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軍
【摘 要】三水畫是我國傳統(tǒng)的繪畫藝術,山水畫追求虛境,思想根源是老、莊“道”學和魏晉玄學。宣紙作為物象底色的空白,能使畫面的主體得以充分突出的表現(xiàn)。繪畫中的空白乃虛化了的物像,目的是更好的突出主體,表現(xiàn)意境。意境就是畫家通過描繪景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所形成的境界。
【關鍵詞】道家思想;筆墨;虛空;意境
中國山水畫發(fā)端于魏晉時期。最初是作為地圖的需要,并作為人物畫和花鳥畫的背景應運而生的。自五代宋元以后,山水畫逐漸獲得其獨立的地位而愈加成熟。欣賞中國畫我們可以體會到其筆法、構圖之中彌漫著的虛實的藝術境界,他代表的是中國文化的整體精神。山水畫追求虛境,思想根源是老、莊“道”學和魏晉玄學。這從南朝宗炳《畫山水序》中提出的“道”和王微《敘畫》中提出的“擬太虛之體”論,可見一斑。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是“天人合一”認為自然界并不是完全孤立于人的精神之外的純客觀存在。自然與人之間并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物我同一,心物相應?!兑捉?jīng)》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世界以一種陰陽交替虛實相生的方式運轉(zhuǎn)著。所謂“道”,是混然一體的東西,無法用語言描繪出來,這種混沌一體的無形之“道”,似乎最能說明山水畫的虛實之境。
一、中國山水畫在白色宣紙上的表現(xiàn)
筆墨在宣紙上的特殊效果,使中國畫形成不同于西方繪畫的藝術特色而活躍于世界東方。宣紙作為物象底色的空白,能使畫面的主體得以充分突出的表現(xiàn),保證了全畫藝術形象的概括性。由于宣紙的白與筆墨黑色部分的恰當處理,虛實反差對比強烈,畫面主體就更集中,形象就更引人注目。中國山水畫常留有大量的空白,畫家所描繪的自然生命常呈現(xiàn)在一片虛白之上,在這片虛白之上幻現(xiàn)出的一花一鳥、一樹一石、一山一水與潔白的素底相互映襯,互為表里,造就了中國畫特有的空靈、簡遠、虛靜的藝術境界。潘天壽先生曾說過:“黑無白不顯,白無黑不彰,故水墨之畫,更不能離白色之底也。”在中國畫家的眼里,重要的不是空白處究竟是什么,而是對畫中形象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這就是中國山水畫突出的藝術特點。
二、中國山水畫中虛實的作用
中國山水畫的虛空為欣賞者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思維提供了空間,可以盡可能調(diào)動欣賞者的體驗和感受,使觀眾與作者的心靈實現(xiàn)跨越時空的銜接。畫中的空白使欣賞者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意識得以更好的發(fā)揮和滿足。通過虛與實的有機配合,形成“虛實相生”的藝術張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掘虛、實兩個方面的最大審美效能。畫面中實是為了提示虛,虛是為了突出實,虛實相生,兩者始終處于一種互動的狀態(tài)。其中實是基礎,虛是重點,實賦予虛以藝術生命,虛則給實以藝術靈氣,這正是中國山水畫與眾不同的地方。西方繪畫能客觀地反映物象的物理真實,畫面上幾乎沒有空白,即便是白色的物體也沒有任何的光影變化,也要涂上白色,用形象和色彩將其畫面填滿。中國畫則不然,而是“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借助有限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時空境界。在中國畫中虛化的物像呈現(xiàn)出的空白,大量的使用于山水畫中,如云、氣、水、天空之類的物體常常用空白來表現(xiàn)。畫面中的空白誘發(fā)朦朧性意象,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一張白紙空空如也,什么也不是,不會給人以任何聯(lián)想,但一旦畫上具體的物像,空白之處將會給人以豐富而奇妙的想象,如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畫中僅僅是一群活波可愛的小蝌蚪,而背景的空白卻將我們引入意境深遠的想象空間,正是“此處無聲勝有聲”,令人回味無窮。由此可見,繪畫中的空白乃虛化了的物像,是雖有物,但目力已窮,或為神氣所吞的地方,筆雖未到意卻已到,非有意留白,而是更具畫面的需要,不得不虛化的部分,目的是更好的突出主體,表現(xiàn)意境。
三、虛空的境界
中國傳統(tǒng)繪畫在意境的營造上充分體現(xiàn)了虛實相生這一法則。如宋代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畫一葉扁舟幾道水紋,一老翁獨坐船頭垂釣。畫面上留下了大片空白,這空白是水,還是天空?畫家沒有說明。但是,根據(jù)畫家所要表達的主題和刻畫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完全可以想象出,這空白既是代表水——不是一般的水,而是汪洋一片,給人以無邊無際的感覺;同時,這空白也代表天。正是這水天一色、無邊無際、空曠渺漠的境界,更加強了江面上寒意蕭條的氣氛,突出了“寒江獨釣”中“寒”的境界。同樣的,在這樣一個空曠而又充滿寒意的江面上,只有一葉扁舟和一個垂釣的老翁,就使老翁顯得格外孤獨。這就進一步突出了“寒江獨釣”中“獨”的境界。
“空”不僅是中國畫的色相,在中國畫發(fā)展的歷程中還作為一種禪意精神去追求。中國畫以淡為宗,而“空”為淡的極致。禪宗《多心經(jīng)》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色即是物象,物象可虛可實。中國繪畫最終的意義,不是停留在物的表象上,而是由表及里、由彼及次地去把握生命的意義和精神,從而達到形神相融、物我兩忘、澄懷觀道、明心見性,在拈花微笑里領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禪境。
山水畫的意境和詩的意境是相通的,繪畫中大量借用詩境來表現(xiàn)畫境。王維被稱為文人畫的始祖,開水墨畫的先河。我們可以通過蘇東坡題跋中了解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的感嘆。這里面充滿著他在詩畫中對禪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里的“空”、“幽”不僅僅是虛空的表達,而是整個詩中呈現(xiàn)的一種“空”的境界。在詩中明明看到了,聽到了,卻用一顆無我之心去看、去聽的。而當人以無心的空靈去體味景物,那么,空境呈空,實境呈空,靜境呈靜,動境也靜。用一顆無我之心去體味表達自然,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自然本身。
在這里,我們可以說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就是畫家通過描繪景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所形成的境界。它能使欣賞者通過聯(lián)想產(chǎn)生共鳴,思想情感受到感染,即欣賞者看畫時的一種感受。意境美是中國山水畫升華為藝術的一種重要的表達形式。山水畫中,意境美與虛境是不能分開的,中國畫家的宇宙人生,全可寄于這“筆墨有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