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光
摘 要: 目前國內對課程整合比較主流的理解是“把計算機技術融入到各學科教學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這種觀點將課程整合的重點放在CAI,即計算機輔助教學上,能收到傳統(tǒng)物理教學不能達到的教學效果。本文分析了信息技術與教師教學進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整合。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 高中物理教學 教學過程 學習過程
在當前教育形勢下,把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已成為教學中的一種強有力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育改革風浪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議題。下面我就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教學的整合,結合自己的物理教學實踐談談看法。
一、信息技術與教師教學過程的整合
1.多媒體技術與物理教學過程的整合。
有一些軟件對動畫的處理能力很好(比如Flash、3dmax等,有的語言寫出的課件交互性更好),教師可利用這一特有功能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比如粒子的散射實驗);把宏大場景做縮微處理(人造衛(wèi)星),對瞬變?yōu)槎ǜ穹治觯ń涣麟姡菰餅樯鷦?,從而降低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在教師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進行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和大信息量的優(yōu)化處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圖形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和形象,比語言包含的信息量更大。動畫又比圖形包含更高級的輸出信息,利用文字閃動,圖像縮放與移動,顏色變換等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尤其是一些無法做或者做起來效果不好的演示實驗,如果利用課件進行模擬,就會給學生呈現很好的視覺效果,既把抽象的實驗具體化,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2.網絡環(huán)境與教師教學過程的整合。
計算機網絡教學實現了資源共享,多媒體教育教學資源庫提供了針對性的素材,這在以前的傳統(tǒng)教學中都是無法實現和不可想象的。網絡環(huán)境下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各種教學資源都可以從Internet上獲取,信息技術可以為物理教學提供資源環(huán)境。
我在教學中以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建立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扮演引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利用情境、協作等學習環(huán)境諸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為了實現上述建構主義的學習目標,學生在追求學習目標和問題解決的活動中,可以使用多樣的工具和信息資源,并且可以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F在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傳播技術,有利于我們創(chuàng)造“意義建構”的學習環(huán)境。
聯網教學可以超越課堂演示的師生全班交流,更好地體現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教師與學生群體、教師與個別學生和學生與學生相互作用的互動學習。但教師要隨時注意宏觀調控,否則有的學生不是在網絡中尋找資源,而是在網絡中“游戲人生”。
二、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過程的整合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要求學生具有主動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有效地處理信息和創(chuàng)新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將成為學生在未來社會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一個目標。我認為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啟發(fā)者,是燈塔,只起導航作用,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自獲得知識,那么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一定會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適應現代化建設和國際競爭。
1.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
教學中通過設計一些具有問題懸念的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或激起疑問、或產生認知沖突,使學生在情境中“受激”而進入一種好奇、渴望、急不可耐的求知境界,產生“究竟為什么”、“究竟是什么道理”等欲望,從而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我們在教學中要合理設計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地開展探究性學習。
物理概念和理論比較抽象,我們利用信息技術可把物理教材中豐富多彩的畫面逐幅展現出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加深學生對問題、現象的認識。毫無疑問,這比傳統(tǒng)的方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啟迪思維,從而提高對物理的學習興趣,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學得更好。
2.利用信息技術展現學習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物理學科的特點決定物理概念、物理規(guī)律都比較抽象,僅憑老師口頭講述,學生很難建立清晰的印象,但通過多媒體將抽象立體的物理模型用動畫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既易于學生接受、理解,又能激起他們探索的欲望。比如在《原子的核式結構》的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教學中,如果用計算機模擬α粒子散射的實驗現象,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充分發(fā)揮各自的“非凡”想象力,思考:“原子內部應該具有什么樣的模型結構(質量、電荷量如何分布)才有可能得出如此的實驗現象和結果?”學生經過猜想展示各自的想象力,會提出多種原子核式結構模型,但經分析論證得出能滿足實驗結果的唯有盧瑟福的原子模型,體驗了“科學實驗—科學假設—推理論證”的科學探究過程。最后將棗糕模型、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a粒子散射實驗等用動畫顯示,學生感覺比較直觀,印象也就更深刻。
課程整合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將現代信息技術和學科課程有機地整合起來,還需要我們不懈地努力和探索。當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模式不是唯一的,只要是能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的整合就是成功的整合。
參考文獻:
[1]王治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http://www.edu.cn.
[2]盧曉中,鄺錦耀.論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
[3]孫眾,余勝泉.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誤區(qū)分析.http://www.zledu.com/.