能夠促使教研活動由淺入深,變被動為主動。
(一)問題變課題
我們在教研活動中,鼓勵教師變問題為課題:從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中選題,從日常的教學中選題,從成功的教學經(jīng)驗中選題,從教師自身課堂實踐的矛盾沖突中選題;選擇有價值、有針對性、有可操作性的教學問題作為課題來進行研究,并讓教師體悟課題研究與日常教學密不可分,研究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工作即研究”。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既要重視“方案”和“報告”的撰寫,又不能忽視實施過程的歷練;既要重視開題時的“轟動場面”,更要重視實施進程的厚積薄發(fā);既要重視課題的結(jié)題驗收,也要關注研究過程中材料的搜集、整理與分析。
(二)人人有課題
2011年,在教研室的號召和推動下,全縣上報課題50多個,其中,被省教科所批準立項20多個,被省教育學會批準立項30多個,居全市前列。為了利用課題搞好教研,教研室全體教研員做到了人人有課題,教研室還多次請來省、市課題專家指導課題研究工作。
(三)推廣課題研究成果
功夫不負有心人。因為勤于鉆研,我們教研室語文組對課題《頭腦風暴作文教學法在農(nóng)村寄宿制中學的運用》的研究,引起了河北師大國培中心的關注和重視。這一課題由教研室語文組牽頭,參與實驗的有崗南、回舍、外國語、里莊、小覺等多所學校,2013年4月25日,教研員郭素青和課題骨干教師任增霞,被國培教育中心邀請,為農(nóng)村骨干教師上了課題研討課,得到了廣大參培教師的好評。課題研究的相關論文陸續(xù)發(fā)表在《語言文字報》和《教育實踐與研究》等報刊雜志,給教師們提供了以課題促教研的很好范例。
四、拉起來——由上到下,搞好網(wǎng)絡教研
(一)建立平山教研網(wǎng)
為了更好地促進全縣教研工作的展開,在縣教育局的支持下,我們建立了平山教研網(wǎng),給全縣教師提供了一個合作教研的平臺。各教研員都是本學科的網(wǎng)絡管理員,每次同課異構的教學設計、課件和教學反思,都在第一時間上傳教研網(wǎng),以便于同學科同進度的教師們參考之用。隨著縣域網(wǎng)絡的進一步完善,平山教研網(wǎng)對全縣教研工作的不斷普及和深入發(fā)展顯示了越來越強大的功能。
(二)教研博客互動、交流
除了建立教研網(wǎng),教研員還利用教育博客和同學科教師展開互動。有些平時不方便說的話,通過博客或留評發(fā)紙條等形式,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一些平時的教學問題就在博客交流中得到了解決。因為跟教師們交流語文到底是什么,我們寫出了《語文就是一種愛》發(fā)表在了《語文學習》上;為了回答山區(qū)教師發(fā)來的紙條“巴東三峽,瞿塘峽最短,西陵峽最長,巫峽長度居中,可酈道元在《三峽》里卻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這是為什么?”我們寫出了《巴東三峽巫峽長?》發(fā)表在了《中學語文參考上》;為了跟教師們探討語文課到底應該怎么上,我們寫出了《語文課要上出書卷味》;為參與《中國教師報》關于“買師資和買生源”的網(wǎng)絡討論,我們寫出了《愈演愈烈“兩買風”》,發(fā)表在了《中國教師報》上……這類簡評留言條等形式,進行了心與心的交流,一些平時的教學難題在博客交流中得到了解決。
(三)探索教研新路徑
在全縣中小學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中,是網(wǎng)絡教研由上到下、由此及彼地促成了教研員和教師們的手拉手,心交心;是網(wǎng)絡促成了我們的思想積累和教研論文及成果的形成;是網(wǎng)絡把“要我教研”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我要教研”。網(wǎng)絡教研給全縣的教學探討注入了新活力,讓教師們感到了教研的快樂和幸福,看到了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契機;為全縣教師的個人成長提供了一條新路徑。
五、站起來——由內(nèi)到外,搞好培訓教研
要想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僅憑聽課評課、教學探討還遠遠不夠。集中培訓,是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
(一)崗前培訓
為了以培訓促教研,我們首先搞好新教師和特崗教師的崗前培訓。每年的特崗培訓中,縣教育局局長、主抓教學副局長、教研室主任等都親自備課,制作課件,給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教師講授教研之道,培養(yǎng)新教師的教研意識。
(二)假期培訓
每年的寒暑假,我們每位教研員都有自己的培訓任務。他們匯總平時聽課積累的各種問題,利用集體培訓的時間展開全縣集體大討論。因為這些問題都來自平時“走下去”所了解的教學實際,教師們研討起來非常有興趣。這就避免了空洞的理論培訓,讓培訓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
(三)山區(qū)扶貧培訓
平山是國家級貧困縣,是石家莊市教育局“山區(qū)教育扶貧工程”的對象之一。我們很重視通過扶貧過程的同課異構,與市屬學校的教師同上一節(jié)課,很快發(fā)現(xiàn)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極大調(diào)動了教師們的教研興趣,大家學優(yōu)點,評缺點,嘆不足,找差距,夯實基礎,提高課堂效率成了共同的渴望和追求;通過一課兩上,大家積極研討,一同改進,共同成長,讓教研促進教師成長成為一項看得見、摸得著、能見效的活動。
(四)邀請專家培訓
我們邀請北京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利用假期為我們進行專業(yè)培訓。我們還邀請了特級教師余映朝為全縣語文教師現(xiàn)場做課,并作備課指導。他們把最好的方法,最有效的課堂,最先進的理念帶給了教師,讓大家耳目為之一新,眼界因之開闊,讓專業(yè)成長成為教師們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渴望。
(五)走出去培訓
除了請進來,我們還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讓教師和校長走出去,去看看外邊的世界。我們帶領校長和教師到山東杜郎口、江蘇武進進行考察學習。通過學習,一些學校還和當?shù)貙W校結(jié)成了對子,進行一對一幫扶。有些教師還到當?shù)貙W校跟進學習,或邀請當?shù)亟處煹轿覀冞@里給本地學生上課,讓大家觀摩、體驗其教學方法。
幫和扶都是為了促進教師們“站”起來自己走。通過由內(nèi)到外的培訓和學習,教師們的內(nèi)心有了變化,教學形式起了變化,教研氣氛有了變化,課堂效率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提升。
六、編出來——由分到總,搞好論文教研
教研,教研,要到“教“中去,還要回到“研”中來,最后還要用“研”來為“教”服務。“研”要成為果,最常態(tài)的形式就是撰寫教研論文。教研室根據(jù)日?;顒樱M行了以論文促教研的最后編輯和匯編工作。編輯工作主要分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
(一)校本課程開發(fā)
平山縣地域廣闊,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很豐富。各個基地根據(jù)自己的地域特點和歷史文化特色編寫了自己的校本課程:溫塘的溫泉,北冶的天桂山、沕沕水,三汲的古中山國,西柏坡的紅色傳統(tǒng),合河口的駝梁等,都為當?shù)匦1菊n程的開發(fā)提供了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編寫,促進了各基地對地域文化的研究,成為了我們教研的鮮明特色。
(二)課題研究集錦
今年3月,已結(jié)題的課題有三十多個;還有二十多個課題即將結(jié)題。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以課題促教研的作用,教研室將已批準結(jié)題的課題結(jié)題報告的精華部分和一些優(yōu)秀教研論文,摘錄匯編,集印成冊,下發(fā)給各學校,以指導教學和以后的課題研究。
(三)基地教研薈萃
一學期結(jié)束時,教研室都要對基地教研的同課異構教學設計、課件,一課多上的教案的屢次修改稿,以及主題教研的優(yōu)秀教研方案進行匯總,并評選出優(yōu)秀教案和教研成果,匯集成《基地教研薈萃》,下發(fā)各學校交流,并據(jù)此評選出優(yōu)秀教研基地,在全縣教學工作大會上予以表彰。
(四)西柏坡教研論文匯編
教研室將全縣近兩年公開發(fā)表的400多篇教學論文匯編成冊,由每位教研員擔任本學科的編審,對論文歸類,共印制出2011年(上、下),2012年(上、下)四本論文集,方便了各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推動了全縣教育、教研的深入開展。
就這樣,我們“走下去”,將“研”置于了“教”的環(huán)境中,教研因課堂而動,因教學而作;我們“領進去”,將“教”擺在“研”的平臺上,讓“教”與“研”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我們“鉆進去”,因問題而產(chǎn)生課題,因課題研究而解決問題;我們因網(wǎng)絡教研,實現(xiàn)了心與心的交流,手與手的相攜;我們因培訓教研,在各種形式的培訓幫扶中,教師們逐漸“站起來”了,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我們因論文教研,讓平時的教研活動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能懷想的文字,又讓這些文字去指導、改變我們的教學。
在“教”中發(fā)展“研”,在“研”中促進“教”;心誠則研之有效,相攜則共同向前。為了平山的教育,我們一直在不懈地努力。我們相信,只要搞好了教研,平山教育一定會因我們而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